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酸浆属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现状及展望



全 文 :文章编号:1673-2995(2011)03-0167-04 ·综 述·
酸浆属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现状及展望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hysalis Linn cell engineering
张 岚1,陈芙蓉2,王长文1,宋春梅1 (1.吉林医药学院营养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2.杭州华源豆制品有
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51)
摘 要:酸浆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酸浆苦素,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综述了酸浆属的植物学
特性,以及近年来通过细胞工程手段进行植物细胞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旨
在为该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关 键 词:酸浆;细胞工程;组织培养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L.)为茄科酸浆属多年
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南美洲,日本、朝鲜也均有
分布,常生长在村旁、路边及山坡荒地,我国南北方均
有野生种。中国酸浆栽培以东北地区较广,主要品种
有两种。一种为引自法国的黄果酸浆(Physalis alkek-
enkgi L. var. orientalis Pamp.) ,俗称“洋姑娘”。黄果
酸浆原产于中南美洲,后由法国引入,并进行了品种
改良,其果形较大,食用价值较高,风味酸甜。另一种
是引自日本的红果酸浆(Physalis alkekenkgi L. var.
francheti. Masf.) ,别称红姑娘、锦灯笼、挂金灯。原产
亚洲,相对于前者果实品质较差[1]。
酸浆在我国除西藏外各省都有栽培,是目前发现
的野生植物中少有的集食用、观赏、药用于一身的宝
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和广阔
的开发前景[2]。酸浆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胡
萝卜素、Ca、Fe等 20 多种矿物质和 18 种人体所需要
的氨基酸,可以生食,也可以加工成果汁、酿酒和罐
头。酸浆绿叶葱郁,橙红色的宿萼形态奇特,成熟时
宛如灯笼吊挂在植株之上,具有极高的观赏价格;酸
浆还是很好的插花材料;其形如灯笼状的膜质花萼,
经处理后其形状和颜色很少发生裱花。酸浆是我国
医书中记载的一种常用中药,我国最早的医药著作
《神农本草经》就已经将酸浆收录在内,《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也有收录。其药用部位为干燥宿萼或带
果实的宿萼,性味苦、寒,归肺经。具清热解毒、利咽、
作者简介:张 岚(1980 -) ,女(汉族) ,讲师,在读博士.
化痰,利尿之功效[3]。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酸浆作
为一种常用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口愈合、肝炎、疟
疾、失眠、风湿、耳痛、发热等疾病[4-7]。
随着中药化学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酸浆属植
物的药用价值主要与其所含有的甾体类化学成
分———酸浆苦素密切相关[8]。
1 酸浆属植物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酸浆属(Physalis Linn.)植物最早是 Linneaus[9]
在 1753 年进行系统的描述,其种类特征主要是通过
花萼和果萼来划分。近年来,染色体形态特征研究也
正在逐步应用于酸浆属植物的分类学中。《中国植
物志》[10]中记载,全世界酸浆属植物约有 120 种,大
多数分布于美洲热带及温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欧亚大
陆及东南亚。我国有 5 种 2 变种。酸浆喜温,不耐
寒,喜空气干燥,但开花期要求充足的水分和较强的
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但肥沃、排水好的
砂壤土较好[11]。野生种常生长于山坡、田野、路边和
宅旁等地。栽培最适温度在 20 ~ 28 ℃、地温 16 ~
18 ℃。酸浆能够在我国多数地域栽培,特别施以充
足的 N、P、K、B等肥料的砂壤土种植,则植株长势强、
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12]。酸浆属于耐阴植
物,它既能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又能在较荫蔽
的环境下生存。越冬根状茎上的芽在每年春天 5 月
中旬出土。酸浆属植物一般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茎高约 40 ~ 80 cm,基部常匍匐生根,分枝稀疏或不
—761—
第 32 卷 第 3 期
2011 年 06 月
吉 林 医 药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Jilin Medical College
Vol. 32 No. 3
Jun. 2011
分枝,茎节不甚膨大,常被有柔毛,尤其以幼嫩部分较
密;叶长 5 ~ 15 cm,宽 2 ~ 8 cm,叶不分裂或有不规则
的深波状牙齿,稀为羽状深裂,互生或在枝上端大小
不等二叶双生,长卵形至阔卵形、有时菱状卵形。花
单独生于叶腋或枝腋。花萼阔钟状,长约 0. 6cm,花
冠辐状、白色,直径 1. 5 ~ 2. 0 cm,雄蕊及花柱均较花
冠为短。果梗长约 2 ~ 3 cm;果萼卵状,长 2. 5 ~
4 cm,直径 2 ~ 3. 5 cm,薄革质,网脉显著,5 浅裂或中
裂,裂片在花蕾中镊合状排列,果实增大成膀胱状,远
较浆果为大,完全包围浆果,有 10 纵肋,5 棱或 10
棱,膜质或革质,顶端闭合基部常凹陷;橙色或火红
色,被宿存的柔毛,顶端闭合,基部凹陷;花冠白色或
黄色,辐状或辐状钟形,有皱襞,5 浅裂或仅 5 角形,
裂片在花蕾中内向镊合状,后来折合而旋转;雄蕊 5,
较花冠短,插生于花冠近基部,花丝丝状,基部扩大,
花药椭圆形,纵缝椭圆形,纵缝裂开;花盘不显著或不
存在;子房 2 室,柱头不显著 2 浅裂;浆果球状,橙红
色,直径 1 ~ 1. 5 cm,柔软多汁。单果重 7 ~ 10 g,胚
珠多数。种子多数,每个果实有种子 90 ~ 160 粒,扁
平,盘形或肾脏形,有网纹状凹穴,有胚乳、淡黄色,胚
极弯曲,位于近周边外;子叶半圆棒形,种子寿命一般
为 2 ~ 3 年。花期在 5 至 9 月,果期在 6 至 10 月。分
布于欧亚大陆,常生长于空旷地或山坡[10]。
2 种质资源评价
酸浆属植物的野生种主要分布于美洲、欧亚大陆
及东南亚,在欧洲和北美通过人工选择已形成了适应
当地消费和具地方特色的品种。已有的种质资源评
价工作包括对产量、抗病性、地区和季节适应性、植株
形态表现等方面的比较与鉴定。酸浆属植物易发生
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白叶病、酸浆属孢病,主要虫害
为鳞翅目昆虫、红蜘蛛和蚜虫,尤其是高温干旱季节
发病较严重[13-15],对生产危害较大。国外进行抗虫
性鉴定以筛选抗虫材料的研究较多。 Cham-
pagne[16-17]等对多种酸浆属植物(粘果酸浆、苦蘵、挂
金灯)进行了抗虫性筛选,成功的分离出抑制害虫侵
害的拒食素、茉莉酮酸酯等化学物质。但在鉴定时期
上,Ervin等认为茉莉酮酸酯的抗性取决于植株年龄
和季节的影响,指出在特定地区选择表现高抗的成熟
株比较有效。同时,关于酸浆适应性强、易管理、营养
吸收强的报道较多,有研究发现酸浆在 3 ℃低温还可
以生长。
3 酸浆细胞工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3. 1 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概念与理论基础
植物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
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
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
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由于培养的是脱离
植物母体的培养物,所以也叫离体培养(culture in
vitro)或试管培养(culture in test-tube)。在组织培养
中,当把分化组织中的不分裂的静止细胞,放在一种
能促进细胞增殖的培养基上以后,细胞内就会发生某
些变化,从而使细胞进入分裂状态。一个成熟细胞转
变为分生状态的过程就叫做脱分化。脱分化后的植
物细胞,经过再分化,进而形成再生植株。一个成熟
的植物细胞经历了脱分化之后,之所以还能再分化而
形成完整的植株,是因为这些细胞具有全能性,必须
经历两个过程,即首先要经历脱分化过程,然后再经
历再分化过程,最后形成再生植株。但全能性只是一
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满足两
个条件:一是要把这些细胞从植物体其余部分的抑制
性影响下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必须使这部分细胞处于
离体的条件下;二是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刺激,即给予
它们一定的营养物质,并使它们受到一定的激素的作
用[18]。对于植物细胞来说,全能性是一个相当基本
的属性,至于如何更充分地调动这种属性以便为植物
改良服务,则依赖于我们的只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也正是植物组织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任务。
3. 2 酸浆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国外对酸浆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药用价
值研究方面,对酸浆属植物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面
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酸浆属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中,
以小酸浆的研究相对较多。1977 年,Bapat[19]等通过
器官培养的方法获得了无性系小酸浆植株。两年后,
统一实验室的 George L和 Rao PS通过培养小酸浆的
花药,获得了小酸浆三倍体植株。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初,虽然在小酸浆组织培养方面已经做了较为系统的
研究,但始终未能实现原生质体培养的突破。1986
年,Steffen A和 Eriksson T等[20]通过对小酸浆原生质
体进行农杆菌突变体转化,采用 T-DNA插入的方法,
把几个与植物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合成相关的基因
导入小酸浆原生质体,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上,成功
诱导出了小酸浆不定芽,但始终不能实现试管苗生
—861—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年 06 月 第 32 卷
根。1987 年,Patel GK、Bapat VA等[21]进一步作了小
酸浆原生质体培养和转化方面的工作。
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酸浆属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
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有所加强。1989 年,王喆之
等[22-23]对灯笼果(P. peruviam L.)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外植体类型、不同的激素配比
对外植体脱分化及再分化的影响,初步建立了灯笼果
的快繁体系;并开展了灯笼果试管苗花芽分化及开花
的研究,提出了高浓度的 IAA 或低浓度的 6-BA 促进
灯笼果试管苗开花,高浓度的 6-BA 抑制开花促进营
养生长的结论。张蓓等[24]对酸浆属植物苦蘵进行研
究,探讨了不同的外植体类型与激素组合的交互作
用,初步掌握了苦蘵离体诱导再生植株的方法。
陈明波[25]以野生酸浆和小酸浆为实验材料,研
究了不同的外植体类型、不同的激素类型及浓度配比
对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分别建立了酸
浆和小酸浆的组织培养体系。
3. 3 酸浆属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酸浆植物的成熟叶盘、下胚轴、上胚轴、叶片基
部、子叶节及根尖等的切片都可用于胚性愈伤组织的
诱导。Ramire-Malagon[26]等报道了根尖可用于粘果
酸浆(P. ixocarpa L.)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Jayas-
ree、Seetaram A[27]等对秘鲁酸浆(P. peruviana L.)叶
片外植体的体外应答进行了研究分析,筛选出建立再
生体系的最佳体外激素组合。
宋晓宏[28]以毛酸浆种子为试验材料,以秋水仙
素为诱变剂,通过整体植株诱导及结合组织培养诱导
的方法进行毛酸浆多倍体诱导,建立了毛酸浆离体再
生体系。李卫,张春广[29]等虽然关于在 ABA 诱导下
毛酸浆体细胞胚状结构的发生也作了具体报道,却依
然没能获得毛酸浆球形胚状结构的进一步发育和通
过体细胞途径的植株再生。体细胞胚启动在各类植
物中的进一步发育以及体细胞胚发育各个不同时期
所需要的特定刺激因素、特异基因的表达等问题还需
要深入的研究。
3. 4 酸浆属植物的遗传转化
目前已有很多种药用植物可以通过细胞培养技
术进行生产。目前已有很多种药用植物可以通过细
胞培养技术进行生产,其中许多培养的细胞中积累的
药用成分含量超过其亲本植株内的含量,如人参皂
苷、小檗碱、辅酶 Q-10 等。细胞培养是指在离体条件
下,将愈伤组织或其他易分散的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
中,进行振荡培养,得到分散成游离的悬浮细胞,通过
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从而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一种
技术。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药物有其独特的
优势[30]:①代谢产物的生产是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
可以通过选择优良细胞系和优化培养条件等方法得
到更多代谢产物。既节约能源、减少土地占有,又不
受季节、地域的限制。②整个培养在无菌条件下进
行,可以排除病菌和虫害的影响。③可以通过特定的
生物转化途径获得均一的有效成分。
酸浆属植物含有许多特殊的药用成分,例如酸浆
醇 A、B(physanol A,B) ,酸浆苦素 B、F(physalin B,
F) ,多种生物碱,槲皮素、甘醇酸、果胶质和咖啡酸
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由于在自然植株中次级
代谢物产量很少,国内外作了大量提高次级代谢物产
量的研究。2002 年,Jualang G 等[31]用发根农杆菌转
化小酸浆的不同外植体,利用其带叶茎段转化后形成
的毛状根作为生物反应器,通过调节光照、蔗糖浓度
等多种处理,最后观察发根的生长速度以及它们产生
酸浆苦素 B和 F的含量,结果表明转化毛状根在 B5
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经 HPLC 检测,毛状根产生的
酸浆苦素 B 和 F 的含量均高于正常生长的根;培养
转化的根时,光照会影响酸浆苦素 F 产生,为酸浆属
植物药用成分酸浆苦素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
径。2004 年,英国和泰国科学家 Waraporn Putalun
等[32]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小酸浆生产澳洲茄胺,使
澳洲茄胺含量与正常根相比提高了 20 多倍。在酸浆
属其他植物的研究中,Franca SC 等[33]研究发现发根
农杆菌转化后的苦蘵(P. angulata L.)发根产生次生
代谢物的能力比正常的不定根产生次生代谢物的能
力要高很多。
酸浆是重要的天然植物资源,随着酸浆苦素功能
的开发和应用,其商业价值必将不断升高。至今,无
论是对酸浆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还
是利用细胞培养等技术生产酸浆苦素的研究,都处于
比较早期的水平。面对野生资源不断被破坏并日渐
枯竭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各种技术手段的
应用,推进酸浆属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酸浆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酸浆苦素代谢
工程(生物合成途径)的基础研究将助于该种野生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德纯.酸浆[J].中国蔬菜,2008(1) :56.
[2] 孙可群.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
—961—第 3 期 张 岚,等.酸浆属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现状及展望
出版社,1988:47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96.
[4] Cáceres A,Menéndez H,Méndez E,et al. Antigonorrhoeal
activity of plants used in Guatemala for the treatment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J]. Ethnopharmacol,1995,
48(2) :85-88.
[5] Ankrah N A,Nyarko A K,Addo P G,et al. Evaluation of ef-
ficacy and safety of a herbal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
ment of malaria[J]. Phytother Res,2003,17(6) :697-701.
[6] reiburghaus F,Kaminsky R,Nkunya M H,et al. Evaluation
of African medicinal plants for their in vitro trypanocidal
activity[J]. Ethnopharmacol,1996,55(1) :1-11.
[7] Choi E M,Hwang J K. Investigations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ociceptive activities of Piper cubeba,Physalis an-
gulata and Rosa hybrida[J]. Ethnopharmacol,2003,89
(1) :171-175.
[8] 李 萍,盛 巡,王晓中,等.酸浆苦素 B 对活化多形核
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及 H2O2 产生的影响[J].中草药,
1996,27(5) :284-286.
[9] Willis J C. A dictionary of the flowering plants and fern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 Press,1966.
[1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 67
卷(第 1 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50-59.
[11] 王洪成. 酸浆丰产高效栽培模式[J]. 北方园艺,2006
(2) :73.
[12] 马艳丽. 酸浆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利用价值的研究
[J].长春大学学报,2002,12(3) :21-22.
[13] 高怀春.秋冬日光温室酸浆无公害栽培技术[J].作物
杂志,2003(6) :39-40.
[14] 陈美蓉,高怀春. 夏秋酸浆人工栽培技术[J]. 湖北植
保,2003(3) :22-23.
[15] Moriconi D N,Rush M C,Flores H. Tomatillo:A potential
vegetable crop for Louisiana[M]∥Janick J,Simon J E.
Advances in new crops. Portland:Timber Press,1990:
407-413.
[16] Doan A T,Ervin G,Felton G. Temporal effects on jas-
monate induction of anti-herbivore defense in Physalis
angulata:seasonal and ontogenetic gradients[J]. Bio-
chem Syst Ecol,2004,32(2) :117-126.
[17] Céspedes C L,Calderón J S,Salazar J R,et al. Plant-
growth inhibitory activity of cedrelanolide from Cedrela
salvadorensis[J]. J Chem Ecol,2001,27(1) :137-149.
[18] 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社,2002:2.
[19] Bapat V A,Rao P S. Experimental control of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in organ cultures of Physalis minima L.
[J]. Plant Physiol,1977,85(5) :403-416.
[20] Steffen A,Eriksson T,Schieder O. Shoot regeneration of
mesophyll protoplasts transformed by Agrobacterium tume-
faciens,not achievable with untransformed protoplasts
[J]. Theor Appl Genet,1986,72(1) :135-140.
[21] Patel G K,Bapat V A,Rao P S. Protoplast culture and ge-
netic transformation in Physalis minima L.[J]. Plant Sic,
1987,97(4) :333-335.
[22] 张喆之,张大力,郝联芳.灯笼果组织培养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1991,11(4) :44-49.
[23] 王喆之,张大力,郝联芳.离体条件下灯笼果花芽形成
及开花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1991,11(2) :129-
133.
[24] 张 蓓,蒋如敏,岑益群,等.苦蘵组织培养中不同激素
与外植体类型的交互作用[J]. 自然杂志,1991,14
(12) :952-953.
[25] 陈明波.酸浆和小酸浆的组织培养研究[D].郑州:河
南大学,2008.
[26] Ramirez-Malagón R,Ochoa-Alejo N. Adventitious shoot
forma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tissues of tomatillo
(Physalis ixocarpa Brot.) [J]. Plant Cell Tiss Org,
1991,25(3) :185-188.
[27] Jayasree T,Seetaram A,Venugopal Rao K,et al. In vitro
response of leaf explants of cape goose berry(Physalis
peruviana) [J]. Plant Cell Biotechnol Mol Biol,2005,6
(3 /4) :115-120.
[28] 宋晓宏.毛酸浆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2006.
[29] 李 卫,张春广,郭光沁,等. ABA 诱导毛酸浆下胚轴
体细胞胚状结构的直接发生[J].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2) :309-313.
[30] 李志勇. 细胞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7-
58.
[31] Jualang Azlan G,Marziah M,Radzali M,et al. Establish-
ment of Physalis minima hairy roots culture for the pro-
duction of physalins[J]. Plant Cell Tiss Org Cult,2002,
69(3) :271-278.
[32] Putalun W,Prasamsiwamai P,Tanaka H,et al. Solasodine
glycoside production by hairy root cultures of Physalis
minima Linn[J]. Biotechnol Lett,2004,26(7) :545-548.
[33] Frana S C,Loureno M V,Roberto P G,et al. Root cul-
ture of Physalis angulata induce by Agrobactedum rhizo-
genes for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J]. Acta
horticulture,1999,502:389-394.
(收稿日期:2010-11-02)
—071—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年 06 月 第 3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