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花野芝麻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5-28; 修订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朱庆华(1960-),男(汉族),天津人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
学院实验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邓雁如(1963-),女(汉族),江西宜春人 ,现任天津中医药
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与开发工作.
紫花野芝麻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朱庆华 ,赵丽迎 ,李金楠 ,于 静 ,邓雁如*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与分析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193)
摘要:目的 分析紫花野芝麻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结
合计算机检索 , 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 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 共鉴定
出 29个化合物 ,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74.11%。结论 紫花野芝麻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三十一烷 、二十九烷 、三十六烷 , 5, 6,
7, 7a-四氢 -4, 4, 7a-三甲基 -2-四氢苯并呋喃 、 6, 10, 14-三甲基 -十五烷酮。
关键词:紫花野芝麻; 挥发油; 色谱 -质谱法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5-1272-01
  紫花野芝麻(LamiummaculatumL.VarKansuenseG.Y.Wu
etHsuan)系唇形科野芝麻属植物 , 多年生草本 , 在我国主要分布
于甘肃省境内(海拔 2 700 m)。该属植物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
外伤骨折 、跌打损伤红肿 [ 1, 2] 、毒疮 、瘫痪 、半身不遂 、高血压病 、
肺热咳血 、血淋白带 、月经不调等症 [ 3] 。 经查相关文献资料 , 国
内外未见有关于此属植物紫花野芝麻的化学成分及挥发油的研
究报道 ,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检索技术分析了紫花
野芝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为该种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
科学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HP6890-HP5973气相色谱 -质谱仪(美国惠普公司)。
紫花野芝麻于 2000-07采自甘肃彰县 , 经兰州医学院药学
系张永红博士鉴定为 LamiummaculatumL.varKansuenseG.Y.
WuetHsuan全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 HP-5MS, 石英毛细管柱(50 mm×
0.25 mm×0.25μm), 柱温为 60 ~ 280℃, 升温速度为 5℃/min,
气化室温度为 300℃, 进样量 0.4 μl, 载气为氦气 , 柱前压 59.8
kpa, 分流比 15∶1。
2.2 质谱条件 离子源为 EI源 , 电子能量 70 ev, 离子源温度
230℃, 扫描范围 33 ~ 550质量单位 , 扫描速度 0.5 s/dec。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阴干后的紫花野芝麻全草 20g,粉碎
进行水蒸气蒸馏 , 收集流出液用等体积的乙醚萃取 6次 , 回收乙
醚后得到淡黄色有特殊气味的油状物若干 [ 4] 。
2.4 样品测定结果 挥发油气相色谱图共有 48个峰 , 用面积归
一化法计算出有关的相对含量 ,相应质谱图经计算机检索并结合
文献调研 [ 5] , 共鉴定出 29个化合物 ,鉴定出的化合物含量占总挥
发油的 74.11%,分析鉴定结果见表 1。
3 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 , 紫花野芝麻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三十一
烷 、二十九烷 、三十六烷 、5, 6, 7, 7a-四氢 -4, 4, 7a-三甲基 -2
-四氢苯并呋喃 、6, 10, 14-三甲基 -2-十五烷酮 、十二烷 、邻苯
二甲酸丁酯 、 3, 5, 22-三烯豆甾烷等。进一步对所鉴定的成分归
类分析可看到紫花野芝麻挥发油中含有较多的烷烃类化合物 ,占
总挥发油的(49.27%), 其次为芳烃(10.59%), 酯类(7.42%),
酮类(6.81%),胺类(2.47%)等。通过对紫花野芝麻挥发油化
学成分的研究 , 为该植物的系统研究积累了资料 , 同时也为进一
步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表 1 紫花野芝麻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峰号 保留时间t/min 化合物名称
分子

分子

相对含量
(%)
1 5.72 癸烷 Decane C10H22 142 2.11
2 6.35 1-甲基 -3-(1-甲乙基)苯Benzene, 1-methyl-3-(1 -methylethyl)- C10H14 134 1.24
3 6.47
1-亚甲基 -4-(1-甲基乙烯基)环已烷 cydonexane, 1 -methylene-4 -(1-methylethe-nyl)-
C10H16 136 1.34
4 11.57 正十二烷 Dodecane C12H26 170 3.91
5 17.93 正十四烷 Tetradecane C14H30 198 2.39
6 20.50
4-(2, 6, 6-三甲基 -1-环已烷 -1)-3 -丁烯 -2-酮 3-Buten-2-one, 4-(2, 6, 6-tri-methyl-1-cyclohexen-1-yl)-E-
C12H18O 178 0.56
7 21.48 1-环戊基 -3-乙氧基 -2-丙酮 2-Propanone, 1 -cydopentyl-3-ethory- C10H18O2 170 1.65
8 21.70
5, 6, 7, 7a-四氢 -4, 4 , 7a-三甲基 -2 -四氢苯并呋喃 2(4H)-Benzofuranone5, 6, 7, 7a-tetrahydro-4, 4, 7a-trimethyl-
C11H16O2 180 5.53
9 23.90 正十六烷 Hexadecane C16H34 226 2.34
10 26.66 正十七烷 Heptadecane C17H36 240 1.42
11 29.30 正十八烷 Octadecane C18H38 254 1.92
12 30.42 6, 10 , 14-三甲基 -2 -十五烷酮 2-Pentacecanone, 6, 10, 14-trimethyl- C18H35O 267 4.60
13 30.93
二(2-甲基丙基)1, 2-苯二甲酸酯 1, 2 -Benzenedicarboxylicacid, -bis(2-methylpropyl)es-ter
C16H22O4 278 1.19
14 31.82 正十九烷 Nonadecane C19H40 268 1.00
15 32.45 十六酸甲酯 Hexadecanoicacidmethylester C17H34O2 270 0.94
16 33.23 邻 苯 二 甲 酸 丁 酯 Dibu-tylphthalate C16H22O4 278 3.83
17 34.10 十六酸乙酯 Hexadecanoicacidethylester C18H36O2 284 0.75
18 34.25 正二十烷 Eicosane C20H42 282 0.62
19 36.53 1-氯代十八烷 Octadecane, 1-chloro- C18H37Cl288.5 0.73
20 37.40 正二十二烷 Docosane C22H46 310 1.80
21 44.91 正二十五烷 Pentacosane C25H52 352 1.21
22 46.81 9-辛基 -十七烷 Heptadecane,9-octyl- C25H52 352 0.42
23 48.64 正二十七烷 Heptacosane C27H56 380 3.06
24 50.41 正二十八烷 Octacosane C28H58 394 1.17
·127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5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5
表 1 紫花野芝麻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峰号 保留时间t/min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分子量 相对含量(%)
25 52.46 正二十九烷 Nonacosane C29H60 408 9.08
26 54.94 正三十烷 Tricontane C30H62 422 1.72
27 55.37 3, 5, 22 -三烯 -豆甾烷 Stig-mastan-3, 5, 22-trien C29N48 396 3.82
28 57.06 正三十一烷 Hentriacontane C31H64 436 9.04
29 58.06 正三十六烷 Hexatriacontane C36H74 506 4.72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六十五卷第二分册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7:486, 489.
[ 2 ]  乌鲁木齐国土资源编委会.乌鲁木齐国土资源 [ M].乌鲁木齐:新
疆人民出版社 , 1993:197.
[ 3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7:2133.
[ 4 ]  高海翔 ,鲁润华 ,汪汉卿 ,等.透骨草挥发油成分分析 [ M] .中草药 ,
2000, 31(8):574.
[ 5 ]  丛蒲珠.质谱在天然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 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
收稿日期:2009-08-17; 修订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沈钦海(1966-),男(汉族),山东曹县人 ,现任山东医学高等专
科学校临床教研室副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
究工作.
木芙蓉叶提取物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性研究
沈钦海 ,秦召敏 ,孙志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目的 观察木芙蓉叶提取物(CHE)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被分为
3组 ,即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 、CHE预防组。 CHE预防组除腹腔注射 40%CCl4外 , 还给予 CHE灌胃 , 1次 /d, 至第 8周 , 所
有大鼠均被处死。收集大鼠血液 , 检测转氨酶及肝纤维化指标;取不同部位肝组织除检测脂质过氧化外 , 还进行病理检
测。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 CHE预防组大鼠血清 ALT, AST, HA, LN, PCⅢ , Ⅳ -C, MDA含量均降低 , SOD, GSH-Px, ALB
水平升高;病理学检测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CHE对 CCl4诱导的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而且对其产生的肝纤维
化有抑制和减轻作用。
关键词:木芙蓉叶提取物; 肝纤维化; 大鼠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5-1273-02
  木芙蓉属槿葵科木属植物 ,其花 、叶和根均可入药 ,味微辛 ,
无毒 , 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排毒 、凉血止血之功效 ,在民间被广泛
用于治疗痈肿疮疖。文献记载该药外用和口服有很好的抗炎 、消
肿作用 , 可以治疗阑尾炎 、腮腺炎 , 也可以治疗关节炎 、丹毒等。
符诗聪等 [ 1]研究发现木芙蓉叶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罗仕华等 [ 2]研究发现木芙蓉叶有效成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
保护作用。近年来 , 研究发现木芙蓉叶中主要成分含有芸香苷
(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 [ 3 , 4] 。黄酮类化合物多有较强的抗自由
基作用 , 对机体氧化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四氯化
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探讨 CHE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
1 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木芙蓉叶(重庆市三峡库区)采用 70%乙醇回
流法进行提取 , 其主要成分为总黄酮 , 提取过程参照姚莉韵等 [ 5]
实验方法 , 通过减压浓缩并真空干燥而获得浸膏(每克浸膏相当
于生药 47.8 g),然后用蒸馏水稀释备用。透明质酸(HA)、层粘
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 -C)检测试剂盒
(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
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及白蛋白(ALB)检测试剂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转氨酶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
制剂厂);四氯化碳(重庆西南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动物 Wistar实验用雄性大鼠 , 体质量 180 ~ 200 g/只(重庆
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2 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将 35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正常对照组(10
只),模型组(15只), 木芙蓉叶提取物预防组(10只),各组间暴
露因素无差异。模型组和干预组给予含 40%CCl4 的石蜡油溶
液 , 腹腔注射 8周 , 1 ml/kg, 2次 /周 , 干预组同时给予木芙蓉叶提
取物(CHE), 剂量为人体的 10倍量灌胃(人木芙蓉叶临床拟用
量为生药 15 g/d,体重按 60 kg计 , 即 0.25 g/kg· d), 1次 /d;正
常对照组只给予生理盐水 1 ml/kg, 腹腔注射 8周 , 其中模型组在
8周中共有 4只死亡。
2.1.1 血生化与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检测 动物麻醉 , 摘眼球取
血 , 分离血清 ,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 ALT、AST和 ALB值 , 采
用放免法检测Ⅳ -C、HA、LN、PCⅢ型胶原 , 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
作。取肝左叶同一部位 ,比色分析检测肝组织 SOD、MDA和 GSH
-Px的活性。
2.1.2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取肝右叶同一部位 , 10%甲醛固定 ,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 行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
组织增生状况。根据肝组织病理变化 ,将纤维化分为 0 ~ 4级 [ 6]:
0级:无肝纤维化;1级:纤维结缔组织仅局限于汇管区或汇管区
扩大 , 有向肝小叶发展的倾向;2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进入肝小
叶 2/3并有 1级同样的改变;3级:纤维结缔组织进入肝小叶中
央周围;4级:纤维结缔组织在全小叶多处弥漫性增生 , 假小叶形
成 , 并有 3级同样的改变。
2.2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 计量资料用 x±s表
示 , 采用 SAS6.12软件对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 , 纤维化程
度以等级资料表示 ,并用 Ridit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CHE对肝功能的影响 由表 1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
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 说明造模成功;预防组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1), 白蛋白(ALB)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果表明
CHE预防组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1273·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5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