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Baishan City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DPSIR.

基于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


通过对白山市的生态安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生态环境改变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和胁迫因子;基于DPSIR模型提出了白山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构建了适于山地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的3期TM遥感影像,结合研究区的DEM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解译标志,对白山市土地覆被进行景观分类,借助Fragstats分析景观指数,提取重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对白山市所辖各区县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白山市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一种恶化趋势,人为活动对地表景观格局和物种栖息地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nd str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Baishan City in Jilin Provi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in the City. The framework of DPSIR was applied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further, to create 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model suitable for mountain areas. By using the 1989, 1999, and 2006 TM images, and in combining with the DEM data and field survey data,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d cover in Baishan City was conducted, and the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support of Fragstats,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were extracted. Then, the situation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Baishan City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Baishan City, with a deteriorating trend of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Human activities had deeper influence on the land cover pattern and species habitat distribution, and even, beca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pattern changes in ecological security.


全 文 :基于 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
张继权1**摇 伊坤朋1 摇 Hiroshi Tani2 摇 王秀峰2 摇 佟志军1 摇 刘兴朋1
( 1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 长春 130024; 2 北海道大学农学研究院, 日本札幌 060鄄8589)
摘摇 要摇 通过对白山市的生态安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生态环境改变的主要驱动力
因子和胁迫因子;基于 DPSIR模型提出了白山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构建
了适于山地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利用 1989 年、1999 年和 2006 年的 3 期 TM遥感影像,
结合研究区的 DEM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解译标志,对白山市土地覆被进行景观分类,借
助 Fragstats分析景观指数,提取重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对白山市所辖各区县进行生态安
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白山市生态安全的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一种恶
化趋势,人为活动对地表景观格局和物种栖息地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安全格
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关键词摇 生态安全评价摇 DPSIR摇 生态安全指数摇 吉林省摇 白山市
文章编号摇 1001-9332(2011)01-0189-07摇 中图分类号摇 X43摇 文献标识码摇 A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Baishan City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DPSIR. ZHANG Ji鄄
quan1, YI Kun鄄peng1, Hiroshi Tani2, WANG Xiu鄄feng2, TONG Zhi鄄jun1, LIU Xing鄄peng1
( 1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ural Disaster,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2Research Faculty of Agriculture, Hokkaido Univer鄄
sity, Sapporo 060鄄8589, Japan) . 鄄Chin. J. Appl. Ecol. ,2011,22(1): 189-19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nd str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eco鄄environ鄄
mental changes of Baishan City in Jilin Provi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in the City. The framework of DPSIR was applied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鄄
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further, to create a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model suitable for
mountain areas. By using the 1989, 1999, and 2006 TM images, and in combining with the DEM
data and field survey data,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d cover in Baishan City was conducted, and
the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support of Fragstats,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were extracted. Then, the situation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Baishan City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Baishan City, with a deteriorating trend of the overall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Human activities had deeper influence on the land cover pattern and species habitat dis鄄
tribution, and even, beca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pattern changes in ecological secur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DPSIR; ESI; Jilin Province; Baishan City.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09CB426305)、公益
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009030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871236 ) 和 高 等 学 校 博 士 学 科 点 专 项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20090043110003)资助.
**通讯作者. E鄄mail: zhangjq022@ nenu. edu. cn
2010鄄05鄄27 收稿,2010鄄10鄄20 接受.
摇 摇 白山市(41毅21忆—42毅48忆 N,126毅7忆—128毅18忆 E)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山脉
的中南段西侧.行政区划上包括临江市、靖宇县、抚
松县、长白县、江源区和八道江区. 白山市海拔高差
达 2000 m,地形坡度较大,山地型地质灾害发生频
率高,对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气候属北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长白山东北-西南的山脉走向,与东亚
季风风向恰巧垂直相交,使得本区水热交换强烈,水
热变率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均较大.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
进程加快,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区域发展和生态
安全[1-4] . 而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迅
速发展,加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导致土地
利用 /覆被状况和景观格局产生巨大变化,使得生态
应 用 生 态 学 报摇 2011 年 1 月摇 第 22 卷摇 第 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Jan. 2011,22(1): 189-195
破坏的速度和累积效应日益扩大[5-7] .因此,重新审
视白山市的生态安全现状,探求生态安全演进变化
的内在机制,寻求其主要驱动力因子,对制定相应珍
稀物种保护规划、生态景观格局和经济发展规划以
及我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
至关重要的意义.
1摇 研究方法
1郾 1摇 数据来源与指标提取
利用 1989 年、1999 年和 2006 年的 3 期 TM742
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以白山地区 1 颐 5 万地形
图为参照,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及白山市土地利用与
植被分布的实际特征,建立解译标志. 采用 Erdas
9郾 2 的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将白山
市景观分为森林、水体、耕地、人工建筑用地等 4 种
类型.进一步利用 Fragstats进行景观分析[8],提取景
观破碎度、植被动态度等评价指标,通过对白山市坡
度图、河流网图、交通网图、居民点分布图、野外调查
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等的分析处理,提取其他生态
安全评价指标.
1郾 2摇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因子由于系数间的
量纲不统一,所以没有可比性. 因此,在评价研究中
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间不
同单位、不同度量的影响.在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中
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9-10] .各项指
标与生态安全指数之间存在正负影响关系,正向指
标,采用公式(1);负向指标,采用公式(2).
K i = (X i - Xmin) / (Xmax - Xmin) (1)
K i = (Xmax - X i) / ( Xmax - Xmin) (2)
式中:X i 为评价因子实测值;Xmax 为评价因子实测最
大值;Xmin 为评价因子实测最小值;K i 为标准化之后
的指标值.
1郾 3摇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每个指标对生态安全指数的贡献率不同,因此,
在量化过程中通过指标权重来刻画每个评价指标的
贡献率.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如 AHP法、主成
分分析法等[11-13],本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
重[14]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值的变
异程度越大,说明其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生态安全
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权重值也应越大.熵权法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主要步骤如下:
1)定义信息熵
第 i个评价指标的信息熵 Hi 可定义为:
Hi = -
1
lnn移
n
j = 1
f ij lnf ij
( i = 1,2,…,m;j = 1,2,…,n) (3)
其中,f ij =
rij
移 nj = 1 rij
(当 f ij 臆0时,f ij lnf ij = 0),rij为标
准化之后的指标值.
2) 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所得的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将得到的信息
熵 Hi 代入公式(4) 中,进一步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
权重值:
Wi =
1 - Hi
m - 移mi = 1Hi
摇 i = 1,2,…,m (4)
通过咨询白山市相关部门专家,应用专家打分
定权法对所得指标权重进行检验,检验证明权重结
果基本符合实际,具体指标权重结果见表 1.
2摇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2郾 1摇 生态安全的形成机制
生态系统是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系
统,在研究生态安全的形成和演变机制时,也应该将
这些因子作为综合指标来考虑. 联合国经济开发合
作署(OECD)提出压力鄄状态鄄响应( P鄄S鄄R)概念模
型,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15-18] . 但 P鄄S鄄R 模型的一
个明显缺陷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只能通过环
境状态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而间接地反映出来[19-20] .
由欧洲环境署提出的驱动力鄄压力鄄状态鄄影响鄄响应
(DPSIR)概念模型是 P鄄S鄄R 的一个有力变形[21-23],
图 1 即描述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各因
子之间的关系[24-25] .
在这 5 个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中,驱动力(D)
指的是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包括人类社
会经济活动(如旅游业发展、工业生产、农业生产)
和自然灾害(如泥石流、风灾等).压力(P)指各驱动
图 1摇 区域生态安全形成机制
Fig. 1摇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鄄security.
09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2 卷
力因子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和作用(如木材加工业发
展对林木的需求,游客数量增多对生态环境的作
用).状态(S)是指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背景值或底
值(如原有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背景值或底值越
大,生态系统相对的生态安全指数越高,生态系统越
安全.影响( I)是指生态系统原有状态指标在压力
作用下的负向演化(如生物量减少、物种灭绝等).
响应(R)是指人类系统在感知影响后采取的正向弥
补措施,如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或法律法规的完善.
响应措施是多层面的且作用于不同的对象,可作用
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或影响上,通过规范和限制人
类经济活动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资源的破
坏. DPSIR概念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能表达影响生
态安全各因素之间的信息耦合关系,说明生态安全
的演进变化具有动力学特点,如联结驱动力和压力
指标的是生态效率,生态效率越高,由驱动力产生的
压力越小.与此相类似,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状
态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系统的承载力,人类社会的响
应取决于影响是否被感知和如何被评价,响应的结
果则由响应的有效性决定[26-28] .白山市的生态安全
是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 5 个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这 5 个因素又包括了更为详
细的具体指标.
2郾 2摇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结合白山市生态环境
变化特征,基于 DPSIR(驱动力鄄压力鄄状态鄄影响鄄响
应)概念框架,根据以上对生态安全影响因子的分析,
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划分为目标层、因子层、指标层
3个等级层次,应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并
进一步建立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表 1).
2郾 3摇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的分析表
明,区域生态安全的演进变化主要是驱动力、压力、
状态、影响、响应 5 个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类的
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灾变驱动力(D)导致对生态系
统干扰增加,产生压力(P)迫使生态系统状态(S)发
生改变,状态的改变对人类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I),影响促使人类做出直接或间接响应(R),响应
反作用于驱动力、压力、状态或直接作用于影响,以
使此反馈保持稳定与平衡.
在白山市的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我们构建生
态安全指数(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I)来定量地
描述生态安全状况.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生态环
境的驱动力愈大,其在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压力就愈
大,从而对生态安全也更为不利,即产生的生态影响
就愈大.由此可知,驱动力、压力和影响 3 个因子与
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呈负相关. 如果某区域生态环境
的本底值或背景值较高(如原本的森林覆盖率很
高),即生态环境的状态较好,那么,该区域的生态
安全指数一般较高,即状态因子与区域生态安全指
表 1摇 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摇 Indices system of synthetical eco鄄security assessment of Baishan City
目标层
Target level
因子层
Factor level
指标层
Indicator level
权重
Weight
生态安全指数 驱动力 XD1GDP年增长率 Annual growth rate of GDP (% ) 0郾 0794
Index of ecological Driving forces XD2人口自然增长率 Annual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 ) 0郾 0505
security (D) XD3城镇化率 Urbanization rate (% ) 0郾 0915
(ESI) XD4自然灾害灾变率 Rate of natural disasters (% ) 0郾 0842
压 力 XP1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person·km-2) 0郾 0434
Pressures XP2工业污染指数 Industry pollution index 0郾 0527
(P) XP3道路网密度 Road network density (km·km-2) 0郾 0327
XP4人类干扰指数 Human activity affection index 0郾 0856
状 态 XS1森林覆盖度 Forest coverage rate (% ) 0郾 0615
States XS2河网密度 Drainage density (km·km-2) 0郾 0476
(S) XS3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percentage (% ) 0郾 0318
XS4年平均温度距平百分率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omaly percentage (% ) 0郾 0334
影 响 XI1植被覆盖动态度 Vegetation cover dynamic degree (% ) 0郾 0676
Impact XI2景观破碎度 Fragmentation of landscape 0郾 0310
(I) XI3生物丰富度指数 Biological richness index 0郾 0505
XI4林木蓄积量减少率 Rate of forest accumulation reduction (m3·a-1) 0郾 0605
响 应 XR1年育林面积 Annual afforestation area (km2) 0郾 0405
Responses XR2保护区面积比重 Proportion of protected area (% ) 0郾 0343
(R) XR3生态与环保投入占 GDP比重 Propor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in GDP (% )
0郾 0213
191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张继权等: 基于 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数正相关.响应是人类在感知到生态环境恶化后所
作出的正向修复和补救保护措施[29-30],因此,响应
因子也与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呈正相关.
综合以上各个因子关系分析,进一步建立如下
生态安全指数模型:
ESI = S
WS 伊 RWR
DWD 伊 PWP 伊 IWI
(5)
其中:ESI为生态安全指数,用于表示区域生态安全
程度的高低,其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越好,生态越安全;其值越小,表示该区域的生态安
全水平越低,生态越不安全. D、P、S、I、R分别表示驱
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 5 个因子指数.在生态
安全评价模型中,这 5 个因子对生态安全指数的贡
献率不同,每个因子中的副指标对该因子的影响强
度也不尽相同. 我们利用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出
D、P、S、I、R这 5 个因子综合指数值:
D =移
n
i = 1
WDiXDi,P =移
n
i = 1
WPiXPi,S =移
n
i = 1
WSiXSi,
I =移
n
i = 1
WIiXIi,R =移
n
i = 1
WRiXRi
其中:X i是指标 i量化后的值;Wi为指标 i的权重,表
示各指标对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因子的相对重
要性.
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方法,我们
将生态安全指数值(ESI)与生态安全水平等级做出
如下关联,划定生态安全水平的分级临界值,将生态
安全水平划分为 4 个等级 (表 2).
表 2摇 生态安全评价指数分级标准
Table 2摇 Criterion of intergrative index of eco鄄security as鄄
sessment
生态安全指数 ESI
0 ~ 1 1 ~ 3 4 ~ 6 6 ~ 10
生态安全等级
Eco鄄security
rank
不安全
Unsafe
欠安全
Relatively
unsafe
较安全
Relatively
safe
安全
Safe
3摇 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
为了详细分析白山市生态安全因子的地域分异
特征和生态安全指数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分别以八
道江区、临江市、江源区、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 6 个
地区为评价对象,对应分析 1989 年、1999 年、2006 年
3个年份的生态安全因子值和生态安全指数值.根据
2郾 3中建立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以及 D、P、S、I、R 5
个生态安全因子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白山市各区县 3
个年份的生态安全因子值和生态安全指数.从 1989
年至 2006年这 17年间,驱动力因子、压力因子、影响
因子均有增加,而状态因子则相对降低很多,同时每
个区县的响应能力相应增加(图 2).
图 2摇 白山市各生态安全因子变化
Fig. 2摇 Change of each eco鄄security factor in Baishan City.
玉:八道江区 Badaojiang District; 域:临江市 Lianjiang City; 芋:江源
区 Jiangyuan District; 郁:抚松县 Fusong County; 吁:靖宇县 Jingyu
County; 遇:长白县 Changbai County. 下同 The same below.
29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2 卷
摇 摇 通过 3 个年份的对比可以看出,白山市这 6 个
区县各生态安全因子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
这 17 年间,各地区的驱动力因子值均呈现上升趋
势,八道江区驱动力因子值最高,由 1郾 949 增加至
2郾 513.同时,其压力因子值和影响因子值分别由
1郾 749 和 4郾 553 激增至 2郾 273 和 7郾 564,居于各区县
的首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近 30 年来白山市处于经
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高峰期,各产业的发展在不同
程度上驱使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此外,八道江区也是
白山市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作为白山
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各种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的企
业先后进驻八道江区.同时,八道江区西南部地形起
伏度较大,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进一步加大了生
态环境的退化,使得八道江区成为白山市生态环境
变化最大的地区.另外,临江市、江源区、靖宇县以及
长白县的各项生态安全因子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其变化幅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江源区是继八道
江区之后,各项生态因子变化最强烈的地区.在白山
市所有区县中,抚松县的驱动力因子值、压力因子值
以及影响因子值最小,生态环境状态最好,人类的响
应能力也较大. 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
一,抚松县位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以及地方
的各项保护政策对人类活动限制作用很大;其二,从
白山市居民点分布图中不难发现,抚松县的人口与其
他区县相比较为集中,境内无人区和少人区面积比例
较大,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半径较小;另外,抚松县
的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林分结构中天然林比重仍
占主要部分,次生林及人工林比重相对较小.
图 3 明确地反映出白山市各区县生态安全指数
的变化情况.生态安全指数值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
为:抚松>长白>靖宇>临江>江源>八道江. 其中,抚
松县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的生态安全指数
图 3摇 白山市生态安全指数动态变化
Fig. 3摇 Dynamic variation of eco鄄security index in Baishan City.
均最高,3 个年度的 ESI 值分别为 8郾 94、8郾 85 和
8郾 25;长白县的生态安全值也较高,分别为 7郾 58、
6郾 95 和 6郾 45,二者同属于生态安全区(ESI 在 6 ~
10).之所以这两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值较高,一
方面有其良好的天然原始生态环境的原因,状态因
子值较高,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值;另一方面,
抚松县和长白县大部分位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
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发展.从 1989 年至 2006 年,尽管
靖宇县和临江市的 ESI 值均有下降趋势,但仍在 4
~ 6 之间,均属生态较安全区.
摇 摇 从图 4 可以看出,在这 6 个区中,抚松县和长白
县生态安全值较高,而八道江区之所以生态安全水
平最低,其原因主要在于八道江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人口密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较多;其矿区数量相对
较多,矿区开采对植被破坏严重,交通网络相对密集
对原始天然景观斑块切割,使其斑块向破碎化趋势
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八道江区的开放程度也
均比其他市县高,对其境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
产能源利用强度也更大,因此,八道江区的生态安全
水平较低,属于生态不安全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图 4摇 白山市各区县生态安全水平变化
Fig. 4摇 Change of the eco鄄security level in administrative region scale of Baishan City.
391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张继权等: 基于 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在白山市的 6 个区县中江源区的 ESI值虽然不是最
低,但是,其 ESI 的降幅却是最大的,这一结果的产
生与其不利的自然条件有关,也与该地区的人类活
动给其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密不可分.近 20 年
来,八道江区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
快所带来的强大驱动力,使其 ESI值从 2郾 24 下降到
0郾 94,生态安全等级也从生态欠安全区下降至生态
不安全区.靖宇县生态安全等级由生态安全下降为
生态较安全等级.
4摇 结论与讨论
4郾 1摇 白山市生态安全状况变化原因
从白山市 1989—2006 年生态安全指数动态分
析可以看出,白山市总体生态水平较高,但各区县的
生态安全指数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出向西向南的
递减趋势,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分析,各个地区的生态
安全指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八道江
区从生态欠安全区下降为不安全区,靖宇县从生态
安全区下降为较安全区. 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
下几个方面:
1) 城镇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城镇化进
程中建成区对周边景观的挤占、公路网对森林景观
的切割,以及工矿区的开发过程对生态结构以及野
生动物栖息的分布干扰程度较大.
2)自然灾害增多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
如 1986 年的风灾致使白山市大面积森林被毁,生态
系统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此外,白山市地形起伏度较
大,土壤多由火山灰发育而成,土质疏松,植被难以
固定,泥石流滑坡灾害逐年增多,生态安全隐患不断
加大.
3)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影响. 白山市的产业结
构中工业比重很大,这些工业的发展多是依赖着白
山市的各种优质天然资源的存在,对生态资源产生
巨大压力,各种资源消耗流失严重. 农业方面,耕地
不断压缩林地,毁林开荒现象仍旧存在,地表景观改
变直接压缩寄生于此的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生态结
构产生深刻变化.
4郾 2摇 保护建议
1)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科学地进行生态功
能区划,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有重点地开展生态环境
的恢复和建设,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制定
城市规划和执行经济开发战略.
2)加强生态安全教育和法律意识. 在大山中生
活多年的人们,存在“靠山吃山冶的陈旧思想,应在
社区和学校加强生态安全教育,使人们树立生态保
护意识.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封山育林等法律法规
政策,并强化贯彻执行的效果.
3)明确白山市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范
围,禁止林木采伐,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水源涵养,防
止水土流失.
4郾 3摇 讨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 DPSIR 概念框架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体系,进一步构建了适用于山地地区的生态安全定
量评价模型,是对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一项有力填
补.本文借助 GIS 技术对评价结果的等级特征进行
制图(图 4),客观表达了白山市生态安全指数的时
间和空间演化特征.我们通过走访白山市林业局、长
白山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咨询专家,对评价过程
及结果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白山市生态环
境状况,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肯定.该评价模型和方
法具有一定的潜在实用价值,可应用于其他区域的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生态安全是
一个受多因子影响的动态过程,蕴含了大量的人类
活动信息,对于揭示区域人地关系演变规律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摇 Qu G鄄P (曲格平). Attention to China爷s Ecological Se鄄
curity.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4 (in Chinese)
[2]摇 Xiao D鄄N (肖笃宁), Chen W鄄B (陈文波), Guo F鄄L
(郭福良). O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ontents of eco鄄
logical secur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
用生态学报), 2002, 13(3): 354-358 (in Chinese)
[3]摇 Chen X (陈 摇 星), Zhou C鄄H (周成虎). Ecological
security: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Geography (地
理科学进展), 2005, 24(6): 8-20 (in Chinese)
[4]摇 Wang X鄄G (王兴贵), Tang D鄄H (唐德华). Dynamic
study on ecological safety based on eco鄄footprint in Yib鄄
in.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资源与产业), 2009, 11
(1): 114-118 (in Chinese)
[5]摇 Wang P鄄X (王朋霞), Ren Z鄄Y (任志远). Assess鄄
ment and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mar鄄
ginal zone of the Loess Plateau-A case study in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Arid Zone Research (干旱区研
究), 2005, 22(2): 251-255 (in Chinese)
[6]摇 Wu K鄄Y (吴开亚), He Q (何 摇 琼).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projec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鄄
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2(1):
106-109 (in Chinese)
[7]摇 Zhang J鄄Q (张继权), Liang J鄄D (梁警丹), Zhou D鄄
W (周道玮). Risk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disasters in
491 应摇 用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22 卷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GI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8): 1765-1770
(in Chinese)
[8]摇 Chang Y (常摇 禹), Bu R鄄C (布仁仓), Hu Y鄄M (胡
远满). Dynamic study on forest landscape boundary at
Changbai Mountai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 15-20 (in Chinese)
[9]摇 Zuo W (左摇 伟), Zhou H鄄Z (周慧珍), Wang Q (王
桥).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ele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afety. Soils
(土壤), 2003, 35(1): 2-7 (in Chinese)
[10]摇 Yang J鄄P (杨京平), Lu J鄄B (卢剑波). System Analy鄄
si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2 (in Chinese)
[11]摇 Yang M鄄X (杨美霞). Study on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 in scenery district-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19(5): 106-
113 (in Chinese)
[12]摇 Meng W (孟 摇 伟).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in Chinese)
[13]摇 Liu H (刘 摇 红), Wang H (王 摇 慧), Liu K (刘 摇
康). A review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rel鄄
evant methods in China. Environment Protection (环境
保护), 2005, 8(5): 34-37 (in Chinese)
[14]摇 Mi C鄄M (米传民), Liu S鄄F (刘思峰), Dang Y鄄G (党
耀国), et al. Study on grey entropy weight clustering
decision鄄making.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6, 28(12): 1823-1826
(in Chinese)
[15]摇 Gong J鄄Z (龚建周), Xia B鄄C (夏北成). Urban Land鄄
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A Case of Guan鄄
gzhou Cit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8 (in Chinese)
[16] 摇 Zuo W (左 摇 伟).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鄄
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RS and GIS-A Case
of Zhongxian County in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Area.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2004 ( in
Chinese)
[17]摇 Liu Y鄄J (刘应杰). Study o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hi鄄
na. Hefei: Anhui Education Press, 2004 (in Chinese)
[18]摇 Yang J (杨摇 俊). Assessment on urban ecological se鄄
curity spatial differences based on causal network: A
case of Dalian City.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
报), 2008, 28(6): 2775-2783 (in Chinese)
[19]摇 Zhang S鄄W (张树文), Zhang Y鄄Z (张养贞), Li Y
(李 摇 颖), et al. Analysi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 Cover in Northeast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in Chinese)
[20]摇 Ren Z鄄Y (任志远), Zhang Y鄄F (张艳芳). Analysi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Ecological Safet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in Chinese)
[21]摇 Caeiro S, Mour觔o I, Costa MH,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DPSIR model to the Sado Estuary in a GIS context鄄
Social and Economical Pressures. Proceedings of 7th
Conference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Crete,
2004
[22] 摇 Cao H鄄J (曹红军). Comments on the DPSIR mode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环境科学与技
术), 2005, 28(6): 110-111 (in Chinese)
[23]摇 Borja A, Ibon G, Oihana S.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and the DPSIR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assess the risk of failing to achieve good eco鄄
logical status.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6, 66: 84-96
[24]摇 Yamamoto J, Yonezawa Y, Nakata K, et 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TBT in Ise Bay. Journal of Environ鄄
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 41-50
[25]摇 Fu B鄄J (傅伯杰).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鄄
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
态学报), 2001, 21(11): 1885-1892 (in Chinese)
[26]摇 Zhou G鄄S (周广胜), Wang Y鄄H (王玉辉). Global
Ecology. Beijing: Meterological Press, 2003 ( in Chi鄄
nese)
[27]摇 Myers N.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Foreign Policy,
1993, 74: 23-41
[28] 摇 Chen W鄄B (陈文波), Xiao D鄄N (肖笃宁), Li X鄄Z
(李秀珍). The main content of spatial analysis of land鄄
scape features. Acta Ecologica Sinica (生态学报),
2002, 22(7): 1136-1142 (in Chinese)
[29]摇 Wang Y鄄L (王仰麟), Zhao Y鄄B (赵一斌), Han D
(韩 摇 荡).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 ecosys鄄
tems: Concepts index and cas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4(3): 223-226 ( in Chi鄄
nese)
[30]摇 Pirages D. Social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Bul鄄
letin of Peace Proposals, 1991, 22: 329-334
作者简介 摇 张继权,男,1965 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
从事区域灾害与生态环境风险评价、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
发表论文 100 余篇. E鄄mail: zhangjq022@ nenu. edu. cn
责任编辑摇 肖摇 红
5911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张继权等: 基于 DPSIR的吉林省白山市生态安全评价摇 摇 摇 摇 摇 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