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川油桐主产区油桐根腐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全 文 :第 g卷 第 2期
29 89 年1 2月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J OR N U A L OF S O UT H WETS F R S O ET R YC O L LGE E
四 川 油桐 主 产 区
油桐根腐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陈守常 肖育责 杨大胜
(四 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成都 ) (四川省万县地区林业局 )
摘要 本项研完根据 气候生态条件 , 将四 川油桐根腐病发生地域 , 区划为重病
区 , 发 病区和无病区 。 同时 , 从土攘生态条件出发 , 将病害发生的林地类型划
分为 4 个序列 :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钙质紫色土林地 , 亚类中等受害的油桐中
性紫色土林地 , l 类轻度受害的油 桐中性紫色土林地和 W类无 病的油桐酸性紫
色土林地 。
在重病区 I 类严重受害林地上 , 建立 了大 面积综合控制试验林 1 1 4 0亩 。 1 9 8 2
~ 1 9 8 7年连续采用以 “ 栽植 良种 , 增强抗性 ” 为前提 , “ 灌施药 液 , 酸 化 土
攘 ” 为基础的营林生态防 治方法 , 效果显著 。
文 中就四 川油 桐生产全局 , 对战略和策略控制此病进行 了探讨 。
关键词 : 油桐 ; 油 桐根腐病 ; 营林生态防 治
油桐是四川丘陵山区的重要经济树种 , 分布于盆地丘陵及其盆缘山地 , 结果桐株 5
亿株 , 常年产量 (籽 ) 1 . 5亿千克 , 占全国总产的 40 % , 为我国最大的油桐生产省区 。
桐油并外销各省和出口 水 。
1 9 5了年 , 首先在四川万县桐区发生油桐根腐病 , 此后在各桐区相继发生 , 并不断蔓
延 , 危害十分严重 。 仅 1 9 7 9 ~ 1 9 8 6年统计 , 全省因病枯死 4 9 . 2 5 万株 , 累计经济损失达
6 5 7
.
9 8万元 〔 1 〕。 30 年来 , 此病对油桐生产威胁较大 , 影响了四川油桐优势的充分发挥 , 群
众称之 “桐癌 ” 。 为了解决油桐生产上 “ 老大难 ” 问题 , 1 9 8 2~ 1 9 8 7年 , 在探索病因 ,
研究规律的同时 , 肯定 了油桐根腐病是历史性病害 , 又是由油桐腐皮镰抱 ( F 哪 ar 艺: `川
: o l a o i (M a r t
.
) S
a e e . f
. s p
. a l e u r£t `d i s C h e n e t X i a o ) 〔 2 、 3 〕 引起的新病害。 与此
同步 , 在重病区建立试验林 , 进行了大面积综合控制试验 , 效果显著 。
本文报道发病地域区划 、 病害林地类型划分和 6 年综合控制试验的结果 , 在此基础
二 四川 日报 , 1 98 7 , 我省桐汕 捎售前景看好 9 . 19 . 二版
工9 8 8年 7 月 8 日收稿
142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9 卷
上 , 提出了全省战略和策略控制措施 。
1 病害地域区划研究
油桐是一种亚热带喜温树种 。 由于历史条件 、 树种生物学特性和产量分布状况 , 四
川油桐栽培已形成一定的格局 。
栽培区域大体以乌江 、 渠江为界 , 以东为油桐主产区 , 以西为一般栽培区 , 川西为
发展区 。 在主产区内 , 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 。
1门 气候生态条件对病害发生适宜性综合评判
油桐根腐病发生程度与 4 ~ 6 月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极为显著 , 据此 , 以油桐主产区
( 3 4个县 ) 20 年 ( 1 9 6 1一 1 9 8 0年 ) 4 ~ 6 月的平均气温 、 月平均相对湿度和降雨量 , 采用
模糊综合评判法〔 4 、 5 〕 , 对发病区域适宜性进行评判 。
此病发生的适宜温度在 12 ~ 2 o8 C之间 , 其发病温度的隶属函数为 :
义 艺一 a 落 _
a Z 一 Q l
义 1 一
2 0 一
1 2
1 2
劣 : 一 1 2
8
12 ( 义 ` < 2 0
a 3 一 工艺 _ 2 8 一 x ` _ 2 8 一 义 `
a 3 一 a 2 2 8 一 2 0 8
% ` = 2 0
2 0 < 二 `《 2 8
了.,.咬1、
一劣ùr、少U
式中 : U T ( 二` )— 月平均气温对适宜发病的隶属度 ; 介一一月平均气温变量 , a :— 发病适温下限值 , a :— 发病适温中值 ; a 3— 发病适温上限值。根据发病适宜的相对湿度和降雨量 , 其隶属函数为以下线型模式 :
U 尸 ( x ` ) = 义公一 口尸
” .艺儿
a 刀仍“ 汤 一 a 刀仍幻乙
U

( x
` ) = 义毖一 (2 丑 ,冷艺几
a 刀仍 a 苦 一 a 刀仍名, 乙
式中: U 二 ( 二` ) — 月平均相对湿度对适宜发病的隶属度 ,U 二 ( x ` ) — 月平均降雨量对适宜发病的隶属度 ;a 二 , “ 二 , a 二哪“ 。 -—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降雨量的最大值 ,a 二。如 , a 二。 。— 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 降雨量的最小值。依照上述隶属度 ( U ) 的大小 , 各区规定为:
重病区 U 》 0 . 6 ; 发病区 0 . 5《 U < 0 . 6 ; 无病区 U < 0 . 5
上列隶属 函计算结果 , 模糊概率模型为 :
尸 (二 ` ) = 生毖。 (二` )
求算各县 1 0 6 1~ 1 9 8 0年 4 、 5 、 6 月平均气温 , 月平均相对湿度 、 降雨量的模糊概
陈守常等 :四川油桐主产区油桐根腐病综合控制技未研究
率 。 模糊关系矩阵 R, 权数为向量 B = R · A , 分配如表 1 。
表 1 温度湿度和降雨且对病害影响的权数
气候因子 月平均气湿 月平均相对湿度 月降雨 量
月 份 4 5 6 4 5 6
权 效 0 . 1 9 0。 1 5 0 . 1 1 0 . 1 2 0 . 1 1 0 . 1 1
I B M一 F C / X T对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进行计算 , 得出油桐主产区各县有利于 油 桐 根
腐病发生的得分值 (表 2 ) 。
表 2 四 川油桐主产区油桐根腐病的模糊评判结果
重 病 区
县 名
得 分值
万县
0

6 82
开县 南川 酉由 云阳 梁平 大竹 邻水 垫江 彭水 黔江 开江
.
6 7 5 0

6 52 0
.
6 5 2 0

6 4 2 0

6 3 8 0

6 3 8 0

6 2 6 0

6 2 5 0
。 6 1 2 0

6 1 2 0

6 02
发病 区
县 名
得 分值
秀山 广元 渠县
0

59 6 0
. 与8 9 0 。 5 7 4
涪陵 忠县 奉节 仪陇 广安 营山 达县

5 6 8 0

5 6 6 0

5 6 6 0

56 2 0

5 6 2 0

5 56 0

5 5 2
平 昌 宣汉 通江

5 5 0 0

5 49 0

5 2 4
无病区
县 名
得 分值
巴 中 旺苍 南部 闻中
. 左9 6 0 . 4 8 8 0。 4 e 8 0 。 选7 4
丰都 苍 溪 南江 巫 山 石柱
0

66 0
.
4 6 2 0
。 嫂8 6 0。 4 3 4 0 。 4 3 0
.
2 适宜发病的地域区划
综合评判结果 , 与发病历史结合分析 , 将四川地区油桐主产县区划为三个区域 。
1
.
2
.
1 重病区 : 病株率 10 % 以上 , 以万县为中心 , 东至云阳 , 西 抵 梁 平 、 邻水 、 垫
江 、 大竹 , 北达开江 、 开县等 12 个县 (市 ) , 为油桐主产区 。 生态气候条件适宜于病害
发生 , 在立地条件较差 , 土壤偏碱林地上 , 桐株生长衰弱 , 严重发病 , 成片枯死 。
1
.
2
.
2 发病区 : 病株率 10 % 以下 , 主要分布在川东北丘 陵地带 , 包括秀山 、 渠县 、 涪
陵 、 忠县 、 奉节 、 仪陇 、 广安 、 营山 、 达县 、 平昌 、 宣汉 、 通江 、 广元等 13 个县 。 在中
性至偏碱性林地上发生和危害。
1
.
2
.
3 无病区 : 本区北起巴中 、 南江 、 旺苍 、 苍溪 、 西至间中 , 南部 , 东达丰都 、 石柱 、
巫山等 9 个县 , 以及川中 、 川北非主产区 1 36 个县 。 生态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 , 地
貌属于盆北及盆东低中山区 。
就全省油桐产区而言 , 主产区 26 个县 , 现有桐树 2 . 94 亿株 , 占全省结果桐株的 5 8 . 8 % ,
年产籽量 1 . 01 千万千克 , 为四川产量的 6 2 . 9 7 % 。 油 桐 基 地 县 23 个 , 占基 地 总数的
7 2

O%
。 因此 , 主产区在油桐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但主产区 内油桐根腐病严重 , 表 3 表明 , 重 病 区 占主 产 县 的理2 . 3 % , 桐林面积
5工4 . 61 万 亩 , 桐 树 1 . 似亿株 , 占主产县桐株总数的 3 5 . 4% 。 发病区 1 个县为主产区的
4 2
.
3 %
, 面积 2 3 3 . 9 4万亩 , 桐树 4 . 48 千万株 , 占主产区桐株总数的 1 5 . 2 4 % 。
上述适宜发病地域的区划 , 为油桐栽培、 病害控制和预防提供了区域化布局和战略
措施的科学依据 。
1 4 4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g 卷
的g浦毖占对
的帅娜口洲19 0叮臼O口卜旧囚 tN卜闪的对囚 0州6哪工的刃gN口的工卜洲9T价哪的N6卜9卜的曰9的 0囚卜八劣à竭氧
ǎ,一朴端履因à
帅?O的`占霉囚的?囚对66瞬的。O卜价.L口阅囚州的.9州闪瞬囚瞬侧.帅卜洲哪的的卜.0旧O娜沟口的.囚卜1690 .的9卜凶的0
.
0洲目对9ǎ但à彩巨
占朴巾禅悴曰周
。健赚。照栩最开
。于遥。器桩。栩坦于日
叹 俱 囚
O叼带州哪苗卿州9叫帕仍的 囚096旧6囚的N100囚的9卜6的甘N卜洲对6州闪的囚心9L对gN灼6的6瞬对卜91卜的0州如的卜OC工州卜山的06由O6卜NO州的0洲9闰
郊吨众裹因嘿(货è酬氰
NO卜`0刊刘`闪瞬0 .aOS哪工的0 .工60N的对.9凶6
州对哪的山
的6 .州N69aO洲
N
.卜0691洲的洲
.目卜扣T
?69寸卜aO囚目.价的洲口凶N6 .9的6口嵘的
.囚哪02劝的6 .口州0的哪 劝。0(扭à健彩
邱礼轰!*
。其州妮裕澎铃一黔撰一宜母卜62961吸粥休粼艺ó娜
卞巾。圈劝已侧嘟泪 迹玲曰徊粼认耸彭杯淞邱的翅喃联 斑
。认佩曰帐
绷 镶 凶
帅对0自`的é哪
彩旧仰雌粼枷宕作翅袋骤澳凶钱州骡用一气目
的卜Ng州哪娜的囚曰80卜岭州对扣9娜N6工卜的的价 口囚0对O的6刘囚匀的O卜闪哪州aO的90刘0闪的对O的 卜洲工09洲10娜的6洲
郊众嘛属因俱ǎ券à碉撅
旧闪.N6州`0凶价
的.9州洲aO工的0 .扣卜州6N哪。09的刘旧卜N .1的g哪的们

89因囚州喷?闪0卜工
0
.卜69哪N州口。山的州T闪曰0 .1的ON工的洲

26瞬心帅0 .99州刘的旧心0 .卜9哪价ē但à彩旧
卞中袱幼幼关 薛翰关 俐幼导只拿除献厌巾里脚
.一一f惬
帅琳
邸嗽峨伙
侧 嚓 凶
砰吨佘翁因俱
陈守常等 :四川汕桐主 产区汕桐根腐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2发病林地类型划分研究
在油桐主产区 , 适宜发生油桐根腐病的气候生态条件下 , 各立地因子对病害影响不
尽相同 , 因此 , 土壤生态条件是一个极为重要 因素。
2
.
1 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对油桐根腐病发生程度起着积极影响的土壤类型和坡向等进行了研究 。
2门门 土壤类型与病害相关性 : 经调查 , 四川东部地貌属于平行岭谷 , 侏罗系紫色砂泥
岩风化物发育的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 。 东南部岩溶 , 由三叠系砂岩 、 白云质灰岩
及钙质暗紫色页岩发育而成的黑色石灰土和黄色石灰土 。
四川紫色土分布最广 , 研究表明 , 紫色土壤是在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 在湿热条
件下 , 因铁锰胶体活动 , 以胶状物附着于矿物表面 , 因而产生稳定的紫色 。 更因沉积时
期不同 , 水热状况差异 , 从而形成各种色调 , 试验看出 , 沉积岩颜色取决于高 、 低价铁
的比值 , F +e + + / F + + > 3 时 , 呈红棕 、 棕红色 ; 二 1 . 6一 3 . 0时为紫 、 棕 、 砖红色 ; = o
时呈黑色 。 紫色岩石组成物复杂 , 各种盐类 (碳酸钙 、 硫酸钙、 氯化物等 )含量各异 。
根据紫色土质地 、 结构 、 肥力 、 p H值等 , 油桐栽培区内分为钙质紫色土 、 中性紫色
土和酸性紫色土三大土壤类型 。 油桐根腐病发生程度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 测定结果列入
表 4 。
表 4 油桐根腐病发生程度与土坡肥力 pH值相关性
\ \ 土壤类 型
\ \ 分 析项 口 \ \ 红 棕紫泥 土
棕紫 泥土
灰棕紫泥 土
暗紫 泥土
红 紫泥土冲积黄泥 土
病 害 等 级
自伏从 石乡。 )
介 抓 (多。 )
个 磷 ( % )
速 效磷 ( P P m )
速 效钾 ( p p m )
碳酸钙 ( % )
PH 值
重一中
0
.
72 6
0
.
C3 6
0
.
] 9
3
.
5

]
.
5 8 ~ 1
.
6 5
0
.
07 8~ 0
.
0 8 8
0
.
0 8 8~ 0
.
1 3
4 ~ 4
.
5
4 6 ~ 1 3 0
.
5
0
.
2~ 0
.
9
中性 6 . 5一了. 3
0
.
0 18
6 0
.
5
2 wt 1 9
钙质 7 . 3~ 8 . 3
极 少
酸性 6 . 0
土样分析表明 , 灰棕紫泥 、 暗紫泥肥力高于红棕紫泥 。 前者士壤 碳 酸 钙 含量低 ,
0
.
2一 0 . 9% , p H 6 . 5一 7 . 3 , 中性 或 偏 碱 , 病害较少 , 而后者含有碳酸钙较高 , 2 一
1 9%
, p H 7
.
3 ~ 8
.
3
, 病害严重 。
在周年发病期中 , 从测定红棕紫泥土壤 p H值看出 , p H 7 . 6~ 8 . 2与病害相关性较为
明显 (表 5 ) , 这一结果与接种试验 , 菌丝生长所需 p H范围相吻合 。
2
.
1
.
2 坡向与病害相关性 : 不同坡向反映出土壤肥力 、 热量的差异 , 因而病害程度不
同。 南坡土壤肥沃度大于北坡〔 “ 〕 , 有机质 1 . 04 % , 速效磷 4 . 9 3 p p m , 速效钾 21 . 8 9 p p 。 ,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9卷
表 5

\ 年周期油桐根腐病株出现数里与土坡 Hp值变动状况

4 7 9 5
观测内容 \ \、
病 锤术( % )
pH 值
1
.
3 1
.
7 5
.
8 e 3 78
.
0 ~ 9
.
3 2
.
0 ~ 3
.
1
8
.
0 5~ 8
.
3 8
.
4 ~ 8
.
67
.
6~ 8

28
.
1 2~ 8
.
4
北坡分别为0 .84 % , 3 . 4 Op p m 和 27 . Op p m 。 前者 日照时数长 , 幅射强度大 , 所获幅射总
量常比后者多1 . 6~ 2 . 3倍 。
在同一海拔范围 ( 7 0 o m ) 内 , 阳坡上油桐根腐病株率仅 5 . 0~ 8 . 3% , 而阴坡上升
为 24 . 7~ 27 . 7% , 有的样地高达 36 . 7~ 46 . 8% , 反映在产量上 , 前者高出 3 ~ 4 倍 。
综上可见 , 桐区立地条件左右着病害发生和严重程度 , 因此 , 控制病害的基础是划
分立地类型 。
2
.
2 病害区域的林地类型划分
油桐林立地类型是油桐生长的生态 因子总和 。 为了综合评价油桐林立地类型对病害
的影响 , 在适宜发病地域内 , 将四川油桐林的母岩 、 土类 、 土厚 、 海拔 、 坡向 、 坡度和
坡位等 7项立地因子数据 , 经数量化回归 ’” , BI M一 P C /X T 推算出主导的立地因子得分
值 , 分别为 0 . 4 5 、 5 . 1 4 、 1 . 0 、 0 . 8 3 、 1 . 0 4 、 1 . 0 5和 0 . 1 5 , 即土类 > 坡度 > 坡向 > 土厚
> 海拔 > 母岩 > 坡位 。
复相关系数 ( R ) = 0 . 74 , 方差分析表明 , 复相关系数的 T 检验值 = 1 4 . 3 5 :眯 , 可
信度 9 9% 。
据此 , 油桐根腐病不同危害程度的油桐林地类型可划分为 4 个序列 , 见表 6 。
表 6 丘陵地区受害的油桐林地类型划分
受害林地序列
受害耸级
病株 (% )
严重
> 1 5
中等
5 or 1 5
轻度
< 5
无病
.地 ’ ;子征
中海拔 、 阴坡或
半阴坡 , 上部 、 陡
坡 , 土层薄的红棕
紫泥土或棕紫泥土
类型
中海拔 、 阳坡或
半 阳坡 , 下部 、 缓
坡 , 土层薄或厚 的
红棕紫泥土 , 或灰
棕紫泥土类型
,扫海拔 、 卜日坡 ,
高海拔 、 阴坡 , 下
都 、 缓坡 , 上层厚
或薄 的暗紫泥土类

P l诬7 . 8~ 8 . 3 P IJ 6 . 5一 7 . 3 P l l 6 一 7
低 、 高海拔 、 阳
坡或 阴坡 , 上 、 一「
部 、 陡坡或缓坡 ,
土层厚的红紫泥土
类型 , 或土层薄 的
冲积黄泥土 类型
PH S 一 6
四 川省 冰科院 。 四 川省油铜产 区 区划及 立 地类型划分研究报告 (打印 才` ) 。 19 87 ; 1一肠
2 明 陈守常等 :四川汕桐主产区 汕桐恨腐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1 4 7
2

2
.
1 1类严重受害的油桐林地 :红棕紫泥土 , 或棕紫泥土的中海拔 ( 5 0 1~ 8 0 m ) 、
阴坡及 半阴坡 , 上坡 、 薄土层 , 林分病株率15 %以上 。
2
.
2
.
2 1 类中等受害的油桐林地 : 红棕紫泥土的中海拔 、 阳坡或半阳坡 , 以及灰 棕 紫
泥 、 棕紫泥土的中海拔阴坡 、 半阴坡 、 薄或厚土层类 , 林分病株率 5 ~ 15 % 。
2
.
2
.
3 1 类轻度受害的油桐林地 : 中海拔阳坡 、 半阳坡上部、 缓坡 、 薄或厚土 层 、 暗
紫泥土类 , 以及灰棕紫泥土类 , 林分病株率 5 %以下 。
2
.
2
.
4 W类无病的油桐林地 : 低海拔 ( 3 0 0~ 5 0 m ) 或高海拔 ( S OO m以上 ) 、 阳坡或
阴坡的红紫泥 , 暗紫泥土类 , 或冲积黄泥土类 。
综上适宜发病的油桐林地类型划分研究 , 为制定综合控制油桐根腐病提供策略措施
的科学依据 , 即病害控制重点是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林地 (钙质紫色土 ) , 其次为 I 类中
等受害的油桐林地 (中性紫色土 ) 。 至于 工类轻度受害的油桐林地 , 可采取预防性措施 。
3 病害综合控制技术试验
1 9 8 2~ 1 9 8 7年 , 在万县国家乡石猪 、 清林村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林地上进行油
桐根腐病综合控制试验 , 连续 6 年 , 在桐林成片死亡的坡地上建立试验林 1 1 4 0亩 。
试验林地基本条件是 : 海拔 6 90 一 7 10 m , 东北坡 , 30 ~ 4 0 “ , 红棕紫泥和棕紫泥土 , 土
厚 3 0一 5 0 e o l , PH 7 . 6~ 8 . 4 , 有机质含量 2 . 1 5~ 2 . 8 1% , 全氮 0 . 0 6 0~ 0 . 0 8 9% , 速效磷 1 . 4 8
~ 3
.
0 6P p m
, 速效钾 0 . 35 ~ 2 . 3 6m g / 1 0 0 9 , 林地上桐株先后被害枯死 , 仅残存少数单株 。
根据病害规律的研究 * , 控 制病害的重要基础在于改变病菌的土壤生态状况 , 其重
要条件是种植抗病品种 , 发挥寄主的抗性优势 。 为此 , 对病区土类状况 , 实行 “ 因地植
桐 , 综合治理 ” 的策略 , 采取 “ 栽植良种 , 增强抗性 ; 灌施药液 , 酸化土壤 ” 的综合控
制措施 , 以期在控制大面积病害发生和危害上取得效果 。
3门 栽植抗病良种
1 9 7 8年~ 1 9 8 1年 , 在万县油桐病区内 , 经初选 、 复选和决选程序 , 筛选出高产抗病
的优良单株 7 株 (表 7 ) 。
4 年观测 , 优株平均产量 5 . 50 ~ 7 . 89 斤 , 较对照株产量高出 1 ~ 2 倍 , 且无病害发
生 。
通过种子繁殖 , 实生亩培育 , 在试验区内种植 2 3 8 6 6株 。
3
.
2 苗株灌施药物
3
.
2 门 药物毒力测定: 因土壤偏碱 , 选择药物着眼点是 , 既要考虑酸性 药 物 , 调节土
壤 p H值 , 以改变病菌的适生环境 , 又要对病菌有抑制作用 (表 8 ) 。
从表 8 看出 , 硫酸铜 、 明矾 、 p H 3 ~ 4 、 可作为土壤 p H调节剂 ; 敌克松 、 多菌灵和杀
毒矾M 。等 50 0倍液的抱子抑制率均在 90 %以上 , 可供试用 。
3
.
2
.
2 大田药液处理 : 每年在各试验区栽植油桐良种苗木后三个月 , 分别灌施各 种 供
试药液 。
. 陈守常 , 肖育贵 。 油桐根腐病发生动态和预测研究。 林业科学 , 19 9。 , 2 6 ( 3 ) (待印刷 ) 。
14 8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9 卷
表 7 油桐优良抗病单株的结果性状 *
平均 4 年单产 ( 斤) 3 年生结果植株比率 (% )
6

0 3
6
.
7 2
5

54
1 6
.
7 ~ 4 0
.
0
1 0
.
0e 6 0
.
0
1 0
.
0e 2 1
.
4
1 0
.
0 ro 8 0
.
0
2 1

4 ro 4 3
.
8
7

l e 3 3
.
3
6
.
3 e 6 4
.
3
O口1土QUO曰
曰了n.眨U二口
:
暇目心
优 株 号
万干 9
万团 3
万赶 1
万力 1
万赶 3
万沙 1
万团 6
对照株 2 . 9 1
表 8 不同药荆对油桐根腐病分生袍子萌发的抑制测定
不同浓度的抑制率 ( % ) 不同浓度 的p H 值
供 试药剂 作 用
5 0 0倍 8 0 0倍 1 00 0倍 3 00倍 5 0 0一 1 0 00倍
硫 酸 铜 9 5 . 2
敌 克 松 9 5 . 3
明 矾 92 . 1
多 菌 灵 9 0 . 1
杀 毒 矶 M s 9 3 . 2
对照 ( 自来水 )
9 7
.
6
9 1
.
6 8 9
.
3
9 8
.
3
8 7
.
0
8 0 7
中和土壤 , 抑制抱 子萌发
抑制抱子萌发
中和土壤 , 抑制抱 子萌发
抑制抱子萌发 , 抑制菌丝生长
抑制抱 子萌发 , 抑制菌丝生 长
nJ工`
n自一.ùO臼八énoQU
萌发率 8 2 . 5 %
19 8 2一 1 9 8 4年 , 营建了防治试验林 45 1亩 , 种植良种苗木 9 8 1 2株 , 分别采用敌克松 、
多菌灵和硫酸铜灌根处理 (表 9 ) 。
裴 9 1 9 8 2一 1 9 8 4年油桐 I 类受害林地的综合控制处理
]9 8 2年 x 9 8 3年 1 98 4年
名 称 浓度 方式 次数 口 期 醒、 目 少 数量(株 ) 卿气川 户 数量(株 ) 醒戈 出 产 数量(株 )
OU工óJóaC乙,é,二O石心卫ótaz10。J八ULJqJ .1泊,土二d,nUA工口八匕一ad匕曰ùJA、lj,1敌 克 松
对 照
5。% 多菌灵
对 照
硫 酸 铜
对 照
1 : 5 00
1 : 5 0 0
1 : 2 0 0
灌根 2 8 / v l 24 / v z l l
灌根 2 8 / v z 1 4 / v l l l
5 7 4
3 7 5
4 9 8
36 0
灌根 1 ] 5/ v
1 0 12
2 90
9 0 5
4 8 0
9 0 1
3 75
9 02
42 5
9 0 0
3 9 0
1 0 2 0
40 5
注 : 各年度栽植油桐抗病苗株后 , 当年灌施药液处理。
苦万县林业局 , 万县汕桐单株选优工作总结。
2 期 陈守常等 : 四川油桐主产区油桐根腐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1拍
工9 85年~ 工9 8 7年 , 又扩大营造了油桐防治试验林 6 89 亩 ( 1 4 0 5 4株 ) 。 除上述试验组
合外 , 增加了明矾 、 敌克松 十 明矾 、 多菌灵 + 明矾 、 增产菌 (北京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
究室提供 ) 和杀毒矾M : (瑞士山德士化学公司产品 ) 等 5个处理 (表 10 ) 。
表 10 198 5~ 19 8了年油铜 I类受害林地的综合控制处理
药 剂 1 9 85年 19 8 6年 2 98 7年
名 称 浓度 方式 次数 日 期 卿、 因 尹 数量(株 ) 醚、 田 户 数量(株 ) 吵气出 ) 数量(株 )
敌 克 松
对 照
5 0% 多菌灵
对 照
硫 酸 铜
对 照
明 矾
对 照
敌 克松 + 明矾
对 照
50% 多菌灵 +
明矾
对 照
增 产 菌
对 照
杀毒矾 M S
对 照
1 : 5 0 0 灌根
1 : 5 0 0 灌根
I : 20 0 灌根
1两 /株 撒施
: 1 : 5 0 0 灌根
: 1 : 5 0。 灌根
l : 5 0 灌根
1 : 5 灌根
8 /
v l 1 4 /
v l l l 3 0
16
2 5 / v 1 9 / v l l 2 6
1 4
8 /
v l
1 0/
v l
2 5 /
v l
1 5 / I
v
1 5/
v i g /
v l i
1 0 /
v i 1 0 /
v l l
1 8 0 3 6 5 0
1 6 3 2 5
5 8 1 2 6 6
3 1 6 2 0
1 5 3 0 0
1 6 3 2 0
9 0 1 8 0 0
1 5 3工Q
J络.七月了Oō4132521736
57498232
nó`néU.月任n`nó七nù孟吕nQJ丛O口`勺自nù:d八U工口né巴心n`110口,火no目.上
注 : 当年栽植油桐抗病 良株后 , 灌施药液处理 。
试验结果看出 , 在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林地上 , 采取 以栽植良种苗株为主 , 辅以灌
施药液的综合控制措施 , 6 年观测效果表现在以下方面 :
提高了土壤酸度 。 一般从 p H了 . 6~ 8 . 4调节至 5 . 3~ 6 . 1 , 硫酸铜 2 0 倍液可调至 5 . 3~
5
.
6 , 明矾 5 0 倍液调节为5 . 8~ 6 . 1 , 改变了病菌适生的 pH范围 。
控制了病害发生 。 由于桐株抗性较强 , 而且施药后酸化土壤 , 从而抑制病菌侵染 ,
达到控制病害发生的预期效果 。 6 年来 , 各处理的试验林无病株出现 , 而对照区病株死
亡为 1 ~ 3 % (见表 1 ) 。 周围油桐林 , 株病死亡率达 8 , 3~ 3 6 . 6 % 。 可 以认为 , 随着年
代进展 , 综合控制效果将更加显著。
经几年的综合控制处理 , 促进了桐株生长 。 1 9 8 2 ~ 1 9 8 4 年种植的 桐 株 平 均 树 高
2
.
9 5 m
, 平均基径 5 . 4 3c m , 平均 单株果数为 1 7 . 65 个 , 较当地桐株树高平均增长 1 9 . 32 % ,
基径平均增大 1 5 . 28 % , 产量平均增加 18 . 98 % 。 1 9 8 5~ 1 9 8 7 年种植的桐树平 均 树 高
2
.
6 7 m
, 平均基径 5 . 4I c 。 , 平均单株果数 2 . 2个 , 比当地桐株分别增长 1 9 . 85 % 、 2 1 . 26 %
和 2 0 . 4 5 % 。
经测定 , 试验林 3 年创产 2 2 . 9万元 。 8 年进入盛果期 (即 1 9 9 0年 ) , 可产桐籽 3 5 . 8
万千克 , 增加收入 4 4 . 6万元 。 已在万县 , 开县推广 1 . 98 万亩 。
15 。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9卷
表 1 油桐根腐病综合技术措施的控制效果
一一~ 一一一一一 .~ ~ 币~ 一一一 , . . . . 匕目 . . . ~ . ~ .一 . `侧 .一 . . ~ ~ ~ . 一` . ~ .` ~效 果 检 查处理组合 检查 面积(亩 ) 枪查数量( 株 ) 1 9 27年 7 月 2 0日 1 9 8 7年 9 月 1 5 日数量(株 ) 死亡数(株 ) 病死株率( ;石) 救量L株 ) 死亡数(株 ) 病死株率(% )
1 8
l 5
1 0 0
1 0公nU几U,上n一l几1一,、
八Uù口ónu六U

:
,.
八曰介ó八妇,卜们
勺白ùn`
“`八UVnù”价`八U曰侧1工11.,l
一18八UCUUn`六nUé八们J任1`IJ,1,lq
n,nUéU曰ó朽们汽“n.八é八`人日八Un八uU们n,内U叭甘ō“ùnénó峥月1, .土,1司11`1月止, lJ]1,工n`5。 %多菌灵
对 照
5。% 多菌灵 ( 2 次 )
对 照
多苗灵 十 明矶
对 照
敌 克 松
对 照
敌克松 十明矾
对 照
明 矾
对 照
硫 酸 铜
对 照
周围桐林
2 1
1 7
2 0
1 5
1 8 0
1 6
1 3
1 6
9 0
1 5
1 5
16
8
3 60
3 0 0
4 14
3 1 6
凌4 0
3 2 0
3 C 50
3 2 5
2 5 7
3 I Q
1 8 0 0
3 1色
3 0 0
3 2 0
2 4 0
一 0 . 0
一 0 . 0
一 0 。 O
2 2 0
一 0 . 0
3 3 0
一 0 . 0
1 飞. 0
一 0 . 0
2 0 8

3
1 令
O O
1

O
3 C
,
6
由此可见 , 采取改变土壤生态条件 (酸化土壤 ) 和营林技术措施 (良种抗病 ) 相结
合的营林生态防治 , 经大面积控制检证 , 效果较为显著 。
4 结语和讨论
长期以来 , 四川汕柯为桐粮间作的红营方式 , 往往处于重造轻管 , ·重数量轻质量的
状态 。 在种植上 , 品种混杂 , 未按适生立地类型植桐 , 在管理上 , 重农轻桐 , 桐林土壤
改良、 抚育和病害防治常被忽视 。 正因粗放的管理 , 大面积桐林肥力贫痔 , 桐树早衰 ,
病害较重 , 产量较低。 此乃油桐根腐病得以发生并危害 30 年的客观状况 ,值得桐区重视 。
为了改变上述局面 , 四川油桐根腐病的控制战略应从适宜病害地域布局着眼 , 从有
利于发病林地类型划分入手 , 在重病区开展 “ 因地植桐 , 综合治理 ” 的策略措施 , 以点
带面 , 加以大面积综合控制 , 确保桐林正常生长 , 促进油桐生产发展 。
4
.
1 从气候生态条件出发 , 区划了四川油桐根腐病适宜发生的地域 。 对油桐产区 1 9 6 1~
1 9 8 0年 4 ~ 6 月的月平均气温 、 平均相对湿度和降雨量 ,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 区划出
重病区 (1 2个县 ) , 发病区 ( 13 个县 ) 和无病区 ( g 个县 , 以及 13 6个非主产县 ) 。 因
此 , 战略控制重点是油桐主产区的重病区 , 桐林 51 5万亩 , 桐林占全省总 株 数生的 1 . 04
5
亿株 , 其次为发病区 , 桐林 2 34 万 亩 的 4 . 48 千万株。 此一区划研究 , 为控制和预防油
2 期 陈守常等 : 四川油桐主产区油桐根腐病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1沈
桐病害区域化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
4
.
2 从土壤生态条件出发 , 在适宜发病的油桐主产区 内 , 划分了病害发生不同程度 的 林
地类型 。 经数量化 回归 , 求出主导立地因子 , 其顺序为土类> 坡度 > 坡向> 土厚> 海拔
> 母岩 > 坡位 。
根据油桐林紫色土酸碱度和病害危害程度分为 4 个序列 : I 类严重受害的钙质紫色
土油桐林地 , l 类中等受害的中性紫色土油桐林地 , l 类轻度受害的中性紫色土油桐林
地和 W类无病的酸性紫色土油桐林地 。 因此 , 在控制策略上 , 重点是 I 、 亚类油桐林地 ,
l 类油桐林地采取预防性措施 。 此一研究 , 为发病区域内重点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
4
.
3 在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林地上进行了综合控制试验 。 6 年内建立试 验 林 1 1 4 0亩 ,
栽植抗病桐株 2 3 8 6 6 株 。 试验核心是酸化土壤 , 改变病菌适生的土壤生态环境 , 同时结
合灌施抑制病菌的有效药液 , 以控制病害发生 。 这一技术措施是综合治理的基础 , 其前
提是抗病植株的选育和栽植 。 这一结论 , 与俞大级〔 7 〕的 “ 环境诱病论 ” 和 G -al r e俄 〔 “ 〕的
根菌生态划分是吻合的。
营林生态防治的综合控制效果 , 表现在促进桐株生长 , 提高土壤酸度和抑制病害发
生等方面是显著的。 经济效益较大 。
试验还表明 , 在 I 一 皿类 、 中一轻度受害的油桐林地 , 推行抗病桐株 , 有明显的防
病效果。
由此认为 , 按照土壤酸碱度的简易划分不同受害程度油桐林地类型 , 实行 “ 因地植
桐 , 综合治理 ” 的策略 , 采取 “栽植良种 , 增强抗性 , 灌施药液 , 酸化土壤 ” 的营林生态
防治方法 , 为综合控制油桐病害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技术途径 。
4
.
4 从长远观点来看 , 在 四川范围内综合控制油桐根腐病这一毁灭性病害 , 宜从积极
改良土壤 , 增施钾 、 磷肥 , 推行生态防治 , 促进桐株生长健壮 , 同时大力推广高产抗病
品种 , 提高桐株质量和产量水平 , 以实现油桐产区区域化 (包括病区区划 , 立地类型划
分 ) , 品种优 良化 (高产抗性 ) , 经营集约化和管理科学化 , 才能有效地发挥我省优势
的内在潜力 , 以适应 油桐生产迅速发展 , 为四川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
j正 。
致谢 参加本项试验有张金钟 、 刘学礼 、 杨乾洪 、 黄小华 、 骆建忠 、 莫鲁 、 陈勇华 ; 蒙西南林学
院任玮教授评阅文稿 。 特此致谢 。
参 考 文 献
〔 l 〕 陈守常 , 肖育贵 。 四川地区油桐根腐病历史性和经济损失的研究 。 四川林业科技 , 1 9 88 ; 9 ( 1 ) ; 9一 14
〔 2 〕 陈守常 , 肖育贵 。 油桐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 林业科 学 , 1 9 8价 25 ( 2 ) : l 比 一 1田
〔 3 〕 陈守常 , 肖育贵 , 杨大胜。 四川地 区油桐根腐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 。 四川林业科 技 , 1 98头 工0( 1 ;) 7 一 12
〔 4 〕 华尧楠 。 模糊 列联表 分析预测病 虫发生趋势。 植物保护 , 工9 8;5 2 ; 10 一 1 2
〔 5 〕 冯 德等 。 模糊 数学方法与应用。 地震 出版社 , 1 9 86 , 73 一 1 45
〔 6 〕 王年昌 , 康士才 。 不 同坡 向的上壤肥力对油桐生长发育 的影响 。 湖南林业科技 (增刊 ) , 1 98 5 ; 154
〔 7 〕 俞大级 。 镰 刀 菌属研究进展 。 微生物学报 , 1 9 77 ; 1 7 ( 2 ) : 16 3 ~ 1 7 1
〔 s 〕 G a r r e士士, 5 D . P a th o只e l l i e R o o t一 i n f e e t i n只 F u n g i , C a m b r id只e U n i v . P r e s s . L o n d o n , 1日7 0 , 2 9 4
1 52 西 南 林 学 院 学 报 O 卷
A N E X P E R IM E N T O N IN T E G R A T E D C O N T R O L O F
R O O T 一R O T O F T U N G 一O IL T R E E S
C h e n S h o u e h a n g
( S ie h u a n A
e a d e m y o f
X i a o Y o g 一11
F o r e : t r y
,
C h
e n g d u )
Y a 尽9 D a s h e n g
( F
o r e s t B u r e a u o f W
a n x 王a n P r e fe e t u r e , W a n x i a n , S i e h u a n )
S u m m a r y
R o o t一 r o t o f t u n g一 0 11 t l
·
e e e a u s c d b y F :才s a r f “ n ; s o l a n 公 f . s p . a l e ,才 r f t fd i s
C h e n e t X i a o
, 15 a n e w a n d s e r i o u s r o o t d i s e a s e i n S i e h u a n
.
A e e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l i m a t e 一 e e o l o g i e a l f e a t u r e o f t h e m a i n t u n g一 0 11 t r e e p r o -
d u e t i o n
p a r t s ,
a r e a : i n S i e h u a n
,
t h e d i s e a : e d o v e l o p m e n t z o n e s w e r e d i v id e d i n t o 3
1
. e . S e r i o u s ly 一 i n f e e t e d , g e n e r a ] l y一 i n f e e t e d a n d n o n i n f e e t e d a r e a : .
B a : e d o n t h e 5 0 1]一 e e o l o g i e a l f e a t u r e ,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s t a n d e o n d i t i o n o f d i: -
e a s e d o v e lo p nt e n t m a y b e g r o u p o d i n t o t h e f o ] lo w 三n g 4 : e r i e s : 1 ) t h e s e r i-
o u : l y一 d a m a g e d t u n g一 o r ] : t a n d ( p H 7 . 3一 5 . 3 ) , 2 ) m o d e r a t e l y一 d a m a g o d t u n g -
0 1] s t a n d ( p H 6
.
5 ~ 7
.
3 )
, 3 ) ]i g h t ]下一 d a m a g c d t u l飞只一 0 11 : t a n d ( p H 6 一 7 )
a n d 4 )

n o n i f e e t e d t u n g一 0 1] 、 t a n d ( PH S ~ 6 )
.
I n t h。 : e r i o u : l y一 d a m a 翼。 d t u n g一 0 11 士z , 。 e : t a n d , t h e ! a r g e : e a l e 土r : a l: w i t h
p l a n t i n g r e s i s t a n e e t r e 。 : i n e o m b三n a t二o n w i七h f u n g i e ; d a } t r o a t rn e n t 、 h o w c d t h a t
5 1Iv i e u j t l : r e一 e e o l o g i e a l e o n t r o l h a d a g o o d e f f e e t . I n t h e s t a n d s o f t h e Z n d a n d
3 r d g r o u p :
,
t h e d i s o a : e e a n b e e f f e e t i v o l y p r e v e n t e d b y p l a n t i n g r e 、 i: t a n t t r e e :
.
K e y w o r d s : t u n g一 0 11 t r 。。 ; R o o t一 r o t o f t u n g一 0 11 t r e e ; S i l v i e u l t u r 。一 e e o lo g i e a ]
c o n t r 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