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观赏棕榈银海枣的研究进展
*
骆海林1 曹 鹤1 黄建昌2 林 彦1 谢 作1 赵强民1
(1. 棕榈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27;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与园林学院)
摘要 银海枣树形独特,景观效果佳,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文章综述了银海枣的引
种、耐寒机理研究、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园林绿化应用研究进展,对其研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并对生
产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银海枣 引种应用 耐寒机理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展望
中图分类号:S792.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4427(2011)05 - 0072 - 06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f Phoenix sylvestris
Luo Hailin1 Cao He1 Huang Jianchang2
Lin Yan1 Xie Zuo1 Zhao Qiangmin1
(1. Pal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627;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bstract Phoenix sylvestri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 widely,and with unique charac-
ters,beautiful shapes and strong vitality,and having higher values in appreciation. They have been widely cultivat-
ed and used a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since the ancient time.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introduction situation,
cold resistant physiology,cultivation technique,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 in landscape ar-
chitecture of P. sylvestris. In the end,research prospect on P. sylvestris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Phoenix sylvestris,introduction situation,cold resistant physiology,cultivation technique,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prospect
银海枣(Phoenix sylvestris Roxb.) ,又名野海枣、林刺葵,是棕榈科(Palmaceae)刺葵属 (Phoenix Linnaeus)
常绿乔木,原产于印度北部[1]。我国华南、东南及西南等地有引种,生于疏林和草地[2]。银海枣茎单生,高
可达 15 m,茎粗 30 cm,花小,雄花白色,有香味,花期 4 ~ 5 月,果期 9 ~ 10 月[3]。喜阳光充足、温暖的环境,
耐干热干冷,耐寒性强,最低可耐 - 8℃的低温[4-5],而且耐水淹、耐干旱、耐盐碱,栽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
质肥沃、排水良好的有机壤土为最佳。银海枣生长快速[6-7],其树形独特,景观效果佳,以列植、丛植、孤植、群
植等方式用于园林、城市道路、庭院、住宅小区绿化美化,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城市园林绿化棕榈科树
种[6]。
本文介绍了银海枣的国内引种、耐寒机理、栽培技术、重点病虫害防治以及园林绿化应用研究进展,最后
对银海枣的研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对银海枣的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推动银海枣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这对银海枣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大范围的推广利用等方面
具有指导意义。
27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1 年第 27 卷第 5 期
* 基金 /项目:广东省地方标准制订林业项目(2010-DB-19)。
第一作者简介:骆海林(1986-) ,男,本科,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栽培标准化以及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luohl@ palm-la. com。
通讯作者:黄建昌,教授,博士。E-mail:jchuang63@ 126. com。
1 银海枣引种进展
早在百年前,我国的广东、福建一带沿海城市及侨乡,已开始陆续引进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棕榈树种。而
近 20 年,银海枣在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均有引种[8]。1999 年福建省发生大范围霜冻和结冰,随后进行的
棕榈科植物受冻情况调查发现,银海枣等树种耐寒能力强,可在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园林中应用、栽
培[9]。通过 2002 年和 2003 年对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银海枣耐寒性的调查,发现银海枣冬季无冻害表现,冬
后正常生长,适应性好[10]。另据报导,银海枣在成都市、西昌市、南昌市均有引种分布,且能安全露天过
冬[11-13]。
张庆费等[14]对上海近年引进银海枣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银海枣可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小范围推广利
用。由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引种到上海和杭州的银海枣,经历了十年的考验,生长良好,且能开花结
果,并萌发出新一代的小苗[15]。在河南植物园中银海枣虽然能正常开花结果但种子活力较差,具一定的抗
逆性,逆境发生时植株生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受害症状[16]。南京地区种植的银海枣在受保
护的情况下仍然受冻害[17]。因此银海枣引种北移限度应在上海、杭州一带,继续北移必须慎重,要考虑其引
进成本、成活率及其所要营造的景观效果。
2 耐寒机理研究
银海枣主要分布于泛热带及暖亚热带区域,环境条件对其南种北移的引种应用影响至关重要,而温度是
影响引种成败的关键[18]。银海枣南种北移,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引种和科研过程,涉及到抗寒性、抗冻性
等。引种和应用上要谨慎行事,综合各种相关因子,从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引种试验,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
失[19]。
国内对棕榈科植物的抗寒性相关因子及指标开展的不少研究,对银海枣的抗寒及推广利用有很大的借
鉴意义。据研究发现冬季寒潮所造成的极端低温以及大风引发的生理干旱,是棕榈科植物在北方户外越冬
的限制因子[20]。而低温致使细胞的膜透性大幅度增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
酶(SOD)活性则表现为先增高继之下降的趋势[21]。MDA 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终产物,也是反映细胞膜系
统受害的重要指标,在低温胁迫下叶片的 MDA 含量逐渐升高,脂过氧化作用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短期(6 h)内升高,然后下降,受到严重抑制[22]。另外
低温胁迫下 Ca2 +大量分布于液泡和细胞基质中,细胞间隙中也可见少量斑块状沉淀,大部分细胞结构已经
严重破损,内部结构分辨不清且出现了遭受严重冷害的症状[23]。
植物细胞的相关指标与抗寒性密切相关。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改变这些指标来提高银海枣抗寒
性也成为一种可能。例如背风向阳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低温、大风引发叶片组织中水的质量分数降低、渗
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分数以及膜的 POD和 SOD的比活性提高,这都有利于植株抵御寒害,安
全越冬[20]。而经过冷锻炼处理可以减缓膜脂过氧化作用、电解质渗透率的增加及含水量的降低,促进 SOD、
POD和 CAT酶活性的提高,同时抑制 POD酶活性的变化,相应提高了苗木的抗寒性[22-24]。
3 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3. 1 播种催芽及幼苗管理
银海枣种子发芽较快,适宜在苗床撒播,基质以具有良好通气性的介质为宜[3,25]。可用常温水浸种催
芽,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出苗率和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26],也可以在播种前再用赤霉素(GA3)浸种
30 min[27]。播后必须覆土,不可过薄,最适覆土厚度为 2 ~ 3 cm[28]。最后浇透水,盖上遮光网,保湿催芽,冬
天气温低时,加盖薄膜保温。
当种子发芽以后,常向叶面喷水。待小苗长出 1 ~ 2 片叶时,少量追肥,以促进生长[25]。幼苗夏天应搭
盖 50%遮荫棚,尽量减少太阳曝晒,降温保湿,冬天则应采取薄膜覆盖保温保湿[26]。可隔 15 d 用 5 g /L 尿
素液或复合肥液轮流喷施,用 1 ~ 2 g /L 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液进行根外追肥。保持营养土通透不渍水,以
免造成烂根死苗。小苗期病虫害较少,定期用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 500 ~ 700 倍液喷洒防治即可[3]。
37骆海林等: 观赏棕榈银海枣的研究进展
3. 2 田间栽培管理
水分管理一般需视天气情况进行,晴朗、干旱季节,应勤浇水,淋透水,在雨季防止田间积水。种植后
1 ~ 2 a结合中耕除草,每株施 300 g的复合肥(N、P、K各含 15%) ,第 3 天后开环形沟施肥,每年 3 次,每次每
株 1 000 g (N、P 、K各含 15%)。促使其速生快长,增粗增高,叶绿茂盛。施肥时间可选择在每年的 4 月下
旬和 7 月下旬[3]。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4. 1 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世界各地棕榈科植物常见的病害有 40 多属。我国在 22 种棕榈科植物上发生并经过鉴定的病害种类有
30 多种[4],国内报导银海枣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海枣黑点病、海枣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近几年国内学者对
以上银海枣常见的病害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29-34]。
海枣黑点病在银海枣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受害的海枣羽状叶片两面产生黄色至褐色小斑点,病斑老
熟后变为深褐色,形成井状隆起。病原菌为海枣粉座孢(Graphiolaphoenicis (Moug.)Poit.)。防治时可适当
修剪病叶老叶,集中烧毁,并在发病初期,采用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 1 000 倍液喷雾[29,32]。
海枣炭疽病多从叶缘、叶尖开始发生。病斑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部稍隆起 ,边缘有黄
晕。叶柄上有不规则成块黑斑。后期,病斑产生小黑点。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防治可加强养护管理,修剪病枝,清除病叶,发病前可喷洒 0. 5∶ 0. 5∶ 100 波尔多液,或用 50%退菌
特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 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5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等喷雾[29]。
银海枣小球腔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散布于叶面,初为暗褐色小点,后扩展呈椭圆形、圆形或不
规则形褐色病斑,病斑交界清晰;后期病斑相连成片,其上散生黑色小颗粒,严重可导致整片叶灰褐色枯死。
病原菌鉴定为银海枣小球腔菌新种[30]。另外对引起银海枣叶斑病的另一种病原真菌为拟盘多毛孢(Pesta-
lotiopsis palmarum Cooke) ,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0 ~ 25℃。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多菌灵、扑海闲、腈菌
唑等对菌丝体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尤其是 50%扑海因悬浮剂对其有较好的抑制效果[35-36]。
银海枣褐斑病的病斑主要发生在叶部羽片和叶轴的交界处,先是在羽片上产生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然
后病斑逐渐向叶轴扩展,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黑褐色至黑色,边缘由内向外具桔红、黄绿、浅黄色
三色相间的晕圈;严重的部位病斑常连接成片,叶轴褪绿变黄,羽片干枯。病原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
nata(Fr.)Keiss.) ,叶斑净和世高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分别达 52. 82%和 33. 62%[31]。
4. 2 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世界各地棕榈科植物常见的虫害有 7 个目 100 多种,我国在 22 种棕榈科植物上,虫害种类有 20 种左
右[4]。国内报导银海枣常见的虫害有红棕象甲、椰心叶甲、蛴螬、黑翅土白蚁、椰花二点象等[34,37-39]。而针对
危害性最严重的椰心叶甲和红棕象甲,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椰心叶甲是一种繁殖快、危害大、防治难的外来有害生物,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40-42]。椰心叶甲
成虫和幼虫群栖潜藏于未展开的心叶内或心叶间,取食心叶表皮薄壁细胞,受害后,可见心叶枯黄坏死、条
斑、皱缩、枯萎、破碎或仅留下叶脉等,严重危害时,顶部叶片呈火烧状焦枯,不久树势衰败至整株枯死[43-44]。
椰心叶甲世代重叠,在不同地区 1 年内发生代数和发育历期有所差异[45]。在珠江三角洲 1 年可发生 4 代,
在福建福州以南地区 1 年可发生 3 ~ 4 代[46]。对刚刚传入、定居、未大面积扩散的椰心叶甲或受害时间久、
通过多次药物处理难以救活的植株,可以采用人工机械防除[47]。受害植株可选用 40%辛硫磷乳油、40%毒
死蜱乳油、20%和 25%的好年冬乳油、10%吡虫啉粉剂、4.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5%高效氟氯氰菊酯和
2. 5%敌杀死乳油进行处理,均具有优良的毒杀效果[41,48]。茎干注药和在叶心处挂内含椰甲清粉剂的药包
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0]。另外还可以结合释放寄生性天敌如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扁甲啮小蜂[49-50]或者喷
施病原微生物绿僵菌进行生物防治[47]。
红棕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国内分布在海南、广东、上海、福建、四川、浙江等省。主要以幼虫蛀食树干
和树冠心叶为害,一旦钻入树体,通常在 6 ~ 8 个月内就能造成植株死亡[51-52]。受害株初期表现为树冠周围
的叶片枯黄,后扩展至树冠中心,心叶也黄萎。被害组织很快坏死腐烂发出臭味[53]。可选用 80%敌敌畏
600 倍液、20%亮甲 800 倍液、35%赛丹 800 倍液、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500 倍液、45%马拉硫磷 500
47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1 年第 27 卷第 5 期
倍液,采用灌淋法,从植株心叶由上往下灌淋,药水量要充足,让每张叶基部都充分吸足药液[54-55];也可以用
0. 5%乐果药液浸泡的海绵药袋或者米乐尔混合少量黏土做成挂包,放在银海枣的心叶部位进行防治[53,56]。
对于小规模流行的地区可以采用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成虫[52,57-58]。也可以采用发酵时能发出酸性味道
的材料,如菠萝、甘蔗、椰子嫩茎等,引诱成虫前来交配产卵,再予杀灭[59]。
5 园林绿化应用
银海枣具备抗性强、易修剪、主干直、分枝高且整齐等优势,另外树型独特、抗风、耐高温、耐潮湿、耐干
旱、寿命长,充分体现热带、亚热带风貌,很适合作行道树[60]。在华南、西南地区,被广泛栽培于各类园林绿
地中,就园林配置应用方式而言,可列植作行道树、丛植作主景群落、密植成障景夹景、密植作背景、伴石成
景、片植添景、分割空间、室内绿化[61]。而在房地产园林绿化和城市园林绿化中可以通过群植、丛植、孤植、
对植等方式来表现楼盘个性及园林意境,污染较重的楼盘可以通过与其他植物的合理搭配栽植以弥补其树
冠不够浓密、吸尘力弱、抗污染能力较差等不足之处[62-63]。正因为银海枣具有树干笔直、抗盐耐碱、树型稳
定、管理方便等特性,其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6 展望
银海枣主要分布于泛热带及暖亚热带地区,以海岛及滨海热带雨林为主,而在其他区域应用较少。因
此,应对我国现有的种质资源逐步开展气候适应性的系统研究,以期能更顺利北移[64]。银海枣育种目标主
要是更抗寒、更抗旱及抗病虫害。这是由棕榈科植物的生长特性及棕榈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但
是目前,银海枣育种方面主要是常规育种方法,其他育种途径还不成熟。梁月明和袁长春[65]采用 RAPD 法
对银海枣进行了基因组 DNA 多态性分析,这为鉴定某种遗传特性提供了可能。另外分子标记的快速发展
和应用,其已成为棕榈科植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工具,为缩短育种进程、加快品种的选育和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应加强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
除了园林绿化应用外,银海枣可以作为制糖原料栽培,有“枣椰”之称[4]。在孟加拉等国家,银海枣除了
用于制糖产业外,还用于制造垫子草席、建造栅栏材料、动物饲料、遮阳材料、土壤改良等,另外银海枣树液被
当地农民直接饮用,或者是加工成饮料或者酒精[66]。目前,银海枣在国内主要应用在园林绿化中,而在工业
等领域应用非常少。因此,银海枣极具开发利用前景。
国内关于银海枣栽培、土肥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甚少。近期只有臧小平和徐雪荣[67]从土壤和养分要求
来分析盆栽与地栽棕榈的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量及施肥方法上的差异。陈朝晖[68]开展了几种棕榈科
植物需水规律试验研究。其他栽培方面的研究例如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等未见报导。而且在苗木生产中缺
少一个统一的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标准,这对于银海枣的大规模生产及其推广应用非常不利。
另外对于部分危害性的病虫害没有能实现完全控制,例如红棕象甲。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往往是毁灭
性的,这严重威胁银海枣等一类观赏棕榈的推广应用,还需要从业人员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林有润. 观赏棕榈[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3.
[2] 刑福武. 中国景观植物[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05.
[3] 陈振东. 银海枣及其栽培技术[J]. 热带农业科学,2006,26(4) :36-37.
[4] 钟如松,何洁英,伍有声,等. 引种棕榈图谱[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9.
[5] 欧永森. 耐寒棕榈简介[J]. 广东园林,1998(1) :34.
[6] 谢利红. 银海枣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广西林业科学,2006,35(supp) :35-36.
[7] 张松勇,陈振东. 银海枣及其繁殖栽培技术[J]. 西南园艺,2006,34(4) :49-50.
[8] 吴桂昌. 粤闽琼云四省棕榈科植物引种名录[J]. 广东园林,1998(1) :40-47.
[9] 陈振东,林秀香. 福建省棕榈科植物冻害调查初报[J]. 福建热作科技,2001,26(1) :33-35.
[10] 周坤华.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棕榈科植物的耐寒性调查[J]. 热带农业科技,2004,27(1) :21-23.
[11] 张锡九,代仕高,杨金亮,等. 成都市棕榈科植物引种试验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6) :14-17.
57骆海林等: 观赏棕榈银海枣的研究进展
[12] 何平,陈建雄,罗关兴. 2008 年西昌市棕榈科植物的抗冻性调查[J]. 中国热带农业,2008(3) :37-38.
[13] 袁婷,李阳春,徐维杰. 棕榈科植物在南昌园林应用现状与分析现代园艺[J]. 现代园艺,2009(8) :39-41.
[14] 张庆费,吴海萍,许东新. 上海引种的 7 种棕榈科植物冻害状况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1) :110-114.
[15] 城市导报. 加拿利棕榈“移民”上海有了第二代[EB /OL]. (2009-02-13). http:/ /citynews. eastday. com /csdb /html /2009
- 02 /13 /content_11402. html.
[16] 袁志良,高菁超,贾宏汝,等. 棕榈科植物在河南的适应性评价[J]. 河南科学,2007,25(4) :586-588.
[17] 王军,王春彦. 南京地区引种棕榈科植物的调查研究[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4(3) :81-85.
[18] 何洁英. 华南的短期绝对低温是引种热带棕榈成败的关键[J]. 广东园林,1998(1) :33.
[19] 杨淑红,王新建,王文君. 耐寒棕榈科植物的北方园林应用建议[J]. 河南林业科技,2004,24(3) :51-52.
[20] 陈星,冯宝华,张凌俊,等. 棕榈在北方不同生态环境下越冬栽培适应性的生理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39(3) :390-396.
[21] 陈星,李俊全. 低温下棕榈某些生理变化及低温锻炼对棕搁耐寒性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35(2) :257-260.
[22] 杨盛昌,谢潮添,张平,等. 低温胁迫下弓葵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J]. 园艺学报,2003,30(1) :104-
106.
[23] 丁印龙,廖启炓,谢潮添,等. 低温胁迫下夏威夷椰子幼苗叶肉细胞 Ca2 +水平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 厦门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5) :679-682.
[24] 廖启炓,丁印龙,杨盛昌,等. 低温胁迫下加拿利海枣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2,41(5) :570-573.
[25] 曾宋君. 棕榈科植物播种技术[J]. 西南园艺,2003,31(4) :40-41.
[26] 罗文扬,何洁英,钟如松. 棕榈科植物的种子与育苗[J]. 中国种业,2006(7) :58-59.
[27] 李杰明,赵仁发,李嘉斌,等. 中东海枣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9,23(15) :100-101.
[28] 赵仁发,杨淑兮,李杰明,等. 中东海枣播种育苗技术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09,21(15) :91-92.
[29] 金亮,丁印龙. 厦门地区主要棕榈植物病害种类普查鉴定及其防治[J]. 热带农业科学,2000(4) :12-19.
[30] 习平根,李敏慧,陈一新,等. 棕榈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4 (2 ) :34-37.
[31] 孙思,王军. 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与化学防治[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3) :58-60.
[32] 罗文扬,罗萍. 棕榈科植物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 :75-77.
[33] 林秀香,罗金水,郑宴义. 福建省棕榈科植物病害调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 :180-184.
[34] 蔡卫群,王忠,邓洁英. 广东省棕榈科植物危险性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策略[J]. 湖南林业科技,2007,34(3) :48-50.
[35] 杨紫红,喻国辉,陈远凤,等. 棕榈科植物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2008(6) :
64-67.
[36] 吴丽民,洪伟雄. 棕榈科植物 4 种拟盘多毛孢病害的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 (1) :172-174.
[37] 刘东明,伍有声,董祖林,等. 观赏棕榈主要害虫及其防治[J]. 植物保护,2005,3l(1) :63-68 .
[38] 罗文扬,罗萍,刘东明,等. 棕榈科植物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 :124-127.
[39] 林晓兰,郑荔,林志斌. 闽南棕榈科植物主要虫害防治[J]. 福建热作科技,2006(3) :18-19.
[40] 方剑锋,云昌均,金扬,等. 椰心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2004,30(6) :19-23.
[41] 伍筱影,钟义海,李洪,等. 椰心叶甲生物学研究及室内毒力测定[J]. 植物检疫,2004,18(3) :137-140.
[42] 谢鹏辉,秦长生,廖仿炎,等. 椰心叶甲在国内的危害与防治研究概况[J]. 江西植保,2006,29(1) :27-31.
[43] 钟义海,刘奎,彭正强,等. 椰心叶甲———一种新的高危害虫[J]. 热带农业科学,2003,23(4) :67-72.
[44] 王伟,程立生,沙林华,等. 海南岛外来入侵害虫初探[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12(4) :39-44.
[45] 张志祥,程东美,江定心,等. 椰心叶甲的传播、危害及防治方法[J]. 昆虫知识,2004,41(6) :522-526.
[46] 陆永跃,曾玲. 椰心叶甲传入途经与入侵成因分析[J]. 中国森林病虫,2004,23(4) :12-15.
[47] 李德伟,于冬梅,朱斌良. 椰心叶甲及其检疫防治研究进展[J]. 植物检疫,2008(5) :321-324
[48] 李洪,吕宝乾,符悦冠,等. 13 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比较[J]. 热带农业科学,2004,24(5) :10-14.
[49] 吕宝乾,彭正强,唐超,等. 椰心叶甲寄生蜂———椰甲截脉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 昆虫学报,2005,48(6) :943-948.
[50] 吕宝乾,彭正强,许春霭,等. 椰心叶甲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 昆虫学报,2006,49(4) :643-
649.
[51] 覃伟权,赵辉,韩超文. 红棕象甲在海南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J]. 云南热作科技,2002,25(4) :29-30.
[52] 刘奎,彭正强,符悦冠. 红棕象甲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2,22(2) :70-77 .
[53] 武英,郑宴义,李发林,等. 红棕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 :384-387.
[54] 韦嗣武,覃燕城,付建华,等. 红棕象甲药剂防治试验[J]. 广西植保,2008,21(4) :22-23 .
[55] 欧善生,谢恩倍,谢彦洁,等. 不同药剂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 :18005-18006.
67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11 年第 27 卷第 5 期
[56] 农瑞红,贾宏炎,谭全中. 红棕象甲防治技术初探[J]. 森林保护,2008(10) :31-32.
[57] 黄山春,马子龙,覃伟权,等. 聚集信息素诱捕红棕象甲成虫效果及其引诱桶的研制[J]. 林业科技开发,2008,22(3) :
70-77 .
[58] 魏娟,覃伟权,马子龙,等. 红棕象甲危害现状和主要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9(6) :110-113.
[59] 覃伟权,马子龙,吴多杨,等. 几种引诱物对红棕象甲的诱集和田间监测[J]. 热带作物学报,2004,25(2) :41-46 .
[60] 罗萍,罗文扬,吴桂昌. 棕榈科植物行道树的树种选择及种植浅议[J].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 :81-83.
[61] 吴劲章,谭广文. 浅议我国棕榈科观赏植物栽培应用现状与展望[J]. 广东园林,1998(1) :7-9.
[62] 俞明海,王煜. 浅谈棕榈科植物在房地产园林中的应用[J]. 湖南林业科技,2005(5) :57-59.
[63] 王莉芳. 桂林植物园棕榈植物及其绿化应用前景[J]. 广西热带农业,2008,117(4) :50-53.
[64] 曹红星,吴翼,范海阔,等. 棕榈科植物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 :52-54.
[65] 梁月明,袁长春. 湛江棕榈科植物的 RAPD分析[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 :85-90.
[66] Mohammad S H C,Md. Abdul H,Nur M,et al. Traditional utilization of wild date palm(Phoenix sylvestris)in rural Bangladesh:
an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biodiversity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19(3) :245-251.
[67] 臧小平,徐雪荣. 棕榈植物的营养与施肥[J]. 广西热带农业 ,2002,28(1) :14-15.
[68] 陈朝晖. 几种棕榈科植物需水规律试验研究[J]. 福建热作科技,2002,27(2) :12-13.
77骆海林等: 观赏棕榈银海枣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