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



全 文 : 动物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2004 , 39(4):16 ~ 21
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
周友兵  张 霞  张  君  汤宽均  胡锦矗**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 南充 637002)
摘要:2002 年5 ~ 11月 、2003年 4 ~ 9 月对南充市火斑鸠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 月下旬迁
到 , 5月下旬开始繁殖;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6 种;两性参与筑巢 , 营巢期 7 ~ 8 d;隔 2 ~ 3 日产枚卵 ,
窝卵数(2.21±0.09)枚(n=19);雌雄轮流昼夜孵卵 ,日换孵两次 , 孵卵期 11 ~ 12 d , 孵化率 92.86%;育雏
可分三个时期 ,育雏高峰期每日 7:00、13:00、18:00 时左右 ,育雏期 17~ 18 d ,雏离巢率 100%, 繁殖生产力
1.86 , 种群育雏高峰期7 月和8 月上中旬;雏鸟于 17 或18 日后离巢迁到郊外 , 9 月下旬集群 , 10 月中下旬
迁飞。
关键词:火斑鸠;繁殖生态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263(2004)04-16-06
Breeding Ecology of Red Turtle Dove in Nanchong , Sichuan , China
ZHOU You-Bing ZHANG Jing-Xia ZHANG Jun TANG Kuan-Jun HU Jin-Chu
(Institute of Rare Animal and Plants ,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 Nanchong 637002 , China)
Abstract:The breeding ecology of Red turtle dove was studied in Nanchong , Sichuan from May to
November in 2002 and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in 200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settled in
Nanchong in April and began breeding inMay.There were 6 factors affected nest-site selection.The
male and female nested together.The nest period was 7 or 8 days.They laid one egg every two or
three days.The clutch size was 2.21±0.09 eggs nest.The male and female hatched by turns ,
every day had two interchanges.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11 or 12 days , the incubation ratio was
92.86%.Parent care lasted for 17-18 days and the nestling success was 100%.The breeding
productivity was 1.86.Red turtle dove aggregated in September and left in October.
Key words: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Breeding ecology
*四川省重点学科资助项目(SZD0420);
**通讯作者 , E-mail:hujinchu@163.net;
第一作者介绍 周友兵 ,男 ,23岁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
生态研究;E-mai l:wode53846@sina.com。
收稿日期:2003-10-10 ,修回日期:2004-03-22
  火斑鸠(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有三个亚
种 ,国内仅分布普通亚种(S .t.humilis)[ 1] ,在南
充是夏候鸟 ,每年 4月下旬迁到 , 10月中下旬
迁走[ 2 , 3] 。其食 性各 地鸟 类志 中 报道 较
多[ 1 ,3 ~ 8] ,而繁殖生态仅少量区系文献中略有描
述[ 1 ,6 ~ 8] ,尚未见专门报道。笔者于 2002年 5 ~
11月对其繁殖及繁殖后活动进行初步观察 ,
2003年4 ~ 9月在南充市校园及公园对其繁殖
前活动和繁殖进行了系统研究 。现报道如下 。
1 研究区域和方法
1.1 自然概况 研究区域选在四川南充的西
华师范大学 、川北医学院 、白塔公园 、北湖公园 、
DOI :10.13859/j.c jz.2004.04.005
果山公园(下简称西师 、医学院 、白塔 、北湖 、果
山)及市郊。南充市(N 30°14′~ 30°51′, E 106°
~ 107°7′)平均海拔 280m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
气候 ,四季分明 ,冬暖夏热 ,年均温度 17.6℃,
湿度大 , 日照少 , 年均日照 1 292.9 h , 无霜期
312.4 d ,降水量 820 ~ 1 100mm 。校园和公园植
被以 人 工 绿 化植 物 为 主 , 树 种 有 香 樟
(Cinnamowum camphora)、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刺槐(Robinia pseudocacia)、垂柳
(Salix babylonica)、雪松(Cedeus deodara)、白杨
(Populus tomentosa)、慈竹(Rhapis excecsa)、黄葛
树(Ficus virens)等 。
1.2 研究方法 2002年 5 ~ 11月对其繁殖及
繁殖后活动进行预观察 。2003年 4 ~ 9月采用
焦点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完全记录
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对其繁殖生态进行
了系统研究 。从 4月起 ,每周用望远镜把 6 个
样地调查一遍。若发现筑巢 ,则连续跟踪观察 。
将巢内出现首卵定为该巢进入产卵期 ,巢内孵
出首雏定为进入育雏期 ,雏鸟飞出巢区不再归
巢定为育雏期结束。孵化率=孵化成功卵数
总卵数 ,雏离巢率=出飞幼鸟数 出壳雏鸟数 。
繁殖生产力采用 Snow[ 9] 的方法:繁殖生产力=
繁殖成功率(成功窝数 总窝数)×每窝离巢幼
鸟平均数 ,其中繁殖成功窝指至少一只幼鸟离
巢的窝 ,总窝数指进入产卵期的窝数。
巢生境选择以巢址为中心 10 m ×10 m 样
方调查 。内容包括:营巢树种 、高 、胸径 ,巢向 、
巢位高 ,巢上下郁闭度 ,乔木数量 ,灌木数量 ,人
为活动等 。其中人为活动分 3个等级:高(根据
全天观察计算 ,巢下白天平均每分钟 10人以上
活动)、中(5 ~ 10人)、低(<5人),巢向指巢在
营巢树上方向。用 SPSS 11.0 软件做主成分分
析和处理数据 ,文中数据用 X ±SD 表示。
2 结 果
2.1 营巢前活动 、巢生境选择 4月 28日市郊
首见火斑鸠迁到 ,样地首见时间 5月 13日 ,迁
到时多成对活动 。5 月中旬开始发情 、交配及
选择巢址 ,黎明可见在树侧枝部较活跃 ,成对在
树枝上追逐嬉戏并鸣叫 ,同栖一树个体常为争
夺栖枝而逐斗。凌晨一般选巢 ,雄鸟先在乔木
侧枝上走动 、啄小树枝及树叶 ,若选定巢址 ,雄
鸟鸣叫 ,召来雌鸟 ,次日见在附近活动频繁 ,第
3日营巢 。据 21巢观察 ,其主要选择在 6 ~ 15
m高的乔木侧枝中上部营巢 ,此处郁闭度高 、隐
蔽性好 。
共调查了21个巢址样方 ,其中西师 11 ,医
学院和北湖各3 ,白塔和果山各 2。主成分分析
(表 1)表明 ,前 6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 1 ,累
积贡献率达 82.10%,说明前 6个主成分基本包
含了 17个参数的总信息量 。提取前 6个主成
分并计算各变量特征向量(表 2)。
表 1 火斑鸠巢址选择各主分的特征值
主成分 特征值 贡献率(%)
累积贡献率
(%)
1 4.737 27.866 27.866
2 3.295 19.381 47.247
3 1.903 11.195 58.443
4 1.662 9.775 68.218
5 1.346 7.916 76.133
6 1.015 5.968 82.102
7 0.768 4.52 86.622
8 0.612 3.601 90.223
9 0.5 2.939 93.162
10 0.416 2.446 95.608
11 0.3 1.763 97.371
12 0.159 0.937 98.308
13 0.172 0.745 99.053
14 0.068 0.401 99.454
15 0.059 0.348 99.802
16 0.03 0.176 99.978
17 0.004 0.022 100
  从表2知 。第一主成分中 ,营巢树种 、高和
乔木数量 、种类 、平均高度的相关系数明显偏
高 ,反映了巢周隐蔽条件 ,将其定为巢周隐蔽因
子 。第二主成分中 ,相关系数较高的是灌木数
量 、多度 、平均高度和巢下郁闭度 ,反映了巢下
隐蔽条件 ,定为巢下隐蔽因子。第三主成分中 ,
盖度 、草本植物种类相关系数偏高 ,反映了巢下
食物条件 ,定为食物因子。第四主成分中 ,影响
最大的是人为活动程度 ,定为人为活动因子 。
第五主成分中 ,异种个体巢数 、水源距离相关系
数较高 ,应代表水源及种间竞争性因子 。第六
·17·4 期 周友兵等: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    
主成分中 ,相关系数较高的是巢向 、巢上郁闭度
和巢位高 ,反映了巢的光照条件 ,定为光照因
子 。以上结果归纳为表 3。
表 2 火斑鸠巢址选择参数特征向量的转置矩阵
变量     第一特征向量 第二特征向量 第三特征向量 第四特征向量 第五特征向量 第六特征向量
营巢树种 0.709 0.453 0.327 0.119 -0.150 -0.038
营巢树高(m) 0.706 -0.106 -0.188 0.524 0.045 0.071
巢向 0.082 -0.271 -0.079 0.159 0.039 0.832
巢位高度(m) -0.350 0.472 0.122 -0.073 -0.139 0.583
巢上郁闭度(%) -0.141 0.824 0.211 -0.081 0.005 -0.066
巢下郁闭度(%) -0.062 -0.344 -0.069 0.080 0.082 0.817
乔木数量 0.868 -0.026 -0.193 -0.252 0.007 -0.027
乔木种类 0.828 -0.184 -0.058 -0.392 0.183 -0.044
乔木平均高度(m) 0.837 0.287 0.082 0.138 0.012 -0.149
灌木数量 0.061 0.917 0.052 -0.103 -0.062 -0.021
灌木多度(种) 0.241 0.909 0.154 -0.072 -0.095 0.004
灌木平均高度(m) 0.077 0.842 -0.106 -0.038 0.269 -0.297
草木植物种类 0.118 0.396 0.700 -0.412 0.189 -0.015
盖度(%) 0.135 0.240 0.728 0.174 -0.170 -0.153
人为活动程度 0.043 -0.109 -0.044 0.847 -0.094 0.036
距水源距离(m) -0.417 -0.066 0.162 0.452 0.592 -0.145
异种个体巢数 0.165 0.036 -0.550 -0.200 0.895 0.068
表 3 火斑鸠巢址选择的主成分分类与命名
主成分 参数      平均值 命名     贡献率(%)
1
2
3
4
5
6
营巢树种
营巢树高(m) 11.94±2.77
乔木数量 3.81±2.59
乔木种类 1~ 3
乔木平均高度(m) 10.21±3.66
巢下郁闭度(%) 57.62±19.21
灌木数量 4.30±1.57
灌木多度(种) 1~ 3
灌木平均高度(m) 1.81±1.05
盖度(%) 45.24±21.42
草本植物种类 4.57±2.27
人为活动程度
异种个体巢数 1~ 2
距水源距离(m) 17.24±7.48
巢向
巢上郁闭度(%) 25.48±21.15
巢位高度(m) 8.77±2.11
巢周隐蔽性因素 27.866
巢下隐蔽性因素 19.381
食物因素 11.195
人为活动因素 9.775
种间竞争与水源因素 7.916
光照因素 5.968
  营巢树以香樟(8)为主 ,其次为细叶桉(4)和刺槐(4)。 人为活动高为 12次 ,中为 6次 ,低为 3次。巢向是指巢在树上的方位 ,
以上方(5次)和南方(4次)为主 ,其次是西方(3次)、东方(2次)、东南方(2次)和西南方(2次),北 、东北和西北少 ,各 1次。
2.2 营巢与领域行为 选定巢址后即筑巢 ,样
地首见 5月 27日营巢 ,6月 4日造好 ,据 11巢
观察 ,营巢期 7 ~ 8 d。雌雄参与筑巢 ,就地取
材 ,雄主供巢材 ,雌营巢并衔少量巢材。孵卵时
雄鸟有补充巢材行为 ,衔材传给雌鸟 ,将其铺于
胸下。巢浅盘状 ,结构简单 、粗糙 ,一般仅有 40
~ 60枝条为巢材。
同种邻巢最短距不到 30 m ,繁殖初期种内
争斗激烈 ,一天多达 7次 ,争斗一般为雄对雄 ,
雌在旁观望 。样地中营巢鸟类还有珠颈斑鸠
·18·    动物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39卷
(Streptopelia chinensis)、乌鸫(Turdus merula)、黑
尾蜡嘴雀(Eophona personata)、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大山雀(Parus major)等 。
与珠颈斑鸠 、黑尾蜡嘴雀巢距最近 ,甚至利用同
树 ,西师见有两者同利用香樟 、榆树营巢 ,巢距
均不到 3m ,但未见黑尾蜡嘴雀与其有相互攻
击行为 ,而珠颈斑鸠对其有明显驱赶行为 。与
乌鸫 、红尾伯劳巢距也近 ,6月 22日见7号巢雄
鸟争夺乌鸫雌鸟育雏食物 ,6月 11日见红尾伯
劳驱赶进入其巢区的 4号巢雄鸟 。与其它小型
雀形目鸟类未见有相互攻击行为 。此外 ,还常
见雄鸟停栖在栖位点上并发出次数不多的鸣叫
标志领域。
2.3 产卵与孵卵 筑完巢后 3或 4 d产首枚
卵 ,隔 2 ~ 3 d产第二枚卵 。样地内进入产卵期
最早 6月 8 日 ,最晚 8月 6日 。15巢各产 2枚
卵 ,4巢各产 3枚卵 ,平均窝卵数(2.21±0.09 , n
=19)枚。卵椭圆形 ,纯白色。
产首枚卵后即孵卵 。19 巢孵出 39 只雏
鸟 ,孵化率 92.86%,孵卵期 11 ~ 12 d。雌雄轮
流昼夜孵卵 ,雄鸟每日 8:00 ~ 16:00时左右孵
卵 ,其它时间由雌鸟承担。日换孵两次 ,换孵
时 ,先鸣叫 ,后出巢 ,再轮换 。雌雄均有翻卵 、理
巢和改变体位(可能是保证卵充分受热)等行
为 ,但次数不同 ,雄鸟还有补巢材行为(表 4)。
表 4 火斑鸠孵卵期行为观察
孵卵时期 前期(第 2d) 中期第 5 d 第 6d 后期(第 11 d)
观察时间(时) 4:30~ 20:00 4:30~ 20:00 4:30~ 20:00 4:30~ 20:00
第 1次(雄换雌)换孵时间(时) 7:51 6:40 9:29 8:55
第 2次(雌换雄)换孵时间(时) 16:13 15:41 15:30 16:20
孵卵时间(h)♂ 8.35 9.02 6.02 7.42
      ♀ 7.15 6.48 9.48 8.08
理巢次数♂ 2 9 3 3
    ♀ 1 2 2 2
翻卵次数♂ 4 4 2 1
    ♀ 1 2 2 3
改变身体方位次数♂ 15 15 10 9
        ♀ 13 8 13 7
衔材次数♂ 2 1 2 0
2.4 育雏和繁殖后活动 样地内进入育雏期
最早 6月20日 ,最晚 8月 18日。19窝共 39只
雏鸟出巢 , 雏鸟离巢率 100%, 繁殖生产力
1.86 ,种群育雏高峰期 7 月和 8月中上旬(图
1),育雏期 17 ~ 18 d。育雏可分三个时期 。暖
雏期(第 1 ~ 7 d):雌雄轮流卧巢暖雏 ,也有理巢
和改变体位行为;还有啄雏行为 ,借此清理雏鸟
体表寄生虫和对雏鸟表示爱意(可视为“爱雏行
为”);雌夜宿巢;雏鸟出现梳理行为(第 6 d)。
守护期(第 8 ~ 11 d):暖雏行为少 ,雌夜不宿巢;
但雌雄总有一只在巢附近守护雏鸟 ,如都在 ,则
会互相梳理对方头部和颈部自己梳理不到的羽
毛;喂雏次数较前期少 ,雌鸟有从雄鸟处获食现
象(第 9 d);雏鸟开始在巢边梳理羽毛 、扇动双
翅 、相互嬉戏 、啄对方头部和两翅 ,第 10 d 出
巢 ,巢区内活动。巢周育雏期(第 12 ~ 18 d):雏
鸟出巢外 ,巢区内活动 ,傍晚回营巢枝或巢内栖
息 ,有练飞行为;亲鸟也有一只守护 ,但时间较
前期少 ,有带雏练飞行为。雄喂雏次数多于雌 ,
且随育雏天数增加减少 ,可能与育雏初期食物
来自亲鸟分泌的“鸽乳”而后期是外出所觅食物
有关。育雏高峰期在每日 7:00 、13:00 、18:00
时左右(表 5)。
雏鸟于 17或 18日后离巢迁到郊外 。初期
主要以家族式在田野 、山林及垃圾场等食物丰
富 、隐蔽处活动及觅食 , 9月下旬集群 ,10月中
下旬迁飞。
·19·4 期 周友兵等: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    
表 5 火斑鸠育雏期行为观察
孵卵时期 暖雏时期 守护期 巢外育雏期第 3 d 第 6d 第 9 d 第 10d 第 14 d 第 16 d
观察时间(时) 4:30~ 20:00 4:30~ 20:00 4:30~ 20:00 4:30~ 20:00 4:30~ 20:00 4:30~ 20:00
亲鸟是否夜宿巢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空巢时间(h) 3.60 7.85 4.90 4.58 6.82 5.23
暖雏时间(h)♂ 6.97 4.28 0.00 0.00 0.00 0.00
      ♀ 4.93 2.52 0.00 0.00 0.00 0.00
守护时间(h)♂ 0.00 0.42 4.27 4.68 3.65 3.72
      ♀ 0.00 0.43 8.30 8.97 7.32 8.28
喂雏次数♂ 19 6 5 4 5 4
    ♀ 5 4 3 3 2 2
“爱雏”次数♂ 3 4 3 4 5 3
     ♀ 0 2 1 2 2 1
  空巢时间是指巢内及巢周无亲鸟时间
图 1 火斑鸠种群育雏时间高峰
上 、中 、下分别指当月的上旬 、中旬 、下旬
 
3 小 结
本研究表明 ,火斑鸠种内竞争激烈 ,争斗次
数多;种间竞争较低 。火斑鸠营巢于隐蔽性较
好的乔木低侧枝中前部 ,而珠颈斑鸠则营巢于
乔木中层树杈上(多)或灌丛顶端(少)[ 10] ;两者
食物重叠高 , 均主食植物种子和少量昆
虫[ 1 ,3 ~ 8 , 11] 。两者虽有同树营巢但巢位略不同 ,
繁殖期在时间位上亦有差异(珠颈斑鸠 6 ~ 7
月 ,火斑鸠 7 ~ 8 月)。黑尾蜡嘴雀与其也有同
树营巢 ,但两者巢位和食物差别大 ,黑尾蜡嘴雀
多营巢在较高乔木侧枝枝桠上 , 少数灌丛
中[ 3 ,12 , 13] 。红尾伯劳营巢于高大乔木的树冠层 ,
食昆虫[ 14] ,两者巢位和食物虽不同 ,但两者之
间仍竞争激烈 ,它反映了红尾伯劳领域性强。
火斑鸠较高的孵化率及雏离巢率与其巢生
境选择 、繁殖高峰期时间 、窝产卵数 、补巢材 、全
程孵卵和精心护雏密切相关 。巢极具隐蔽性 ,
不易为天敌发现;巢址地人为活动多 ,游人(公
园)和学生(校园)丢下食物丰富 ,且随着爱鸟和
保护意识的提高 ,破坏现象越来越少 ,尤以西师
(学生多 、爱鸟意识高 、丢掉食物残杂多)巢较其
它多的原因之一;种群繁殖高峰期 7 ~ 8月(图
1),与珠颈斑鸠的 5 ~ 6月相错 ,缓解了两者对
资源的竞争;这为其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
安全保障 。雌鸟夜间坐巢即可减少失卵 ,又能
保障卵发育过程中所需能量 。这些因素对火斑
鸠有较高的孵化率和出巢率极其重要 。
致谢 承蒙本研究所余志伟教授 、秦自生研究
员和安徽大学王岐山教授 、周立志博士提供指
导与帮助;杨容 、郭贵云和章敬旗参与了部分工
作 ,在此一并致谢 !
参 考 文 献
[ 1 ]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 第 Ⅰ卷 非雀形目.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618~ 619.
[ 2 ]  邓其祥 ,胡锦矗 ,余志伟.南充地区鸟类调查报告.南
充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 , 2:46~ 88.
[ 3 ]  李桂垣主编.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三卷 鸟类.成都:四
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117~ 119.
[ 4 ]  吴至康等编著.贵州鸟类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86 , 136~ 138.
[ 5 ]  郑作新编著.秦岭鸟类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3 ,
·20·    动物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39卷
83.
[ 6 ]  诸葛阳 ,顾辉清 ,蔡春抹等编著.浙江动物志 鸟类.杭
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0 ,266~ 267.
[ 7 ]  郑作新 , 冼耀华 , 关贯勋编著.中国动物志鸟纲 第六
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1 , 69~ 71.
[ 8 ]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 ,中山大学生物系著.海南岛
的鸟兽.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3 ,121~ 122.
[ 9 ]  Snow D W.The Breeding of the black birds , song thrush and
mistle thrush in Great Britain.Bird-Study , 1995, 2:78~ 83.
[ 10]  晏安厚,马金生.珠颈斑鸠繁殖生态初步观察.动物学
杂志 ,1994 , 29(2):23~ 27.
[ 11]  晏安厚 ,马金生.珠颈斑鸠生态的初步观察.动物学杂
志 ,1992 , 27(1):38~ 39 、52.
[ 12]  傅桐生 ,宋榆钧 ,高玮等编著.中国动物志鸟纲 第十四
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8, 207~ 211.
[ 13]  赵正阶.中国鸟类志 第 Ⅱ卷 雀形目.长春:吉林科学
技术出版社 ,2001 , 878~ 880.
[ 14]  郑光美 ,魏潮生.红尾伯劳的繁殖习性.动物学杂志 ,
1973 , 19(2):182~ 189.
新疆发现灰背伯劳
帕米尔古称“葱岭” ,多野葱 ,是中亚高山汇集之地 ,地质上称之为“帕米尔结” 。2004年 5月 8
~ 23日 ,香港观鸟会一行 9人由会长林超英先生率领 ,在新疆南部(环绕塔里木盆地)考察和观鸟 ,
记录 138种野鸟 。5月 18 ~ 19日 ,在帕米尔高原首次记录到纵纹角 (Otus brucei)、长脚秧鸡(Crex
crex)、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灰柳莺(Phylloscopus griseolus)等 。其中的灰背伯劳属于新疆鸟
类新纪录种。
灰背伯劳也称“西藏伯劳” ,属于高海拔物种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这次出现在帕米尔高原的
“达布达尔”地区 ,距离塔什库尔干县城以南约 50 km(37°22′21.5″N ,75°24′09.8″E ,海拔 3 465m)。达
布达尔的栖息环境比较湿润 ,有峡谷灌木林 ,附近有农庄 ,周边是高山草原和荒漠 。5月 19日共遇
见2只 。拍摄到至少 20张清晰的数码照片。经与《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九卷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和《Shrikes , a Guide to the Shrikes of the World》等文献对照 ,确定为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笔
者特别注意到其翅上没有白色斑块 ,额前的黑色范围比较狭窄 ,上背 、肩及两翅的内侧覆羽等基本
为灰色 ,尾羽亦略显短一些(编者按:鉴于该鸟背羽沾棕 ,尾羽羽色偏灰且具黑色次端斑 ,故在亚种
分化上值得进一步探讨)。
马 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李锦昌 林超英 黄天华 林美嫦(香港观鸟会)
·21·4 期 周友兵等:四川南充市区火斑鸠的繁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