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麻楝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全 文 :7  讨论
选择了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 420
nm 作为检测波长 ,从实验结果看 ,在 420 nm 处检
测 3种姜黄素 ,灵敏度较高 ,干扰较少。流动相中加
入微量的醋酸对姜黄素起离子抑制作用 。姜黄素提
取时间若超过 12 h ,则样品中姜黄素的含量下降 ,这
可能与姜黄素结构中存在的共轭结构不稳定相关 ,
因此 ,选用了棕色量瓶进行定量 。从样品测得的结
果显示 ,姜黄 、温郁金及黄丝郁金均含有一定量的姜
黄素 。
参 考 文 献
1 C.Rasmussen , et al.A Simple and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the Curcumins , the Antipro tozoal Constituents o f Curcuma
longa.Planta Med., 2000 , 66∶396
2  陈建民 ,等.姜黄属根茎和块根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含
量测定.中草药 , 1983 , 14∶11
3  何顺志 ,等.中国姜黄属植物根茎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
含量测定.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990 , 21∶95
4  戚爱棣.HPLC 测定姜黄 、郁金 、广西莪术中姜黄素的含
量.中草药 , 2002 , 33∶6
(2004-03-16收稿)
麻楝叶挥发油成分的 GC-MS 分析
周 静 周 波 谭穗懿 苏薇薇* 廖文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
  摘要 目的:对麻楝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 为开发利用麻楝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GC-MS -PC 联用
技术。结果:从麻楝叶挥发油中分离出 78 种化学组分 ,鉴定了其中 62 种 ,占挥发油总量的 97.56%。结论:麻楝叶
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 、 烯 、δ-毕澄茄烯 、δ-榄香烯 、α-榄香烯 、γ-榄香烯等。
关键词 麻楝 挥发油 GC-MS 分析
  麻楝(Chakrasia tabularis A.Juss)系楝科乔木 ,
民间用其叶治疗皮肤溃疡或作为驱虫杀虫用药。研
究表明 ,麻楝叶提取物对绿脓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等
十多种细菌和黑曲霉 、烟曲霉等霉菌有很强的抑制
作用〔1〕。有关麻楝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
道 ,笔者采用 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麻楝叶挥
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麻楝叶采集于中山大学南校区 ,
经廖文波鉴定为楝科乔木麻楝(Chakrasia tabularis
A.juss)的叶 ,样品编号为 20040331071 ,标本存放于
中山大学植物标本室 。
1.2  样品处理 按中国药典(2000版)附录挥发油
提取法操作 ,提取得到的麻楝叶挥发油为浅黄色透
明液体 ,有强烈的刺鼻气味 ,得油率为 0.21%。
1.3  仪器及分析条件 HP6890N/5973GC/MSD;
1683系统自动进样器。样品用 1 ml乙醚稀释 ,0.2
μl进样。气相色谱条件:毛细管色谱柱 HP5(5 ml ,
30m×0.25 mm ×0.25 μl;固定相:5%苯基 95%二
甲基聚硅氧烷;程序升温:柱温 50℃,维持 1 min ,以
15℃/min升温至 120℃,维持 1 min ,以 2℃/min 升
温至 240℃,维持 1 min ,柱后温度为 270℃,维持 3
min。气化室温度为 260℃,载气为氦气 ,GC-MS 接
口温度为 230℃。恒流 1 ml/min ,无分流进样。质
谱条件:电离方式 EI ,电子能量 70eV ,扫描范围:16
~ 500 amu 。
2  结果与讨论
麻楝叶挥发油总离子流图见图 ,共分得 78 个
峰 ,经 NIST02谱库检索 ,鉴定了其中 62个成分 ,并
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表)。结果表明:石竹烯 、 烯 、δ-毕澄茄烯 、δ-榄
香烯 、α-榄香烯 、γ-榄香烯等是其主要成分 。这为开
发利用麻楝药用资源提供了一定依据 。
图 麻楝叶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815·中药材第 27 卷第 11期 2004 年 11 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4.11.011
  表  麻楝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
峰号 保留时间(min) 化合物
相对百分含量(%) 峰号
保留时间(min) 化合物
相对百分含量(%)
1 1.70 1-乙氧基丙烷 0.09
2 1.78 未鉴定 0.03
3 2.73 未鉴定 0.02
4 3.73 反式-3-己烯-1-醇 0.90
5 3.86 未鉴定 0.34
6 5.79 顺式-2-(2-戊烯基)呋喃 0.01
7 5.85 反式-3-己烯-1-醇乙酸酯 0.03
8 6.43 苯乙醛 0.02
9 7.31 3 , 7-二甲基-1 , 6-辛二烯-3-醇 0.06
10 7.39 正壬醛 0.06
11 7.61 2-甲基-6-亚甲基-1 , 7-辛二烯-3-酮 0.02
12 8.90 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
1-醇 0.02
13 9.16 α,α, 4-三甲基-1-甲醇-3-环己烯 0.04
14 9.84 2 , 6 , 6-三甲基-1-甲醛-1-环己烯 0.02
15 10.03 1 , 7 , 7-三甲基双环[ 2.2.1] -2-庚烯 0.03
16 11.25 1 , 2 , 5 , 5 , 6 , 7-六甲基双环[ 4.1.0] -
2-庚烯-4-酮 0.09
17 11.47 4-亚硝基苯甲酸乙酯 0.02
18 12.71 δ-榄香烯 7.66
19 13.00 α-毕澄茄油烯 2.16
20 13.10 1 , 2-二氢-1 , 1 , 6-三甲基-萘 0.08
21 13.75 烯 8.67
22 13.92 β-榄香烯 0.33
23 14.16 α-榄香烯 7.66
24 14.56 (+)-巴伦西亚桔烯 0.04
25 14.67 未鉴定 0.34
26 14.76 未鉴定 0.08
27 14.97 石竹烯 13.94
28 15.13 β-荜澄茄油烯 0.17
29 15.21 γ-榄香烯 0.35
30 15.36 α-愈创烯 0.42
31 15.41 香橙烯 0.14
32 15.50 (+)-环蒜头烯 0.73
33 15.56 未鉴定 0.47
34 15.82 Z , Z , Z-1 , 5 , 9 , 9-四甲基 , 1 , 4 , 7-环十一碳三烯 2.14
35 16.01 异香橙烯 0.51
36 16.34 2-异丙基-5 , 9-二甲基-双环[ 4.4.0]十碳-1 , 9-二烯 1.08
37 16.41 τ-依兰烯 2.04
38 16.58 大根香叶烯 D 3.65
39 16.72 异喇叭烯 2.32
40 16.83 (-)-β-毕澄茄烯 N 2.82
41 17.01 γ-榄香烯 5.94
42 17.23 α-法呢烯 5.95
43 17.44 τ-荜澄茄烯 0.27
44 17.72 δ-荜澄茄烯 8.88
45 17.94 1 , 2 , 3 , 4 , 4a , 7-六氢化-1 , 6-二甲基-
4-(1-甲基乙基)萘 0.95
46 18.20 蛇床二烯 0.16
47 18.51 未鉴定 0.09
48 18.63 榄香烯 1.10
49 18.70 3 , 7 , 11-三甲基-1 , 6 , 10-十二碳三烯-3-醇 0.20
50 18.76 δ-蛇床烯 0.22
51 18.90 3 , 3 , 7 , 11-四甲基三环[ 6.3.0.0(2 ,
4)]-8 十一烯 0.22
52 18.97 樟脑 0.05
53 19.16 (-)-匙叶桉油烯醇 0.17
54 19.35 δ-愈创烯 0.98
55 19.57 τ-古芸烯 1.70
56 19.71 1 , 7 , 7-三甲基-2 乙烯基双环[ 2.2.1]-2-庚烯 0.07
57 19.83 4-甲氧基-1-丁基苯 0.25
58 19.88 β-古芸烯 0.42
59 20.13 未鉴定 0.47
60 20.38 未鉴定 0.17
61 20.49 2-异丙基-5-甲基-9-亚甲基双环[ 4 ,
4 , 0] 癸烯 5.05
62 20.63 τ-桉油醇 0.10
63 20.90 tau-杜松醇 1.69
64 21.25 6-蛇床(芹子)烯-4-醇 3.32
65 21.45 顺式-α- 烯-8-醇 0.29
66 21.67 未鉴定 0.12
67 22.32 杜松脑 0.08
68 22.62 未鉴定 0.02
69 22.92 3 , 7 , 11-三甲基-2 , 6 , 10-十二碳三烯-1-醇 0.26
70 26.01 (E , E)-3 , 7 , 11-三甲基-2 , 6 , 10-十二碳三烯-1-醇乙酸酯 0.13
71 26.32 未鉴定 0.03
72 26.67 未鉴定 0.33
73 28.59 异植醇 0.05
74 29.26 未鉴定 0.03
75 29.56 未鉴定 0.02
76 32.44 植醇 0.46
77 33.09 未鉴定 0.03
78 40.53 二十九烷 0.05
·816· 中药材第 27 卷第 11 期 2004年 11 月
  *通讯作者
参 考 文 献
1  Nagalakshmi MAH , et al.Phy tochemical and antimicrobial
study of Chukrasia tabularis leaves.Fitoterapia , 2001 , 72∶
61
(2004-08-02收稿)
不同产地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
丁家欣 张秋海 张 玲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了不同产地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色谱柱为 Kromasil-
C18(4.6 mm×250 mm , 5μm),流动相:甲醇-水(45∶55),检测波长:245 nm ,流速:1.0 ml/ min , 柱温:35℃。结果:补骨
脂素在 0.0448~ 0.448μg(r=0.9999)范围内 、异补骨脂素在 0.0356 ~ 0.356μg(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69%(RSD=1.97%)和 101.09%(RSD=3.06%)。
关键词 补骨脂 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
  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 Psoralea coryl 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温肾助阳 、纳气 、止泻的
功效〔1〕。其主要成分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 。
因此对补骨脂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多以这两种成分
为质量控制指标。其含量测定方法有薄层扫描
法〔2〕 、气相色谱法〔3〕 、高效液相色谱法〔4〕 ,本文采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产地补骨脂中补骨脂素
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
1  仪器和材料
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四元泵 、二极管
阵列检测器 、自动进样器 、HP 化学工作站)。补骨
脂素标准品(批号 739-8802)、异补骨脂素标准品
(批号 7038-200108)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
供。补骨脂药材由市场购买和采集 ,经中国中医研
究院中药所谢宗万研究员鉴定为豆科植物补骨脂
Psoralen coryli fol ia L.的成熟果实 。甲醇为色谱
纯 ,水为双蒸水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 Kromasil C18柱(4.6 ×250 mm ,
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流速:1 ml/min;检
测波长:245 nm;柱温:35℃。
3  样品测定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了 11个产地的补骨脂
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每个样品平行测
定 3次 ,结果见图和表。
4  讨论
4.1  对提取溶剂的选择 ,文献报道多以甲醇作为
提取溶剂〔4 、5〕 ,我们试验了氯仿 、醋酸乙酯 、甲醇 、乙
图 标准品及样品的 HPLC图
A.标准品 B.样品
1.补骨脂素 2.异补骨脂素
·817·中药材第 27 卷第 11期 2004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