全 文 :文章编号:1001-4276-(2005)01-072-05
收稿日期:2005 -11-18
作者简介:郭琼霞(1954-),女 ,研究员 ,研究方向:植物检验检疫与杂草分类鉴定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郭琼霞 1 ,强 胜 2 ,林金成 1 , 虞 贇 1
(1.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建 福州 350003;2.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 通过对薇甘菊的植株 、茎杆 、叶片 、花序 、种子等形态特征 , 为害性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为检疫鉴定和防
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薇甘菊;形态;危害;生物学特性;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1-30 文献标识码: A
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Kunth, 英文名:SouthAmericanClimber, Mile-a-minute
weed[ 1] ,隶属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菊目(Asterales)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 Mika-
nia。它原产于中美洲 ,为 2004年公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上危害最大的 100种
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也是我国禁止入境的检疫性杂草。薇甘菊于 1919年在香港出现 ,后来逐
渐蔓延至华南其它地区 , 1984年在深圳已采到标本[ 2] 。现已在珠江三角洲广泛扩散 ,并有进
一步蔓延的趋势 ,在珠江口的内伶仃岛已造成危害[ 3] 。为了严防外来植物薇甘菊进一步传
入 、传播 、危害 ,本研究对薇甘菊的分布 、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
1 分布
薇甘菊现分布于:毛里求斯 ,印度 ,孟加拉 ,斯里兰卡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
亚 ,菲律宾 ,文莱 ,太平洋诸岛屿(如美国的萨摩亚群岛 、斐济等)[ 3, 4] ,巴布亚新几内亚 ,澳大利
亚(昆士兰洲北部),新西兰(纽埃岛)、墨西哥 、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 ,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 ,危
地马拉 ,尼加拉瓜 ,巴拿马 ,萨尔瓦多及香港 、澳门)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2 形态特征
2.1 植株
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茎细长 ,匍匐或攀缘 ,多分枝 ,被短柔毛或近无毛 ,幼
时绿色 ,近圆柱形 ,老茎淡褐色 ,具多条肋纹 。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 ,长 4 -13cm,宽 2
-9cm,基部心形 ,偶近戟形 ,先端渐尖 ,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 ,两面无毛 ,基出 3 -7
脉;叶柄长 2 -8cm;上部的叶渐小 ,叶柄亦短。
2.1 花序
薇甘菊的花序为头状花序 、多数 ,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 ,花序梗纤细 ,顶部的头状花
第 21卷 武 夷 科 学 Vol.21
2005年 12月 WUYISCIENCEJOURNAL Dec.2005
DOI :10.15914/j.cnki .wykx.2005.00.016
序花先开放 ,依次向下逐渐开放 ,头状花序长 4.5 -6mm,含小花 4朵 ,全为结实的两性花。总
苞片 4枚 ,狭长椭圆形 ,顶端渐尖 ,部分急尖 ,绿色 ,长 2 -4.5mm,总苞基部有一线状椭圆形的
小苞叶(外苞片),长 l-2mm。花有香气;花冠白色 ,管状 ,长 3 -3.5(-4)mm,檐部钟状 , 5齿
裂 [ 2] 。
2.2 子实
瘦果长 1.5-2mm,黑色 ,被毛 ,具 5棱 ,被腺体 ,冠毛由 32 -38(-40)条刺毛组成 ,白色 ,
长 2 -3.5(-4)mm。
3 生活习性
3.1 生活史
在广东内伶仃岛 ,薇甘菊 3 -10月为生长旺盛期 , 11 -12月为花期 ,翌年 1 -2月为结实
期 。但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香港地区 ,薇甘菊 3 -8月为生长旺盛期 , 9 -10月为
花期 , 11月至翌年 2月为结实期。在花期 ,从现蕾至盛花期时间大约 5天 ,开花后 5天完成受
精 ,再过 5-7天种子成熟散布 ,生活周期即迅速完成 [ 2] 。花果期:在广东南部从 8月至翌年 2
月 。在花期 ,从现蕾至盛花期时间大约 5天 ,开花后 5天完成受精 ,再过 5 -7天种子成熟 ,即
散 [ 5, 6] 。
3.2 繁殖力
薇甘菊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还可通过营养茎进行无性繁殖。
3.2.1 有性繁殖 薇甘菊开花数量很大 ,在 0.25m2面积内 ,计有头状花序达 20535 -50297
个 ,合小花 82140 -201188朵 ,花的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 38.4%-42.8%,所以 ,薇甘
菊的种子量大 ,繁殖力强。
3.2.2 无性繁殖 薇甘菊还可以通过营养体进行无性繁殖 ,其茎节处可随时生根 ,伸入土壤
吸取养分 ,长成新的植株;同时 ,其节间也都能生根 ,长成新的植株。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 1
对新枝 ,侧分枝和主枝一样 ,生命力强 ,生长极其迅速。据报道 ,薇甘菊通过其随营养茎繁殖的
植株较种子繁殖长成的植株要快得 [ 7] 。
3.3 适生性
薇甘菊在热带美洲通常生长与潮湿的土地或沼泽地 ,在南美洲典型的分布地是潮湿的森
林和淡水沼泽森林。在内伶仃岛 、深圳 、东莞等地常见于破坏的林地边缘 、荒弃农田 、路边 、疏
于管理的果园 、水库 、淡水污水沟边缘 、湿地边缘。在土壤潮湿 、疏松 、有机质丰富 、阳光充足的
生境中 ,薇甘菊生长特别迅速。薇甘菊是一种喜光好湿的植物 。其生长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均
在 21℃以上。薇甘菊多发生在居民区附近的洼地 、沟地 、路旁 、丢荒地等人为干扰强烈之处和
疏于管理的果园 、圃地 。在山地主要出现在低洼山谷 ,对灌草丛 、灌丛和新植林地危害较大。
而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林内 ,生长不茂盛。此外 ,海拔较高的地方 ,薇甘菊生长不良 [ 7] 。另外经
砍伐和火烧后的薇甘菊植株活力较未火烧的高[ 8] 。在薇甘菊生长茂盛之处 ,生境均具有较强
光照和较好水分条件等特点 ,但不耐荫和土壤干瘠 [ 5] 。所以 ,薇甘菊生长重要的因子是光照
和土壤水分 [ 9, 10] ,对土壤肥力生长影响不大。
·73·第 21卷 郭琼霞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4 传播途径
4.1 自然传播
薇甘菊的种子小而轻 ,顶端有冠毛 ,其种子可借风力进行较远距离的传播。也可通过水流
和动物羽毛的携带等而扩散传播 ,也为近距离的传播。
4.2 人为传播
通过交通运输等携带等人为活动是薇甘菊人为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薇甘菊的种子或枝
条等繁殖体可随苗木的进出口而携带 、定植而传播 ,薇甘菊原产中美洲 ,现已传到亚洲等其它
国家 ,近几年已入侵我国的香港 、深圳等地 ,主要是随货物的贸易 、人为携带交通工具的现代
化 ,而使它进行了跨地区和国家等远距离的传播。
5 为害
由于薇甘菊的快速生长 ,遇灌木或小乔木则缠绕而上 ,数年后 ,老茎及当年叶片形成厚覆
盖层 ,阻止覆盖层下的其他植物的生长 ,最终导致其攀附植物的死亡 。同时 ,茎节随时可以生
根并繁殖 ,且有丰富的种子 ,快速覆盖生境 。因此 ,能快速入侵 ,通过竞争或化感作用抑制作物
或自然植被的生长。在东南亚地区 ,薇甘菊严重为害树木作物 ,如油棕 、椰子 、可可 、茶叶 、橡
胶 、柚木等都是其主要危害对象 。在马来西亚 ,由于薇甘菊的覆盖 ,橡胶树的种子萌芽率降低
27%,橡胶树的橡胶产量在早期的 32个月内减产 27%-29%[ 7] 。另有报道称这种植物还杀
死了大量的面包果树 。同时 ,由于薇甘菊的喜攀援习性 ,使其攀援到高达 10m的树冠或灌丛
的上层 ,因此 ,清除它就免不了伤害其它作物。薇甘菊在我国的深圳沿海 、广东沿海地区主要
入侵对象是天然次生林 、水源保护林 、农田区 、耕荒地 、海岸滩涂 、红树林林缘滩地等 。在广东
省的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造成相当严重的灾害 ,全岛的 468ha乔灌木林中有 60%被
其覆盖 ,致使树木枯死 ,约 7ha的乔灌丛林逆行演替成草丛 [ 11] 。
薇甘菊的叶片和根的提取物具有化感作用 ,能够抑制某些杂草如 AsystasiaintrusaBl.(爵
床科十万错属), 蜈蚣草 Chrysopogonaciculatus(Retz.)Trin.和两耳草 Paspalumconjugatum
Berg.等的生长 ,导致其高生长和幼苗鲜重下降 ,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强而增强 [ 12] 。 Bogidar-
manti研究表明 ,薇甘菊含有某些物质 ,能够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 ,并能降低土壤肥力有效性。
薇甘菊的他感效应抑制了其它植物的生长 ,使其自身在自然条件下处于优势地位 。
6 综合治理
受危害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采用了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以及人工铲除等多种方法。
6.1 生物防治
生物控制是防治外来杂草的最有前景的防治方法之一 ,在薇甘菊的原产地热带美洲有 9
种主要天敌以及 22种次要天[ 13] 。这 9种主要天敌分别是:缨翅目:假泽兰滑蓟马 Liothripsmi-
kaniaee;半翅目:网蝽 Telenemiasp.;鞘翅目:Desmogrammaconjuncta;Echomamarginat;Echoma
fquadristilata;Physimeruspygmarus;长喙小蝽 Apionluterirostre;Pseudoderelomusbaridiformis;螨
类:下毛瘿螨 Acalitussp.。所以可筛选一些本地的昆虫来防治薇甘菊 ,也可通过一些本地的植
物 ,如一些可寄生薇甘菊的菟丝子 ,来覆盖在薇甘菊的顶部与周围 ,与其争夺阳光 ,致使薇甘菊
长势衰弱 ,叶片枯萎 ,以致死[ 14-15] 。
·74· 武 夷 科 学 第 21卷
6.2 化学防除
用草灌净(10%嘧磺隆水悬剂)防治薇甘菊 ,发现在每 667m2用药量 800ml情况下薇甘菊
死亡率达 95%以上 [ 16] 。用 25%森泰水剂注射薇甘菊主根 , 0.1 -3ml/株的用量 ,可以在 5 -6
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用森草净水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 ,喷洒薇甘菊的茎叶 ,用药量在 1
-1000g/hm2时 ,可在 2 -3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 [ 17] 。
综上 ,薇甘菊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分布 ,不仅繁殖能力强 ,能快速入侵 ,通过竞争或化感作用
抑制经济林 、作物或自然植被的生长 ,并造成危害 ,为我国的禁止进入的危险性杂草 ,要加强对
薇甘菊检疫和防治方面的研究 ,以防止薇甘菊进一步在我国传播危害。
参 考 文 献
[ 1] Waterhouse-DF.BiologicalControlofWeeds:SoutheastAsiaProspects[ M] .Canberra:ACIAR, 1994, 124
-135.
[ 2] 张炜银 , 王伯荪 ,廖文波 , 等.外域恶性杂草薇甘菊研究进展 [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2, 13(12):1684-
1688.
[ 3] 蓝崇钰 , 王勇军.广东内伶仃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研究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0, 1-9.
[ 4] PacificIslandEcosystemsatRisk(PIER).Mikaniamicrantha[ C] .Internet.Availabe:htp://www.hear.org/
pier/species/mikania micrantha.htm.2005.
[ 5] 孔国辉 , 吴七根 ,胡启明 , 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的形态 、分类与生态资料补记 [ J] .热带
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0, 8(2):128-130.
[ 6] Hu-YJ;Pavl-PHB.AStudyonlifecycleandresponsetoherbicidesofMikaniamicrantha[ J] .ActaSciNat
UnivSunystserni, 1994, 33(1):88-95.
[ 7] 邵婉婷 , 韩诗畴 ,黄寿山 , 等.控制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 J] .广东农业科学 , 2002, (1):43-48.
[ 8] Swamy-PS;Ramakrishnan-PS.GrowthandallocationpaternsofMikaniamicranthainsuccessinalenviron-
mentsafterslashandburnagriculture[ J] .CanJBot, 1988, 66:1465-1469.
[ 9] Iporib;Tawan-CS.TheeffectofshadeonLeafcharacteristicsofMikaniamicrantha(Compositae)andtheirin-
fluence[ J] .AgriculturalScience, 1995, 18(3):163-168.
[ 10] 温达志 ,叶万辉 , 冯惠玲 ,等.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及其伴生种基本光合特性的比较 [ J] .热带亚热带植
物学报 , 2000, 8(2):139-146.
[ 11] 昝启杰 ,王勇军 , 王伯荪 ,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与危害 [ J] .生态学杂志 , 2000, 19(6):58-61.
[ 12] Ismail-BS;Mah-LS..EffectsofMikaniamicranthaH.B.K.ongerminationandgrowthofweedspecies
[ J] .PlantSoil, 1993, 157(1):107-113.
[ 13] 邵华 ,彭少麟 , 刘运笑 ,等.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的新发现 [ J] .生态科学 , 2002, 21(l):
033-036.
[ 14] 韩诗畴 ,李开煌 , 罗莉芬 ,等.菟丝子致死薇甘菊 [ J] .昆虫天敌 , 2002, 24(1):7-14.
[ 15] 廖文波 ,凡强 , 王伯荪 ,等.侵染薇甘菊的菟丝子属植物及其分类学鉴定 [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2, 41(6):54-56.
[ 16] 徐声杰.草灌净防治薇甘菊初报 [ J] .林业科技通讯 , 2001, 1:29-30.
[ 17] 昝启杰 ,王勇军 , 梁启英 ,等.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 [ J] .生态科学 , 2001, 20(1, 2):32-36.
·75·第 21卷 郭琼霞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TH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
INTEGRATEDMANAGEMENTOFMIKANIAMICRANTHA
GUOQiong-xia1 , QIANGSheng2 , LINJin-cheng1 , YUYun1
(1.FujianEntry-ExitInspectionandQuarantineBureau, Fuzhou, Fujian350003, China;2.
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WeedResearchLaboratory, Nanjing, Jiangshu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articleaccountsthe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lants, stems, leaves, antho-
taxyandseedsofMikaniamicranthaKunth, itsinjuryandbiologicalcharacter.Theseresultsare
providedwithscientificbasisforquarantineandcontrol.
Keywords: MikaniamicranthaKunth;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injury;biologicalcharac-
ter;integratedmanagement
·76· 武 夷 科 学 第 2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