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 94 , 12 (3 ) : 2 32 ~ 2 34
J o u nr ia
o f S h a n hg a i A 盯ie u l t u r a l C o l le g e
· 简报 ·
对厚皮甜瓜茎蔓湿腐状坏死的探讨
近几年来 , 上海郊区在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 , 优质厚皮甜瓜的发展方兴未艾 . 但
是甜瓜幼苗在加温苗床期即会发生 `烂头 ’ 、 ` 烂叶 ’ 现象 , 移栽定植以后直到开花 、 膨瓜阶
段 , 甜瓜植株的茎 、 叶等各部位湿腐状坏死现象会不断增加 . 仅就茎基坏死发生株率看 , 轻
发田块在 2% ~ 5% , 重发田块为 15 % 一 20 % , 最严重的田块 , 植株基腐死亡率达到 5 % .
已经成为目前甜瓜生产上的一大障碍 ,
据笔者广泛的田间调查和室内培养观察研究结果确认 , 上述现象是由一种真菌— 黄瓜壳二抱菌 (A cs 口ch y at cu cu m酌 为害所引起 , 称为甜瓜蔓枯病 . 现将该病害发生情况作一介
绍 , 并就防治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 以期同行指教 .
1 病害的发生部位及症状表现
此病可以发生在茎蔓 、 叶片及叶柄上 , 以茎蔓感染发病后危害性最为严重 .
成株期茎上发病 , 多在基部的主茎与子蔓连接的节部发生 . 先在此部位产生水渍状暗绿
色湿腐病斑 , 然后沿上下及周围扩展 , 往往围绕全茎 , 造成明显溢缩 , 病部分泌黄白色流
胶 , 干后呈赤褐色 , 随着植株病变部位输导障碍的加重 , 先是失水 , 生长停滞 , 最后全株枯
死 (此时有不少病株已结小瓜 ) . 由该病原物引起的枯萎 , 其导管不变褐 , 可据此与镰刀菌
仔公胡 r iu m sP . ) 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 . 尚未伸蔓的苗期催病 , 在植株的顶端出现黄揭色湿
腐 , 向基部蔓延 . 由于此期节间很短 , 缩在一起 , 表现为水渍状的 `烂头 ’ . 最后 , 在病部生
出先是黄褐色再转黑褐色的小点 . 经鉴定 , 是壳二抱菌 (A : co c hyt a 。 uc u m is) 的 (无性 ) 子
实体一一分生抱 子器 ( yP cn id u m ) . 其有性 世 代应是 甜 瓜球 腔菌 ( M ” 。 hsP ae er l la,
me ol
n红 = 万 . ic tr u il 加 ) . 在低倍镜下观察分生抱子器 , 可清晰看出抱子器孔 口周围的颜色较
深 , 即便在亮视野下镜检也呈现 “ 暗色圈 ’ (这便是壳二抱属菌的重要特征之一 ) .
成株期叶片发病 . 先出现水渍状小斑 , 逐渐扩大 , 后转绿褐色 . 通常能看到不太明显的
轮纹 . 在轮纹层次上 , 有分生抱子器的存在 . 苗床幼苗期叶上病斑一般不具轮纹 , 常由叶缘
开始 , 形成 `缘腐 ” , 有的则向叶的基部发展成为黄褐色半透明状的楔形斑块 , 内中网状叶脉
深褐色 , 后期分生抱子器散生于病部 .
叶柄感病后湿腐状坏死情况同茎蔓基部相似 , 后期同样会看到分生抱子器 . 在湿度较高
的情况下 , 已被摘去叶片的叶柄其感病率很高 , 湿腐病状很快由创口向叶柄的基部发展 .
19 94刁 2一 14收稿
第 3期 杨保国等 对厚皮甜瓜茎蔓湿腐状坏死的探讨 · 2 3·
2发病时间
上海郊区的厚皮甜瓜都采用保护地设施栽培 .据观察 , 病害从早春的幼苗期到早夏的膨
瓜期都可以发生 . 苗床期幼苗从一 、 二片真叶起即会感染 ; 如带病移栽 , 会导致定植后绵延
不断地发病 . 在小环棚方式下 , 病害高峰期通常在 5 月上 、 中旬 , 期间重病株陆续死亡 ; 至
5 月下旬 、 6 月初膨瓜后期病情趋于稳定 . 大棚栽培条件下发病高峰期相应提早 10 天左右 .
3 发病因素
调查表明 , 厚皮甜瓜蔓枯病的致病因素虽较复杂 , 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
1 1 病害同品种的关系 从目前已有一定栽培面积的几个品种来看 , 对蔓枯病无高抗无免疫
的品种 . 但在感病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差异 . 伊丽莎白病害较轻 ; 甜优 ( 日本 1 号 ) 、 网纹
瓜 、 西莫洛脱 、 蜜世界其次 ; 黄醉仙怕湿 , 病害较重 .
1 2 病容同栽培条件和管理的关系 从生产过程看 , 加温苗床培育的幼苗 , 一般在三叶一心
至四叶期移出定植 , 为利于子蔓伸展 , 需要摘去正头 . 摘头时间在即将定植前的苗床内 , 或
在定植以后 . 当定植田子蔓伸展至 8~ 9 节时需调整株形 , 以后还需打顶整空枝等 . 实践证
明 , 凡被触摸越多的植株 , 病害越重 ; 整枝撕伤愈重的愈易诱发病害 ; 傍晚时分整枝的比中
午整枝的病害重 ; 阴雨天打空枝的比晴天操作的病害重 . 这说明 , 人工整枝过程中造成的组
织损伤 , 以及伤 口在湿度较大不易愈合的情况下 ,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感病机会 , 又发现 , 利
用上一年瓜地设置苗床韵 , 幼苗发病率平均为 15 % ; 非瓜地苗床育苗的 , 幼苗发病率
2%
. 前者病害加重趋势明显 . 此外 , 肥料过多 , 茎叶生长过旺的田块 , 病害较重 .
3 3 病害同气候条件的关系 苗床环拥砚盖不良 , 薄膜破损 , 或环棚出人 口附近地段 , 小气
候温度较低 , 蔓枯病早期发病相应加重 . 定植以后 , 阴雨绵绵高湿天气的出现 , 一般也是病
害加剧的季节 .
4 防治
甜瓜蔓枯病发生普遍 , 发病期长 , 对保苗 、 保产 、 保质和提高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 因
此 , 防病已成为重要生产环节之一 实践证明 , 综合防治是防治蔓枯病的唯一有效途径 , 总
的思路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化学防治为重要手段 , 从头抓起 , 压低早期感染 , 抑制中、 后
期发病 . 重点抓住备播期 、 苗床期和定苗至开花结果三个阶段开展防治 . 苗期防治不但集
中、 操作方便 , 而且可以起到抑制菌源扩散的作用 , 具有策略意义 . 一旦成株期出现茎蔓严
重坏死后再采取防治措施 , 则事倍功半 . 由此 , 在防治上总结出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
l 苗床地和定植地的精心选择 , 在了解田块种植历史的基础上 , 选择与非葫芦科作物三
年以上水早轮作 、 土层深厚 、 肥力较好 、 排水良好的 田地裁培 . 避免利用瓜田土 、 菜园土
淇他土传病害病菌积聚较多 ) 作苗床制作营养钵 . 施用农家肥作基肥 , 应经充分腐熟 .
2 在难以换茬的情况下 , 利用上年瓜地或旧苗床育苗的 , 应换用新土 ; 不然 , 就要进行
床土消毒处理 . 方法如下 :
应用广谱杀菌 、 杀线虫剂棉隆 ( d a oz m et ) 熏蒸处理 . 按每平方米 (深度 20 ctn ) 土壤
·
2 3 4
· 上 海 农 学 院 学 报 第 12 卷
加人 90 %棉隆原粉 89 的剂量 , 均匀翻捣后覆以薄膜封闭熏蒸 . 经一定时间后揭膜散气 , 间
隔期 (施药至播种的时间) 满后制钵播种 , 或留出部分作盖籽泥 , 充填钵缝泥 . 棉隆具有铲
除性效果 , 但施用时对土壤沮 、 湿度有一定要求 . 土壤温度应保持在 6℃以上 , 以 12 ~ 18 ℃
最适宜 ; 土壤含水量须保持在 40 % 以上 , 如过干 , 则适当浇水 . 表 1 为熏蒸期 、 散气期和
播种间隔期 .
表 1 床土消毒处理燕燕 、 散气、 问用日期 由于棉隆土壤处理在较低土温下时间较
i民而辣王沮 燕气活动期 徽气期 福种丽期 长 , 早春播种需要隔年准备 .
(℃ ) d() d() d() 3 加强苗床管理 , 特别要注意棚内温度
云一一 万一一 玉石下 而孚 控制 , 幼苗期防止突然降温而削弱抗病能
10 12 10 24 力 . 避免苗期施用碳按 、 尿素等化肥而引起
巧 8 5 15 `烧 ’ 伤或中毒 . 当苗床幼苗病害初发时 (据
20 ` 3 1 调查 , 棚内苗床幼苗发病往往先出现发病中— — 心 ) 即用 5 8% 甲灵锰锌 ( R id o m i l一M Z )可湿性粉剂 60 0 倍液 , 或 80 % 代森锌 ( iz en b) 可湿性粉荆 70 倍液 , 或 75 % 百菌清(C hl or ot ha fo in l) 可湿性粉剂 60 倍液喷雾保护一 、 二次封锁 . 移栽时如边起钵边摘心 , 为保护创口免受感染 , 带药移栽是个好办法 .4 定植田防治 , 首先是加强肥水管理 , 防止出现疯长 . 这样一方面增强植株抗病力 ,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疯长而采取打空枝等操作带来的人为伤口 . 即使操作 , 手法宜轻 ; 打边心等选择在晴天中午进行 , 有利于创 口尽快愈合 . 其次 , 在病害初发时 , 交错应用上述几中杀菌剂之一喷雾防治 , 以后每隔 7~ 1d0 连续施药 1 ~ 2 次保护 , 结瓜期后 , 应用 ” % 可杀得
(K oc id c) 一 10 1微粉 60 倍液喷雾 , 实践中保护效果较好 . 但此药是一种无机铜杀菌剂 , 甜
瓜对铜素较为敏感 , 施用时要掌握好稀释浓度 , 苗期不宜施用 , 否则易造成叶缘发黄焦枯等
药害 . 瓜农在生产中体会到 , 把整枝等操作步骤同杀菌剂保护结合起来 , 能收到比较满意的
效果 . 平时加强检查 , 在茎基病害初发时 , 以甲霜灵锰锌 、 百菌清 50 倍液作涂茎处理 , 能
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继续恶化 .
(南汇县农业技术中心 杨保国 ;南汇县农业局 卫龙根 ;南汇县农业技术中心 严秀琴 ; 上
海 2 0 1 3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