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全 文 :[收稿日期] 20100918(004)
[通讯作者] * 苏秀芳,Tel:0771-7870719,E-mail:suxiufang-88
@ sina. com
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苏秀芳1* ,梁振益2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广西 崇左 532200;2.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口 570228)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海桐叶挥发油中鉴定了 10 个化合
物,占总面积的 100 %,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 (40. 09%)、十六烷 (15. 13%);从海桐花挥发油中鉴定了 6 个化合物,占总
面积的 100%,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60. 33%)、肉豆蔻醚 (17. 40%)、喇叭茶醇(5. 69%)。结论: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
油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
[关键词] 海桐;挥发油;气相质谱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903(2011)03-0096-03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 of Leaves and Flowers
from Pittosporum tobira in Guangxi
SU Xiu-fang1* ,LIANG Zhen-yi2
(1.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Guangxi Normal Univers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532200,China;2. Hainan University,Material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College,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and flowers of
Pittosporum tobira Ait in Guangxi. Method:The essential oils were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analyzed by
GC-MS. The relativ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Result:Ten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which
accounted for over 100% of the leaves essential oils. The main constituents were viridiflorol (40. 09%),hexade-
cane (15. 13%). 6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which accounted for 100% of the flowers essential oils. The main
constituents were viridiflorol (60. 33%),4-methoxy-6-(2-propenyl)-1,3-benzodioxole (17. 40%),ledol
(5. 69%). Conclusion: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 from the leaves and flowers of P. tobira in Guangxi
is viridiflorol.
[Key words] Pittosporum tobira Ait;essential oil;GC-MS
海桐花科植物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Ait,常绿
小乔木或灌木,各地多有栽培,为园林绿化观赏树
种[1]。其根、叶和种子均能入药,根能祛风活络、散
瘀止痛;叶能解毒、止血;种子能涩肠、固精等。李彩
芳[2]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蕾挥发油,并用
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鉴定了 41 种成分,主要成
分为:1R-α-蒎烯(22. 16%)、壬烷(12. 55%)、十一
烷(8. 25%)、喇叭茶醇(2. 51%)、β-蒎烯(2. 42%)、
1,2,3,4-四氢化-6,7-二甲基-萘(1. 92%)、橙花叔醇
(1. 57%)。
1 实验
1. 1 实验仪器 HP6890 /HP5973MS 联用仪(美国
安捷伦公司),SHB-(Ⅲ)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
英峪予华仪器厂),RE5298 旋转蒸发器(上海雅荣
生化设备仪器有限公司)。
1. 2 实验材料及药品 海桐叶、花于 2009 年 6 月
采集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龙州校区内,经该校生物
教研室黄秋婵副教授鉴定为 P. tobira。无水 Na2SO4
·69·
第 17 卷第 3 期
2011 年 2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7,No. 3
Feb.,2011
DOI:10.13422/j.cnki.syfjx.2011.03.037
(分析纯),石油醚(分析纯,60 ~ 90 ℃)
1. 3 挥发油的提取 分别称取新鲜海桐叶、花 50
g,用常规方法水蒸气蒸馏 6 h。馏出液加入 30 mL
石油醚萃取 3 次,合并萃取液。加入少量无水
Na2SO4,静置 12 h。回收溶剂,得黄色油状物,具有
浓郁香味,称量得 14,255 mg,得油率为 0. 060%及
5. 10%。
1.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石
英毛细管柱 HP-FFAP(30 m × 0. 25 mm,0. 25 μm),
程序升温从 60 ℃开始,以 4 ℃·min -1升到 150 ℃,
再以 8 ℃·min -1升温到 250 ℃;载气为 He,柱流量
1. 0 mL·min -1,进样口温度 250 ℃,分流比 50∶ 1。
质谱条件:EI 源;电离电压 70 eV,离子源温度
230 ℃,扫描范围 m/z 10 ~ 500,进样量 1. 0 μL。
2 结果与讨论
按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对海桐叶、花挥发油进
行 GC-MS 分析,各色谱峰经 HPMSD 化学工作站检
索 NIST98 标准质谱图库,分别确认了 6 个和 10 个
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质量
分数,总离子流图分别见图 1和图 2。结果分别见表 1。
图 1 海桐叶总离子流量图
图 2 海桐花总离子流量图
表 1 海桐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No. tR 化合物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含量 /%
1 11. 38 pentadecane 十五烷 C15H32 212. 25 5. 82
2 14. 42 hexadecane十六烷 C16H34 226. 27 15. 13
3 15. 45
1h-cycloprop[e]azulene,1a,2,3,5,6,7,7a,7b-octahydro-1,1,4,7-tetramethyl-,
[1aR-(1a. alpha.,7. alpha.,7a. beta.,7b. alpha.)]-
C15H24 204. 19 3. 55
4 15. 60
naphthalene,1,2,3,4,4a,5,6,8a-octahydro-4a,8-dimethyl-2-(1-methylethe-
nyl)-,[2R-(2. alpha.,4a. alpha.,8a. beta.)]-
C15H24 204. 19 11. 54
5 25. 11 epiglobulol 表蓝桉醇 C15H26O 222. 20 4. 54
6 25. 94 2-methoxy-4-vinylphenol 4-乙烯基愈创木酚 C9H10O2 150. 07 1. 32
7 27. 05 viridiflorol 绿花白千层醇 C15H26O 222. 20 40. 09
8 28. 52 methyl (1s* ,2s* ,5R* )-1,5-dimethyl-2-ethenyl-cyclohexane-1-carboxylate C12H20O2 196. 15 13. 14
9 33. 39 6-cyclohexyl-dDodecane 6-环己基-十二烷 C18H36 252. 28 3. 16
10 34. 33 ethylmalonic acid 乙基丙二酸 C5H804 132. 04 1. 72
表 2 海桐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No. tR 化合物 分子式 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含量 /%
1 20. 14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二丁基羟基甲苯 C15H24O 220. 18 5. 52
2 23. 40 3,7,11-trimethyl-1,6,10-dodecatrien-3-ol橙花叔醇 C15H26O 222. 20 5. 22
3 25. 14 ledol喇叭茶醇 C15H26O 222. 20 5. 69
4 26. 89 4-methoxy-6-(2-propenyl)-1,3-benzodioxole肉豆蔻醚 C11H12O3 192. 08 17. 40
5 27. 10 viridiflorol绿花白千层醇 C15H26O 222. 20 60. 33
6 28. 56 methyl (1s* ,2s* ,5R* )-1,5-dimethyl-2-ethenyl-cyclohexane-1-carboxylate C12H20O2 196. 15 5. 85
·79·
苏秀芳,等:广西产海桐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从海桐叶挥发油中鉴定了 10 个化合物,已鉴定
成分峰面积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 100%。主要成
分为绿花白千层醇 (40. 09%)、十六烷 (15. 13%)。
从海桐花挥发油中鉴定了 6 个化合物,已鉴定成分
峰面积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 100%,主要成分为
绿花白千层醇(60. 33%)、肉豆蔻醚 (17. 40%)、喇
叭茶醇(5. 69%)。
广西产新鲜海桐叶、花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绿花
白千层醇,广西产新鲜海桐花挥发油含量及成分与
河南产的差异很大。广西产新鲜海桐花挥发油含量
较高,得油率为 5. 10%,主要成分为绿花白千层醇
(60. 33%)、肉豆蔻醚 (17. 40%)、喇叭茶醇
(5. 69%);而河南产的新鲜海桐花挥发油含量较低,
得 油 率 为 0. 18%,主 要 成 分 为 1R-α-蒎 烯
(22. 16%)、壬烷(12. 55%)、十一烷(8. 25%)[2]。
这是由于挥发油成分与产地有关,应加强对药物资
源的研究,建立统一质量控制标准。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5(2):6.
[2] 李彩芳,李昌勤,袁王俊,等. 海桐花蕾挥发油的 GC-
MS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5(3):13.
[责任编辑 顾雪竹]
HPLC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中人参皂苷 Rb1、人参皂苷 Rg1、
三七皂苷 R1
王建国,万慧杰* ,朱贺年
(包头中药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要] 目的:建立冠心丹参胶囊中三七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 RP-HPLC梯度洗脱法对制剂中人参皂苷 Rg1,Rb1
三七皂苷 R1 进行定量测定,波长 203 nm。结果:人参皂苷 Rg1 线性范围 5. 359 ~ 37. 641 μg ;平均加样回收率 99. 51% ;RSD
为 0. 46% 。人参皂苷 Rb1 线性范围5. 401 ~ 35. 732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 100. 06%;RSD 为 0. 39%。三七皂苷 R1 线性范围
2. 867 ~ 16. 631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 99. 78% ;RSD为 0. 36% 。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作为该产品
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 冠心丹参胶囊;高效液相色谱法;人参皂苷 Rb1;人参皂苷 Rg1;三七皂苷 R1
[中图分类号] R284.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903(2011)03-0098-03
冠心丹参胶囊由三七、丹参、降香油 3 味药组
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气滞
血瘀所导致的胸闷、胸痹等。其中三七为该方的君
药,具有化瘀止血、消肿定痛、补血强壮等作用。现
代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是三七中有效活性部位,具
有强心、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血流量、抗动脉粥
样硬化等药理作用[1]。
根据国家新药的有关规定,对冠心丹参胶囊的
二次开发,需要对其有效部位建立测定方法。为综
合评价冠心丹参胶囊的质量,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
谱法测定冠心丹参胶囊中人参皂苷 Rg1,Rb1;及三
七皂苷 R1 的含量测定方法。
1 材料
1. 1 仪器 日立高效液相色谱仪(L-2200 进样器,
L-2300 柱温箱,L-2400 检测器,L-2100HPLC泵)。
1. 2 试药 冠心丹参胶囊由包头中药厂提供(批号
080110,080111,080112)。三七皂苷 R1 (110745-
200313)、人参皂苷 Rb1(10703-200322)人参皂苷
Rg1(110704-200318),由包头中药厂提供。乙腈为
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收稿日期] 2010-07-13
[第一作者] 王建国,工程师,研究方向:中药制剂,Tel:0475-4919311;E-mail:w_jianguo@ sina. com
[通讯作者] * 万慧杰,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Tel:0472-4616324,E-mail:whj_wjg@ sohu. com
·89·
第 17 卷第 3 期
2011 年 2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7,No. 3
Feb.,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