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珍稀树种花榈木种子繁殖生态学特性与濒危的关系



全 文 :
(接上页)
大。如过早收获(全株 1 /3 荚果变成褐色),虽然产籽
量高,但其中不能发芽的青籽约占 1 /3。过晚收获(全
株荚果完全变成褐色),产籽量最低,因早期成熟的种
子全部脱落。适期收获(全株荚果有 2 /3 变成褐色),
产籽量和种子质量都较好。适期收籽是丰产丰收的
关键。
出口草木樨种子的加工程序如下:
打磨→风筛选→去石→磁选→重力选→风筛选→
抛光→包衣→包装
技术指标:加工前的种子质量必须达到收购质量
标准。
第一道,打磨,刚收获的种子要用打米机先进行脱
米去壳,同时也可通过种子打磨降低硬籽率,提高草木
樨种子的发芽率。
第二道,风筛选,上筛长孔 1. 5 mm × 20 mm,下筛
圆孔 1. 2 mm。选后净度≥95%。
第二道,去石、磁选,主要去除种子中的土砂石。
选后土砂石含量≤0. 3‰。
第三道,重力机,主要清除种子中的轻型杂质。选
后净度≥98. 5%。
第四道,风筛选,上筛长孔 1. 2 mm × 20 mm,下筛
圆孔 1. 3 mm。选后净度≥ 99%。
第五道,抛光,抛光后种子表面亮度,无杂菌污物。
第六道,包衣,包衣合格率≥98%。
第七道,包装。
收稿日期:2013 - 09 - 28
基金项目:贵州省林业厅项目(编号:黔林科合[2010]重大 02 号);国际
合作项目(编号:黔科合外 G字[2012]7012 号);贵州省省长
基金(编号:黔省专合字[2009]01 号)。
作者简介:韦小丽(1969 -),女(仡佬族),贵州道真人;教授,主要从事
种苗繁育研究;E-mail:gdwxl - 69@ 126. com。
珍稀树种花榈木种子繁殖生态学特性与濒危的关系
韦小丽1, 孟宪帅1, 邓 兆2
(1.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阳 550025; 2.长顺县林业局, 贵州 长顺 550700)
Relation Between Being Endangered and Seed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a Rare Species Ormosia henryi
WEI Xiao-li1,MENG Xian-shuai1,DENG Zhao2
摘要:对贵州分布的珍稀濒危树种花榈木结实特性、种子物理
特性、传播特性、土壤种子库及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从种
子繁殖生态学角度探讨其濒危的原因。结果表明:花榈木荚果
出种率低,空室率达 51. 3%,在种室中正常发育的种子,受虫害
率达到 45. 3% ;花榈木种子千粒重范围为 372. 3 ~ 455. 4 g,因
种粒大而鲜艳,种子主要散布在母树 3 ~ 7 m范围内;花榈木种
子的输出主要受动物取食,没有腐烂粒,土壤种子库中能够保
存完好的为 26. 7%。由于受种皮机械障碍和种皮抑制物质的
制约,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仅为 16%。花榈木繁殖力
低( 1. 6) ,仅为理想繁殖力的 1. 8%。研究认为多因素导致的
繁殖力低是花榈木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花榈木;种子;繁殖生态学;繁殖力;濒危
中图分类号: S 718.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705(2014)01-0082-05
珍稀濒危植物是地球上宝贵的种质资源,研究其
濒危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保育成为世
界性的战略问题,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探讨
物种濒危机制的研究中发现,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性
是导致很多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目前关于濒危植物
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传粉生态、种子生态、幼苗
生态和克隆生态 4 个方面[1,2]。其中在种子生态方
面,涉及果实和种子产量格局、种子的物理特性、化学
组成、生活力、后熟与休眠、种子的传播、捕食、病虫害、
土壤种子库、萌发特性等。致濒原因与种子繁殖生态
特性相关的木本植物有沉水樟[3]、巨柏[4]、香果树[5]、
南方红豆杉[6]、中缅木莲与大果木莲[7]等。
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是蝶形花科红豆树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种。它既是高档家
具、工艺雕刻和特种装饰品的珍贵用材树种,也是一种
重要的中草药树种[8],同时因其树姿优美、四季翠绿、
繁花满树、荚果吐红而成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9]。
由于材质优良,花榈木大树多被砍伐,自然更新不良,
其分布区狭窄,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野生资源愈来愈
·28·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种 子 (Seed) Vol. 33 No. 1 Jan. 2014
少。前人对花榈木的苗木培育[10,11]、种子休眠及萌
发[12]、种群生命表[13]及生态适应性[14]等进行过研究,
但对于花榈木的种子繁殖生态学缺乏系统研究。
本试验旨在通过对花榈木结实特性、种子物理特
性、传播特性、土壤种子库及萌发特性等的研究,从种
子繁殖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其濒危的原因,以期为花榈
木的保护和种群扩大提供对策。
1 研究地点
花榈木种子传播特性、土壤种子库、野外种子萌发
实验均在贵州省关岭县白水镇白水河一带进行。研究
区域地处 105°39 35″E,25°58 30″N,属中亚热带季风
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水热同季。年平均气
温为 16. 2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 16. 9 ℃,最低气温为
15. 4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 1 205. 1 ~ 1 656. 8 mm。
调查地点海拔 960 m,坡向为西向,坡度 35°,位于坡中
部,土壤为砂页岩发育的黄壤。主要组成树种有花榈
木、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灌木有毛桐
(Mallotus barbatus (Wall.)Muell. Arg.)、白 栎
(Quercus fabri Hance)、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Abel)
等。
2 研究方法
2. 1 花榈木豆荚出种率测定
2010 年 10 月分别采集贵州石阡、黎平、关岭等 7
个县的花榈木荚果,采回后在实验室对所有的花榈木
豆荚进行统计,统计指标包括:(1)豆荚含种子室数;
(2)豆荚实际含种子数;(3)种子健康状况。
2. 2 种子物理性状测定
每个采集点发育完好的种子各取 50 粒,用游标卡
尺测定其纵径和横径;采用百粒法测定千粒重。
2. 3 土壤种子库中花榈木种子命运
在关岭县白水河的花榈木林下,于种子成熟后在
母树周围半径 3 m 范围内 8 个方向设置样点,每个样
点 50 cm ×50 cm,收集 0 ~ 5 cm和 > 5 cm土层中种子,
统计腐烂种子、完好种子和受损种子数。统计完毕后
将完好种子依旧放回各个样点,于 2 个月后重新进行
调查统计。
2. 4 花榈木种子传播距离调查
因种子散落后易遭鸟兽害,故以更新幼苗幼树分
布调查来反映种子传播特性。在结实母树下,分东南
西北 4 个方向调查统计母树周围 0 ~ 1 m、1 ~ 2 m……
20 ~ 30 m实生幼苗幼树数量,30 m为更新植株距母树
的最远距离。并巡查 30 m 范围外及附近山上的花榈
木植株数。
2. 5 人工模拟天然更新实验
于 2010 年 3 月分别在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和关
岭白水河固定样地内进行种子埋藏实验。固定样地内
种子为新采集得到的自然风干种子,分 8 种播种处理:
林冠下土层深 5 cm、10 cm、15 cm、20 cm 处;林窗下土
层深 5 cm、10 cm、15 cm、20 cm 处,每处理 50 粒种子。
苗圃地种子埋藏有 2 种处理:即种子用 80 ℃浸种 24 h
和不浸种(自然风干种子)处理,分别埋藏于土层下
5 cm处。于 2010 年 7 月份调查幼苗及未萌发种子数
量,统计发芽率。因采集到的种子数量有限,所有处理
均采取大样本不做重复的方式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 1 花榈木种子结实状况
由表 1 可以看出,花榈木单个豆荚中平均有种室
6 ~ 8 个,每个荚果有种子数 3 ~ 4 粒,荚果有种率低,
空室率高,说明花榈木种子发育中存在极大的败育率。
可能是在种子发育阶段由于营养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种
子不发育或未发育完全。在种室中正常发育的种子,
受虫害率达到 45. 3%。在贵州黎平东风林场对花榈
木从开花到种子成熟的全过程进行病虫害的跟踪调查
发现,主要是一种鳞翅目螟蛾科的豆荚野螟 (Maruca
testulalis Geyer)危害所致,其成虫产卵于花蕾、叶柄及
嫩荚上,初孵幼虫蛀入花蕾和嫩荚,被害蕾易脱落,被
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另文报道)。
表 1 树上采集的种子状况
平均种室
(个)
平均种子数
(粒 /个)
有种率
(%)
空室率
(%)
虫害率
(%)
7 ± 1 3 ~ 4 48. 7 ± 4. 5 51. 3 ± 5. 8 45. 3 ± 7. 2
3. 2 种子物理特性
种子大小主要影响后代植物幼苗的生存适合度。
从表 2 可以看出,各地花榈木种子纵径变化范围为
0. 88 ~ 1. 42 cm,横径为 0. 5 ~ 1. 16 cm。其中关岭种子
最大,凯里种子最小。极差和变异系数反映了种子形
态的差异程度,从表 2 可看出,不同地方采集的种子横
径的极差、变异系数均比纵径大。花榈木种子千粒重
变化在 372. 3 ~ 455. 4 g 之间,变异系数为 5. 6%。其
中关岭种子的千粒重最大,凯里的最小,但均高于乔木
树种的平均千粒重(327. 9 g)[15]。可见花榈木种子属
于典型的大粒种子,但由于各地生长的花榈木在生长
势、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种子质量悬殊较大。
3. 3 花榈木种子传播特性
花榈木种子种粒偏大、较重,其天然更新主要是通
过种子扩散至地面,经过萌发补充到种群中这一过程
·38·
问题探讨 韦小丽 等:珍稀树种花榈木种子繁殖生态学特性与濒危的关系
表 2 不同地方花榈木种子大小比较
地点
千粒重
(g)
形态指标
(cm)
极小值
(cm)
极大值
(cm)
极差
(cm)
均值
(cm)
变异系数
(%)
关岭县
455. 4 纵径 1. 08 1. 42 0. 34 1. 196 ± 0. 25 5. 3
横径 0. 87 1. 16 0. 29 0. 993 ± 18 5. 3
石阡县
426. 6 纵径 0. 93 1. 19 0. 26 1. 084 ± 0. 32 5. 3
横径 0. 78 1. 04 0. 26 0. 895 ± 0. 22 4. 4
天柱县
400. 5 纵径 0. 98 1. 19 0. 21 1. 075 ± 0. 21 5. 5
横径 0. 71 0. 91 0. 21 0. 834 ± 0. 16 4. 2
黎平县
385. 8 纵径 0. 90 1. 18 0. 28 1. 035 ± 0. 26 5. 5
横径 0. 59 0. 91 0. 32 0. 763 ± 0. 25 6. 8
锦屏县
427. 3 纵径 1. 02 1. 33 0. 31 1. 174 ± 0. 28 10. 7
横径 0. 75 1. 01 0. 26 0. 875 ± 19 5. 4
凯里市
372. 3 纵径 0. 88 1. 13 0. 25 1. 027 ± 0. 27 6. 0
横径 0. 50 0. 84 0. 34 0. 708 ± 26 5. 4
望谟县
389. 5 纵径 0. 93 1. 25 0. 32 1. 044 ± 0. 18 9. 6
横径 0. 63 0. 92 0. 29 0. 791 ± 0. 24 6. 4
极差(g) 83. 1 0. 169 /0. 285
平均值(g) 480. 2 1. 09 /0. 84
变异系数(%) 5. 6 5. 7 /10. 4
注: 表中“/”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纵径和横径的值。
表 3 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命运
调查时间
捡拾种子数(粒) 种子情况(粒)
表层(0 ~ 5 cm) > 5 cm土层 合计 完好种子 腐烂种子 动物啃食
丢失种子
(粒)
10 月 25 188 38 236 161 0 75
12 月 20 25 38 63 68 0 86
而完成。对母树周围更新植株
的数量分布调查可反映出种子
的传播特性。由图 1 可看出,
随着离母树距离的增加,更新
植株数量逐渐增多,超过 7 m
后,其数量又逐渐减少,最远
距离为 30 m。具体分布是:母
树周围 3 ~ 7 m 范围内更新植
株数 量 最 多,占 总 株 数 的
73. 8%;0 ~ 3 m 和 7 ~ 15 m 范
围内次之,占总株数的25. 1%;
15 ~ 30 m 范围内最少,仅占总
株数的 1. 12%。在周围的山
上巡查发现,距离母株 30 m范
围外仅有 5 株花榈木。这表明
花榈木由于种粒大而重,其种
子主要散布在母树冠径范围内
(关岭白水河的母树平均冠径
为7. 75 m),距离母树 30 m 以
外的地方有植株更新可能是动
物传播所致。
3. 4 土壤中种子库花榈木种
子的命运
在花榈木母树周围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调查中发现
(表 3),花榈木种子主要集中在表层 0 ~ 5 cm,> 5 cm
土层中的种子仅占 20. 2%。8 个样点共收集到花榈木
种子 236 粒,动物啃食率达到 31. 8%。12 月 20 日对
放回样点的种子进行调查发现,8 个样点找到 75 粒种
子,3 ~ 5 cm 土层种子依然存在,但放入表层的 123 粒
种子仅找到 25 粒,其余已被鸟兽全部取食。2 次调查
中能够保存完好的种子为 26. 7%。豆科植物的种子
具有高蛋白的特点,其中还有很多具有高油的特
点[16],从而使其成为动物取食的重点对象。
图 1 母树周围更新植株分布状况
3. 5 野外花榈木种子萌发特性
为了解花榈木种子掉落地面后在土壤种子库中的
萌发情况,采用野外埋藏种子于不同生境不同土层深
度人工模拟土壤种子库进行野外种子萌发试验。由表
4 可以看出,在关岭白水河就地采种就地埋藏的实验
中,埋藏 1 年后种子发芽率最高只有 16%,最低为 0。
埋藏地点、埋藏深度对发芽率有较大影响,林窗下每个
埋藏深度发芽率都较林冠下高;在同样埋藏位置下,
5 cm深度下发芽率最高,20 cm 深度下发芽率最低。
由苗圃埋藏试验表明,经过浸种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高
于自然风干的种子发芽率,是自然风干种子发芽率的
2 倍多。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种子在埋藏深度过
深时,因难以补充进行呼吸作用所需氧气,种子得不到
萌发所需的能量而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种子发芽需
要一定的光照和适宜温度(最适温度恒温 25 ℃[12]),
林冠下温度低、光照弱难以满足其需求,因而影响了种
子的发芽;而林窗和苗圃地地势较开阔,光照充足,温
度较高,因而有较高的发芽率。总的来看,自然条件下
花榈木种子发芽率都较低,原因是种皮坚硬致密,难以
吸水发芽,且种子存在抑制物质导致种子休眠[12]。
·48·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种 子 (Seed) Vol. 33 No. 1 Jan. 2014
表 4 种子埋藏实验萌发情况
位置
深度
(cm)
埋藏数
(粒)
发芽数
(粒)
发芽率
(%) 预处理
林冠 5 50 6 12 自然风干
林冠 10 50 4 8 自然风干
林冠 15 50 2 4 自然风干
林冠 20 50 0 0 自然风干
林窗 5 50 8 16 自然风干
林窗 10 50 7 14 自然风干
林窗 15 50 3 6 自然风干
林窗 20 50 1 2 自然风干
苗圃 5 50 11 22 自然风干
苗圃 5 50 24 48 浸种处理
3. 6 花榈木的繁殖力
自然条件下花榈木的繁殖力受结荚量、出种率、种
子命运、种子萌发率及幼苗成活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
约,可以用几何平均数来反映。
Mg = X1X2…X槡 n
其中:Mg 表示植物的繁殖力,其大小范围为
[0,槡X ],其值越大,说明种子繁殖力越强;X1 为单株
植物结实荚果数,X2 为豆荚出种率、X3 为未遭病虫害
率、X4 为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率、X5 为野外种子萌
发率、X6 为幼苗成活率。
以关岭白水河调查的数据计算,花榈木单株结荚
数 2 210 个,豆荚出种率 48. 7%,未遭病虫害率
54. 7%;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率 26. 7%,种子萌发
率采用野外未经处理的种子在林窗、林冠下 5 cm深度
的平均发芽率 14%计算;幼苗成活率采用种群存活曲
线中第一龄级往第 二 龄 级 发 展 的 成 活 率,为
19. 6%[13]。计算得出花榈木的繁殖力为 2. 08,表明花
榈木的繁殖力非常差。花榈木的理想繁殖力应为结实
量开平方根,按平均每个豆荚 4 粒种子计,应为 8 840
粒,开平方即为 94. 02,花榈木的实际繁殖力只有理想
繁殖力的 2. 2%。
4 结论与讨论
种子是植物生长周期中重要的阶段,它对于种群
个体繁殖、种群扩展、种群遭破坏后的恢复及抵抗不良
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濒危植物较普遍的问题是种子
产量低、品质差、隔年结实,种子向幼苗的转化率低,形
成的幼苗数量少。没有足够数量的幼苗,种群就难以
维持[17]。对贵州 7 个县市的花榈木结实特性调查发
现,大多数花榈木结荚率低,豆荚中空室率高达
51. 3%,发育种子虫蛀率高达 45. 3%,导致种子产量
低,难以满足种群的正常更新。这与大多数濒危植物
的结实特性相似,如秦岭冷杉自然状况下饱满度为
12. 0%,空粒率达到 88%[18];七子花平均结实率不到
34. 1%[19],枫香果每个果实平均出种量仅为 2. 98 粒,
含 1 ~ 2 粒种子果实的比例最大,占全部果实的
64. 47%[20]。但不同物种结实率不高的原因不同,秦
岭冷杉是败育产生大量的空粒和涩粒;七子花是大多
数早开的花没有获取资源空间的优势;枫香果是因传
粉过程受到限制,花期未受精结籽的花蕾比例最高,导
致花蕾脱落。花榈木种子结实率不高的原因是受精种
子败育和昆虫蛀食,至于花榈木种子败育的原因,还有
待进一步探讨。
种子大小主要通过 2 个方面来影响后代植物幼苗
的生存适合度。首先,种子的大小和其产生的种子数
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产生的种子越大,种子数量
则越少;另一方面,种子大小和幼苗存活呈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即较大种子能够萌生具有较大个体的幼
苗[21]。花榈木种子属于典型的大粒种子,生育较大种
子会使可以生育的种子数量下降,因为植物的总资源
量是有限的,即存在大小与数量之间的权衡[22]。因而
花榈木的种子产量很低,单株产生的种子仅有 8 840
粒。大粒种子由于重量大,其空间扩散范围非常局限。
如蒙古扁桃种子主要集中在以母株为中心 0. 15 ~
0. 80 m区段内,约占总数的 60%[23]。本研究表明,
73. 8%的花榈幼苗幼树分布在母树 3 ~ 7 m 范围内,
15 ~ 30 m范围内仅占 1. 12%。由于母株周围后代个
体聚集,同胞个体之间将会产生相互的竞争,并因而降
低了母体的适合度。
土壤种子库是物种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对于大
多数木本植物来说,土壤种子库中种子多集中在枯枝
落叶层。如南方红豆杉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土层深度
的增加而减小,枯枝落叶层种子库密度最大,2 ~ 4 cm
层种子库密度最小[24],黄土高原油松林土壤种子库中
达 86% ~90% 集中在枯枝落叶层[25]。濒危植物白桂
木约 80%的种子储存于枯枝落叶层[26]。花榈木土壤
种子库的情况与之类似,母树上散落的种子 79. 8%集
中在表层 0 ~ 5 cm。多数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
原因之一是种子较难穿过林下枯枝落叶层构成的厚隔
离带。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变化取决于种子的输入和输
出,种子输入主要来源于种子雨和外来种子的散布,种
子输出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萌发、二次扩散、被取食、
生理死亡、病原体侵蚀、深埋等[27,28]。花榈木土壤种
子库种子的输入主要是母株散布的种子雨,与其它植
物种子不同的是,花榈木种子的输出主要受动物取食,
没有腐烂粒。动物喜欢取食花榈木的原因是种子蛋白
·58·
问题探讨 韦小丽 等:珍稀树种花榈木种子繁殖生态学特性与濒危的关系
含量高,营养丰富;而深层土壤中种子能够保持完好的
原因是种子的种皮坚硬致密,透性差,不易遭受外界不
良环境的影响而腐烂。
很多濒危植物的种子萌发特性与它们的濒危存在
着必然联系。影响种子萌发特性的因素包括种皮透
性、胚生理后熟、种子内代谢物质和酶活性、抑制物质
以及外界环境的适合度等。如白桂木种子因抑制物质
的存在而影响其萌发,未经任何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
只有 22. 6%[29];珙桐种子萌发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胚
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抑制物质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影
响[30]。花榈木种子萌发率低的原因是种皮机械障碍
和种皮中存在抑制物质[12]。自然条件下花榈木种子萌
发率低,不经任何处理的花榈木种子埋藏 1 年后种子发
芽率只有 16%,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代的繁衍。
综上所述,花榈木种子繁殖力低的原因可归纳为
4 个方面:一是荚果出种率低,空室率、虫害率高;二是
种子种粒大且色彩鲜艳,扩散空间范围小,导致强烈的
同胞之间竞争;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目标明显,动物啃
食率高;三是幸存下来的种子因种皮机械障碍和抑制
物质存在,自然萌发率低;四是发芽幼苗生长慢,保存
率低。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使得花榈木繁殖率低
(1. 6),仅为理想繁殖率的 1. 8%。繁殖力低是导致花
榈木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在花榈木的保护
中应加强花榈木种子败育机制、开花结实期病虫害防
治和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保存率等
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典谟,徐汝梅,马祖飞.物种濒危机制和保育原理[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大勇.植物生活史进化与繁殖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4.
[3]陈远征,马祥庆,冯丽贞,等.濒危植物沉水樟的濒危机制研
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7):1 401 - 1 406.
[4]王景升,郑维列,潘刚,等.巨柏种子活力与濒危的关系[J].
林业科学,2005,41(4):37 - 41.
[5]康华靖,陈子林,周钰鸿,等.濒危植物香果树种子萌发及幼
苗生长动态的比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
(1):32 - 37.
[6]岳红娟,仝川,朱锦懋,等.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子雨和土
壤种子库特征[J].生态学报,2010,30(16):4 389 - 4 400.
[7]付玉嫔,陈少瑜,吴涛,等.中缅木莲与大果木莲种子形态特
征及萌发特性的比较[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
33 - 37.
[8]潘文举.花悯木消肿活血膏外敦治疗外伤骨折、骨关节损伤
与伤筋 62 例[J].中华医学丛刊,2004(10):74 - 75.
[9]姚军,杨波.优良园林绿化树种———花榈木[J].中国城市林
业,2007,5(1):65.
[10]姚军,李洪林,杨波.花榈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
物生理学通讯,2007,43(1):123 - 124.
[11]杨鹏.花榈木不同播种育苗方式效果研究[J].中国林副特
产,2011(2):26 - 27.
[12]邓兆,韦小丽,孟宪帅,等.花榈木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初步
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69 - 72.
[13]孟宪帅,韦小丽.不同水分环境对花榈木幼苗生理生化的
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3):215 - 220.
[14]孟宪帅,韦小丽.濒危植物花榈木野生种群生命表及生存
分析[J].种子,2011,30(7):65 - 68.
[15]林忠平.豆科油料种子的成分与营养[J].中国油脂,1996
(3):51 - 55.
[16]Silvertown J W. Introd 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
London:longman,1982,92.
[17]张文辉,祖元刚,刘国彬.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
及致危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02,22(9):1 512 -1 520.
[18]孙玉玲,李庆梅,谢宗强.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结实特性的研
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2):251 - 257.
[19]边才苗,金则新.濒危植物七子花的开花与结实特性[J].
生物数学学报,2007,22(2):329 - 335.
[20]魏晓慧,殷东生,沈海龙,等.濒危植物风箱果的结实特性与种
子繁殖力研究[J].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6:199 -205.
[21]武高林,杜国祯.植物种子大小与幼苗生长策略研究进展
[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91 - 197.
[22]Lloyd D G. Selection of offspring size at independence and
other size-versus-number strategies. American Naturalist,
1987,129:800 - 817.
[23]红雨,邹林林,朱清芳.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种子雨和土壤种
子库特征[J].林业科学,2012,48(10):145 - 149.
[24]岳红娟,仝川,朱锦懋,等.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子雨和土
壤种子库特征[J].生态学报,2010,30(16):4 389 -4 400.
[25]Zhang X B,Wang R J,Shangguang Z P. Dynamics of seed rain
and soil seed bank in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Forests in
eroded hilly loess region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4) :1 877 - 1 884.
[26]黄云鹏,濒危植物白桂木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动态[J].林
业资源管理,2010(6):56 - 59.
[27]李洪远,佐藤治雄,朱琳,等.土壤种子库植物种类组成与土壤
采集地植被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6,15(4):791 -795.
[28]刘彤,周志强.蒙古栎种群种子雨和地表种子库[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2007,35(5):22 - 24.
[29]沈琼桃.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J].西北林学
院学报,2011,26(2):111 - 113.
[30]占玉燕,刘艳红,熊文娟. 珙桐濒危原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J].湖北林业科技,2010(1):41 - 43,56.
·68·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种 子 (Seed) Vol. 33 No. 1 Jan.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