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低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



全 文 :收稿日期:2015-02-2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张莉梅(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植物资源利用;E-mail:limeizhang512@163.com。
通讯作者:喻方圆,男,教授。
低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
张莉梅1,2, 张子晗1, 刘 源1, 赵 青1, 喻方圆1
(1.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江苏 南京210037;
2.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北京100083)
摘 要:通过对不同层积时间圆齿野鸦椿种子萌发及其生理生化变化情况的研究,得出种皮对圆齿野鸦椿种子萌发具有
很强的机械障碍,仅通过低温层积不能完全解除种皮的机械障碍。低温层积配合60℃温水浸种能够有效解除休眠。同
时通过实验发现,当采取播前温水处理打破种皮机械障碍时,以低温层积90~120d为宜,层积时间过长会导致萌发率
降低。通过实验,对低温层积不同时间的圆齿野鸦椿种子生理生化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层积时间增加,可
溶性糖含量与G-6-PDH和6-PGDH联合酶活性波动上升,而淀粉含量波动下降。说明种子内含物质相互转化,逐步解
除休眠,同时种子呼吸代谢中戊糖磷酸途径所占比重上升。POD活性先逐渐上升,在120d后活性下降,笔者认为这可
能是导致层积120d后种子萌发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圆齿野鸦椿;种子休眠;可溶性糖;淀粉;酶活性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5.07.037
中图分类号: S 723.1+3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5)07-0037-04
The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
Seeds During the Period of Stratification
ZHANG Limei 1,2,ZHANG Zihan1,LIU Yuan1,ZHAO Qing1,YU Fangyuan1
(1.Co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Colege of Forestr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China;
2.School of Nature Reserv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uscaphiskonishii
Hayata seed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eds coat presented strong mechanical obstruction.The seed dormancy could not be broken
by stratification only.Low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plus soaking with 60℃ hot water could break
seed dormancy effectively.The experiment found that the optimum stratification time for dormancy
breaking was between 90days and 120days.Longer stratification time would make the rate of germi-
nation declined.During the period of low-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the content of soluble sugars,the
activity of G-6-PDH and 6-PGDH increased fluctuantly while the content of starch declined.It indica-
ted that the seed storage substances might transfer from each other while the dormancy was being
broken,the proportion of PPP was rising in respiratory metabolism.The activity of POD increased
with peak value at 120days and decreased afterwards.It might be the main factor of the declined
germination after 120days.
Key words: 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seed dormancy;soluble sugar;starch;
enzyme activity
  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为省沽
油科野鸦椿属树种,是中国特有的常绿小乔木,红果期
可跨越秋、冬和翌年春3季,长达7个月以上,又因树
形优美[1-3],可配置在公园或庭院等,用作室外景观植
·73·
研究报告  张莉梅 等:低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
物与室内观果植物;且树干可做材用,种子油可制肥
皂,根及干果可入药祛风湿,极具观赏价值及药用价
值[4]。
  目前对于圆齿野鸦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扦插育
苗技术、播种育苗技术以及干旱胁迫生理的研究[4-8]。
圆齿野鸦椿种子具有休眠特性,虽然有报道指出种子
需层积催芽处理才能萌发[3],但其休眠的生理机制及
打破休眠的方法还未见系统报道。
  本试验拟通过研究低温层积催芽处理过程中种子
的萌发情况及其与内含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了解圆
齿野鸦椿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为确定圆
齿野鸦椿种子休眠解除的最佳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供试种子于2012年12月采自江西省赣州市安
远县。
1.2 材料处理与测定
采取低温层积加播前60℃温水浸泡的方法对种
子进行预处理。于2012年12月15日起进行层积处
理,基质为干净河沙,以体积比3份湿河沙与1份种子
混合,在4℃条件下冷藏。试验期间适时喷水,保证基
质处于湿润状态。翌年3月1日第1次取样,之后每
15天取1次样,共取5次,于2013年5月4日取样
结束。
1.2.1 种子发芽试验
经层积的种子,分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种子
用60℃温水浸泡24h,自然冷却,对照组种子不做任
何处理。处理组与对照组均4次重复,每重复50粒种
子。将种子置于发芽盒内,基质为湿河沙,于24h光
照、25℃恒温光照培养箱内培养1个月后统计发芽情
况。期间适时喷水,使基质保持湿润状态,为种子萌发
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
1.2.2 内含物及相关酶活性指标测定
每次取样后,测定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
量,过氧化物酶(POD)和 G-6-PDH 和6-PGDH 联合
酶活性。
  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
法[9]、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比色
法[10]、G-6-PDH 和6-PGDH 联合酶活性测定采用
Brown和 Wary)的 方 法,测 定 NADPH 的 产 生
量[11-12]。
  数据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18.0软
件进行图表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发芽率的变化
种子的发芽率是对种子休眠研究的重要参照指
标,其结果可较直观地衡量种子休眠的解除程度。因
此,本试验用种子的发芽率来描述种子休眠的解除程
度,试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可见,在种子低温层积解除休眠过程中,随
着层积时间的增加,对照组种子的发芽率也在上升,但
远远低于处理组种子的发芽率。
通过对实验组种子发芽率的数据分析,可知种子
在75~120d的层积过程中,发芽率随层积时间增加
而上升,在120d时达峰值48%。而120~139d时发
芽率为37%,下降了22.9%。
表1 低温层积不同时间+温水浸泡处理对
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处理
层积时间(d)
75  90  105  120  139
处理组(温水浸种) 30  47  47  48  37
对照组(冷水浸种) 0  0  0  1  2
2.2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2.1 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变化
休眠解除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如图1所
示。由图1可见,在75~90d时下降了19.12%,
90~105d大幅上升,超过75d时含量水平达39.08
mg/g(FW),105~120d时小幅下降,但仍高于75d
时的含量水平,120~139d时小幅上升,105d以后保
持在40mg/g(FW)水平。方差分析表明,层积不同时
间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极显著(见表2)。
图1 低温层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休眠解除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见图2。由图2
可知,在75~90d时有较大幅度的下降,90~105d时
小幅上升,105~120d时大幅下降,120~139d时小幅
上升。方差分析表明,层积不同时间种子淀粉含量差
·83·
第34卷 第7期 2015年7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7 Jul. 2015
表2 低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可溶性糖,淀粉,POD活性,G-6-PDH和6-PGDH联合酶活性方差分析
测定指标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组间偏差 571.084  4  142.771  7.270** 0.005
可溶性糖 组内偏差 196.378  10  19.638
总偏差 767.462  14
组间偏差 10.320  4  2.580  1.976  0.174
淀粉 组内偏差 13.059  10  1.306
总偏差 23.379  14
组间偏差 1 362 371.783  4  340 592.946  8.245** 0.003
POD活性 组内偏差 413 088.720  10  41 308.872
总偏差 1 775 460.504  14
组间偏差 19 302.044  4  4 825.511  2.201  0.142
G-6-PDH和
6-PGDH联合酶活性
组内偏差 21 928.593  10  2 192.859
总偏差 41 230.637  14
   注:“*”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异不显著(见表2)。由图1和图2可知,在低温层积
75~139d时,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呈
下降趋势。
图2 低温层积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2.2.2 POD活性的变化与分析
POD活性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3可知,圆齿野
鸦椿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POD 活性变化趋势为
75~120d时随层积时间的增加而有不同幅度的上升;
而在120d后POD活性大幅度降低,低于层积105d
时的活性值。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层积时间POD活
性差异显著(见表2)。
2.2.3 G-6-PDH和6-PGDH联合酶活性变化及分析
G-6-PDH和6-PGDH联合酶活性变化情况见图
4。由图4可知,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 G-6-PDH 和
6-PGDH联合酶活性趋势为:75~90d时,酶活性小幅
增强;90~105d时,活性减弱达酶活性最低值;105~
120d时,酶活性又有小幅上升;120~139d时,活性大
幅增强达到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积时间
G-6-PDH 和6-PGDH 联合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见
表2)。
图3 低温层积过程POD活性的变化
图4 低温层积过程中G-6-PDH和
6-PGDH联合酶活性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圆齿野鸦椿种子休眠的原因
低温层积处理能够软化种皮,增加种子的透水透
·93·
研究报告  张莉梅 等:低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
气性。而低温层积处理139d后不进行其他预处理情
况下种子的发芽率仍极低,说明仅低温层积处理并不
足以解除圆齿野鸦椿种子的休眠。低温层积后用温水
浸泡,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说明温水浸泡处理能
够解除因种皮障碍而引起的休眠。从研究结果中还可
以看出,仅温水浸泡不能打破圆齿野鸦椿种子的休眠,
说明可能还存在其他抑制物质抑制种子萌发,因抑制
物质引起的休眠随层积时间的延长而逐步解除。综合
来看,圆齿野鸦椿种子属于综合休眠类型,一是存在种
皮障碍,二是存在抑制物质。
3.2 种子内含物质含量与G-6-PDH和6-PGDH 联
合酶活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植物种子种胚中的淀粉是种子萌发过程中重要的
储能和供能物质,而可溶性糖含量水平标志着源端的
同化物供应能力,反映出库端对同化物的转化、利用能
力[13]。实验中淀粉含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
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种子内淀粉、脂类
等大分子储存物质水解为可溶性糖,通过代谢作用促
进种子萌发。
G-6-PDH和6-PGDH联合酶与细胞的呼吸代谢
途径有关,是戊糖磷酸途径限速酶。戊糖磷酸途径的
中间产物能够为核酸代谢提供所需的磷酸戊糖,同时
为还原性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在低温层积
75~90d时,G-6-PDH 和6-PGDH 联合酶活性小幅
增强;而在105d时,酶活性降至最低值,这可能是由
于90~105d期间酶活性上升使种子累积PPP循环所
代谢的中间产物及NADPH,导致酶活性降低。105~
120d酶活性小幅增加,可能是由于种子代谢作用的消
耗引起酶活性上升。结果表明,PPP途径在种子呼吸
代谢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随着120d后POD活性
的降低,PPP途径可能在此阶段呼吸作用中所占比重
有所降低。
3.3 种子最适层积时间及引起种子发芽率降低因素
低温层积处理120d后处理组种子发芽率下降,
针对此现象笔者有如下3种假设:
1)由于低温层积时间较长,种胚在低温高湿的环
境中腐烂变质;2)与实验中POD于120~139d时活
性大幅度降低有关;3)由于低温层积时间的增加,种皮
软化,而对种子进行温水预处理可能导致种胚受损。
在层积120d时达到峰值48.00%,这与欧斌等于
2006年所进行的圆齿野鸦椿种子预处理试验的结果
一致[3],而在层积139d时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因此认
为90~120d为圆齿野鸦椿种子低温层积结合播前温
水浸泡的最适层积时间。
  75~120d时,POD活性随着层积时间的增加而
增加,萌发率也随之上升。120d后POD活性大幅度
下降。梁文英进行的圆齿野鸦椿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中,先将种子沙藏16个月再用赤霉素与温水处理后,
同样有较高发芽率[2],可能是因为赤霉素处理后POD
等相关酶活性有所上升所致,与本实验并无矛盾。由
于沙藏16个月后圆齿野鸦椿种子仍具较强萌发率,因
此笔者认为,POD活性降低可能是萌发率下降的主要
因素,而种胚在较长时间的低温层积过程中依然具有
较强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覃嘉佳,聂海兵,龙云英,等.圆齿野鸦椿种子发芽过程及其
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7(6):7-9.
[2]梁文英.圆齿野鸦椿播种育苗技术[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1):73-76.
[3]欧斌,李远章.圆齿野鸦椿种子预处理和苗木生长规律及育
苗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6(3):16-18.
[4]许方宏,张倩媚,王俊,等.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ii
Hayata的生态生物学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
306-309.
[5]覃嘉佳,龙云英.圆齿野鸦椿扦插繁殖技术[J].林业科技开
发,2007,21(3):71-73.
[6]李玉平,邹双全,何碧珠.圆齿野鸦椿种子外植体的快繁体
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5):
480-483.
[7]支丽燕,吴田兵,龙云英,等.干旱胁迫下圆齿野鸦椿苗期叶
片的生理特性[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2):190-192.
[8]涂淑萍,曹蕾,喻苏琴.圆齿野鸦椿芽继代增值的影响因素探
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 486-13 487,13 413.
[9]黄学林,陈润政.种子生理试验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1998.
[10]王学奎,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第2版)[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浦心春,韩建国,李敏.结缕草种子打破休眠过程中的代谢
调控[J].中国草地,1994(3):20-24.
[12]陈丽培.油松种子萌发初始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南
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13]郝丽丽,张存旭,杨阳.栓皮栎种胚发育过程中储藏物质积
累变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4):128-131.
·04·
第34卷 第7期 2015年7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7 Ju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