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檫树长足象鼻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



全 文 :1
.采用沥清毡沙障固沙造林 , 是一种新
的工程固沙措施 。 固定就地流沙效果显著 , 改
善了流沙上的水分条件 , 有利于造林后苗木的
成活和生长。
2
. 采用沥清毡沙障 固 沙造 林 , 虽花工
少 、 劳动强度小 , 但在 目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大
面积采用尚有困难 , 可作为一种新 的 固 沙 措
施 , 用于铁路 、 工矿 、 机场等重点建设区以及
没有粘土和柴草的沙区固沙造林。
3
. 沥清毡埋入沙层后 2 一 3 年内不会腐
烂变形 , 适宜做临时性活动沙障。 在第二年生
长季终 , 林木带间郁闭后 , 自身能起到防风固
沙作用 , 这时沙障可回收再用。 另外 , 沙障制
作时 , 靠人工剪制和打孔 , 花费工时多 , 若由
沥清毡工厂实行专业化生产 , 成本会更低 。
擦树长足象鼻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
林业部南方检疫所 年子林 胡润吉
擦树长足象鼻虫 lA c 记 od se sP 二是 擦树
的主要害虫 , 主要危害擦树的主梢和侧梢 。 连
年受害的擦树 , 主干弯曲 ,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
2 9 7 9年 6 月至 19 5 1年 9 月 , 我们在江西省万载
县官元山林场和仙源公社设固定观察点 , 对该
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
一 、 分布与危容
从 目前掌握的情况看 , 湖南 、 江西两省已
有分布。 据江西省近年病虫普查和专门调查 ,
目前该虫仅分布宜春地区 ,以万载县分布较多 ,
且受害较重。
该虫主要危害擦树 、 樟树 , 其次危害猪脚
楠 、 红枝柴 。 幼虫 、 成虫均可危害梢内髓心和
木质部 , 成虫还可取食皮层 、 叶子和嫩梢 。 连
年受害的主梢多头 、 丛生 , 主干弯曲。 我们在
不同的条件下 , 对 2 块标准地 5 0 株擦树进行
了测定 , 平均受害率为 71 . 7% , 最高达 10 0% 。
其 中 , 主梢被害率 平 均 为 5 9 . 6% , 最 高达
9 1
.
7 % , 侧梢被害率平均为 16 . 7% , 最 高 达
4 2%
。 主梢连续被害 3 年以上的占主梢被害数
的 2 9 % 。 被害后 , 树高年生长量比正常树年生
长量平均降低 6 1 . 1% , 最高达 70 . 8 % , 胸径年
生长量比正常树 平 均 降 低 2 8 . 3% , 最 高达
5 7
.
8%

二 、 形态特征
成虫 : 雌虫体长 7 . 1一 10 . 2毫米 , 宽2 . 5一
3
.
5毫米 , 雄虫长 7 . 0一 9 . 4毫米 , 宽 2 . 2一 3 . 0
毫米。 体色为黑褐色 , 密布白色鳞片 , 每鳞片
分成 3一 4叉并被一层铁锈色粉 , 头部较多 。 从
翅鞘基部起 , 沿脊纵线至翅鞘 1 / 2处的两侧有
淡锈色粉 , 形成 “ 比 ” 状斑纹 , 翅末 3 / 4 处有
一条 “ ” 万 形斑纹 。 头部刻点小而稀 , 嚎粗
而长 , 长于前胸背板 。 雌虫嚎为体长的 1 / 2 ,
雄虫咏略短于体长的 1 / 2 。 触角膝状 , 着生于
嚎的 2 / 5处 , 柄节较长 , 索节 6 节 , 棒节 5 节 。
前胸宽大于长 , 前端缩成领状 ,后端深二凹形 ,
中叶尖 , 分布有较多的瘤状凸起 。 小盾片近口
袋形 , 光滑 , 常被翅鞘覆盖 。翅鞘有 10 条行纹 ,
布有不规则的刻点 , 翅鞘末端倾斜 。 前足长 ,
后足短 , 腿节各具 3 个刺 , 一个较大 , 胫节端
部具一刺和两束毛 , 踢韦 5 节 ; 爪两个近乎平
行 , 内侧各一分裂 。
卵 : 长椭圆形 , 长 1 . 8一 2 . 。毫米 ,宽。 . 6一
1
.
1毫米 , 乳白色 。
幼虫 : 米黄色 , 具琉生短刚毛 , 常呈弯月
形 。 头深揭色 , 额区中央凹陷 , 颅侧唇基较凸
出 。 上额发达 , 下唇有一块 “ 甲 ” 骨片。 腹足
退化 。 幼虫共分 3 龄 。 据测定 , 1龄幼虫体长

赞 该虫学名由中国科学院象虫组鉴定 , 夭敌 .
由江西农大盛金坤教授鉴定 , 本文由张执
中先生审阅 , 官元山林场张友良同志参加
了部分工作 , 在此一并致谢 。
一 2 8 一
DOI : 10. 13456 /j . cnki . l ykt . 1982. 11. 014
4
.
5一 5. 。毫米 , 头宽。 . 5一。 . 7毫米 , 2龄幼虫
体长 5 . 8一 9 . 2毫米 , 头宽 0 . 8一 1 . 1毫米 , 3 龄
么 幼虫体长 7 . 。一 16 . 。毫米。
蛹 : 体长 7 . 0一 12 . 0毫米 , 宽 2 . 9一 3 . 5 毫
米 , 淡黄色 , 头部黄褐色。 腹部背面各节和各
节伸缩区均分布一排毛瘤。 肛门两侧各有一个
较大的刺 (见图 1 )
旬出现第二代成虫 , 1 月中旬越冬。 因此 , 该
虫有世代重叠现象 。
2
. 生活习性
成虫 : 羽化时不立即出羽化孔 , 需在蛹室
内待翅鞘 、 体色转为黑色后才爬 出取食。 取食
后体上逐渐出现铁锈鳞粉 。 通过对 50 头成虫取
食量的观察表明 ,昼夜皆可取食 ,但以晴天下午
取食量较大 。 每只每天可取食嫩梢 、 芽苞 、 叶子
等食料约 16 . 85 平方厘米 。 一天 中均可羽化 ,
但以下午 2一 6 时羽化较多。 在大气相对湿度
8 5%左右时 , 羽化率高 , 超过 90 %则羽化率降
低。 气温在 29 一 3 1 O c 之间达羽化高峰 , 高于或
低于这个范围 , 羽化率明显降低 (见图 2 ) 。
夏季气温较高时 , 成虫多栖息在背光阴凉枝条
上 , 秋天多在向阳枝端 , 叶柄或梢权处 。
(尸次初酒
lO0此浦帕
、民ù碑一化度ùX一扭旧翻ù、、一闲的幼,拍.…ao盯”
ǎ欲à佗多

圈 1 愉树长足象虫形态
成虫 (雌 ) 2 . 卵 3 . 幼虫 4 . 蛹 5 . 触角放
6
.前足放大 7 .爪放大 s , 产卵孔 g 、 排粪
卜大孔
三 、 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与习性的观察 : 通过室内、 外 12
组饲养 、 观察 , 结果如下 :
1
. 生活史
一年发生一代 , 少数两代 , 均以成虫在树
冠的小枝条分权处越冬。 在两代型的情况下 ,
第二代中有个别幼虫 , 由于营养和气温的关系 ,
发育进程较慢 , 则以幼虫在被害枝条髓心内越
冬。 3 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活动 ; 4 月中
旬一 7 月中旬为卵期 , 4 月下旬一 8 月下旬为
幼虫期 , 5 月中旬一 6 月上旬为孵化盛期 ; 6
月上旬一 9 月上旬为蛹期 , 6 月中旬开始羽化
廿 成虫 , 1 月中旬至翌年 3 月中旬为越冬期 。 在
营养条件较好 , 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 , 有部分
第一代成虫可交尾产卵 , 产生第二代 , 8 月下
呻 .T 伙 仲 , 万 以 呻 截下 . 上
时间 ( 匆 )
田 2 成虫羽化与通湿度的关系
成虫羽化后 3一 7天进行交尾 。 据室内观察
昼夜可交尾 , 但以上午 7 时和晚 _ L21 时较多 。
成虫可多次交尾 。 交尾后半个月左右开始产卵 ,
饲养中有些雌虫需 3 天后才能产卵 。 交尾与产
卵可交互进行 。 雌虫多在傍晚或夜间爬上新梢 ,
找到适当的位置后 , 咬孔产卵 ,每 日产 1一 2粒 ,
最多 3 粒 。 产卵孔排成直线 , 称为孔线 。 一般
一条枝上一条孔线 , 个别的两条孔线 。 孔线上
的孔洞多少与新梢长短 、 粗细有一定关系 , 梢
长而粗孔洞多 , 反之则少 。 产卵后就将全部孔
洞覆盖或只留 1一 2个不覆盖 。 一条孔线中 , 无
论孔洞多少 , 产进的卵都极少 。 据两年对 4 09
条有卵枝的观察 , 一条孔线一粒卵的占64 . 1% ;
两粒卵的占 29 . 8% , 三粒卵的占 4 . 6% 。 两条
孔线产两粒卵的占 1 . 5% 。 雌成虫产卵最多 54
粒 , 最少 8 粒 , 多数为32 粒左右 。 成虫寿命雌
虫平均存活 276 . 4天 , 最短 21 2天 , 雄虫一般为
一 2 9 一
223
.
9 天 , 最短 151 夭 。 雌雄比为 1 . 7 : 1 . 0。 成
虫有假死性 , 飞翔能力弱。
卵: 卵期 5一 10 天 。 在室内对 23 粒卵观察 ,
孵化率达 89 . 2 % , 日平均温度 10 ’ c 时开始孵化 ,
i 7
O
C左右达到解化高峰。
幼虫 : 初孵幼虫可在卵孔内沿枝条上下姚
食健心 , 大多数向下危害 , 待危害到分权处 ,
便转向另梢继续危害。 蛀食后将粪便排出孔外 ,
排粪孔近圆形。 整个幼虫期蛀食髓心长度 , 一
般为9 . 73 属米 , 最长可达 23 厘米 。 幼虫有互相
残杀的习性 , 每个虫道中只能保留 1 条幼虫 。
幼虫每脱一次皮后 , 需 8一 10 小时才能恢复原
体色及继续取食。 幼虫 3 龄 ,共历期32 一 50 天 ,
对温度较教感 。
蛹 ,一般在幼虫老熟时便做好羽化孔化蛹 。
蛹期 8一 15 天 , 平均 9 天左右。
四 、 发生与某些环境因子的关系
通过对 61 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表明 , 海拔
3 6。 米以下 , 林木组成中擦树占 5 成以上 , 西
北坡被害较重 , 林龄在 4 龄以上时 , 随着林龄
的增加 , 受害加重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郁闭度在 0 . 7一。 . 8之间 , 虫害发生较重 。
五 、 防治方法探讨
1
. 营造混交林: 造林时 , 选择除樟科树
木外的树种混文 ,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据对 20
块标准地调查 , 擦树占 4 成以下时 , 主梢被害
率为 40 % , 占 5成以上时 , 主梢被害率达 64 % 。
2
. 人工修剪 : 由于受此虫危害后 , 枝条
的受害状明显 ,在卵 、 幼虫或蛹期剪除被害梢 ,
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
. 化学防治 : 在成虫的羽化盛期 ,用 50 %
的杀螟松或 80 %敌敌畏乳剂 1 : 50 倍液喷雾 ,
防治效果为 73 . 3一 91 . es % , 平均为 82 . 4% 。
4
. 保护天敌 : 该虫天敌较多 , 仅已知的
寄生夭敌就有 4 种 。 如卵期有长尾小蜂 M e ga -
s t i g m u s , p
. , 旋小蜂 E一 p e l , u s s P , 幼虫期有啮
小蜂 T e t r a s t i e h u s s p . ;蛹期有黑瘤姬蜂 c o e e y -
go 耐 。 su sP . , 此外还 有 小 红 棕蚂 蚁 等。 从
1 9 7 9一 1 9 8 1的三年间 , 我们在野外剥梢检查幼
虫、 蛹和卵共 2 , 4 06 个 , 被寄生的有 3 27 个 , 占
13
,
59 %
。 如果加强保护和充分利用这些天敌 ,
对防治该虫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
榆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与鉴定
中国林亚料学研究院林研所昆虫室病毒组
榆毒蛾 I , e l a o e h r o p o d a Ev e r s o a n n . 又名
愉黄足毒蛾 , 幼虫为害榆属树木 。
1 9 7 9年 5 月 , 我们在北京西郊发现榆毒蛾
自然死亡的幼虫。 死虫倒挂于树枝或叶片上 ,
死虫体组织液化、 体壁易破 、 体液 浑 独 无 恶
臭。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大 t 折光性强的多
角体 , 将这种多角体回接榆毒蛾幼虫时 , 可再
次出现相同的感染症状和引起幼虫致病死亡 。
图 1 病毒的核型多角体 (6 , 6 0 X )
图 2 病毒束和润弃拉子 (的 , 0 0 x ) ,
注 : 电镜照片承我院电镜室协助拍摄 , 特此
致谢 。
一 3 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