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HPLC测定豨莶风湿片中粉防己碱含量



全 文 :[收稿日期] 20100730(002)
[第一作者] 陈剑锋,主管中药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标准研
究,E-mail:648848820@ qq. com
[通讯作者] * 袁子民,主要从事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E-mail:
yuanzmin@ 163. com
HPLC测定豨莶风湿片中粉防己碱含量
陈剑锋,王静2,袁子民2*
(1. 辽宁成大方圆医药有限公司,沈阳 110005;2.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要] 目的:建立 HPLC 测定豨莶风湿片中粉防己碱含量。方法:采用 Diamonsil C18色谱柱,以甲醇-0. 3%二乙胺(75 ∶
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 280nm。结果:粉防己碱在 0. 191 25 ~ 1. 53 μg 线性关系良好,r = 0. 999 8,平均回收率为 97. 4% (n =
5),RSD 1. 3%。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豨莶风湿片中粉防己碱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 豨莶风湿片;粉防己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903(2011)02-0093-02
Determination of Tetrandrine in Xixian Fengshi Tablet by RP-HPLC
CHEN Jian-feng1,WANG Jing2,YUAN Zi-min2*
(1 . Liaoning Chengda Fangyuan Medicine Chained Limited Company,Shenyang 110005,China;
2 .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HPLC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tetrandrine in Xixian Fengshi
tablet. Method:An HPLC method was developed. The chromatographic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Diamonsil C18
column and methanol-0. 3% diethylamine (75 ∶ 25)as mobile phase,detection wavelength at 280 nm. Result:The
recovery range of tetrandrine was 0. 191 25-1. 53 μg,r = 0. 999 8. The average recovery rate was 97. 4% and RSD
was 1. 3% . 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ccurate,with good repeatability,and can b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tetrandrine in Xixian Fengshi tablet.
[Key words] Xixian Fengshi tablet;tetrandrine;HPLC;Determination
豨莶风湿片是由豨莶草、桑寄生、防己等 6 味药
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
部药品标准》第 6 册,标准号为 WS3-B-1262-92。具
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用于四肢麻痹,腰膝无
力,骨节疼痛及风湿性关节炎。目前无含量测定指
标,为提高其质量标准,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法,测定了防己中粉防己碱含量[1-3],为进一步完善
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岛津 LC-10AT 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 检
测器;浙大 N2000 色谱工作站;粉防己碱对照品(中
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0711-200005);甲醇为色谱
纯,二乙胺为分析纯,水为重蒸馏水;豨莶风湿片(市
售)。
2 方法与结果
2. 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 Diamonsil C18(4. 6 mm ×
20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 3%二乙胺(75 ∶ 25),
柱 温 30 ℃,检 测 波 长 为 280 nm,流 速
1. 0 mL·min - 1。
2.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五氧化二磷减
压(50 ℃)干燥至恒重的粉防己碱对照品适量,加流
动相使溶解制成 76. 5 mg·L - 1的溶液,即得。
2.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 20 片,除去包衣,
精密称定,研细,取约 0. 5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
瓶中,精密加入流动相甲醇-0. 3% 二乙胺(75 ∶ 25)
25 mL,密塞,称定质量,超声处理(功率 250 W,频率
33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质量,用甲醇补足减失
·39·
第 17 卷第 2 期
2011 年 1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7,No. 2
Jan.,2011
DOI:10.13422/j.cnki.syfjx.2011.02.065
的质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 4 阴性干扰试验 按处方量取除防己外的其他
药物,按制法制备阴性样品,再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
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
溶液与阴性对照液各 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
结果阴性对照品溶液在与粉防己碱相同保留时间处
无色谱峰干扰(图 1)。
图 1 豨莶风湿片色谱
A.对照品;B.供试品;C.阴性对照;1. 粉防己碱
2. 5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粉防己碱
对照品溶液 2. 5,5. 0,10. 0,15. 0,20. 0 μL,按上述色
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粉防
己碱对照品进样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其回
归方程为 Y = 213 626X + 985. 84,r = 0. 999 8。结果
表明,粉防己碱进样量在 0. 191 25 ~ 1. 53 μg 与峰面
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 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 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连续进样 5 次,测定色谱
峰峰面积,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RSD 1. 3% (n =
5)。
2. 7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样品各 5 份,分
别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操作,精密吸取各供试品
溶液 10 μL,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
样品平均含量为 0. 823 mg /片,RSD 1. 9%(n = 5)。
2. 8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按
0,2,4,6,8 h 间隔,分别进样,测定色谱峰峰面积,结
果表明,样品溶液在 8 h 内保持稳定,RSD 1. 5% (n
= 5)。
2. 9 回收率试验 取质量差异下已知含量的本品
(批号 090702,3. 288 mg·g - 1)20 片,研细,各取粉末
0. 25 g,共 5 份,分别精密称定,各置具塞锥形瓶中,
分别精密加入流动相配制的粉防己碱对照品溶液
(0. 164 g·L - 1)5. 0 mL,再加精密入流动相 20 mL,
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法制备,依法测定,结果见表 1。
回收率在 96. 3% ~ 99. 2%,RSD 1. 3%,符合有关规
定。
2. 10 样品含量测定 取 3 批样品,按供试品溶液
的制备方法制备,按上述色谱条件,依法测定,结果
3 批豨莶风湿片中粉防己碱含量为 0. 823,0. 659,
0. 751 mg /片。
表 1 回收率试验测定结果
No.
称样量
/ g
样品含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回收率
/%
平均值
/%
RSD
/%
1 0. 250 2 0. 822 7 0. 82 1. 624 3 97. 8
2 0. 249 8 0. 821 3 0. 82 1. 634 8 99. 2
3 0. 249 3 0. 819 7 0. 82 1. 620 1 97. 6 97. 4 1. 3
4 0. 251 1 0. 825 6 0. 82 1. 612 3 95. 9
5 0. 252 2 0. 829 2 0. 82 1. 618 7 96. 3
3 讨论
实验中对所用溶剂(流动相、甲醇、2% 盐酸甲
醇)、超声时间、样品处理方法(回流、超声)加以考
察,结果以流动相超声 30 min 提取较为方便、完全。
流动相曾选用乙腈-甲醇-水-冰醋酸(40∶ 30 ∶ 30 ∶
1)(含十二烷基磺酸钠 15 mmol·L - 1)和甲醇-乙腈-
0. 3%二乙胺(60∶ 20 ∶ 20)为流动相,测定结果提示,
供试品中待测组分与相邻组分分离度不佳,后经多
次筛选,选用甲醇-0. 3%二乙胺(75 ∶ 25)为流动相,
经多次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待测组分分离度良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一部[S]. 2010:139.
[2] 尹明福,郑光浩,南极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粉
防己碱的含量[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4,27(3):
183.
[3] 冯碧敏,叶云,张昊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防己中粉防
己碱含量[J].中国药业,2005,14(11):35.
[责任编辑 顾雪竹]
·49·
第 17 卷第 2 期
2011 年 1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7,No. 2
Ja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