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炒制对黄芥子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全 文 :2007年总第39卷第8期
黄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芥 Brassicajuncea(L.)
Czern.etCoss.的成熟种子,味辛、性热,有小毒,归
胃、肺经。黄芥子具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消肿散结
之功效,可用于寒痰壅肺、咳嗽气喘、痰饮停聚、胸满
胁痛等症,研末外敷可用于寒痰哮喘,也可用于痰湿
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以及阴疽流注
等症。现代研究证明黄芥子含芥子苷、芥子酶、芥子
酸、芥子碱、脂肪油等,有平喘和抑制皮肤真菌的作
用[1]。黄芥子生品有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发
红甚至起泡,而炒制后可降低刺激性,故外用多以生
品入药,而口服则多以炒制品入药。但对其炮制机理
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故本研究采用GC-MS联用技
术分析了黄芥子生品和炒制品的挥发油成分,以期
从化学成分角度为探讨其炮制机理打下基础。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惠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HP6890-
5973),毛细管柱:DB-5MS,30m×250m×0.25m。
1.2 试药 黄芥子药材购于广州广弘药材有限公
司,经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药用植物与鉴定教
研室陈兴兴鉴定为 Brassica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炒黄芥子炮制方法:取净黄芥
子,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ⅡD清炒法,用
文火炒至深黄有香辣气,取出放凉,备用。黄芥子挥
发油与炒黄芥子挥发油制法:将黄芥子与炒黄芥子
分别粉碎成粗粉,过 10目筛,各自称取 100g,按照
《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中的
A法分别测定其挥发油得率。黄芥子挥发油为深黄色
透明澄清油状物,具有浓烈的香辣气,得率为 1.1%;
炒黄芥子挥发油为黄色浑浊油状物,香辣气较差,得
率0.8%。提取后的挥发油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备用。
2 实验方法
2.1 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2]:进样口温度250℃,
接口温度280℃;载气为氦气,流速1.0ml/min;柱前压
50kPa;程序升温:初始60℃,保持5min,5℃/min升至
140℃,保持 20min,10℃/min升至 250℃,保持 1min;
分流比200∶1;进样量0.6μl。质谱条件:电子轰击源
EI,电子能量1812v。标准谱库为wiley275L。
2.2 成分分析与比较 按上述条件得到总离子流
图,利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
相对含量(%)。每个组分的质谱图经质谱数据系
统 wiley275L检索、人工谱图解析进行分子结构
鉴定。对 2个样本保留时间相同的组分的质谱进
行相互比较。
3 实验结果
3.1 总离子流图 按上述实验条件进样,得到黄芥
子挥发油与炒黄芥子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 (见图1、
图2)。
3.2 黄芥子挥发油与炒黄芥子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4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黄芥子挥发油中异硫氰酸丙烯
酯含量最高,为83.88%,是其香辣味的主要来源,炒
制后该化合物含量大幅下降,仅为 4.13%,而炒黄芥
子挥发油中2-丁烯腈含量大幅升高,增至49.75%。
炒制对黄芥子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张 璐 易延逵 陈兴兴 刘 强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提 要 目的:分析比较黄芥子生品及炒制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芥子生品及炒制品
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
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从黄芥子生品中分离出32个峰,从炒制品中分离出 34个峰,并且确认了所含的全
部化合物。结论:黄芥子挥发油中异硫氰酸丙烯酯含量最高,炒制后该化合物含量大幅下降,而炒制后2-丁烯腈含量大幅
升高,其机理是否与炒制过程中芥子酶的破坏有关,尚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关键词 黄芥子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中图分类号 R282.7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07)08-0066-02
治 法 方 药
66
2007年总第39卷第8期
除此之外,在炒制品中含量增加较大的还有 4-氰
基-1-丁烯、3-氯丙腈、5-甲基糠醛、壬醛、
Benzenepropanenitrile、2,4-癸烷二烯醛等。上述成分
的含量变化是否与炒制过程中芥子酶的破坏有关,
尚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有关黄芥子炮制前后成分
的分布机理也尚待进一步探索。
5 参考文献
[1] 刘强,陈兴兴,孙学刚,等.白芥子促进黄芩苷透皮吸收的
研究.中医外治杂志,2005,14(4):8
[2] 陈振德,庄志铨,许重远.白芥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测定.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2):113
作者简介:张璐(1977-),女,助教,本科学历,从
事中药制剂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2-26
编辑:乔 婧 吴 宁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1.2×107
1.1×107
1×107
9000000
8000000
7000000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1×107
9000000
8000000
7000000
6000000
5000000
4000000
3000000
2000000
1000000
图1 黄芥子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 图2 炒黄芥子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
表1 黄芥子挥发油与炒黄芥子挥发油成分及含量比较
编号 化合物名称
1 3-氯丙腈 2.33 1.52 2.23 2.09
编号 化合物名称
31 N,N-二-2-丙烯基硫脲
2 2-丁烯腈 2.54 2.61 2.54 49.75 32 8-十七烷
3 4-氰基-1-丁烯 3.80 0.13 3.83 6.34 33 2-辛基-环丙辛醇
4 乙醚 4.65 0.04 34 1-哌嗪乙胺
5 甲基糖醛 6.09 0.06 35 二甲基二酮
6 异硫氰基酸丙烯脂 8.21 83.88 7.51 4.13 36 丙烯基腈
7 环己酮 8.34 0.71 37 2,3戊二酮
8 2,4-双-3H-1,2,4-三唑-3-硫酮 9.38 0.83 38 戊腈
9 异丙基异硫氰酸烯丙酯 10.20 0.08 39 己醛
10 5-甲基糠醛 10.60 0.15 10.51 0.65 40 2-呋喃甲醛
11 硫代异氰酸-1-丁烯 11.37 5.23 41 3-甲基-丁腈
12 2-甲硫基甲基呋喃 1.86 0.03 42 氰化正戊烷
13 邻甲基异丙苯 12.78 0.06 43 叔丁基异氰酸酯
14 苯乙醛 13.58 0.09 44 5-乙基-噻唑
15 γ-萜烯 13.93 0.79 45 2-戊基呋喃
16 正戊基异硫氰酸 15.23 0.12 46 dl-6-甲基-5-庚烯-2-醇
17 壬醛 15.50 0.04 15.49 0.22 47 聚伞花素
18 Benzenepropanenitrile 19.89 0.08 19.89 2.80 48 γ-萜烯
19 已基苯 20.27 0.04 49 2,5-二甲基-3–乙基吡嗪
20 正十三烷 21.33 0.04 50 N-糠基吡咯
21 大蒜素 21.56 0.03 51 Benzenepropanenitrile
22 1-异硫氰基丙烷 21.85 0.51 52 9-甲基-十一烯
23 2,4-癸烷二烯醛 22.06 0.06 22.06 0.55 53 2-己基-噻吩
24 丁香酚 23.14 0.04 54 1,2-二氢-1,1,6-三萘
25 2,3-二氢-1,2-二甲基-1H-吲哚 23.25 0.14 55 2-烯醛
26 α-咕巴烯 23.48 0.05 56 β-紫罗兰酮
27 β-石竹烯 24.69 0.05 57 甲基-3,3-二乙氧基丙酸乙酯
28 异硫氰酸-2-苯乙酯 26.05 2.14 58 二糠基二硫化物
29 十五烷 26.63 0.04 59 1-氟-4-苯乙酮
30 7-十六烯 28.68 0.04 60 9,17-十八二烯醛(顺)
黄芥子挥发油
保留时间
(min)
相对含量
(%)
炒黄芥子挥发油
保留时间
(min)
相对含量
(%)
编号 化合物名称
保留时间
(min)
相对含量
(%)
保留时间
(min)
相对含量
(%)
30.08 0.10
30.84 0.26
40.75 0.05
43.83 0.23
1.87 0.09
2.57 3.32
2.69 0.30
3.18 0.07
4.64 0.14
5.77 0.63
6.09 0.71
7.38 0.17
9.23 0.29
11.04 0.20
11.45 0.46
11.83 0.19
12.74 0.44
13.88 1.75
14.57 0.45
17.97 0.20
19.90 2.80
20.40 0.38
21.84 0.25
23.04 0.12
23.25 0.31
26.21 0.20
30.08 0.09
31.20 0.18
34.47 0.46
40.65 7.66
治 法 方 药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