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五色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



全 文 : 第 26卷第 3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V ol. 26 No. 3
  2008年 5月  Journa l of Foshan Universi ty ( Na tural Science Edi tion) May 2008
文章编号: 1008-0171( 2008) 03-0034-03
五色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 /M S分析研究
黄丽莎 ,朱 峰 ,洪 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化学与化工系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 经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 GC /MS)分析 , 从五色梅 ( Lantana camara L. ) 花挥发油中检测出 37种化学成
分 ,其中 , α-石竹烯含量最高 ( 9. 77% ) , 其次分别是 ( 3Z) -3-鲸蜡烯 ( 7. 87% )、 1, 5, 5, 8-四甲基-12-氧杂二环
[ 9. 1. 0]-3, 7-十二碳二烯 ( 6. 75% ) ,β -氧化石竹烯 ( 5. 87% )、β-石竹烯 ( 5. 83% )、 4-异丙基 -1, 7-二甲基 -2, 7-芳癸
并二烯 -1-醇 ( 5. 26% )和γ-杜松烯 ( 4. 99% )。
关键词: 五色梅花 ;挥发油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Q946     文献标识码: A
五色梅 (Lantana camara L. )又名三星梅、如意花、毛神花等 ,为常绿小灌木 ,全株具有一种特殊的
气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自治区均有野生。五色梅性味苦
寒 ,具有泻火解毒、消肿、祛风止痒、活血止血等功效。民间用其根治疗风湿痹痛、脚气、淋巴结核、高热不
退和毒蛇咬伤等症。目前临床上有人用五色梅根作为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疗效 [1 ]。五色
梅花有清凉解毒、活血止血、治肺痨吐血、伤暑头痛、腹痛吐泻、阴痒、湿疹、跌打损伤的功效 [2 ]。 GC /M S
联用技术广泛用于植物挥发油和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3, 4 ] ,对五色梅及其根、叶化学成分 [ 5]的 GC /M S分析
研究均有报道。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五色梅鲜花的挥发油 ,并通过 GC /M 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
分进行分析研究 ,为这个民间药材的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试剂与药材
仪器 ,美国 Finnigan公司 Voyager型 GC /M S联用仪 ;试剂 ,乙酸乙酯 ( AR)、无水硫酸钠 ( AR) ;药
材 ,五色梅花 (采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北院中草药园 )。
1. 2 挥发油的提取
取新鲜五色梅花 50 g ,用水蒸汽蒸馏法蒸馏 ,馏出液用乙酸乙酯萃取 ,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
燥 ,然后减压回收溶剂 ,得淡黄色挥发油 0. 09 g ,提取率为 0. 18% 。
1. 3 挥发油成分分析
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 Voyager型 GC /M S联用仪。
色谱条件: BPX5型色谱柱 ( 25 m× 0. 22 mm× 0. 25μm);用程序升温: 起始温度 60℃ ,恒温 3 min,
以 10℃ /min速度升温至 120℃ ,然后以 3℃ /min的速度升温至 180℃ ,再以 25℃ /min的速度升温至
250℃ ,恒温 3 min;进样口温度 280℃ ;进样量 1. 00 mL;分流比 15∶ 1;载气为氦气。质谱条件: + EI离
子源 ,离子源温度 200℃ ,电子能量 70 eV ,质量扫描范围 40~ 500μ。
收稿日期: 2007-10-22
作者简介: 黄丽莎 ( 1957-) ,女 ,广东台山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2 结果与讨论
  按上述 GC /M S条件对五色梅花
挥发油进行分析 ,得总离子流图 ,如图
1所示。采用色谱数据处理系统 ,以峰
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各组分相对含量。
总离子流图中各峰经质谱扫描后得到
质谱图 ,经过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检
索 (质谱数据库 N IST、 N IST /EPA /
N IH和 Wiley / NIST ) ,人工谱图解
析 ,对基峰、质荷比和相对丰度等方面
进行直观比较 ,鉴定了五色梅花挥发
油中 37种化学成分 ,结果见表 1。 图 1 五色梅花挥发油的总离子流图
表 1 五色梅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保留时间 /min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相对含量 /% 相似度 /%
5. 69 苯甲醛 C7 H6O 0. 16 82. 20
6. 76 桉树醇 C10H18O 0. 22 81. 70
7. 84 α,α-二甲基苯甲醇 C9 H12O 0. 13 79. 20
8. 27 1, 3, 8-p-薄荷三烯 C10H14 0. 11 83. 60
8. 78 ( S) -顺马鞭烯醇 C10H16O 0. 22 77. 30
8. 83 樟脑 C10H16O 0. 13 74. 90
9. 17 α-松油醇 C10H18O 0. 23 73. 40
9. 31 4-松油醇 C10H18O 0. 18 81. 50
9. 60 ( -) -α-松油醇 C10H18O 1. 67 80. 90
10. 23 2, 3-蒎烷二醇 C10H18O2 0. 63 80. 20
10. 55 枯醛 C10H12O 0. 50 80. 80
11. 56 麝香草酚 C15H14O 0. 36 80. 20
12. 48 α-毕拨烯 C15H24 0. 24 85. 20
13. 24 古巴烯 C15H24 2. 01 84. 70
13. 44 1-十四碳烯 C14H28 0. 76 79. 80
13. 57 β -榄香烯 C15H24 1. 07 84. 50
14. 46 β -石竹烯 C15H24 5. 83 85. 20
14. 72 β -毕拨烯 C15H24 2. 41 84. 90
15. 49 α-石竹烯 C15H24 9. 77 83. 10
15. 96 γ-依兰油烯 C15H24 0. 64 85. 00
16. 18 (+ ) -蓓草烯 C15H24 1. 13 81. 30
16. 69 γ-杜松烯 C15H24 4. 99 80. 00
17. 25 (+ ) -δ-杜松烯 C15H24 2. 85 80. 80
17. 31 4-异丙基 -1, 7-二甲基 -2, 7-芳癸并二烯 -1-醇 C15H26 5. 26 71. 40
18. 57 γ-古芸烯 C15H24 2. 17 80. 50
19. 33 ( 3Z) -3-鲸蜡烯 C16H32 7. 87 74. 60
19. 44 β -氧化石竹烯 C15H24 5. 87 81. 20
20. 36 1, 5, 5, 8-四甲基 -12-氧杂二环 [9. 1. 0 ]-3, 7-十二碳二烯 C15H24 6. 75 75. 80
20. 83 库贝醇 C15H26 1. 18 77. 50
20. 95 匙叶桉油烯醇 C15H24 1. 80 75. 30
21. 33 (+ ) -表-双环倍半水芹烯 C15H24 1. 92 75. 00
21. 50 ( -) -δ-杜松醇 C15H26 1. 33 80. 90
21. 80 α-杜松醇 C15H26 1. 51 82. 10
23. 65 ( -) -匙叶桉油烯醇 C15H24 1. 31 75. 50
24. 10 异香俊姗环饭化物 C15H24 1. 27 76. 80
24. 49 7-乙酰基 -2-羟基 -2-甲基 -5-异丙基二环 [ 4. 3. 0]壬烷 C15H26O2 1. 04 76. 50
25. 61 7-甲基 -4-( 1-甲基亚乙基 )二环 [5. 3. 1]-1-十一碳烯 -8-醇 C15H24 1. 22 71. 50
  从表 1可见 ,五色梅花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分别为α-石竹烯 ( 9. 77% )、 ( 3Z) -3-鲸蜡烯 ( 7. 87% )、
1, 5, 5, 8-四甲基 -12-氧杂二环 [9. 1. 0 ]-3, 7-十二碳二烯 ( 6. 75% )、β -氧化石竹烯 ( 5. 87% )、β-石竹烯
35第 3期       黄丽莎等:五色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 /M S分析研究
( 5. 83% )、 4-异丙基 -1, 7-二甲基-2, 7-芳癸并二烯-1-醇 ( 5. 26% )和γ-杜松烯 ( 4. 99% )。具有抗肿瘤作用
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的β -榄香烯在挥发油油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 1. 07% )。这与文献 [5]报道的五色
梅挥发油组成和含量均不相同 ,主要原因是本文研究的植物部位不同。 本研究表明 ,五色梅花挥发油含
有许多生物活性化学成分 ,而且有些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还比较高 ,表明五色梅花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价
值。
参考文献:
[ 1] 蔡毅 , 李爱媛 , 谢沛珊 . 五色梅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J]. 广西中医药 , 1991, 14( 5): 236-239.
[ 2]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词典: 上册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 394.
[ 3] 李翔 , 邓 , 张新申 , 等 . 叶下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 /MS分析 [ J].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06, 18( 9): 1132-1134.
[ 4] 朱峰 , 利越 , 彭毓敏 , 等 . 五色梅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研究 [ 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005, 23( 1): 33-35.
[ 5]  BOUDA H, TAPONDJOU L A , FON TEM D A, et al. Effect o f essential oils fr om leaves o f Ager atum cony zo-
ides, Lantana cama ra and Chromo laena odora ta on the mo r tality of Sitophilus zeamais ( Coleoptera ,
Curculionidae) [ J]. Journal of Sto red Products Resea rch, 2001( 37): 103-109.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volatile oil of Lantana camara L. f lower
HUANG Li-sha, ZHU Feng , HONG Yin
( Depa rtment o f Ch emistr y and Chemical Eng ineering , Fo shan Univ er sity , Fo shan 528000, China )
Abstract: From volatile oil of Lantana camara L. f low er, 37 chemical consti tuents were checked out
by using GC /M S tech nique. Among them , α-caryophyllene’ s relativ e content is the highest
( 9. 77% ) , the o ther higher relative content compounds a re ( 3Z) -3-hexadecene ( 7. 87% ) , 1, 5, 5, 8-
tet ramethy l-12-oxabicyclo [ 9. 1. 0 ] dodeca-3, 7-diene ( 6. 75% ) ,β -ca ry ophy llene oxide ( 5. 87% ) , β-
caryophyllene ( 5. 83% ) , 4-isopropy l-1, 7-dimethyl-2, 7-cyclodecadien-1-ol ( 5. 26% ) andγ-cadinene
( 4. 99% ) , respectiv ely.
Key words: Lantana camara L. f low er; v olatile oi l; chemical consti tuent
36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