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剌槐根腐病的研究



全 文 :四 川林业科技 1 1卷
结 果 分 析
1
。 散投不同饵料比较 :表 1、 表 2看出 , 生玉米 、 熟玉米 、 小麦 3 种饵料散投盗食率
分别为 9 . 1肠 、 98 . 。肠 、 98 . 1肠适 口性均好 。 经检验 , 盗食率无显著差异 , 若散投 , 都可作
为毒饵饵料 。
2
。 袋投不同饵料比较 : 3 种饵料盗食率分别为 98 . 3肠 、 10 . 6肠 、 7 . 6肠 , 玉生米最高 ,
熟玉米 、 小麦较低 。 前者与后二者 比较 , 差异极显著 , 后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 说明林 鼠对袋装
毒饵选择性较强 , 对熟悉的生玉米袋装后适应较快 , 而对不熟悉的熟玉米 、 小麦袋装后有一
段观察 、 适应过程 。
3
。 袋投生玉米与散投饵料比较 : 袋投生玉米盗食率为 98 . 3肠 , 近于 3 种饵料散投的平
均数 ( 98 . 4 肠 ) , 经检验与之均无显著差异 , 说明袋装生玉米投饵不影响鼠取食 。
小 结
1
。 林鼠同其它鼠一样 , 喜吃熟悉的食物 。 因此 , 配制毒饵时 , 应就地选择饵料 。
2
。 玉米 (生 ) 包装与不包装盗食率都最高 , 表 明适口性好 。 山区是玉米的主产 区 , 比
之大米 、 小麦等价廉 , 来源广 , 可以就地取材 , 就地加工 , 就地投放 , 减 少 运 输 , 降 低成
本 , 是林 鼠毒饵的最适饵料
3
。 聚 乙烯塑袋装饵 , 防雨防潮防霉变 , 药效期长 , 便于运输 , 投候方便 , 省力省工 ,
可避免鸟类嚎食 ; 利于投饵定量化 、 规范化 ; 利于生产工化厂 。 聚 乙烯塑袋是林鼠毒饵的理
想包装 。
4
. 本试区防前调查鼠密度为 23 . 0肠 , 防后 10 天调查为 0 ,灭 鼠效达 10 肠 。 证明南充化
工厂生产的氯敌鼠母油适用于林鼠防治 。
刺 槐 根 腐 病 的 研 究
何 永 华
(通江县林业局 )
根腐病在全国各地针叶树苗圃都普遍发生 , 近年来 , 在擦木 、 香椿 、 榆树 、 枫杨 、楠木 、 按树
等 阔叶树中也陆续发现 。 其主要症状是感病刺槐苗根部腐烂 。 严重的茎叶也出现腐烂 。 病原
菌可以从土面沿着植株向上蔓延 , 亦可随雨滴反溅到高处 , 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越冬 I均菌
丝和菌核是发病的初次侵染源 , 本病经分离和接种试验证实 , 由丝核菌 ( R hi z oc ot in s p · )
3 期 试 验 简 报
所诱投 , 该病对刺槐苗的生长和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 1 9 8 4年~ 19 8 6年间 , 对这一病害进行了
初步调查 , 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
刺槐根腐病的调查
采取随机抽样法 , 对通江县
5 个乡进行调查发现 , 刺槐全都
有根腐病发生 , 发病株数达 50 肠
以上 (表 1 )各地土壤等自然条件
和栽培管理的差异大 , 以重往 、
低注 、 积水处的土壤发病为重 ,
病重地块 , 病株象霜打过一样 ,
呈现枯萎甚至死亡 。
表 1 刺 槐 根 腐 病 调 查 表
调 查 地 点 调 查 时 间 }调 查 面 积 “嗽贾贵
广 纳 乡 1 9 5 5年 6 月上旬
飞万了 {. -几石丽东百育主哥
4 0

l
5 1

5
中重亩一

2一
梓 遗 乡
麻 石 乡
19 8 5年 6 月上旬
1 9 8 5年 6 月上旬
1 9 8 5年 6 月上旬
2 亩
2 亩
2 亩
重 { 5 3
.
0
中 } 3 5 . 4
病 害 症 状 三 合 乡 轻 } `” · `
幼苗出土期 , 若湿度大或播种量过多 , 苗木密集 , 被病菌侵染 , 幼苗茎叶粘结 , 使茎叶
腐烂 。 病菌从根部侵入 , 病菌首先从妙嫩新根开始 , 逐步扩展到侧根及主根 , 使根部腐烂 ,
病根表面呈淡黄褐色 , 疏松棉絮状菌丝体 , 逐渐集结成网状 , 颜色渐深 , 整个病根表面为菌丝
体所包被 , 菌丝体上产生黑褐色菌核 , 病根皮层腐烂 , 极易剥落 。 病株地上部份症状表现为
顶梢不抽芽 、 日一卜型短小 、 发黄 , 皱缩卷曲 、 枝条干枯 , 最后全株枯姜死亡 。
病原菌的分离及接种试验
病原菌的分离 : 在刺槐苗的发病
期 间 , 采集新鲜的发病株 , 经清水冲
洗干净 , 剪取根和茎段 , 用 。 . 1 肠的
升汞液进行表面消毒 , 作常规组织分
离 , 然后 移 置 P D A 培养 基 上 , 置
于 25 ℃恒温箱培养 , 出现菌落后 , 立
即移纯 , 进行镜检和记载 , 经分离结
表 2
分离部位
根 、

总计及平均果 有 镰 刀 菌 ( F u s a r i u m ) , 丝 核 -一 -一一一
槐 病 株 菌 分 离 结 果
…分离样品数…镰刀菌 ’丝核菌…腐霉菌 {杂菌…一 (塑一 {一 (塑一卜( q0)’ 一…丝州三鱼2-… 3 。 ’ `” ` 8 …5 。 ` 2 …一竖圳i竺l
)一胜 一甲. 2 一 }丝一 {一 10州一性上
{
6 0 } ` 5 · O { 4 6 · 2 …` 2 · 了 ` 6 · `
菌 ( R n i z o e t o n i a ) , 腐霉菌 ( p y t h i u m )和杂菌 , 而其中主要是丝核菌表 ( 2 ) 。
接种试验 : 为了进一步验证所分离的丝核菌是否为刺槐苗根腐病的致病菌 , 在室内进行
人工致病性测定 , 取直径 4 0c m , 高 4c0 m 的盆钵 , 装满土壤 , 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
1
。 灭菌土接种培养的丝核菌 , 两天后播种 。
2
。 灭菌土直接播种 : 土壤用 4 % 的福尔马林液消毒 。 观察记载 , 当幼苗出土后 , 对病
苗采取以上分离方法 , 镜检和记载 。
四 川林业科技 21卷
通过 ( R h i:oc o t n ias p )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 经接种的刺槐苗所呈现的发病症状 , 完全
与大田刺槐苗病株症状相似 , 同时病株在经分离所得的病原菌的形状和培养特征以及接种的
丝核菌完全相一致 , 从而证实所得的丝核菌为刺槐苗根腐病的致病菌 。
病 原 菌
引起刺槐苗根腐病的丝核菌 ( R ih z 。 。 t io a s p ) 菌丝体的细胞比较长 , 菌丝有分隔呈直
角分枝 , 在分枝的基部稍溢缩 。 在此不远处形成隔膜 , 置于 27 ℃ ~ 28 ℃培养 2 ~ 3 天 , 菌丝即
可长满整个斜面 , 菌丝初期为无色 。 随后渐渐变成浅褐色 , 经 6 ~ 7 天变成菌丝在管壁和培
养基斜面密集一起交织成菌核 。
病害发生规律
病害主要发生在 1年生以下幼苗上 , 4 月初见发病 , 5 月中旬至 6 月初为发病盛期 , 6 月
下旬以后病害逐渐减轻 , 当土壤 中植物残落体愈多 , 病菌积累就愈多植株就容易感病 。 当上
壤潮湿 , 容易板结 , 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受到抑制 , 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 , 土壤粘重 , 苗
床太低 , 土块太粗 , 床面不平 , 圃地积水等 , 都容 易发病 , 特别是雨水季节 , 空气中湿度大
的情况下 , 容 易造成病害流行 。 病菌主要通过发菌丝丛伤 口和幼嫩组织等侵入 , 另外还可 以
通过大雨和暴雨时由雨滴的反溅作用将带菌的土粒带到地上部份 , 进行侵 染危害 。
防 治 方 法
1
。 预防为主 , 选圃地时 , 不选苗木连作地 。 最好不选前作是茄科植物的地 。 播种前进
行三犁三耙 , 深耕细整 , 每亩施五氯硝基苯和代森锌混合剂 , 前者按 75 帕 , 后者按 25 肠的比
例 , 每亩施 3 公斤或每亩施浓度为 2 ~ 3 肠的硫酸亚铁液 5 0 0 0升 。 (种子消毒药剂约种子童的
。 . 3肠 ) 进行土壤消毒 , 所施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 作床采用高床 , 排水要 良好 , 要
适时播种 , 复土不能太厚 。
2
。 及时防治 。 幼苗发病初期 , 立 即拔出病株 , 进行烧 毁处理 , 同时对病株周 围施撒生
石灰 , 可抑制病害的蔓延 。 或用消毒土壤的药剂施于苗木根颈部 , 施用后 即以消毒水喷苗 ,
以防预 、 叶部受害 。
讨 论
丝核菌长期潜伏在土壤中 , 寄生范围广 , 喜潮湿多雨 , 在表 土 10 c m 左 右 活 动 , 能 通
过形成休眠体忍受或回避土壤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 占据植株患病 组 织 , 还 能 寄 生 到 杂 草
上 , 进行休眠生活 , 从植物根或新鲜有机质中产生的可溶性物质可以打破 它 的 休 眠 , 引诱
发芽 。 发芽管是它的最薄弱环节 , 如不能迅速侵入寄主或再形成休眠体 , 就会发 生 溶 菌 而
消失 。 多数土壤病菌呈单利计算增值 , 这也说明土壤病害的发生受着存在于土壤 中 的 病 菌
菌量的控制 。 病菌侵入寄主是萌发菌丝进入 。 菌丝萌发的速度 , 萌发 的 数 量 以 及 影 响 萌
3期 试 验 简 报
发的决定因素是湿度 , 直接决定着病害的发生情况 , 丝核菌 引起的土壤病害 , 在防治上是较
困难的 , 所 以必须立足于预防为主 , 一旦发现病株立即除掉烧毁 , 还可 以采取综合防治的办
法 。 目前在在生物防治上用木霉菌防治丝核菌 , 国内外试验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 但都还很少
应用于生产上 , 用什么方法预防 , 防治侵染初期 , 流行期 , 衰退期效果最佳 , 还要作进一步
`的研究工作 。
马尾松速丰林立地条件选择研究
文lJ 英 明
( 万县地 区林业局 )
刘 贤 鹏
( 开 县 林 业 局 )
马尾松是下川东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 在长江两岸低山丘陵上广为分布。 近年来 , 万县
地区营造了约 30 万亩马尾松速生丰产林 , 其中有较大部分生长达到了速生丰产生长指标 , 但
亦有许多马尾松幼林生长不 良的三类林分 , 除去经营管理的差异外 , 立地条件选择不 当是一
个重要的原 因。 本文着重研究下川东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条件 , 以期确定其生长适宜的区域
与最优的立地组合 。
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万县地区位于东经 10 7 “ 2 4 ` ~ 1 1 0 “ 12 ` , 北纬 3 0 0 0 3 户~ 3 2 0 1 2 / , 区内马尾松地域分布范围
较广 。 因南北气候的差异 , 在同一海拔高度上 , 北部气温较南部低 5 ℃ , 再加上大巴 山 、 巫
山冷空气下侵的影响 , 造成水平分布上 , 据调查 , 城口 、 巫溪等地马尾松分布相对较少 , 而集
中分布于中部 、 西部的平行岭谷状的低山丘陵地区 。 在此区域内 , 地形因子对马尾松生长的立 ,
地条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 其 中 , 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 。 随海拔高度
的变化 , 气侯条件亦相应变化 , 在一定范 围内 , 海拔高度增加 , 湿度和降水量亦增加 , 气侯
要素的垂直变化明显地大于水平变化 。 同时 , 海拔高度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地貌的区别 。 中地
貌 、 局部地形和土壤因素共同构成了整个外部生境 , 影响马尾松生长 。 在分析 中 , 我们用林
分优势树高 , 按四川营调队编制的 《马尾松地位指数表》 评定地位指数 , 并用林分材积年平
均生长量 , 分析比较不同海拔区域的林分生产力水平 。 认为 , 林分优势树高虽能代表林地生
产力 , 但却不能以森林群体反映出各个立地因子的影响 。 因此 , 我们用马尾松林分平均高年
均生长量 , 运用立地分类的三级划分系统 , 从中地貌 (海拔 ) 一一局部地形 (坡位 、 向坡 、
坡形 、 坡度 ) 一一土壤 (厚度 、 腐殖质厚度 、 湿度 、 质地 、 母岩 ) , 逐级分析各立地 因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