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09, 11:105 ~ 106 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
收稿日期:2009-07-30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GG2009002)
作者简介:金扬秀(1977-),女 ,硕士 ,农艺师 ,从事植物保护研究工作。
黄顶菊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措施
金扬秀 1 ,童金春 2 ,张海燕2 ,张德满 1 ,常兆芝1
(1.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山东 济南 250100;2.聊城市植物保护站 ,山东 聊城 252053)
摘 要:本文概述了黄顶菊在山东省境内的发生情况 ,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 、危害及发生扩散规律进行了初
步研究 , 提出了加强检疫 、加强监测 、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黄顶菊;生物学特性;危害;发生扩散规律;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S459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09)11-0105-02
黄顶菊 [ Flaveriabidentis(L.)Kuntze]属菊
科堆心菊族黄顶菊属 ,是禁止入境的植物检疫性 ,
一年生有害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巴西 、阿根
廷等国 ,后扩散到美洲中部 、北美洲南部及西印度
群岛 ,后来由于引种等原因而传播到埃及 、南非 、
英国 、法国 、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 。 2001年我国
首次在河北衡水湖发现 ,此后又在河北省的其它
地区 、天津市的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山东省 2006
年首次在临清市发现 , 2009年 7月又在武城县发
现 ,目前仍属于零星发生 ,为防止扩大蔓延 ,我们
开展了黄顶菊发生扩散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的研
究 。
1 黄顶菊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黄顶菊株高 25 ~ 200 cm,茎直立 ,常带紫色 ,
披微绒毛;叶交互对生 ,亮绿色 ,披针状椭圆形 ,有
锯齿或刺状锯齿;花序头状密集成蝎尾状聚伞花
序 ,总苞片 3 ~ 4枚 ,头状花序具 3 ~ 8朵花 ,花冠
鲜黄色。黄顶菊繁殖能力很强 ,整株花多达上万朵 ,
成熟种子量可高达 36万粒 /株。瘦果黑色 ,无冠毛 ,
倒披针形或近棒状 ,具 10条纵肋。
黄顶菊在日平均温度 20℃左右开始出土 [ 2] 。
调查发现 ,在山东自然出苗时间最早 3月 27 ~ 28
日 ,而大量出苗在 4月底到 5月初 。黄顶菊出苗
可持续到 9月份以后。 7月初开始见蕾 , 7月中旬
为现蕾盛期 、开花初期 , 7月下旬现蕾完毕 ,开花
始盛期 ,个别花序成熟 , 8月上中旬开花盛期 、花
序成熟始盛期 , 9月中下旬 ,花序大量成熟 ,并出
现大量干枝 , 10月份以后 , 90%以上的种子成熟 ,
干枝率逐渐增加 ,达 70%以上 。
黄顶菊根系发达 ,耐盐碱 、瘠薄 ,抗逆性强;喜
光 、喜湿 、嗜盐 ,喜生于荒地 ,尤其偏爱废弃的厂
矿 、工地和滨海等富含矿物质及盐分的环境 ,在靠
近河 、溪旁的水湿处 、峡谷 、悬崖 、峭壁 、陡岸 、原
野 、牧场 、弃耕地 、街道附近 、道路两旁 ,以及含砾
岩或沙子的黏土都能生长 [ 3] 。
2 黄顶菊的危害
黄顶菊结实量多 、繁殖生长快 ,适应能力强 ,
根系发达 ,吸水能力特别强 ,严重挤占其它植物的
生存空间 ,掠夺水分和养分。黄顶菊的根系还能
产生一种化感物质 ,抑制其它生物生长 ,最终导致
其它植物死亡 ,黄顶菊生长的地方其它植物无法
生存 ,素有 “生态杀手 ”、“霸王草 ”之称 。据报道 ,
黄顶菊的根 、茎 、叶 、花的水浸提液对白菜 、水稻 、
小麦 、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
抑制作用 ,一旦入侵农田 ,将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
全 。另外 ,黄顶菊的花期长 ,花粉量大 ,花期与大
多数土著菊科交叉重叠 ,如果黄顶菊与发生区域
内的其它土著菊科植物自然杂交 ,有可能导致更
严重的生态危害 。
2007年 9 ~ 11月份在临清市先锋办事处银
河纸业林场调查发现 ,靠近路边的苗圃黄顶菊被
人工拔除过 ,密度较小 ,杨树苗全苗率在 30%左
右 ,苗圃内 ,黄顶菊未被拔除 ,密度非常大 ,杨树苗
全苗率仅在 5%左右。从作物田试验看 ,黄顶菊
前期对大豆 、玉米的株高基本无影响 ,但对后期的
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对产量的影响与黄顶菊覆盖
度的关系更大些 ,特别是花荚期以后 ,覆盖度越
大 ,产量损失越大 。
DOI :10.14083/j.issn.1001-4942.2009.11.012
3 黄顶菊扩散规律调查研究
目前黄顶菊传入中国的途径还不十分清楚。
据估计大致有两种传入方式:一是鸟类传播。特
别是候鸟迁徙时 ,将种子传入或粪便传播。二是
人为传播。因为最早出现黄顶菊的地方也是游客
经过的地方 ,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每年
有大量游客到此 ,黄顶菊种子非常小 ,极易借助交
通工具 、货物贸易和其他人类活动进行传播蔓延。
传入我国后 ,可能有以下几种扩散途径:一是人为
传播。黄顶菊种子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粮食调
拨 、农作物种子以及来往车辆等交通工具携带等
传播 ,另外 ,由于黄顶菊的花果期花序密集 ,花冠
鲜黄色 ,常令游人喜爱采其花枝 ,无意将其传播。
二是借助风力 、雨水或机械传播 。秋后黄顶菊干
枯 ,被机械力碰断 ,在风力的作用下或在机械的带
动下传播 。从衡水湖黄顶菊的分布情况看 , 沿
106国道两侧分布量大 ,传播快 ,然后向湖边荒
地 、路旁传播。三是靠流水传播 。根据黄顶菊在
沧州市的分布以及种子能够在水面上漂浮的特
点 ,推测也有可能是随 “引岳济淀 ”、“引黄进津 ”
调水工程传播。
山东省临清市刘垓子镇北邻河北 ,镇上有一
条河从河北省流入 ,推测黄顶菊种子随流水至下
游定殖 ,进一步随风力或农民农事操作携带扩散。
近期在武城县部分乡镇发现的黄顶菊 ,初步分析
认为 ,也是从河北省的衡水 、沧州等地传入。 2006
年曾经有报道说 ,在河北省故城县与山东省武城
县交界处有零星发生的黄顶菊植株。黄顶菊结籽
量大且非常小 ,可依托自然力(如风 、水等)和人
类活动等多种途径传播 ,在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
过程中极易传播扩散 。
4 黄顶菊综合防控措施
4.1 加强检疫 ,严格控制人为传播
加强入境检疫 ,严格可能携带黄顶菊种子的
进口商品粮及种苗的审批管理和口岸检疫检验 ,
防止再次传入;另一方面加强疫情发生区的产地
检疫和调运检疫 ,严防从疫区传出。
4.2 加强宣传 ,群防群治
增强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防控意识 。同时
通过电台 、报纸 、农村广播 、宣传册 、张贴标语 、散
发 “明白纸” 、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 ,图文并茂 、
详细地介绍黄顶菊的特征特性 ,广泛宣传黄顶菊
的严重危害性和防除的重要意义 ,进行黄顶菊的
防除技术培训 ,号召广大群众共同参与 ,发动全社
会力量 ,对黄顶菊进行群防群治 。
4.3 加强监测 ,建立科学的疫情报告制度和发布
制度
虽然黄顶菊目前仅在山东省局部地区发现 ,
但不能确定其它地方是否发生 ,因此要组织全面
普查 ,并对黄顶菊可能发生的重点区域 ,如进口粮
加工厂 、废弃的厂矿 、工地和滨海 、河边 、沟渠边 、
道路两旁等进行细致调查 。建立观测点 ,加强监
测 ,全面摸清黄顶菊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及时掌握
黄顶菊发生动态 ,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及控制疫
情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对已采取扑灭
措施的重点发生区要密切关注 ,随时掌握动态 ,一
旦发现可疑植物 ,及时报告 ,及时铲除 ,彻底杜绝
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4.4 物理和化学措施结合防除
人工拔除是目前根治黄顶菊最为有效的措
施 。 4 ~ 8月份是黄顶菊营养生长期 ,也是铲除黄
顶菊的最佳时期 ,在 4月底 5月初出苗期至 7月
份未结籽之前加强调查 ,对零星发生 、低密度地
块 ,连根拔除 ,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做到斩草除根。
对成片发生地区 ,可先割除植株 ,再耕翻晒根 ,拾
尽根茬 ,将拔除的植株集中焚烧或用粉碎机粉碎。
对未及时进行铲除已经成熟的黄顶菊 ,要利用秋
冬季黄顶菊植株枯萎的季节 ,也是黄顶菊瘦果成
熟的季节 ,收集其植物体集中焚烧处理 。经过试
验和筛选 ,百草枯和草甘膦对黄顶菊有很好的灭
杀效果 。 5月下旬或 6月上中旬可选用 20%百草
枯水剂 100 ~ 200倍液或 41%草甘膦 100倍液喷
雾 , 7月上中旬用上述药剂进行第二次施药 ,防效
达 90%。
参 考 文 献:
[ 1] 李香菊 ,王贵启 ,张朝贤 ,等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分布 、特征
特性及化学防除 [ J] .杂草科学 , 2006, 4:58-61.
[ 2] 戴素雅.黄顶菊的危害及防除技术 [ J].河北农业科技 ,
2007, 5:22.
[ 3] 孙海霞吴春柳 赵跃峰.黄顶菊的危害及防除技术 [ J].河
北农业科技, 2008, 4:16.
[ 4] 张凤娟,徐兴友 ,陈凤敏 ,等 .黄顶菊茎叶浸提液对白菜和
水稻幼苗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8,
8:1669-1674.
[ 5] 芦站根 ,周文杰 .黄顶菊水浸提液对玉米种子的化感作用
[ J].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4:111-112.
106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