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氨化处理对假高粱等杂草种子灭活机制的分析研究



全 文 :植物检疚 Z H IW U JI AN YI9 9 12 , 6 ( 6 )
要时期。 .
第二代松褐天牛 9 月下旬出现个别幼
虫化蛹 , 10 月是成虫羽化较多时期 。 根据
19 89 年和 19 9 0 年的调查 , 第二代仅 10 %
左右的幼虫化蛹羽化成虫 , 90 %幼虫则呈
一代型就以幼虫越冬 , 成为翌年第一代主
要虫源 。 松褐天 牛属一代寄生型 , 下一代
成虫全部迁移新的衰弱马尾松为害。
5 防治
鉴 于马尾松大量萎蔫死亡是病虫综合
为害所致 , 防治工作必须注意能同时消灭
8 种害虫 , 达到彻底消灭 松材线虫传播媒
介 , 才能取得显著防治效果 。
6 月下旬至 7 月 中旬是马尾松萎蔫死
亡最多 , 也是 8 种害虫幼虫和松材线虫为
害最集中时期 。 这时抓紧把每棵 出现萎蔫
症状马尾松砍除 , 并立 即除去全部皮层 。
已钻人木质部的个别松褐天牛幼虫按虫孔
追控干净 。 下半年每月调查一次 , 出现萎
蔫的个别树也及时砍除灭虫 。 另外 , 还要
坚持严格检疫 , 建立无松林隔离带 , 疫区
松木 的加工使用控制在 一定范围之 内等 ,
如此坚持二年必见成效 。
氨化处理对假高粱等杂草种子
灭活机制的分析研究
张金兰 唐 志 栗克森 郑洪庆 徐生 冯本启
(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 ) (秦皇岛动植物检疫局 )
摘要 本文从文献和试验两方面对氨化处理假高粱的杀灭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 认为氨
化涉及一系列复杂生物化学变化过程 , 所形成对杂草籽的灭活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
用 。 其中氨气等气体的熏蒸作用 ; 氨的水溶液的碱性腐蚀作用 ; 垛内高温及其发酵作用是
使杂草籽丧失活力的主要原因 。
氨化法是利用氨 N H 3 (无水液氨 、 氨
水 、 尿素 、 碳酸氢氨等 ) 处理秸秆以提高
饲用价值的一种粗饲料加工方法 。 氨化秸
秆于 18 9 3 年由德国人开创 , 在这 以后于欧
洲有大量应用 。 我国根据秸秆资源丰富的
国情和大力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 氨化也在
8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 目前农业部畜牧局
还在组织实施作为联合国开发项 目的氨化
推广应用 。 不难看出 , 氨化法在饲料科学
领域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了 。
我们尝试借鉴饲料氨化法对粮食加工
后下脚料中的假高粱种子的灭活处理 。 经
多 种组合处理试验 , 包括大规模中间试
验 , 初步摸索出每公斤下脚料用尿素或碳
按 加g (即 2% 用量 ) , 兑水 30 Om l 配成溶
液 , 5℃以上处理 7 天以上对假高粱种子的
灭活率达 10 0% , 经氨化处理的下脚料营
养价值也有一定提高 。
究其氨化灭活的机制 , 我们从文献和
试验两方面人手作了初步探讨 。 认为氨化
一 4 0 7一
植物检夜 Z H IW U J IA N Y I 19 9 2, 6 (6 )
涉及 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 ,
所形成的对杂草籽的灭活也可能是多方面
因素的综合作用 。 其中氨气及其它在氨化
过程中产生气体的熏蒸作用 ; 氨的水溶液
所具有的碱性 “ 烧伤” 作用 以及发酵作用是
使杂草种子丧失活力的主要原因。 在夏季
氨化垛内的高温也有一定作用 。
楚 。 但已 了解到氨能作用于植物体内的某
些酶 。 如影响还原态毗吮核普酸 (N A D H户
的脱氢氧化过程和 A D P + P ~ A T P 的能量
代谢过程 .
氨化处理时氨气的来源 :
1 氨气的性质及其在氨化过程
中的作用
氨气虽然没有被开发作为一种灭害熏
蒸剂加以利用 , 但它已被充分肯定对人 、
畜 、 昆虫 、 病原菌 、 植物及其种子均有不
同程度的熏杀作用 。 氨对人畜的作用 主要
在于刺激眼睛 、 皮肤 、 粘膜 , 尤其对呼吸
器官粘膜可 以造成严重伤害乃至死亡 。 我
国对 氨气 也早 已制定 了空气 中浓 度 < 、
30 m g / m3 的劳动接触国家卫生标准 。 但
经过氨化处理的饲料通过充分的散气 , 因
此对牲畜无害 .
L l 氨气对昆虫的熏杀作用也早在本世纪
初就被 L ew i s 的研究所证实 。 他的研究把
氨作为一种熏蒸剂来考查 。 结果表明氨对
丽蝇 山刀动hon a sP .幼虫的谷耽甘肤活性有
影响 , 即破坏硫代类反应而抑制代谢酶的·
作用 。 这种破坏作用竟然和氯甲烷 、 二硫
化碳的程度相同 。
1
.
2 氨气对微生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也有
许多报道 。 如 S a n ds ot l等人的研究明确肯
定了氨气的杀真菌作用 。 在我们的氨化研
究中 , 用水处理作对照结果表明 : 氨化处
理的下脚料 , 即使是室 内高温或夏季室
外 , 在处理后均不 长霉 ; 而用水处理的对
照 , 即使在 0℃恒温下 , 不出一周就发生
霉变 。 这一结果也充分肯定了氨气对霉菌
的抑制作用 。
L 3 农田使用碳钱 、 氨水等氨态氮肥表明
田间氨气达到一定浓度就会烧伤作物以及
对种子有熏杀作用 。 其作用 机制尚不清
一4 0 8一
① ` N H担 C o 33o粗一` 旦立p祀o +Z N H 3个
理论上 , 每 7 9 9 纯碳酸氨钱完全分解
可 产生 2 .2 4L 氨气和 2 .2 4 L 二氧化碳气
体 。
② C o N( H Z) 2+ 2H 20 鲤壑塑H公2 C 0 3
(N H
4
)
Z
C O
3一 ZN H : 个+ C O : 个+ H ZO理论上每 609 纯尿素完全分解可产生
4
.
8 L 氨气和 2 . 4 L 二氧化碳 。
显然 , 氨化下脚料垛内具备氨源 、 水
分 、 温度及微生物几个产生氨气的基本条
件 , 再加上密闭帐幕 , 必然形成熏蒸作
用 。 1 9 9 0 年冬季在秦皇岛室外用碳酸氢按
(20 9 / gk ) 处理下脚料的实验中证实了氨
化垛内氨气的存在 。 即在当时一 5℃的低温
下 , 氨化处理三天以后 , 采得气样经气相
色 谱 分 析 , 测 得 N H 3 的 浓 度 为
10 00P P M

1.4 从氨气的产生过程我们还知道同时伴
有 C O : 气体产生 。 在夏季氨化垛内嫌气微
生物及高温的作用下 , . 可能还有 甲烷等气
体产生 , 这些气体均作为熏蒸剂或生命物
质的有害气体可能对杂草种子的灭活起到
某种作用 。
为了进一步证实氨气等混合气体对种
子的熏杀作用 , 我们进行了专门试验 。 即
在 19 1 年秦皇岛夏季室外 (25 一 34 ℃ )的氨
化试验中 , 在下脚料氨化垛内分别设置两
种情形的供试种子 。 一种情形是盛有种子
的有机玻璃瓶两端为可通气的铜纱 , 使垛
内的气体可 以流经种样瓶 ; 另一种情形的
种样瓶两端封闭 , 使气体不能进人 。 结果
显示经 2%尿素氨化处理 7 天 , 取 自两端
植物检 夜 Z H I WA I U JN YI 19 9 2, 6 ( 6 )
通气试样瓶的水稻种子和假高粱种子均不
能发芽 ; 而 两 种 对 照 的 发芽率分别 为
10 0 % 和 30 % 。 取 自两端不能通气试样瓶
的稻种发芽 为 10 0% 、 假高粱为 4% , 后
来在 2%碳按处理 7 天 , 以及 2% 尿素和碳
钱处理 14 天的重复试验 中均获得类似结
果 。 该试验证实氨化下脚料过程 中 , 氨气
及其它气体对假高粱种子及水稻种子活力
的熏杀作用 。
2 碱性腐蚀作用
氨的水溶液呈一定碱性 , 对种子有 “烧
伤 ” 作用 。 即碱可 以使植物细胞纤维素膨
胀 , 破坏木质纤维和角质联系 , 以及使蛋
白质变性等 , 起到破坏种子发芽力的作
用 。 碳酸氢钱水溶液 p H .S 2一 8 . ;4 氨水
p H 10 左右 , 有强烈腐蚀性 . 我们在用碳
酸氢馁对下脚料进行氨化处理时 , 发现一
旦药液 与下脚料混拌均匀 , 下脚料即刻变
为鲜黄色 , 显示出碱性腐蚀作用 。
3 发酵作用
在对下脚料氨化处理同时还造就了有
机物 、 水份 、 温度几个发酵的基本条件 。
我们在 氨化 中采取每公 斤下脚料加水
30 Om l
, 正达到手握成团 , 触之 即散的状
态 , 此时含水量达到下脚料最大持水量的
60 % ~ 70 %
, 乃为发酵的最佳含水量 。 发
酵过程即微生物利用堆垛中的有机物质首
先迅速繁殖 , 进而分解蛋白质 , 半纤维素
等 , 这种酵解过程必然也会对杂草种子的
活力形成影响。
4 其他因素
其次 , 温度对氨化处理的效果好坏关
系也十分密切 。 实践证明在夏季氨化对假
高粱灭活效果好且稳定 。 我们认为这种高
温有利性在于以下 3 个方面的作用 :
4
.
1 高温造就了.氨气挥发充足 , 有利于气
体均匀分布 , 种子呼吸率提高的局面 , 大
大强化了熏蒸作用 。
.4 2 适当高温使微生物更为活跃 , 发酵作
用更为显著和深人 。
.4 3 由于高温下微生物活动旺盛 , 有机质
分解强烈 , 释放热能多 , 升温显著 。 经我
们测定 , 夏季氨化垛内温度可高达 50 ℃ 以
上 , 这种高温本身对种子也会形成杀伤作
用 。 如前述实验 中 , 氨化垛内两端封闭试
样瓶中的假高粱种子比对照发芽率低 , 这
可能正是垛内高温小气候的作用而致 。
反之 , 在冬季或低温下氨化处理效果
差或不稳定 。 例如我们在北方冬季室外和
室内 0一 10 ℃低温下 的氨化试验 , 经多次
重复已初步明确其常规的 2%尿素或碳氨
处理 1一 2 周 , 对假高粱种子不能获得稳定
的 10 0% 灭活效果 (待发表 ) 。 我们认为此
时氨化处理效果差 , 正是由于低温形成的
氨气挥发少 , 气体不 活跃 , 种子呼吸率
低 , 发酵作用不显著这一连锁不利作用而
引起的 。
总而言之 , 我们认为氨化处理使假高
粱种子丧失活力的原因 , 主要在于以上几
个方面 , 是否存在其他一些重要的作用机
制 , 有待我们作进一步深人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张金兰等 . 氨化法处理假高粱种子技术研究 . 植物检
疫 , 19 9 2 , 6 (2 )
2 浙江农业大学 . 农业化学 .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8 0
3 农业部考察团 . 秸秆氨化及饲料评估技术考察报告 .
饲料研究 , 19 9 0 , 2
4 F
.
S u n d s t o l e t a l
.
A m m o n i a T r e a t m e n t
.
l 9 8 4
5 N
.
M o n a gh a n
.
W
e e d R e se a r e h
,
19 7 9
,
19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