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的作用 。
(四 )营造针阔混交林 。 大面积纯林是该
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 因此要大力提倡造针叶
树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 混交林不但能防治褐
锈病 , 对防治枯梢病和早期落叶病也是一项根
本措施 。
擦 树 叶 斑 病 的 研 究
湘潭地区林科所
湖 南 省 林 科所
汪 爱平 李伯瑾
贺正兴
擦树叶斑病是近年来在擦树上发现的一种
新的病害 。 该病经初步调查在湖南 、 江西 、 安
徽 、 广东等省均有发生 。 19 8 0年 8 月 , 在我省
酷陵县桃花公社林场调查 , 全场 1 , 4 0 多亩擦
树林全部发病。 发生时 , 被害株 叶 片 失 绿变
黄 , 遍及全树 , 继而早落 , 全林景象萧条 , 远
看如同火烧一般 。
据观察 , 被害株叶片早落后 , 虽当年又会
重新萌发出二茬小叶 , 但光合作用减弱 , 养分
积累减少 、 耗费增加 , 直接影响 到 林 木 的生
长 , 使材积的年生长率相应减少 。
鉴于该病 发生 普 遍 , 危害严重 , 我们于
19 8 。一 19 8 2年对致病病原 , 病害发生规律 , 防
治方法 , 进行了研究 。
一 、 病容发生情况调查
1 98 1年 8 月 , 我们在湘潭地区的邓县 、 茶
陵 、 故县 、 酸陵 、 湘潭 、 湘乡等县及省林科所
的试验林场 , 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了发病情况
调查 。 病害严重程度 , 以感病指数表示 。 病叶
分级标准见表 1 。
调查结果表明 : 擦树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山
区或半山区擦树林内 ; 病害发生轻重与林型无
关 , 病害一旦发生 , 其 株 发 病 率 几 乎 全 为
1 0 %
, 发病指数均在 60 以上 ,高的可达 78 . 85 。
该病在一林地发生后 , 便可连续发生 。
二 、 病容症状
病害在树冠的下部叶片首先发生 , 随后逐
渐向上蔓延 。 春梢叶片发病较快 , 秋梢叶片发
病较慢。 病斑初为针头状小点 , 半月后一般扩
大为 5毫米 , 一月后可达 10 毫米左右 , 大的在
1。毫米以上 。 病斑多数近圆形 , 也有不规则形
表 1 擦树叶斑病调查分级标准
代表数{拦〔
无病斑
1 / 4以下有病斑
1 /4一 1 / 2有病斑
1 /2一 3/ 4有病斑
3 /4以上有病斑 (包括落叶数 )
mVI1
的。 严重时 , 多个病斑联合成块斑 。
病斑初现时为黄色 , 中期褐色 , 外围有黄
晕。 后期叶的正面呈暗褐色 , 背面灰褐色 , 黄
晕消失 , 两面出现灰黑色霉状物 , 即病原菌的
子实体 , 正面居多 , 背面较少。 重病叶片变黄
变枯 , 提早脱落 , 其上病斑仍清晰可见 。
三 、 病原菌分离培养及接种试验
1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19 8 0年 5 月以来 , 我们对病原菌进行了分
离 。 分离方法是每半个月或 1 个月定株 、 定期
取样一次 , 在无菌箱内 , 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
离 , 接于 P D A 培养基 , 在 28 O c 恒温条件下培
养 10天镜检 ,得 f1] 炭疽菌 ( C o l l e f o f r i e h u m s p . )
和多毛抱菌 ( p e s f a l o t i a s p . ) 。
19 8 1年在浏阳县林科所 , 结合病害发生规
律的调查 , 自擦树展叶至病叶症状大量出现 ,
每隔半月对 20 个标准株进行一次 定 期 系 统分
离。 系统分离结果除得炭疽菌 、 多毛抱菌外 ,
尚有交链抱菌 ( A l f e r n a r i a s p . )和细菌菌落 。
19 8 0一 19 8 1年用组织分 离法 , P D A 培养
. 湖南省林科所何美云 、 廖正乾等同志参加过
部分工作一并致谢。
一 3 0 一
墓培养多次 , 均未得到尾抱菌 , 而将叶斑组织
进行切片镜检 , 或用接种针挑取病叶叶斑霉状
物进行镜检 , 均发现大量尾抱菌 。 1 9 8 2年改用
稀释分离法分离 , P D A 培 养 基培养 , 得到的
尾抱菌 , 只长菌丝 , 不产生抱子 。
2
. 接种试验
( 1 ) 接种寄主 : 2一 6年生无病擦树 。
( 2 ) 接种菌种 : 炭疽菌 、 多毛抱菌 、 细
菌等为擦树叶斑组织中分离的新鲜备用菌 。 抱
子浓度 30 一 50 个抱子 /视野 ( 80 倍 ) 。 尾抱菌为
头年收集保存病叶 , 用毛笔在装有井水的培养
皿中刷洗 , 经离心机离心沉淀而得 。 抱子浓度
3 0一 5 0个抱子 /视野 ( 8 0倍 ) 。
( 3 ) 接种方法 : 在林间选择正常生长的
擦树 , 每种菌接 10 株 (尾抱菌为 4 株 ) 。 每株
选 3 个标准枝 , 分为刺伤 、 无伤处理和对照 。
处理枝用手持喷雾器喷菌液接种 , 对照枝则喷
清水 。 两种枝均用装有湿棉团的塑料袋套上 ,
并扎好 , 保持 15 小 时 后取下 。 3 夭后开始舔
两天进行一次症状观察记载 , 7 天后取回叶片
分离培养 。 其结果是尾抱菌无论刺伤或无伤接
种 , 均能表现症状 , 但分离不到接种菌 , 其他
三个菌均能分离到接种菌 , 但 始 终 不 表现症
状 。 由此初步认为擦树叶斑病的病原为尾抱菌 。
为进一步确定病原 , 19 8 2年用尾抱菌再次
进行接种试验 , 并改手持喷雾器喷菌为毛笔涂
衰 2 涂 抹 抱 子 液 接 种 试 验
. . . . . . . 口 . . . . . . . .“ ” 日”
}
, 种数 , …、 。 …一一一尊兰黔擎肆宾竺牟一产一竺口圳一丫书召二当二当二圳生纠华毕圳竺阵斗竺华兰5、 ` 8
}
“ 6
{平竺 } “ } “ 2 】 “ 2 { “ , 1 ” , { ” 3 …“ 3 } “ 3 { “ 6 4一
5
、 ` 8
{
3 3
} 背竺 } ” { “ 8 } 2 8 】3 1 】” ` 】3 3 】” 3 } ” 3 】一 } 一
5
·
3 0
{
” 8
} 牛竺 { ” … ” { ” { ” { ” } “ { 4 { ` 4 { “ 4 1 “ 8
5
·
3 0 } 3 4 1 背面 】 0 } 7 ! 了 } ` 7 } 2 3 } 2 6 } “ 6 } 2 6 】 3 3 1 3 岌一 . . . . . . . . . . . . . . .抹抱子液接种 , 做叶正面及背面接种试验 。 其结果如表 2 。 由表 2 可以看出 , 擦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尾抱菌 。 侵人途经为叶正 、 背面均可直接侵入 。 潜育期短的 24 一 30 天 , 长的可达 50 一6 0天 。 侵染率均为 1 0 % 。四 、 病原菌的鉴定及形态特征擦树叶斑病的病原菌 , 经过三年来的多次分离培养和切片镜检 , 只有尾抱菌接种后 , 可以产生与擦树林中自然发病相同症状 。 因此 ,可以确定引起擦树叶斑病的病原 菌 是 尾 抱属( C e r 。 。 , p o r 。 ) 的一个种 。 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刘锡琏先生鉴定 , 定为钓樟生尾抱 ( C e r 。 。 s -P o r a l i n d e r i e o l a Y a m a m o f o ) 。擦树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为 : 分生抱子梗多丛生于近球形的子座上 。 子座直径 30 一 76 微米 , 暗褐色 , 分生抱子梗杆状 , 分隔 , 直或微
弯曲 , 端部稍细 , 成堆时褐色 , 单根时淡橄揽
褐色 , 大小为 20 . 9一 48 . 7 x 2 . 4一 3 . 6微米 ; 分
生抱子狭窄线形或略渐细 , 直或成镰刀形与波
浪状弯曲 , 多隔不明显 , 基部近平截 , 顶端近
尖 , 大小为 26 一 71 x l . 8一 3 . 5微米 , 无色或极
淡的橄榄色 。
五 、 病容发生发展规律调交
198 1一 1 9 8 2两年间 , 在浏阳县林科所设点
进行调查 。 调查方法是在发病林内选固定标准
株 20 株 , 每株固定两个枝条 , 编号标记 , 从展
叶开始 , 每半月进行一次发病调查 。 每次病叶
分级记载 , 计算发病指数 。 材料整理采取分级
计算 , 统计各次调查平均发病指数 , 求出不同
时期感病指数值 , 制出发病规律曲线 (见图 ) 。
从两年发病规律的调查中得出 , 擦树叶斑
病 6 月上旬发病 , 此时的旬平均温度为 23 O C左
右 , 旬平均相对湿度在 83 一 84 %之间 。 随着气
温的升高 , 虽然平均相对湿度偏低 , 但降水量
与降水夭数适中 , 特别是晴雨分明 , 并常出现
雨后夜晚有雾天气 , 对病原菌侵染寄主有利 ,
病害迅速蔓延 , 到 7 月上旬 , 发病达到高峰 。
8 月底 9 月初 , 病 情 指 数 积 累 值 达 1 0 0 。
农 3
蔚
药荆防治试脸结.
仁二习 月降水夭数
艺 2 2月降水童吸毫米 ) 调查日” …调查…发病
(年 、 月、 日 ).株数…指数
防治
效果
( % )
69 17 8 3 1任.一 7.
l洲 - l别.引ì |引叫 .ó细卜川
Qé左孟 0 4) t工 o曰通盖 o nó U n勺`曰
八 n一,人n山工C`
5 0 %多菌灵粉剂
l %波尔多液
对 照
1 9 8 1
下山一且1
~ 一一 月平均温度 CC )
,
·
-一 月平均相对湿度 (% )· · · ·一 头 、 二 .茬叶分期感病指数值— 头 ; 二茬叶感病指数积累值
5 0 %多菌灵粉剂
1 %波尔多液
对 照
2 0 3 4
1 9 8 2 2 0 {4 5
2 0 }4 9
.
3 3
.
8 3
lo + I口O
且~ 及胜 ~匕1.且一过L习
8 ?
”
10 11 月汾
10e0枷和加。
则划侧对翻稗
病容发生发展规律
r卜|小L尸lr少十玉户6曰目U仁1卜-lk
!
一ó吞1产1llseù
,
9 月上旬头茬叶几乎全部脱落 , 比正常擦树落
叶时间提前一个多月 。 因此时树体未进人休眠
状态 , 迫使擦树长出二茬叶 。 二茬叶 8 月中旬
展叶后 , 也被病菌感染 , 8 月下旬开始发病 ,
1 1月底病情指数高达 90 (见图 1 ) 。
在对病原菌越冬场所的研究中 , 证实了枯
叶病残翌年仍有很高的产抱能力 , 可视为该病
主要的初侵染源 。
六 、 药剂防治试验
药剂防治试验 , 在浏阳县林科所进行 。 试
验林设三个区 , 每区一亩 。 一区喷 50 % 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50 倍液 ; 二区喷 1%波尔多液 , 三
区为对照 。 在树叶展开时开 始 进 行 第一次喷
药 ,以后每半月一次 , 共喷 5 次 。 (下转第 13 页 )
唱心 、 、 , 协唱心 ,咯叮、喻咭 , 咭沪 , 、二叮、 咯沪卜 侣心、 `` 心、 、告嘴 、 、翻卜唱心 、 、 知啥、 唱心 ` 、 与吟 、 、匀争唱唁、今予 唱呼 唱哈 、 、知协啼甲、 喝心、 `条叮 、 、告叮、 侣叮 、 唱心 、 、奋心 、 唱叮 咯心 昭脚卜咯叮、咯心 、 、 , 卜唱心, 勺告叮 、 、备 , 咯哈 今哈 `二啥 、 唱产卜
(上接封二 )有无坏死及变色根 , 并单株栽人直
径 8 厘米的盆中 , 盆中装有 3 :l 混合的泥炭 ,
妊石 。 置于 20 一 25 O C温室中 , 用连续 1 2小时光
周期 (其中 3 小时为白炽光 ) 来打破休眠 。
在苗木抽芽及长根后 , 用两种方法接种 ,
第一种方法 : 将在玉米粉洋菜培养基平板上培
养一周的真菌取一半研碎 , 并将这种培养基悬
浮液倒人盆栽幼苗基部周围的 3 个洞 (直径 1
厘米 , 深 8 厘米 ) 中 , 共 10 盆 。 第二种方法
是 : 在第二组 ( 10 株 ) 苗木的盆中分别加入 5
克感染过病的土坡 , 每克干土中含有 20 个 .P
c i n n a m o m i 繁殖体 。 对照是用无菌培养基悬浮
液或 5 克灭菌土处理的20 株健苗 。
结果及讨论
从苗圃 80 %有症状的苗木上分离到 P . 。 i n -
n a m 。 m i 。 无论用哪种方法接种苗木 , 在 21 天
内都导致90 %苗木死亡 。 对照仍无症状 , 从对
照上米分离到病原菌。 最初观察到的症状是叶
芽普遍萎蔫 , 接着 , 干茎部 前几 年 的针叶变
红 , 3 天内 , 针叶变色发展到嫩芽 , 最终使这
两种树的针叶混杂呈砖红色及褐色 。 新 、 老根
产生的腐烂及变色是显著的。 从这些根上再分
离得到 p . c i n n a m 。 m i。
P
.
c in n a m o m i 是广普性病原菌 , 其 寄 主
有 90 。 多种植物 。 这是在白冷杉上描述这种病
原菌 , 并在北卡罗来纳州挪威云杉上首次观察
的第一个报告。 因为 P . co n an m o m i 很容易传
人苗圃 (例如 : 被污染的仪器 , 长靴 , 苗木等 ) ,
并在苗床中迅速移动百 这种病原菌对北卡罗来
纳州西部所有作为圣诞树销售的针叶树产生严
重威胁 。 另外 , 在林间受侵染而未表现症状的
移栽苗 , 在病害发展的有利时期可以受病原菌
的侵染而死亡 。 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致栽培者的
严重经济损失和对以前未感病人工林的病害蔓
延 , 在北卡罗来纳州西部圣诞树行业中 , 正在
研究减少 P . c i n an m o m i 影响的管理策略 。
刘开玲译摘 自 p l a n t d i s e a s e 29 5 2 , v 。 -
6 5
, 冲 7 , P 6 1 4一 6 15 。 李卫 东校
一 3 2 一
双接种的洋槐 , 其根部在不同程度上均结了数
量不等的根瘤 (图 4 ) , 结瘤数达 10 一 40 个以
上 , 鲜重达 20 。一 50 。毫克。 洋槐双接种的结瘤
数量多 ,且粒大 ,其幼苗受到所接种的内生菌根
真菌的感染 , 侵染率达 95 %以上 。 但从所采用
的几种内生菌根真菌的感染率 来 看 , lG o m us
e
iP g
o e us 感染强度最佳。 试验结果又表明 , 洋
槐苗木生长状况也因接种处理不同 , 生长量也
不一样。 但一般来说 , 采用洋槐根瘤菌 + 内生
菌根真菌进行双接种的洋槐结瘤数和植物高生
长等均比单接种根瘤菌或单接种内生菌根真菌
的有明显提高。 在高生长方面 , 双接种的比单
接种的增加约 l 倍 , 生物量方面约增加 3 一 4
田 5
2 号盆:
3 号盆 :
洋愧幼苗不同接种处理的生长状况
接种洋槐根瘤菌 + 内生 菌根 真菌
G l o m u s e P i g a e u s
接种洋槐根瘤菌
倍 (图 5 ) 。 做为未接种的对照处理 , 洋槐除
生长均次于任何一种接种处理外 , 根上也未发
现有根瘤和内生菌根真菌感染 。 上述接种试验
与前人所报道的 , 饱囊丛枝状内生菌根对促进
植物的养分吸收 , 尤其对缓效磷的吸收 , 以及
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有显著效应是比较吻合的 。
三 、 问题和讨论
(一 ) 洋槐 、 加杨混交林和加杨纯林 , 营
造时均属冲积砂土 , 保墒性能差 , 土城肥力极
低 。 造林后经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表明 , 混交
林中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均高于纯林 , 这对土壤
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有利 。 此外 , 根瘤菌 、 自生
固氮菌和菌根真菌等在提高土壤肥力 , 以及对
加杨 、 洋槐的水分和矿物营养吸收也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二 ) 我们曾从加杨的侧根上及根际土壤
中分别分离到在形态上和颜色上极为相似的木
霉菌 。 据国内外报道 , 木素木霉 ( T r i c h 。 d e r -
m o il gn
o ur m ) 可刺激植物生长 , 并对促进根
部菌根的发育和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 为
此 , 我们所分离到的木霉菌对加杨形成外生菌
根是否有直接作用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
(三 ) 混交林内侵染洋槐根部的泡囊丛枝
状内生菌根真菌是否与加杨的内外生菌根的泡
囊丛枝状菌根同为一个属或一个种 , 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 此外 , 有关它们的机制问题也待进
一步研讨 。
(上接第32 页 ) 7 月旬下进行防治效果调查 。
调查采取随机取样法 。 每区调查 20 株 , 每株两
个枝条 , 分级记载 , 计算感病指数 , 求得防治
效果 (见表 3 ) 。
从表 3看 , 多菌灵与波尔多液对擦树叶斑
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 但不够理想。
七 、 存在问皿
擦树叶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不易
得到尾抱菌 , 改用稀释分离法虽能得到尾抱菌
的分离物 , 但是只长菌丝不长抱子 , 还需进一
步分离培养 , 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应进行深入
研究 , 以便为防治擦树叶斑病提供理论依据 。
《 国外林业发展战略调研文集 》
征 订 启 事
为配合研究和制定我国林业的发 展战略 , 我们对
不同类型国家 (苏联 、 捷克 斯 洛伐克 、 印度 、 日本 、
美国 、 法 国 和 西 德) 的林 业发展战略做了粗浅的探
素 , 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 。 为便于有关单 位和个人参
考, 现已汇编成集 , 即将出版 。 全书约 1 5 万字 , 成本
费 0 . 5 0元 。 ` 欲订者请通过银行 (北京 市海 淀 区办 事
处 , 帐号 9 3 0 7) 或邮局寄款至北京 万 寿山后中国林科
院情报所出版发行组 , 并请写明 地址和姓名 (单位订
购要有经手人 ) , 收款后即寄资料和收据 。
中国林科院份报所出版发行组
一 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