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离体条件下睾酮与IGF1对培养的鹿茸增生层细胞分裂繁殖的影响



全 文 :第 37卷 第 7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37 No.7
2009年 7月 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 Jul.2009
离体条件下睾酮与 IGF1对培养的鹿茸增生层细胞分裂繁殖的影响1)
      高志光 肖晓琳   邢秀梅 赵海平 李 升
(北华大学 ,吉林 , 132013)           (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    
  摘 要 采取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单独的睾酮或睾酮与 IGF1配伍对鹿茸增生层间质细胞或软骨细胞所起
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 同时对从组织分离出的细胞有无睾酮特异结合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在这些细胞中存
在睾酮的特异结合位点 , 但无论生理剂量还是较低水平的睾酮都没有直接地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睾酮(0.001~
1 000nmol)与 IGF1(0.3 ~ 10.0nmol)配伍并没有增强 IGF1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 相反 ,在一定剂量下却减弱了 IGF1
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因此 , 这些结果即不支持低水平睾酮具有促使茸角形成的作用 , 也不支持睾酮通过致敏茸角
细胞从而使 IGF1的促有丝分裂更为敏感的假说。
关键词 鹿茸角;睾酮;IGF1;有丝分裂
分类号 Q95-3:Q959.842EfectsofTestosteroneandIGF-IonProliferationofMesenchymalCelsatAntlerTipinvitro/GaoZhiguang, XiaoXia-olin(BeihuaUniversity, Jilin132013, P.R.China);XingXiumei, ZhaoHaiping, LiSheng(InstituteofSpecialLocalProd-ucts, 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09, 37(7).-109~ 111, 118AnexperimentinvitrowasconductedtodeterminewhethertestosteronealoneorwithIGF-Ihadmitogeniceffectsonmesenchymalorcartilaginouscelsderivedfromthetipofregeneratingantlers.Inaddition, abindingassaywasalsocar-riedouttodeterminewhetherthespecificbindingsitesfortestosteronewerepreservedafterceldisaggregation.Resultsshowedthattestosteroneeitherinphysiologicalconcentrationsoratlowlevelsdidnotexertdirectmitogenicefectsonantlercelsderivedfromtheproliferationzoneinserum-freemediuminvitro.Likewise, testosteroneinaverywiderangeofcon-centrations(0.001 ~ 1 000nmol)notonlyfailedtoenhance, butatcertainlevels(0.1 ~ 5.0nmol)impairedthemitogen-icefectsofIGF-Iontheseantlercellsinvitro.Therefore, theseresultsdonotsupportaconclusionthatlowleveltestoster-onehasgrowth-promotingeffectsonantlerformationorthehypothesisthattestosteroneefectsmaybeachievedthroughsen-sitizingtheseantlercelstothemitogeniceffectsofIGF-I.Keywords Antler;Testosterone;IGF-I;Mitosis
  鹿茸角是骨质器官 , 每年脱落和再生一次 , 而且不象牛或
羊的角从根部生长 , 鹿茸角的生长点位于顶端。 Banks[ 1]把鹿
茸角顶端分为 4层:增生层 、成熟层 、肥大层和钙化层。增生
层又由 3个亚层组成 , 由外到内分别是未分化间质层 、前软骨
层和软骨层。茸角生长主要是通过位于增生层特别是未分化
间质层的细胞分裂繁殖完成的。除驯鹿外 , 只有雄鹿才生长
茸角 , 因此 ,研究者推断茸角生长周期严格受雄性激素的控
制 , 但雄性激素在茸角发育中是否起到了促进生长的作用一
直倍受争议。 Wislocki[ 2]就认为一定有一种非性腺因子参与
茸角生长 , 他把它命名为茸角生长刺激因子(AGS)。这是因
为茸角生长总是发生在生殖器官最不活跃的时候 , 并且去势
似乎不影响鹿茸的进一步生长 。但是 , Bubenik[ 3]基于对 3只
去势白尾鹿睾酮的测定 ,声称 AGS就是睾酮。他认为睾酮在
茸角生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低水平促进生长;高水平导致骨
化。李春义等 [ 4-5]的研究也说明这一点。 Bubenik还指出 , 之
所以去势的鹿还能继续长茸是因为肾上腺皮质可以产生足够
量的雄激素。 其后 , Sutie等 [ 6]报道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一号
(IGF1), 一种非性腺因子的季节高峰恰好与茸角生长高峰相
吻合。因为 IGF1对软骨形成有促进作用 , 而茸角生长中心主
要由软骨构成 , 所以 ,他们指出 IGF1可能是假设的 AGS,其后
IGF1受体在生长的茸角组织中被发现 [ 7] ,更多支持 IGF1是
AGS的假设是Sadighi等 [ 8]所报道的离体试验 。他们发现 ,
IGF1显著促进增生层间质和软骨细胞的增殖并与其剂量成
量效关系。综合关于 IGF1及类固醇在茸角生长过程中的作
用的深入研究 , Suttie等 [ 9]的结论是:茸角生长 , 至少在赤鹿
上似乎不需要睾酮 , 假如考虑到营养作用 , 在茸角生长期 , 睾
1)科技部科技平台项目(20061002)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高志光 ,男 , 1960年 12月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
产研究所 ,在读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 ,教授。
收稿日期:2008年 12月 9日。
责任编辑:程 红。
酮可能对增生层细胞起致敏作用 , 后者进而对 IGF1的作用更
敏感。这一结论进一步被 Li等 [ 10]的研究支持 , 睾酮单独对
角柄或初角茸的间质细胞没有促有丝分裂的作用 , 但他们研
究中所用的生理质量浓度睾酮(2.8μg/L)比 Bubenik[ 3]提到
的所谓低水平(≤0.4μg/L)要高出 7.2倍。为了探讨茸角生
长是否需要低水平的雄性激素 , Bartos等 [ 11]比较了鹿去势后
用或不用合成的抗雄性激素药(醋酸氯地孕酮),处理雄鹿以
观察茸角的生长。结果表明 , 与未处理的相比 ,醋酸氯地孕酮
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睾酮的水平 ,而且还明显地减缓了茸角
生长 ,因此 , 他们认为高于一定临界值的血浆最低雄性激素水
平是保证茸角正常生长所必需的 ,但这一作用是通过直接还
是间接的途径尚不清楚。本研究是通过体外培养再生鹿茸的
间质和软骨细胞 , 来确定:①单独使用睾酮 , 包括生理水平和
低水平 ,是否能够刺激胸腺嘧啶整合到培养于不含血清培养
液的鹿茸细胞中;②低水平睾酮是否有致敏鹿茸细胞对 IGF1
的促有丝分裂的作用;③不同水平 IGF1是否能够影响睾酮对
鹿茸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鹿茸组织取自于脱角(脱盘)60 d后饲养的雄马鹿。 细
胞培养按以下方法进行:切取间质和软骨层组织样 ,用平衡盐
液冲洗 , 将切成小块的组织在 25cm2的培养瓶中培养 , 瓶中
装有 10 mL的消化液(45% BGJb, 45% F12 营养液 , 10%
FBS, 100U/mL青霉素 , 100 mg/L链霉素和 200 U/mL胶原
酶)。培养瓶置于培养箱中 37℃培养 24h,之后移去消化液 ,
细胞被重新悬浮于培养液中(消化液不含胶原酶)。 将细胞
接种于 24孔培养板中 , 细胞密度为 2×104个 /孔。培养板置
于温湿培养箱中 5% CO2 、37℃进行培养 , 每 3d更换一次培养液 ,用胰酶 -EDTA消化细胞的方法进行继代培养 , 分装于
冷冻液(培养液加 10%的 DMSO)中的细胞保存在液氮中 , 用
台盼兰染色检测 , 细胞存活率 >85%。
3个试验被用于评估睾酮单独或与 IGF1配伍对再生茸
增生层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 1个试验用于确定细胞与组
织分离后 , 是否还存有特异的睾酮结合位点 , 所用睾酮溶解于
100%的乙醇中 。在每个试验中 , 间质或软骨细胞被接种于
24孔的培养板中 , 细胞密度为 2×104个 /孔 ,每个处理有 3个
重复孔 , 培养 48h后 , 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SFM)中饥饿 24
h,然后再进行不同剂量的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处理。在前 3个
试验中 , 在培养结束前 2h, 将 3H-胸腺嘧啶按 9 ×104 Bq/mL
加入到每个孔中 , 在处理结束时 , 将细胞溶解到 0.1 mol的
NaOH中 , 溶液用 BETA记数仪记数 , 蛋白质用 Lowry[ 12]的方
法测量 , 细胞的分裂繁殖用 3H-胸腺嘧啶的整合率来表达。
试验 1:目的是确定生理剂量的睾酮单独或与 10nmol的
IGF1一起是否能够在离体条件下影响再生鹿茸间质或软骨
细胞的有丝分裂 , 以及这种影响与这些因子对角柄或初角茸
间质及软骨细胞增生的作用是否相似。
将再生鹿茸间质或软骨细胞在 SFM中培养 24h, 然后,将
这些细胞在下列无血清培养液中分别培养 24h:①加 0.1%乙
醇;②加 10nmolIGF1(由 KabiPharmacia提供);③加 10nmol
睾酮(Sigma,美国);④加 10 nmolIGF1, 1 nmol睾酮;⑤加 10
nmolIGF1, 10nmol睾酮 。以 SFM培养为对照。
试验 2:目的是确定不同剂量的睾酮或不同剂量的睾酮
与 10nmol的 IGF1一起是否对鹿茸间质细胞有促有丝分裂的
作用。
鹿茸间质细胞在 SFM中培养 24h后 , 将这些细胞在下列
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 24 h:①加 0.1%乙醇;②加 10 nmol
IGF1(由 KabiPharmacia提供);③ ~ ⑤分别加 0.1、1.0、 10.0
nmol睾酮(Sigma, 美国);⑥ ~ 17加 10nmolIGF1 , 再分别加
0.001、 0.005、 0.010、 0.050、 0.100、 0.500、 1.000、 5.000、
10.000、50.000、 100.000 mold、 1 000.000 nmol的睾酮。 以
SFM培养为对照。
试验 3:目的是确定不同水平的 IGF1是否影响睾酮对茸
角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茸角细胞在 SFM中培养 24h后 , 将这些细胞在下列无血
清培养液中分别培养 24 h:①加 0.1%乙醇;②加 10 nmol
IGF1(由 KabiPharmacia提供);③加 0.3 nmolIGF1, 10 nmol
睾酮(Sigma,美国);④加 1.0nmolIGF1, 10nmol睾酮;⑤加 3
nmolIGF1, 10nmol睾酮;⑥加 10nmolIGF1, 10nmol睾酮;⑦
加 0.3nmolIGF1, 1nmol睾酮;⑧加 1nmolIGF1, 1nmol睾酮;
⑨加 3nmolIGF1, 1 nmol睾酮;⑩10nmolIGF1, 1nmol睾酮。
以 SFM培养为对照。
试验 4:目的是确定在原代培养的茸角细胞中是否有睾
酮特异结合位点的存在。
3H-睾酮对间质或软骨细胞特异结合的研究按如下方法
进行:将原代培养的茸角细胞在 SFM培养液中培养 24h后 ,
在进行特异结合试验前 , 细胞用特异结合缓冲液(0.1%
BSA, 0.2%叠氮钠)清洗 3次 ,然后分别在含有 0.2μmol的睾
酮及 1 nmol3H-睾酮特异结合缓冲液和不含睾酮而含有 1
nmol3H-睾酮特异结合缓冲液中分别培养 1 h, 然后 , 细胞用
PBS洗 3次 , 并溶解在 200μL1mol/L的 NaOH中 。取 100μL
进行计数。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 1结果:与 SFM培养液处理比较 , 经 10nmol睾酮或
0.1%乙醇处理的鹿茸间质和软骨细胞 ,对细胞的分裂繁殖影
响不明显(表 1), 但 10nmolIGF1对两种细胞具有显著的促进
有丝分裂的作用(P<0.01), 1和 10nmol的睾酮都降低了 10nmol
IGF1对这些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P<0.01)。在间质细胞中 ,
睾酮对 IGF1促有丝分裂的抑制作用大于软骨细胞(表 1)。
试验 2结果:与 SFM培养液处理比较 , 任何剂量的睾酮
及 0.1%乙醇处理的间质细胞或软骨细胞 , 对细胞的分裂繁
殖均没有显著影响(表 2)。 0.1 ~ 5.0nmol的睾酮显著降低了
10nmolIGF1对于间质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P<0.01),而此
剂量范围以外的睾酮对 10nmolIGF1对该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
用没有显著影响(P>0.05)。
  表 1 睾酮单独或与 IGF1配伍对鹿茸细胞分裂的影响 dpm· μg-1 
处理 间质细胞 软骨细胞
SFM(对照) 6.4 8.8
0.1%乙醇 7.1 8.9
10nmolIGF1 99.8 110.2
10nmol睾酮 7.8 9.1
10nmolIGF1+10nmol睾酮 56.5 84.1
10nmolIGF1+1nmol睾酮 44.9 89.1
 表 2  10nmolIGF1与不同剂量(0.001 ~ 1 000nmol)
睾酮配伍对细胞分裂的影响 dpm· μg-1 
处理 间质细胞 软骨细胞
SFM(对照) 4.1 7.6
0.1%乙醇 5.2 8.1
10nmolIGF1 89.8 124.8
0.1nmol睾酮 4.1 7.8
1nmol睾酮 5.4 8.4
10nmol睾酮 4.6 6.7
0.001nmol睾酮 +10nmolIGF1 92.1 112.4
0.005nmol睾酮 +10nmolIGF1 94.5 94.8
0.01nmol睾酮 +10nmolIGF1 81.8 96.3
0.05nmol睾酮 +10nmolIGF1 86.3 90.6
0.1nmol睾酮 +10nmolIGF1 52.4 87.2
0.5nmol睾酮 +10nmolIGF1 61.4 94.8
1nmol睾酮 +10nmolIGF1 57.3 81.9
5nmol睾酮 +10nmolIGF1 62.2 88.4
10nmol睾酮 +10nmolIGF1 89.6 109.2
50nmol睾酮 +10nmolIGF1 89.6 112.4
100nmol睾酮+10nmolIGF1 96.1 113.1
1 000nmol睾酮 +10nmolIGF1 100.0 101.8
  试验 3结果:用 10nmolIGF1处理鹿茸间质细胞和软骨
细胞的结果表明 , 该处理对细胞的分裂繁殖作用都显著高于
包括睾酮和 IGF1处理在内的平均值(P<0.001)(表 3)。 在
这些处理中 , 1nmol睾酮比 10nmol睾酮对细胞的促有丝分裂
作用显著低(P<0.001), 间质细胞比软骨细胞的影响显著低
(P<0.01)。若将 IGF1剂量用 log表示,加入 10nmol睾酮会对
间质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有一个明显的线性下降(P<
0.01),相反,对软骨细胞来说有一个明显的线性增加(P<0.01);
在加入 1nmol睾酮处理中,这两种细胞都没有这种线性差异。
 表 3 睾酮(1和 10nmol)与不同剂量(0.3~ 10.0nmol)
IGF1配伍对细胞分裂的影响 dpm· μg-1 
处理 间质细胞 软骨细胞
SFM(对照) 5.1  7.1
乙醇 5.6 7.2
10nmolIGF1 102.4 108.6
0.3nmolIGF1+10nmol睾酮 75.8 78.3
1.0nmolIGF1+10nmol睾酮 64.3 88.6
3.0nmolIGF1+10nmol睾酮 68.8 103.4
10.0nmolIGF1+10nmol睾酮 54.9 90.1
0.3nmolIGF1+1nmol睾酮 39.9 81.1
1nmolIGF1+1nmol睾酮 32.3 68.3
3nmolIGF1+1nmol睾酮 71.6 82.4
10nmolIGF1+1nmol睾酮 40.0 88.9
  试验 4结果:3H-睾酮对间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特异结合
情况见表 4,在这 2种细胞中 , 3H-睾酮都被过量的非标记睾酮
所置换(P<0.01)。结果说明 , 原代培养的茸角细胞中存在睾
酮特异结合位点。
110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7卷
表 4 睾酮对间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特异结合
dpm· μg-1 
处理 间质细胞 软骨细胞
对照 15.3 10.8
3H-T 91.2 86.1
3H-T+T 32.2 35.9
  注:3H-T用 tritium(氚)标记睾酮。
3 结论与讨论
鹿茸角是雄鹿第二性征 , 并且是生长最快的哺乳动物组
织 , 因此 ,雄性激素和生长因子在茸角发育中都起着重要作
用 [ 5] 。茸角的生长周期受睾酮季节性变化控制 , 而茸角的实
际生长是在包括 IGF1在内的生长因子刺激下完成的。然而 ,
低水平睾酮是否在茸角形成过程中发挥生长促进作用 , 观点
还不一致 [ 11] 。本研究清楚表明 ,在无血清培养液中 , 0.1 ~ 5.0
nmol睾酮在体外对再生茸尖的间质细胞和软骨细胞都没有
直接的促有丝分裂作用。此外 ,在先前的研究中 , 已经发现生
理质量浓度的睾酮(2.88μg/L)对再生茸 [ 13]或初角茸 [ 10]同
类细胞都没有促有丝分裂作用 , 基于这些结果 , 笔者的结论
是:无论生理质量浓度或所谓低质量浓度 [ 3](Bubenik, 1982,
≥0.4μg/L和 Bartos等 , 2000, 0.01 ~ 0.20 μg/L)的睾酮 , 在
离体条件下 , 对鹿茸的增生层细胞都没有促有丝分裂作用。
但有人可能会认为 , 鹿茸细胞不直接对睾酮起反应的原因是
这些原代培养的茸角细胞在从鹿茸组织分离后 , 已在结构和
功能上起了变化。一种可能的变化是 , 如果离体培养更适于
雄激素非依赖性细胞的存活 , 则导致雄激素特异结合位点在
这些细胞中的丧失。这种情况曾在原代培养的前列腺上皮细
胞上发生过 [ 14] 。试验 4表明 ,睾酮的特异结合位点得到了很
好的保存。因此 , 由于雄激素特异结合位点消逝而导致细胞
生长丧失对雄激素的依赖是不可能的。
Bartos等 [ 11]在他们的报道中总结到 ,一个最低睾酮临界
质量浓度是鹿茸正常生长的前提。基于离体研究的结果 , 笔
者发现:如果这个最低睾酮临界质量浓度存在的话 , 不应该是
直接的刺激 , 而是通过间接的途径。 Bartos等 [ 11]认为 ,低质量
浓度睾酮在茸角生长中的可能作用是致敏间质细胞合成软骨
细胞对 IGF1的促有丝分裂作用。他们的结论是基于这样的
事实:即使在相同的 IGF1水平下 ,有较高血浆睾酮质量浓度
的对照组要比较低睾酮质量浓度的醋酸氯地孕酮处理组生长
的茸角要大。但在本研究中 , 通过体外对茸角细胞使用大剂
量范围的睾酮(0.001 ~ 1μ000μnmol), 未能证试睾酮的这种
致敏作用。假如存在这种致敏作用 , 至少在本试验的睾酮剂
量范围内会有一种剂量与 10μnmol的 IGF1一起应比单独 10
μnmol的 IGF1有更高的刺激细胞分裂繁殖的能力 , 但笔者却
没有观察到这一点 , 即使在不同的 IGF1水平(0.3 ~ 10.0
μnmol)上 ,睾酮的致敏作用也没有得到证实(试验 3)。相反 ,
本试验却发现 , 一定的睾酮水平(0.1 ~ 5.0μnmol)减弱 IGF1
对茸角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这一抑制作用在间质细胞中
比在软骨细胞中更为明显(试验 3)。由于茸角生长主要是靠
间质细胞的快速增殖 [ 15] ,所以睾酮也许是茸角生长的主要系
统抑制因子 , 因此 , 本试验的结果不支持睾酮具有通过 IGF1
途径促进茸角生长的作用。如果睾酮对茸角细胞没有直接的
促有丝分裂作用 , 如果睾酮不能通过 IGF1途径对茸角形成有
促进作用 , 那么如何解释 Bartos等 [ 11]报道的结果呢? 与那些
醋酸氯地孕酮处理的鹿比较 , 对照组中有较高血清睾酮水平
的鹿长出了较大的茸角 ,一种可能性是细胞间质(ECM)参与
了睾酮的促生长作用 。因为尽管在活体条件下 ECM,是茸角
组织不可分割的成分 , 但它不存在于本试验的离体系统中。
首先 , ECM可能调节睾酮对茸角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 在
体内或在体外器官培养的研究都表明睾酮对骨生长有明显的
刺激作用 , 但其调节的机制还不清楚。尽管睾酮可以刺激离
体培养的骨器官分泌 IGF1, 但局部阻断 IGF1的作用并不影
响睾酮刺激骨细胞的分裂繁殖 , 因此 IGF1不可能参与 ECM
的调节 [ 16] 。其次 , 睾酮在体内可能刺激茸角细胞产生更多的
ECM,增加了的 ECM当然也会使茸角变得更大 , 这也许是本
研究中发现茸角细胞具有睾酮特异结合位点的原因之一。
Bubenik等 [ 17]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在生长茸角软骨
膜的下层富含睾酮 , 因此认为睾酮在茸角细胞间质合成中起
重要的作用。 另一种可能性是 , 在 Bubenik等 [ 18]试验中观察
到的促茸角生长作用的是雄烷二酮而并非睾酮 , 因为他们发
现对照组的这种类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醋酸氯地孕酮处理组。
除了其他未知的间接途径或鹿种的不同外 , 另外可能的解释
是:这些结果也许是由于他们试验中所使用的醋酸氯地孕酮
的剂量所导致。在试验中他们每间隔 2d所用的醋酸氯地孕
酮剂量每头鹿每个处理 1 000mg,这个剂量一直延续到茸角
脱落的那天(去势后第 22天);然后给药间隔由 2d改为 7 d,
在脱角前他们使用醋酸氯地孕酮的剂量比先前研究中使用的
剂量高 4 ~ 12倍 [ 19-20] 。在脱角后使用的醋酸氯地孕酮剂量
也显著高于以前生茸早期研究中使用剂量(2 ~ 4倍)。现在
尚不清楚如此高剂量的醋酸氯地孕酮是否会对动物引起严重
的副作用。 Bartos等 [ 11]曾详细讨论过这个问题 , 特别是在涉
及到高剂量醋酸氯地孕酮模拟类固醇作用的问题上 , 他们声
明 ,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这样高剂量的醋酸氯地孕酮没有发
现可观察到的副作用。但使用如此高剂量的醋酸氯地孕酮所
引起的副作用也许超出了他们的检测能力。如果是这种情
况 ,他们研究中观察到的醋酸氯地孕酮对鹿茸角形成和生长
的影响可能更多地是由一些未知的生理反应所导致 , 而不是
单单受到睾酮水平的影响(0.01 ~ 0.20μg/L),使用不同水平
醋酸氯地孕酮处理的试验应该能够确定他们所用的睾酮剂量
是否是适当的。
总之 , 尽管鹿茸增生带细胞中完好地保存了睾酮特异结
合位点 ,无论生理质量浓度还是低水平睾酮对在无血清培养
液中培养的这些细胞都没有直接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 并且 , 大
剂量范围的睾酮不但没有促进 , 相反 ,在一定剂量时还减弱了
IGF1对这些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因而 , 笔者的研究结果
不支持低水平睾酮在茸角发育上有促生长作用的结论 , 也不
支持睾酮的作用是通过致敏茸角细胞对 IGF1的促有丝分裂
作用而实现的假说。
参 考 文 献
[ 1]  BanksWJ, NewbreyJW.Lightmicroscopicstudiesoftheosifica-
tionprocessindevelopingantlers[ M] .Kingsville, Texas:Caesar
KlebergWildlResInst, 1982:231-260.
[ 2]  WislockiGB, WaldoCM.Furtherobservationsonthehistological
changesassociatedwiththesheddingoftheantlersofthewhite-
taileddeer(OdocoileusvirginianusBorealis)[ J].AnatRec, 1953,
117(3):353-75.
[ 3]  BubenikGA.Endocrineregulationoftheantlercycle[ M] //Brown
RD.AntlerDevelopmentinCervidae.Texas, Kingsvile:Caesar
KlebergWildlResInst, 1982:73-107.
[ 4]  高志光 ,李春义 ,刘钟安 ,等.梅花鹿鹿茸生长速度 、骨化程度与
睾酮 、雌二醇 、碱性磷酸酶关系的研究 [ J].畜牧兽医学报 ,
1988, 19(3):171-176.
[ 5]  李春义 ,杜玉川.梅花鹿茸角生长发育各阶段血浆睾酮 、雌二醇
的含量变化 [ J] ] .兽类学报 , 1988, 8(3):224-231.
[ 6]  SutieJM, GluckmanPD, ButlerJH, etal.Insulin-likegrowth
factorⅠ (IGF-Ⅰ )antler-stimulatinghormone[ J] .Endocrinolo-
gy, 1985, 116:846-848.
[ 7]  EliotJL, OldhamJM, AmblerGR, etal.Presenceofinsulin-like
growthfactor-Ⅰreceptorsandabsenceofgrowthhormonereceptorsin
theantlertip[J].Endocrinology, 1992, 130:2513-2520.
[ 8]  SadighiM, HainesSR, SkotnerA, etal.Efectsofinsulin-like
growthfactor-Ⅰ(IGF-Ⅰ)andIGF-Ⅱonthegrowthofantlercelsin
vitro[J] .Endocrinol, 1994, 143:461-469.(下转 118页)
111第 7期       高志光等:离体条件下睾酮与 IGF1对培养的鹿茸增生层细胞分裂繁殖的影响     
个进化分支 , 种属关系上 ,分别属于禽类分离株和哺乳动物分
离株;时间关系上 , 分别于 1989年和 1992年分离出来;地域
分布上 , 都是从中国大陆分离而得。因此 , 是否可以认为有流
感病毒在禽类与哺乳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潜在可能性。证实
这个推测仍需大量证据证明。在另一个大的分支上 , A/Dk/
ST/5048/2001(H3N8)分离株的分离地点来自于中国大陆 , 但
却分属于北美群系 , 推测该毒株很有可能来自于北美地区。
刘秀梵等 [ 12]对于 H5N1亚型基因 263 ~ 277位点 , 核苷酸
缺失的研究 , 表明其能提高对鸡的致病力。对 A/mallard/San
Jiang/167/2006(H3N8)分离株 NS基因的关键位点分析 , 发
现 NS1基因没有在 263 ~ 277位发生 15个核苷酸的缺失。在
第 38位的精氨酸是 dsRNA的结合域 ,此处并没有发生突变;
在 NS第 42位的丙氨酸与 NS1蛋白抑制干扰素及肿瘤坏死
因子介导的抗病毒反应有关;92位的谷氨酸与抵抗宿主的抗
病毒细胞因子有关 ,不同于 1997年分离的人源 H5N1亚型禽
流感病毒 NS基因在 92位的谷氨酸 , A/malard/SanJiang/167/
2006(H3N8)株 NS基因 92位为天门冬氨酸;A/mallard/San-
Jiang/167/2006(H3N8)株 149位为丙氨酸。 Jiao等发现 , 149
位由缬氨酸向丙氨酸的突变 , 可以将鹅源病毒传给鸡群 , 但不
能传给哺乳动物 [ 13] 。
A/malard/SanJiang/167/2006(H3N8)作为一株野禽源的
病毒分离株 , 对其 NS片段进行测序 , 可作为相关领域学者的
基础性参考依据 , 并可以完善关于野生鸟类的禽流感病毒基
因库。
参 考 文 献
[ 1]  EgorovA, BrandtS, SereinigS, etal.TransfectantinfluenzaAvi-
ruseswithlongdeletionsintheNS1proteingroweficientlyinvero
cells[ J].JVirol, 1998, 72(8):6437-6441.
[ 2]  傅生芳 ,独军政 , 常惠芸 ,等.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
展 [ J] .动物医学进展 , 2005, 26(5):22-24.
[ 3]  SalvatoreM, BaslerCF, ParisienJP, etal.EfectsofinfluenzaA
virusNS1proteinonproteinexpression:theNS1 proteinenhances
translationandisnotrequiredforshutofofhostproteinsynthesis
[ J] .JournalofVirology, 2002, 76(3):1206-1212.
[ 4]  Garcia-SastreA, EgorovA, MatassovD, etal.InfluenzaAvirus
lackingtheNS1genereplicatesininterferon-deficientsystems[ J] .
Virology, 1998, 252(2):324-330.
[ 5]  WangXiuyan, BaslerCF, WiliamsBRG, etal.Functionalre-
placementofthecarboxy-terminaltwo-thirdsoftheinfluenzaAvirus
NS1proteinwithshortheterologousdimerizationdomains[ J].Jour-
nalofVirology, 2002, 76(24):12951-12962.
[ 6]  SeoSH, HofmannE, WebsterRG, etal.LethalH5N1influenza
virusesescapehostanti-viralcytokineresponses[ J] .NatureMedi-
cine, 2002, 8(9):950-954.
[ 7]  邓国华 , 于康震 , 王秀荣 , 等.禽流感病毒新疆分离株 196
(H14N5)非结构蛋白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J] .动物医学进展 ,
2004, 25(1):103-106.
[ 8]  KawaokaY, GormanOT, ItoT.Influenceofhostspeciesonthee-
volutionofthenonstructural(NS)geneofinfluenzaAviruses[ J] .
VirusResearch, 1998, 55(2):143-156.
[ 9]  ItoT, OkazakiK, KawaokaY, etal.PerpetuationofinfluenzaA
virusesinAlaskanwaterfowlreservoirs[ J].ArchVirol, 1995, 140
(7):1163-1172.
[ 10]  崔尚金 ,李建伟 ,金红 ,等.中国 H3亚型流感病毒生态学与分
子进化的研究 [ 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2, 24(2):144 -
146.
[ 11]  TreanorJJ, SnyderMH, LondonWT, etal.TheBaleleofthe
NSgeneofavianinfluenzaviruses, butnottheAalele, atenuates
ahumaninfluenzaAvirusforsquirelmonkeys[ J] .Virology,
1989, 171(1):1-9.
[ 12]  龙进学 ,王曲直 ,刘秀樊 ,等.禽流感病毒 NS第 263 ~ 277位核
苷酸缺失降低其抗干扰素能力 [ J] .微生物学通报 , 2006, 33
(2):34-39.
[ 13]  JiaoPeirong, TianGuobin, LiYanbing, etal.Asingle-amino-
acidsubstitutionintheNS1 proteinchangesthepathogencityof
H5N1avianinfluenzavirusesinmice[ J].JournalofVirology,
2008, 82(3):1146-1154.
(上接 111页)
[ 9]  SuttieJM, FennessyPF, LapwoodKR, etal.Roleofsteroidsin
antlergrowthofreddeerstags[ J] .JExpZool, 1995, 271:120-
130.
[ 10]  LiC, LitlejohnRP, SutieJM.Effectsofinsulin-likegrowth
factorⅠ andtestosteroneontheproliferationofantlerogeniccels
invitro[ J] .JExpZool, 1999, 284:82-90.
[ 11]  BartosL, SchamsD, KierdorfU, etal.Cyproteroneacetatere-
ducedantlergrowthinsurgicalycastratedfalowdeer[ J] .Endo-
crinol, 2000, 164:87-95.
[ 12]  LowryON, RosebroughNJ, FarrAL, etal.Proteinmeasure-
mentwiththefolinphenolreagent[ J] .BiolChem, 1951, 193:
265-275.
[ 13]  SutieJ, LiC, SadighiM, etal.Physiologicalcontrolofantler
growth[ M] //MilneJA.RecentDevelopmentsinDeerBiology.
Aberdeen:MacalauLandUseResearchInstitute, 1998:189 -
196.
[ 14]  BerthonP, WalerA, VileteJ, etal.Androgensarenotadirect
requirementfortheproliferationofhumanprostaticepitheliumin
vitro[ J] .Cancer, 1997, 73:910-916.
[ 15]  LiC, HarrisAJ, SutieJM.Localisationofmitoticcelsinant-
lerogenictissues[ M] //SimJS.Thefirst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antlerscienceandproducttechnology.Banf:UniversityofAl-
bertaBanf, 2000:51.
[ 16]  MaorG, SegevY, PhilipM.Testosteronestimulatesinsulin-like
growthfactor-Ⅰ and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Ⅰ -receptor
geneexpressioninthemandibularcondyle-Amodelofendochon-
dralossification[ J] .Endocrinol, 1999, 140(4):1901-1910.
[ 17]  BubenikGA, BrownGM, BubenikAB, etal.Immunohistologi-
callocalisationoftestosteroneinthegrowingantleroftheWhite-
taileddeer(Odocoileusvirginianus)[ J] .CalcTissRes, 1974,
14(1):121-130.
[ 18]  BubenikGA, ReyesE, SchamsD, etal.Effectofantiandrogen
cyproteroneacetateonthedevelopmentoftheantlercycleinSouth-
ernpudu(Pudupuda)[ J].JExpZool, 2002, 292(4):393-
401.
[ 19]  KierdorfU, SchultzM, FischerK.Efectsofanantiandrogen
treatmentontheantlercycleofmalefalowdeer(Damadama
L.)[ J] .JExpZool, 1993, 266(3):195-205.
[ 20]  KoleR, KierdorfU, FischerK.Efectsofanantiandrogentreat-
mentonmorphologicalcharactersandphysiologicalfunctionsof
malefalowdeer(DamadamaL.)[ J] .JExpZool, 1993, 267
(3):288-298.
118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