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凤尾茶的来源及近代研究



全 文 :2013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 2013 Vol. 15 No. 3
中药文化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188)
* [通讯作者] 肖培根,Tel: (010)62894462,E-mail:xiaopg@ public. bta. net. cn
凤尾茶的来源及近代研究

王春梅1,龙平2,许利嘉3,4,李旻辉2,3,肖培根3,4*
(1. 包头市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包头 014010;
2.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60;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4.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摘要] 凤尾茶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neri Van’t. )的干燥全草,具有别样茶(non-
Camellia tea)的特征,在滇南部分地区应用历史悠久。内容对近年来有关凤尾茶的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为凤尾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别样茶的整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凤尾茶;别样茶;东紫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凤尾茶,为唇形科香薷属半灌木状多年生矮小
草本植物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neri Van’t. )的干
燥全草。目前凤尾茶主要分布在云南、甘肃、贵州、
青海等地,生于海拔 1 200 ~ 3 000 m 的山坡、路旁
草丛中或灌木下。
凤尾茶是一种在我国滇南地区民间流传已久的
古茶,滇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将其嫩尖和叶作为日
常茶饮,在该地区应用广泛且有不同的别称:如野
山茶、小山茶、东紫苏、铁线夏枯草(云南昆明)、
小香茶、小松毛茶、锈山茶(云南曲靖)、云松茶、
牙刷草(云南玉溪)、鸭子草(云南双柏)、土茶(云
南贡山)等。凤尾茶性平、味辛,其主要化学成分
为黄酮、三萜、挥发油等。具发散解表、理气和胃
等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
喉痛,虚火牙痛,消化不良,肚泻,目痛,急性结
膜炎,尿闭及肝炎等症[1-2]。
近年来,随着对凤尾茶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亦有许多新的研究报道,文章主要从凤尾茶的原植
物来源、化学成分和现代药理活性方面进行综述,
为凤尾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我国别样
茶的整理和进一步挖掘其使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1 凤尾茶的原植物来源
凤尾茶的应用历史悠久,对凤尾茶原植物的描
述,载始于清朝吴其浚编撰的 《植物名实图考》
(1848年) ,将其归为芳草类,载云:“东紫苏,生昆
明山野,丛生,细叶深齿,穗如夏枯草”[3]。而在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1970年)中记有:“凤尾茶别
名为野山茶、小山茶和东紫苏;形态为半灌木状多年
生矮小草本,高 10 ~ 23cm,全株密被柔毛。茎方形
自基部分枝,丛生,直立成基部稍倾斜,表面绿色或
带紫色,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基部楔形,穗状花
序顶生,由数层生长在苞腑的轮伞花组成;采收加
工:一般秋季采收全草,然后晒干备用;性味:性
平,味苦、微辛。具有解表,升清阳,清干热的功
效。将凤尾茶、薄荷、绿升麻、生姜一起水煎服,主
治感冒头重疼以及用凤尾茶泡开水代茶饮,可以主治
肝炎、目痛、头晕痛。每次用量为五钱到一两[4]。
同时《云南中草药》(1971 年)[5]、 《中国植物志》
(1977)[2]、《全国中草药汇编》(1996)[6]和 《中华
本草》(1998)

7

对该植物也均有收录,书中对凤尾
茶的形状特征描述、主治功能介绍与 《昆明民间常
用草药》中描述基本相似。另外,在 《中国植物
志》中只记载: “异叶香薷功效近东紫苏”,而在
《中华本草》中首次明确提出凤尾茶的基原植物为
东紫苏(E. bodinineri Van’t. )和异叶香薷(E.
heterophylla Diels)的干燥全草。除此之外其他文献
著作均把东紫苏(E. bodinineri Van’t. )作为凤尾茶
的基原植物来源,当前对异叶香薷的研究较少[8-9],
·052·
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13.03.006
2013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 2013 Vol. 15 No. 3
其是否可以作为凤尾茶的基原植物,从而扩大凤尾
茶的基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 化学成分研究
近年来对凤尾茶化学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结果表明凤尾茶含有黄酮类、三萜类、酚类等活性
成分。
2. 1 黄酮类成分
文献报道,陈海云等[10]用分光光度法对采自云
南开远的凤尾茶进行了总黄酮的含量分析,测定结
果显示凤尾茶中黄酮含量约为 10%,且主要集中在
叶部,根部含量较少。陈海云等[11]利用高效液相色
谱测定了云南省弥勒县各地凤尾茶中单体黄酮的含
量,结果发现弥阳镇产凤尾茶的中圣草素 7-O-β-D-
葡萄吡喃糖苷(5. 1%)含量最高,红溪镇产凤尾
茶中木犀草素 7-O-β-D-葡萄吡喃糖苷(2. 16%)和
山柰酚 3-O-芦丁糖苷(0. 31%)含量最高。此外,
在单体化合物分离鉴定方面,陈日来、李蓉涛、
胡浩斌等[12-20]从凤尾茶中分离得到黄酮及其衍生
物共 22 个(基本骨架见图 1,化合物见表 1) ,其
中 15(1-15)个为黄酮类成分,7(16-22)个为二氢
黄酮类成分。
图 1 凤尾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
表 1 凤尾茶中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编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母核 取代基 文献
1 Acacetin(刺槐素) C16H12O5 A 5,7-OH,4-OMe 12
2 Apigenin(芹菜素) C15H10O5 A 5,7,4-OH 13,14
3 Amentoflavone(穗花杉双黄酮) C30H18O10 A 5,7,4-OH,5-apigenin 15
4 Apigenin-7-glucoside(芹菜素-7-葡萄糖苷) C21H20O10 A 5,4-OH,7-glc 14
5 Chrysin(白杨素) C15H10O4 A 5,7-OH 12,14
6 Kaempferol(山奈酚) C15H10O6 A 3,5,7,3-OH 16
7 Kaempferol-3-O-rutin glycoside(山奈酚-3-O-芦丁糖苷) C27H30O15 A 3,5,7,3-OH ,3-O-rutinoside 17
8 Luteolin(木犀草素) C15H10O6 A 5,7,3,4-OH 12,13,18
9 Luteoloside(木犀草苷) C21H20O11 A 5,3,4-OH,7-O-glc 12
10 Luteolin-7-O-[6″-(3″-hydroxy-4″-methoxy cinnamoyl)]-β-
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7-O-[6″-(3″-羟基-4″-甲氧基
肉桂)]-β-D-葡萄吡喃糖苷)
C31H28O14 A 5,7,3,4-OH,7-O-[6″-(3″-h-ydroxy-
4″-methoxycinnamoyl) ]-β-D-glc
19
11 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ide(木犀草素 7-O-β-D-葡
萄吡喃糖苷)
C21H20O11 A 5,3,4-OH,7-O-β-D-glc 17,13,14
12 Quercetin(槲皮素) C15H10O7 A 3,5,7,3,4-OH 20,18
13 Rutin(芦丁) C27H30O16 A 5,7,3,4-OH,3-rutinose 17
14 Tricetin(小麦黄酮) C17H14O7 A 5,7-OH,4-OH,3,5-OMe 20
15 7-O-β-D-glucoside-5,3,4-Trihydroxyfl-avone (7-O-β-
D-葡萄糖苷-5,3,4-三羟基黄酮苷)
C21H20O10 A 5,4-OH,7-O-β-D-glc 13
16 Miscanthoside(芒苷) C21H22O11 B 5,3,4-OH,7-β-D-glc 14
17 (+)-catechin [(+)-儿茶素] C15H14O6 B 3,5,7,3,4-OH 16
18 Epigallocatechin(表没食子儿茶素) C15 H14O7 B 3,5,7,3,4,5-OH 20
19 Eriodictyol-7-O-β-D-glucopyranside(圣草素 7-O-β-D-葡
萄吡喃糖苷)
C21H22O11 B 5,3,4-OH,7-O-β-D-glc 17
20 Eriodictyol(圣草酚) C15Hl206‘ B 5,7,3,4-OH 14
21 Eriodictyol-7-O-(6″-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圣草
素 7-O-(6″-阿魏)-β-D-葡萄吡喃糖苷)
C31H30O14 B 5,3,4-OH,7-O-(6″-feruloyl)-β-D-glc 19
22 Eriodictyol-7-O-[6″-(3″-hydroxy-4″-methoxy cinnamoyl)]-
β-D-glucopyranoside(圣草素 7-O-[6″-羟基-4″-甲氧基肉
桂)]-β-D-葡萄吡喃糖苷)
C31H30O14 B 5,3,4-OH,7-O-[6″-(3″-hyd-roxy-4″-
methoxycinnamoyl) ]-β-D-glc
19
·152·
2013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 2013 Vol. 15 No. 3
2. 2 三萜类成分
据报道,凤尾茶中三萜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其茎
部和根部(0. 142% ~0. 189%),而三萜类化合物中主要
成分为齐墩果酸类化合物(0. 074% ~0. 197%)[21-22]。付
立卓、李蓉涛等[12-14,23]从凤尾茶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
物共有 15个(基本骨架见图 2,化合物见表 2)。其中
包括 7(1-7)个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5(8-12)个五环
三萜乌苏烷型以及其他类型萜类。
图 2 三萜类基本骨架
表 2 凤尾茶中的三萜类物质
编号 化学名称 分子式 母核 取代基 文献
1 (3β)-3-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齐墩果酸) C30H48O3 A 3-OH,28-COOH 12
2 3-O-β-D-xylose-3, 23-dihydroxy-oleano-lic acid-28-O-β-D-grape
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1-4)-α-L-rhamnosyl-(1-2) ]-(1-
6)-β-D-glucosylpyranoside(3-O-β-D-木糖-3,23-二羟基齐墩果酸-
28-O-β-D-葡萄吡喃糖-[β-D-葡萄吡喃糖-(1-4)-α-L-鼠李糖基-(1-
2) ]-(1-6)-β-D葡糖吡喃糖苷)
C59H96O27 A 3-xyl,23-OH,28-COO-Glc-(1-6)-
xyl- [(1-2)-Rha-(1-4) ]-Glc
13
3 3-O-β-D-xylose-3, 23-dihydroxy-Oleano-lic acid-28-O-β-D-grape
pyranosyl-[β-D-xylosyl-(1-4)-α-L-rhamnosyl-(1-2) ]-(1-6)-β-D-
glucosyl pyranoside(3-O-β-D-木糖-3,23-二羟基齐墩果酸-28-O-β-D-
葡萄吡喃糖基-[β-D-木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 ]-(1-
6)-β-D葡糖吡喃糖苷)
C58H94O26 A 3-xyl,23-OH,28-COO-Glc-(1-6)-
xyl- [(1-2)-Rha] -(1-4) ]-xyl
13
4 3-O-β-D-xylose-3, 23-Dihydroxy oleanol-ic acid glycosides28-O-β-
Dxylose-(1-6)-O-β-D-Glucose ester glycosides(3-O-β-D-木糖-3,23-
二羟基齐墩果酸苷 28-O-β-D木糖-(1-6)-O-β-D-葡萄糖酯苷)
C30H48O5 A 3-xyl, 23-OH, 28-COO-Glc-( 1-
6)-xyl
13
5 28-O-β-D-glucoside-3, 19, 23-Three hydr- oxyl oleanolic acid
glycosides(28-O-β-D-葡萄糖-3,19,23-三羟基齐墩果酸苷)
C30H48O5 A 3,23,19-OH,28-COO-Glc 13
6 Dodecandral-3-O-β-D-xylopyranoside(东紫苏苷) C35H53O8 A 3-xyl,23-CH2OH,28-COOH 23
7 Hederagenin-3-O-β-D-xylopyranoside(常春藤 3-O-β-D-吡喃木糖苷) C35H55O8 A 3-xyl,28-COOH,30-CHO 23
8 28-O-β-D-glucoside-(1 → 2 )-O-β-Dgluco-seyl-2, 3, 19-Three
hydroxyl oic acid glycosides(28-O-β-D-葡萄糖-(1→2)-O-β-D葡萄糖
-2,3,19-三羟基乌苏酸苷)
C30H48O5 B 2, 3, 19-OH, 28-COO-Glc-( 1-
2)-Glc
13
9 2,3,23-Three hydroxyl oic acid(2,3,23-三羟基乌苏酸) C30H48O5 B 2,3,23-OH,28-COOH 13
10 2,3-Dihydroxyurs oic acid(2,3-二羟基乌苏酸) C30H48O4 B 2,3-OH,28-COOH 13
11 Ursolic acid(乌苏酸) C30H48O3 B 3-OH,28-COOH 13
12 2,3,19-Trihydroxyurs-12-ursen-28-oicacid (2,3,19-三羟基-12-ursen-28-乌苏酸)
C30H48O5 B 2 ,3,19-OH,28-COOH 14
13 Bodinioside A(东紫苏苷 A) C35H58O12 C 2-OH 14
14 Bodinioside B(东紫苏苷 B) C35H58O12 C 2-H 14
15 Hypadienic acid C30H46O4 D - 14
2. 3 酚类成分
迄今为止,胡浩斌、付立卓等[13,15-20,24]从凤尾茶
中分离得到 11 个酚类成分:rosmarinic acid(迷迭香
酸) ,gallic acid(没食子酸) ,vanillin(香草醛) ,3-
hydroxy-4,5-dimethoxybibenzyl-4-O-β-D-xylopyranosyl-
(1→6)-β-D-glucopyra-noside(3-羟基-4,5-二甲氧基
二苄基-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
糖苷) ,caffeic acid(咖啡酸) ,vanillic acid(香草酸) ,
·252·
2013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 2013 Vol. 15 No. 3
(+ )-hinokiol,4-hydroxy-2,6-dimethoxyphenol-1-O-
β-D-glucopyranoside(4-羟基-2,6-二甲氧基苯酚-1-O-
β-D-吡喃葡萄糖苷) ,4-allyl-2,6-dimethoxyphenol-1-
O-β-D-glucopyranoside(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
1-O-β-D-吡喃葡萄糖苷) ,6-hydroxy-5,7-dimethoxy-
coumarin(6-羟基-5,7-二甲氧香豆素)和 trans-3,4,
3, 5-tetrahy-droxy-4-methylstilbene-4-O-β-D-xylopyranosyl-
(1→6)-β-D-glucopyranoside(反式-3,4,3,5-四羟
基-4-甲基苯乙烯-4-O-β-D-吡喃木糖-(1→6)-β-D-吡
喃葡萄糖苷)。
2. 4 挥发油成分
凤尾茶中挥发油的含量较高, 《中国植物志》
(1977 年)中记载凤尾茶新鲜植株挥发油含量在
0. 25% ~0. 3%之间[2],主要由酯类、萜类和烃类等
化合物组成,挥发油中各成分组成和比例不同造就
了凤尾茶独特的香味。程伟贤等[25]采用水蒸气蒸馏
法收集云南建水的野生凤尾茶挥发油,得油率为
0. 15%,并通过 GC-MS分析手段,从挥发油成分中
共分得了 22 个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成分的
85. 99%,其中主要成分为 α,α-4-三甲基-(R)-3-环
己 烯-1-甲 醇 乙 酸 酯 (13. 02%)和 桉 叶 油 素
(12. 55%)。赵春林等[26]研究甘肃子午岭山区的凤尾
茶挥发油时,得油率为 0. 312%,并从中分离并鉴定
出了 40种化合物,约占挥发油总量的 87. 64%,主要
含有萜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单体化学成分分别为 α-
香 叶 烯 (9. 42%)、芳 樟 醇 (9. 12%) 和 龙 脑
(8. 58%)。周林宗等[27]在对云南大理凤尾茶的挥发
性成分进行研究时,得油率为 1. 31%,从其挥发油
中鉴定出了 41 个化学成分,占到了挥发油总量的
62. 368%。其中单萜类成分占 43. 138%,倍半萜类
占 5. 553%,芳香族为 11. 447%,脂肪族占 1. 78%,
含量最高的单体成分为台薷酮(38. 945%)。
从现有文献中发现,不同产地凤尾茶挥发油含
量和组成大相径庭,可以初步推断凤尾茶中挥发油
含量的多少,组成和比例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比遗
传基因影响要强,这为凤尾茶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提
供一定的参考。
2. 5 其他成分
凤尾茶中除了黄酮类成分、三萜类成分、酚类
成分、挥发油成分外,还存在着甾醇等其他成分。
赵东保等[12]从凤尾茶的石油醚部分得到两个甾醇类
化合物:β-sitosterol(β-谷甾醇)和 daucosterol(胡萝
卜苷) ;胡浩斌等[15,18,28-29]通过对凤尾茶全草系统的
研究,分离得到了倍半萜、二帖苷等 8 个化合物,
分别为 3β,5α,11,12,13-pentahy-droxy-eudesm-4
(15)-ene3-O-β-D-apio-furanosyl-(1→4)-α-L-rhamnop-
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Integrifos-ide A,
dictamnoside G,6-hydroxy-(-)-hardwickiic acid 2-β-D-
glucopyranosylbenzyl ester,6,7-dihydroxy-(-)-har-
dwi-ckiic acid 2-β-D-glucopyranosylbenzyl ester,2-
hydroxymethyl-5-methoxyphenyl-O-β-D-glucopyrano side
(2 -羟甲基-5-甲氧基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 ,2-
hydroxymethyl-5-methoxyph-enyl-O-β-D-apiofuranosyl-
(1→6)-O-β-D-gluc-opyranoside(2-羟甲基-5-甲氧基
苯基-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
苷) ,ludongnin V(卢氏冬凌草素 V)。此外,张举成
等[30-31]在对采自云南红河州的凤尾茶进行了微量元
素的研究,发现在凤尾茶中的钙离子含量相当高,
其次是镁元素,对 Cr和 Mn元素也有一定的富集。
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目前对凤尾茶的药理学研究还相对较少,笔者
查阅现有文献,总结发现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3. 1 降血脂的作用
吴永贵等[32]在探讨凤尾茶的降血脂和降血糖研
究中,通过对 Wistar 大鼠制作高血脂动物模型,将
实验对象分为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高脂
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用乙酸酐直接测定法测血清
总胆固醇,用乙酰丙酮法测血清甘油三酯。结果显
示高剂量组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大鼠血清胆固醇有极
显著性降低作用(P < 0. 01) ,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没
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 ,但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
与对照组相比对血清甘油三酯的降低没有显著性差
异(P > 0. 05)。结果证明了凤尾茶具有一定的降血
脂作用。通过建立昆明种雄性小鼠高血糖动物模型,
然后将实验对象分为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
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给药后第 11 天取血,测血糖
浓度。结果表明低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均可
使小鼠血糖浓度略有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
性差异(P > 0. 05)。
3. 2 抑菌活性作用
胡浩斌等[18]对凤尾茶根的乙醇提取物及卢氏冬
凌草素 V等 3 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抑菌作用研究,
发现乙醇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球菌和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表明凤尾茶
·352·
2013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 2013 Vol. 15 No. 3
抗菌谱较宽。卢氏冬凌草素 V、木犀草素及槲皮素
对不同菌种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如卢氏冬凌草
素 V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和
杀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分别为 5,30 × 10 -6 g /mL 和 10,50 × 10 -6
g /mL;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的效果次之,MIC
和 MBC 分别为 80,100 × 10 -6 g /mL 和 10,大于
100 × 10 -6 g /mL。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
草杆菌有较好地抑制和杀菌效果,MIC 和 MBC 分别
为 40,70 × 10 -6 g /mL 和 50,80 × 10 -6 g /mL;对白
色念珠菌的效果次之,MIC和 MBC 分别为 100 和大
于 100 × 10 -6 g /mL。槲皮素对供试细菌的抑制和杀
菌活性与木犀草素相似,但均比木犀草素弱一些,
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 和 MBC 分别为 60 ×
10 -6 g /mL和 80 × 10 -6 g /mL;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白
色念珠菌的 MIC 分别为 90,100 × 10 -6 g /mL,MBC
均大于 100 × 10 -6g /mL。
3. 3 抗氧化和防衰老的作用
刘满红等[33]在植物活性多糖清除羟自由基的抗
氧化性能研究中,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芦荟多糖、
野甘草、凤尾茶多糖、抗坏血酸的羟自由基清除率,
并对抗氧化性进行了比较,发现植物活性多糖与抗
坏血酸相比,其抗氧化能力的顺序为:野甘草多糖
>芦荟多糖 >凤尾茶多糖 >抗坏血酸。可见凤尾茶
多糖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比抗坏血酸强,这说明凤
尾茶的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增强机体防
御毒性自由基的能力,因而具有防衰老的作用。所
以凤尾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很好的保健价值,
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保健品。
4 讨论及展望
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整理,从以下几点
进行探讨:
4. 1 目前对凤尾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
中在单体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上,迄今为止从凤尾茶
中共分离得到了黄酮类、三萜类、酚类等化合物至
少 55 个(除挥发油外)。但是关于凤尾茶中各类成
分的含量测定方面研究较少,除了总黄酮及几种主
要黄酮成分和总三萜及齐墩果酸类成分外,其他成
分的含量测定均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2 在凤尾茶挥发油的文献调研中发现,云南建水、
甘肃子午岭山区和云南大理三个地区的凤尾茶挥发油
从含量到成分组成大相径庭,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对
于出现这种情况,有必要将 3 个产地凤尾茶在同一实
验条件下进一步比较研究,探究其中原因。
4. 3 目前研究报道显示,凤尾茶的现代药理学只在
降血脂、抑菌活性、抗氧化和防衰老的作用方面进
行了部分研究,药效学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
楚,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对凤
尾茶的传统疗效,如消化不良,肚泻,目痛,急性
结膜炎,尿闭及肝炎等症的研究还属空白,也急需
进一步去研究,从而为其临床应用和制剂开发提供
科学依据。
4. 4 香薷属植物(香薷、木香薷、石香薷、黄花香
薷、密花香薷、萼果香薷等)均含有挥发油。据研
究报道[34],香薷属植物所含挥发油多具有良好的抗
菌、抗病毒、抗炎、镇痛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
凤尾茶同为香薷属植物,其挥发油是否具有上述功
效也有待验证。
总之,凤尾茶在滇南部分地区,民间长期饮用
的历史悠久,在实践应用中发现其具有很强的安全
性和保健性。对凤尾茶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
不但对凤尾茶开发成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别
样茶的整理与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带动了民族区
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上册) .上海: 上海科技出
版社,1994,498.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 第 66 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336-338.
[3]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 第二十三卷) . 1848,713.
[4] 昆明市卫生局.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M]. 云南: 人民印
刷厂,1970,154-155.
[5] 云南省卫生局革命委员会编. 云南中草药[M]. 云南:
人民出版社,1971.
[6]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M]( 第二版
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0.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 第
19 卷)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35.
[8] 张庆芝,孙娇,普春霞,等.异叶香薷的生药学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 4) : 14-16.
[9] 朱甘培.十种中国香薷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 -质谱
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 11) : 37-38.
[10]陈海云,高言明. 分光光度法对凤尾茶中总黄酮的含量
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 6) : 18-19.
[11]陈海云,樊建,曹建新.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凤尾茶中黄酮
·452·
2013 年 3 月 第 15 卷 第 3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ar. 2013 Vol. 15 No. 3
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 22) : 2385-2387.
[12]赵东保,杨玉霞,张卫,等.凤尾茶化学成分研究[J]. 中
药材,2006,28( 2) : 94-96.
[13]付立卓.东紫苏( Elsholtzia bodiniert) 化学成分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10.
[14]李蓉涛.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及东紫苏化学成分研究[D]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2004.
[15]胡浩斌,刘建新,郑旭东,等. 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
[J].中草药,2006,37( 1) : 18-20.
[16]胡浩斌,郑旭东,刘福顺,等. 东紫苏根中的 5 种酚性成
分[J].中草药,2007,38( 3) : 162-166.
[17]陈日来,周春香,陈海云.凤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
草药,2004,35( 10) : 1084-1086.
[18]胡浩斌,王鑫,刘建新,等. 东紫苏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
研究[D].四川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6,43 ( 4 ) :
913-917.
[19]Rong-Tao Li,Jin-Tong Li,et al. Three new flavonoid
glycosides isolated from Elsholtzia bodiniert[J].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2008,56( 4) : 592-594.
[20]胡浩斌,郑东旭,胡怀生,等. 甘肃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
究[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6,26
( 3) : 196-199.
[21]胡浩斌,刘建新,郑旭东,等. 正交试验法优选东紫苏中
总三萜提取工艺的研究[J]. 中成药,2007,29 ( 4 ) :
579-581.
[22]胡浩斌,曹宏,郑旭东,等.正交试验法优选东紫苏中齐墩
果酸的提取工艺[J].中国药房,2006,17( 9) : 716-717.
[23]Wei-Ming Zhu,Hong-Ping He,Song Wang,et al. Two new
triterpenoid glyeosides from Elsholl Ziabodinieri Van’t[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2,13( 3) : 253-255.
[24]Hao-Bin Hu,Yu-Feng Jian,Hong Cao,et al.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Elsholtzia bodinieri Van’t[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2007,54: 1189-1194.
[25]程伟贤,古昆,李聪,等.云南凤尾茶精油成分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3( 2) : 86-87.
[26]赵春林,胡浩斌.东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工
业科技,2006,35( 5) : 30.
[27]周林宗,马永杰,蒋金和,等. 大理产凤尾茶挥发油成分
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18) : 8461-8462.
[28]Hao-Bin Hu,Yu-Feng Jian,Xu-Dong Zheng ,et al. Three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Elsholtzia bodinieri [J].
Bull. Korean Chem. Soc. 2007,28( 3) : 467-470.
[29]Hao-Bin Hu,Hong Cao,Yu-Feng Jian,et al. Two new
clerodane diterpenoid glucosides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Elsholtzia bodinieri Vant[J].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08,47B: 166-170.
[30]张举成,刘卫,严和平,等. 野山茶抗氧化活性研究及微
量元素测定[J].食品科技,2007,32( 4) : 206-207.
[31]张举成,刘卫,李河,等. 一种新发现的锰富集植物东紫
苏[J].江苏农业科学,2008,( 3) : 269-270.
[32]吴永贵,唐正平.东紫苏的部分药效学实验研究[D].现
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 1) : 51-53.
[33]刘满红,王如阳. 植物活性多糖清除羟自由基的抗氧化
性能研究[D].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 6) : 57-58.
[34]丁晨旭,纪兰菊. 香薷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5) : 63-65.
The Origin and Recent Research Porgress on Fengwei Cha
Wang Chun-mei1,Long Ping2,Xu Li-jia3,4 ,Li Min-hui2,3,Xiao Pei-gen3,4*
(1. Center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Kundulun District of Baotou,Baotou 014010,China;
2.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 014060,China;3.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93;
4. Key Laboratory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and Resources Unil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193,China)
[Abstract] Feng wei cha,the dried herb of Elsholtzia bodinineri Van’t. (Fam. Labiata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Camellia tea,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ustroyunnanese regions of China and has been used
generally in folk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aper,we sorted out plant sources,the related literature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Feng wei cha systematically. This revien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its
further study,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non-Camellia tea.
[Key words] Elsholtzia bodinineri Van’t.;Non-Camellia tea;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y activities
( 收稿日期 2013-01-23)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