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etinVol.23No.52007May
htp:/www.casb.org.cn
0引言
鹿茸是与人参齐名的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应用
了两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但鹿茸还能作为一种难
得的生物医学模型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鹿茸角作为
鹿科动物特有的标志,也是绝大多数鹿科动物的雄性
特征,鹿茸角每年再生和脱落一次。鹿茸角是唯一的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基地项目”(305104031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340)
第一作者简介:冯海华,女,1970-,山东省临朐人,讲师,在读博士,硕士,主要从事兽医药理学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130062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
号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Tel:0431-87986162,E-mail:fhh70@163.com。
通讯作者:邓旭明,男,1964-,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兽医药理学方面的研究。通信地址:130062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Tel:0431-87986162,E-mail:xumingdeng@yahoo.com。
收稿日期:2006-08-16,修回日期:2006-08-30。
鹿茸角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
及生长特性分析
冯海华,赵丽红,岳占碰,宋 宇,李乾学,范君文,邓旭明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摘 要:【研究目的】建立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鹿茸软骨细胞在体外培
养的生物学特性,为鹿茸再生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采用组织
学、MTT比色法、免疫组化等多种手段动态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核心部分,约 150字鹿茸
软骨细胞贴壁生长,原代细胞比传代生长速度快,原代及传代 4代内的鹿茸软骨细胞均有活跃的增
殖能力,软骨细胞呈三角形,多边形等多种形态,I型胶原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为阳性;【结论】体
外分离培养鹿茸软骨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传代培养 4代内细胞生长旺盛并维持其生物学特
性,可满足后续实验研究要求。
关键词:软骨细胞;细胞培养;鹿茸
中图分类号:Q78,S852.65 文献标识码:A
GrowthandBiologicalCharacterofChondrocytesfromDeerAntlerinVitro
FengHaihua,ZhaoLihong,YueZhanpeng,SongYu,LiQianxue,FanJunwen,DengXuming
(Colege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2)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theinvitrocultureandexpensemethodsofsikadeerantlerchondro-
cytesfortheinvestigationofantlerregenerationstudyandanalyzethebiologicalcharacterofcultured
antlerchondrocytes.【Method】Bythetechniquesofcelcultureinvitro,thecultureinvitrooftheantler
chondrocyteswereperformed.Thecelsgrowthwascheckedupbyapplyingthewaysofhistology,MTT
assayand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Theantlerchondrocytesgrowthrapidlyinplasticcelcultural
boardandchondrocyteslpopulationdemonstratesextensiveproliferationandretainsthecapacityfromo-
riginalpassagetopassage4.Theoriginalcelsgrowthwasfasterthanthepassage.Theantlerchondrocytes
weretriangle,polygonandothershape.Immunochemistryresultsshowedthattheculturedcelswereposi-
tiveforcolagenIand.dDyeingoftoluidinebluewaspositivet.【Conclus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
chondrocytesofisolatedantlerpresentedproliferousabilityinculturebyourmethod.Chondrocytescanbe
culturedandextensivelyproliferateandretainbiologicalfeatureforatleastfor4passages.Themethodsof
antlerchondrocytesculturecanbeusedfortherelatedcontinuedresearch.
Keywords:Chondrocyte,CelCulture,Antler
畜牧兽医科学6· ·
中国农学通报 第23卷 第 5期 2007年 5月
htp:/www.casb.org.cn
一种能够每年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因此为我们
提供了探索自然界是如何解决了哺乳动物器官再生
的机会[1,2];鹿茸是哺乳动物生长速度最快的组织,在
快速生长期其速度每天可达20mm以上!令人吃惊的
是,在这样快速情况下形成的鹿茸组织竟是井然有
序,没有任何出现癌变的迹象[3]。软骨是鹿茸中的主
要组织,而对鹿茸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研究了鹿茸软骨细胞的体外
分离、培养及部分生物学特性,为鹿茸生长规律及其
调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实验于 2005年 4月—2006年 6月在吉林大学
畜牧兽医学院基础兽医研究室完成。4岁龄健康梅花
鹿由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提供。
1.2试剂
IMDM(GIBCO);透明质酸酶,胰蛋白酶,胶原酶
Ⅱ(Sigma);胎牛血清(四季青);台盼兰,甲苯胺蓝
(Sigma);噻唑蓝(MTT)(华美生物);二甲基亚砜
(DMSO),左旋咪唑(Sigma);兔抗人 I型胶原
(colagenI,colI)多克隆抗体,兔 IgG(北京中杉);
生物素化羊抗兔 IgG,AP-链霉卵白素,ABC显色试
剂盒(武汉博士德)。
1.3鹿茸软骨细胞分离
在鹿茸生长的中期锯取其鹿茸(图1A)。迅速带
入细胞培养室的准备室消毒,并用手术刀切取 5cm
长的鹿茸尖部。将切下的鹿茸尖部组织带入细胞培养
室,用手术刀从中央部纵向切开以暴露茸尖内部组
织。立即依据Li等[4]的取材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定
位和切取鹿茸的软骨组织(突起部的下侧,图1B)。取
下软骨,移入小瓶中,用d-Hanks液洗三次,将软骨尽
可能剪碎,依次用0.1%透明质酸酶,0.25%胰蛋白酶,
0.1%的I型胶原酶消化,100μm滤网过滤,D-Hanks
液洗三次,收集细胞,计数,台盼兰染色检测活力。
A
B
图1A.所用梅花鹿的取材部位 B.鹿茸取材部位纵切图
1.4鹿茸软骨细胞的培养,冻存和复苏
收集到的软骨细胞,用含10%血清的IMDM培
养液稀释成5×105/mL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于
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天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生长情况,每隔两天换液一次。待细胞长满单层
后,用0.25%胰蛋白酶-EDTA分散细胞,用IMDM培
养液调整密度为 5×105/mL接种于培养瓶及有盖玻
片的6孔培养板中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生长情况,盖玻片中细胞长至80%融合时取出做HE
染色及后续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
培养第二代的软骨细胞达融合后,用0.25%胰蛋
白酶 -EDTA消化、离心并收集细胞,加入 1mL冻存
液,采用分级冷冻方法,次日移入液氮中冻存。复苏
时,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管,37℃水浴中速融,迅速移入
含有培养液的离心管中1000g/min离心 5min,弃上
清,重新加入新鲜培养液,吹打成均匀细胞悬液,计数
细胞,台盼兰检测活力,接种培养。
1.5鹿茸软骨细胞生长曲线分析
采用MTT比色法[5]作贴壁细胞增殖活性测定,2
代及 6代细胞接种入 96孔培养板中,细胞密度为
1×105/mL,同时设不含细胞的空白对照孔。每天随机
抽取 3个培养孔,加入 MTT,继续培养 4h,加入
DMSO,吹打至沉淀完全溶解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
测定波长570nm处的光吸收度(OD),比色时用空白
孔调零,计算平均值,以时间为横坐标,平均光吸收度
为纵坐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6鹿茸软骨细胞鉴定
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colI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
畜牧兽医科学 7· ·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etinVol.23No.52007May
htp:/www.casb.org.cn
定。
甲苯胺蓝染色[6],取融合达 80%细胞,固定后加
入10g/L甲苯胺蓝染液,室温下染色4h,95%酒精洗
去多余的染液。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培养细胞至有盖玻片的6孔
培养板,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取出盖玻片,PBS冲
洗,室温自然风干,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min,蒸馏水
洗;0.2%Triton穿孔 2h,PBS冲洗;3mM左旋咪唑去
除内源性的碱性磷酸酶,PBS冲洗;滴加10%正常山
羊血清,室温封闭30min,除去多余液体;滴加一抗工
作液兔抗人colI多克隆抗体,阴性对照用兔的IgG,
4℃过夜,PBS冲洗;滴加生物素化二抗羊抗兔IgG,
37℃30min,PBS冲洗;滴加AP-链霉卵白素,PBS冲
洗;用ABC试剂盒室温显色。
2结果
2.1培养鹿茸软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分离及复苏的软骨细胞进行台盼兰染色以确定
细胞的活性,结果表明本试验中所用的细胞活性都在
90%以上。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悬浮细胞逐渐破碎,随
换液次数增多而被清除。
原代鹿茸软骨细胞在刚接种的悬液中细胞呈圆
形,接种8~10h,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大多数仍呈圆
形,部分细胞有伪足伸展,24h后观察有大量贴壁细
胞,第3d出现有散在克隆生长,细胞呈多边形。第4、
5d时呈克隆式增殖,第5d时细胞数量增加了约 10
倍,原代培养6d左右可达到90%细胞融合,第7d基
本铺满单层,细胞界面不清,细胞呈三角形、多边形等
多种形态,常伴有凸起。
传代细胞与原代相比生长较慢,传代后,20h才
发现有贴壁细胞,一般于接种后5、6d进入对数增殖
期,到8d可达到90%融合,此时鹿茸软骨细胞生长逐
渐缓慢。贴壁细胞形态基本与原代相似,HE染色如图
2所示。
2.2鹿茸软骨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结果
培养早期的细胞增殖速度较快,从第5代起细胞
增殖速度减慢。比较第2代和第6代的鹿茸软骨细胞
的生长曲线(图3),发现前者的增殖速度快。
2.3鹿茸软骨细胞鉴定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染色可见蓝染(图4A)。
对培养鹿茸软骨细胞进行了colI免疫细胞化学
图2传代细胞爬片的HE染色 细胞贴壁增殖,呈
三角形、多边形等多种形态(×400) 图3不同代数鹿茸软骨细胞生长曲线比较
图4鹿茸软骨细胞鉴定结果 A.甲苯胺蓝染色(×250倍);B.免疫细胞化学阳性结果(×250倍);
C.免疫细胞化学阴性对照(×250倍)
CA B
畜牧兽医科学8· ·
中国农学通报 第23卷 第 5期 2007年 5月
htp:/www.casb.org.cn
分析,原代、1代、2代、3代、4代细胞colI染色均呈
阳性反应,阴性对照无颜色反应(图 4B,4C),在第 4
代出现阴性细胞,以后各代阳性细胞逐渐减少。
3讨论
鹿茸药用价值最高的部分是在软骨,软骨组织是
由软骨细胞和致密的细胞间基质组成,软骨细胞是软
骨组织的主要细胞成份,在软骨的生长及功能代谢中
起着重要作用。在体外分离培养过程中,为使软骨细
胞能够从细胞间基质中游离出来,可以用酶消化法去
除基质才能获得游离的细胞。本实验采用透明质酸
酶,胰蛋白酶,I型胶原酶依次消化,裂解硫酸软骨
素、胶原蛋白等细胞间基质,使软骨组织松软。这种方
法可获得数量多、活力强的细胞,可以满足相关实验
研究需要。
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学特征和分泌
特征[7]。本研究鹿茸软骨细胞形态学特征:光镜下单
层培养的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边形等,原代和传代的细
胞生长速度不同,形成单层的时间也不同。蛋白多糖
及胶原是软骨细胞特征性的分泌基质,为其分泌特
征,它们是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软骨
的抗压、抗变形等功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8]。各个生
长时期的软骨细胞均可分泌I型胶原,为软骨细胞
特征性的表型,可用于鉴定[9,10]。另外,通过其分泌的
蛋白多糖基质的甲苯胺蓝染色结合Ⅱ型胶原的免疫
组化染色,再结合取材部位和培养观察可进一步确
定[10]。本实验甲苯胺蓝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
染色显示胞浆染成红色,提示分离的细胞为软骨细
胞。
软骨细胞可以同时表达I、I型胶原,I型胶原主
要分布在纤维层、增殖层和钙化软骨层,I型胶原主
要在软骨层分布[10]。本实验观察到鹿茸软骨细胞在传
代过程发生了I型胶原表达的更迭,可能是培养软
骨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所至,所以当这些细胞所占
的比例发生改变时,引起了I型胶原总体表达上的
差异。本实验中第5代鹿茸软骨细胞表达I型胶原
开始减少,可能与该阶段一些软骨细胞发生去分化有
关。体外培养的鹿茸软骨细胞在细胞形态的变化、I
型胶原表达的更迭等方面与体内鹿茸软骨细胞向钙
化软骨层递进时的变化特征近似。分离的鹿茸软骨细
胞能够适应体外培养环境,可以进行体外扩增,传代
后的软骨细胞贴壁时间比原代稍长,增殖速度减慢,
但是在4代内细胞仍然生长旺盛,并且colI表达特
征维持不变。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鹿茸的再
生机制提供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 GossRJ.Futuredirectionsinantlerresearch[J].AnatRec,1995,241:
291-302.
[2] PriceJ,AlenS.Exploringthemechanismsregulatingregenerationof
deerantlers[J].PhilosTransRSocLondBBiolSci,2004,359(1445):
809-822.
[3] GossRJ.DeerAntlers.Regeneration,FunctionandEvolution[M].New
York,NY:AcademicPress.1983,297-312.
[4] LiC,SutieJM.Tissuecolectionmethodsforantlerresearch[J].Euro-
peanJournalofMorphology,2003,41(1):23-30.
[5] 辛华.细胞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7-78.
[6] 贲长恩,李叔庚.组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2-154.
[7] SchulzRM,BaderA.Cartilagetissueengineeringandbioreactorsys-
temsforthecultivationandstimulationofchondrocytes[J].EurBio-
physJ,2007,2(23):216-229.
[8] TsangKY,ChanD,ChesletD,etal.Survivingendoplasmicreticulum
stressiscoupledtoalteredchondrocytediferentiationandfunction[J].
PLoSBiol,2007,5(3):568-585.
[9] GirdlerNM,Thebehaviourofmandibularcondylarcartilageincel
culture[J].IntJOralMaxilcfacSurg,1993,22:178-184.
[10] AlmarzaAJ,AthanasiouKA.Designcharacteristicsforthetissueen-
gineeringofcartilaginoustissues[J].AnnBiomedEng,2004,32(1):
2-17.
(责任编辑:王芬露)
畜牧兽医科学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