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森林病 虫通讯 9 9 4 1年 第 3 期
稍离树枝后又飞回树梢 ) 死亡率高 ,效果更佳 。
四 、 防治措施
1
. 打落捕杀 利用成虫 的假死性 , 于早晨
露水未干时 , 用盛有煤 油水 (水面浮一层煤油 )
或盛有石灰的容器 ,放在被害的枝叶下 , 用手摇
动树枝 ,使枣叶甲受惊落入 ,集中杀死 。
2
. 药剂 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 ) ,用 80 %敌敌畏乳剂 1 5 0 0 倍或 50 %敌
百虫乳 油 8 0 倍或 5 0 % 甲胺磷乳油 1 0 0 0 倍液
喷雾 、 效果均在 95 % 以 上 。 如在早晨露水未干
前或阴天 、 小雨时用药 (此时成虫飞翔能力弱 ,
参考文献
[ l]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编 , 1 9 86 , 中国农业昆虫 , 北
京 :农 业出版社 , 6 ()9 一 6 1氏
〔幻浙江农业大学 蚕桑 系编 , 19 7 6 , 桑树 栽培学 ,杭 州 : 浙
江农业大学 出版社 , 24 1一 242 .
[ 3」陈贻金 等 , 枣树病虫及其 防治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 9 9 3 , 4 0一 41 ·
[ 4〕钱纪放 , 桑树病虫害防治 , 北京 : 气象 出版社 。 1 99 2 , 2()
一 2 .2
(责任编辑 缪 凯 )
泡桐叶甲的初步研究
田光合 林 晓 安 ` 李计顺 宫亚军 ` 孙蕴贤
(河 南一省森林病虫害 防治 陡疫姑
刘现周 王 艺伟
郑 州 4 5 ()戈) () 3 ) (林业部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
潘武战 ` 高喜荣 ’
(河南省伊川县森防位 疫站 ) (河南省洛阳市森防检疫站 )
姚宝生 张玉君
(河南 省三 门峡市森防检疫站 )
摘要 泡桐 叶 甲 B。 争 ir o l叨 a ;il 叮 g , lat a B ho . 在河 南 山 区 、 丘陵 、 平原 泡桐林 区均有
发生 , 成虫 、 幼虫均食叶危害 ,一 年发生 1一 2 代 。 采用根注 40 %久效磷或 5 0% 甲胺磷或用
40 %氛化 乐果原液涂干及其 80 一 1 0 。。 倍液喷雾 ,在两个危害高峰期之前进行防 治 ,均能
取得良好的防治效 果 。
关键词 泡桐叶甲 生物学特性 生 态学特性 测报 防治
泡桐 叶甲成虫 、 幼虫均危 害泡桐 、 揪 和梓
树 。近年来 , 在河南 省已 由豫西浅山丘陵蔓延到
豫 东 平原林 区 。 为 了控 制该 虫危 害 , 我 们于
1 9 5 6 一 1 9 9 1年 , 在伊川 、 陕县 、 汝州等县市 ,对
泡桐 叶甲生物学 、 生态学特性进行观察及防治
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一 、 生物学特性
1
. 生活史 一年发生 1一 2 代 , 以成虫在石
块 、 枯枝落叶层 、 土坑及杂草丛下越冬 。 越冬场
所随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 , 浅山区多集中
在泡桐 林附近的岗坡上 , 丘陵区在林区内或附
近沟底 ,平原区则在林地内 。 翌年 4 月中 、 下旬
开始 出蛰 ,飞至新萌发的泡桐叶片上活动取食 .
交尾产卵 。 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 , 5 月下旬幼虫
开始老熟 , 6 月上旬 出现第 1 代成虫 ,第 2 代成
虫于 8 月中旬至 9 月上旬出现 , 10 月底 至 1 1
月上 、 中旬成虫开始越冬 。
2
. 生活习性 成虫历期为 98 一 2 01 夭 , 雌
雄 比 1 : 1 。 出蛰后飞到新叶上取食嫩叶 , 辛卜充
营养 ,交尾 。 成虫可多次交尾 。 卵多产于叶片背
面 、 嫩枝和叶柄上 。 越冬代两性生殖 , 平均每头
, 林晓安调 省林业厅绿委 办公室 ,潘武 战 调洛 阳 市 飞 播
队 ,高喜荣调省林科所 , 宫亚军 调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森林 病虫通讯 1 9 9 4 年 第 3 期
产卵量 23 5 粒 ,最多 4 50 粒 ;孤雌生殖平均每头
1 8 9
.
5 粒 ;第 1 代每头产卵 17 5 . 5 粒 ,孤雌生殖
为 12 9 粒 。 第 1 代和第 2 代卵平均孵化率分别
为 3 1 . 5%和 15 . 1% 。 卵历 期分别 为第 1 代 9
夭 , 第 2 代 7 天 。 幼虫共有 5 个龄期 , 其历期第
1 代 2 2一 2 5 天 , 第 2 代 2 1一 2 4 天 , 蛹历期则为
第 1 代 6 天 ,第 2 代 5 夭 。 泡桐 叶甲成 、 幼虫均
取食叶片进行危害 。 第 1 代成虫平均每头取食
叶片 9 6 . 1 9 e m , ,而幼虫期则为 1 8 . l e m , ;第 2 代
平均取食量为 : 成虫期 1 1 2 . 4 c8 m , , 幼虫期 16 .
c4 m
, 。 一年有两个危害高峰期 ,即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和 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 。 成虫一次可连
续飞行一分钟左右 ,高度 6一 10 m , 飞行距离 50
一 l o o m , 最远为 2 0 m 。 雌雄成虫均无趋光 习
性 。
虫 、 幼虫 、 蛹的空间分布型均属负二项分布 。
4
. 天敌 根据 1 9 8 8一 1 9 9一年 ,对泡桐 叶甲
八个世代的观察 , 卵期寄生蜂有 叶甲卵姬小蜂
P e d i o b i u : iw a t a i k a m i j o
、 啮 小 蜂 P e d i o 乙z u 、
s p
. ,寄生率 为 8 . 67 % 一 71 . 4% ; 幼虫期主要是
蝗螂 、 大黑蚂蚁 、 七星瓢虫 、 异色瓢虫等捕 食性
天敌 , 捕食 率为 10 . 16 % 一 1 2 . 82 % ; 蛹期主要
有苹褐卷蛾长尾小蜂 匆石n od o n t om e r u 、 o乃s o ze t “ 、
和 无脊大腿 小蜂 B ar cl y ln 件ia 。 x ca ir n a : “ G a -
h a n
, 寄生率为 n . 0 9 % 一 83 . 6环 ; 蛹期感病率为
6
.
43 % 一 8 . 5 9% 。 成虫期天敌有蝎蜷 。
三 、 预测预报
二 、 生态学特性
1
.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经室 内和室
外的观察记录 , 卵发育起 点温度为 n . 2 土 1 .
7 9
`
C
, 有效积温 76 . 78 士 12 . 09 日度 ; 幼虫发育
起点温度 n . 13 士 0 . 52 ` C 、 有效积温 3 19 士 1 1 . 2
日度 ; 蛹发育起点温 .度 n . 59 士 1 . 2 ℃ ,有效积
温为 8 0 . 6 2 士 6 . 2 7 日度 。
2
. 发生危害与寄主关 系 浅山 、 丘陵 、 平原
区 , 凡有泡桐等寄主大面积栽植的地方 ,均有泡
桐 叶甲发生的可能 。在同一树冠中的上层 、 中层
和下层 , 成虫 、 幼 虫和蛹的分 布数量相差 不大
(见表 1 ) , 受害程度也基本一致 。 成虫 、 幼虫对
秋叶桐 、 兰考桐和豫杂 I 号泡桐危害重 ,对毛泡
桐危害轻 ; 对中 、 老龄树危害重 , 幼龄树危害轻 。
表 l 泡桐叶 甲各冠层分 布比例 ( % )
上 层 中层 下层
成 虫 3 0 . 8 3 8 . 6 3 5 . 6
幼 虫 3 0 . 2 3 4 . 1 3 5 . 7
蛹 2 0 . 0 3 2 . 2 4 7 . 8
3
. 空间分布型 1 9 8 6一 1 9 8 7 年 , 在伊川县
高山乡湖南村的农桐间作林地中 , 设 6 块标准
地 , 每次调查 345 一 7 64 株 ,分别统计每株树上
成虫 、 幼虫和蛹的数量 , 结果表明 ,泡桐叶 甲成
1
. 成虫出蛰期的预测 观察得知每年 4 月
中 、 下旬 , 当 日均温稳定在 1 7 一 2 。亡 时 , 泡桐叶
甲越 冬成虫开始出蛰 。 此外 , 以 3 月 31 日为 。 .
将当地当年 3 月下旬和 4 月上旬的旬均气漏 代
入 回 归式 y = 3 7 . 9 1 2 6一 0 . 8 8 1 8 x 士 3 . 4 可预 了则当
年泡桐叶甲越冬成虫出蛰期 。
2 物候预测 几年来 观察发现 , 各虫态发
生期均与一定的物侯现象相关联 ,结果如表 2 。
表 2 各虫态发生期与物侯现象
发 生 期 物 侯 现 象
成虫出蛰始期 泡桐 展叶 巴掌大
第一代产卵盛期 桐花盛开 麦黄梢
第一代幼虫老熟 开始收麦
第一代成虫始期 蝉开始鸣 叫
第二代幼虫盛期 水稻开 始抽穆
四 、 防治试验
1 98 7一 1 9 9 1年 ,分 别在洛阳 、 平顶 山 、 三门
峡市的伊川 、 汝州 、 陕县 ,对泡桐叶甲成 、 幼虫进
行防治试验和大面积推广 ,结果表 明 ,在 5 月中
下旬至 6 月上旬和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 . 采用
4 0 %氧化乐果原液或 1 : 1 水溶液 , 对胸径 l
sc m 树涂干防治 ; 采用根 注 4 0 %久效磷 、 5衅 “
甲胺 磷原 液 , 对 胸径 c6 m 以 上树 防 治 ; 喷洒
4 0 %氧化乐果 8 0 一 1 0 0。 倍水溶液 . 对行道树 、
片林进行防治 , 防治效果为 8 % 一 97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