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四川地区油桐根腐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



全 文 :四川林业科技 沙9 8 9 ; 手。 ( 1 )
四 J竹地区油桐根腐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
陈守常 肖育资 拐大胜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 (四川省万县地区林业局 )
摘 要
在四川油桐产区 , 油桐根腐病发生和危害长达 30 年之久 . 受害桐林成片枯亡 , 群众称之
“ 桐癌 ” 。 1 9 8 2一 1 9 8 7年 , 对油桐根腐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 研究表明 , 此病是一种历
史性病害 , 又是一种新鉴定的病害 。 在病因的确定 , 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外
部症状与内部 “生化症状 ” 相关性的探索 , 林分病情年变动和病株年变动进程 的 观 测 , 病
害预测模式的求列的基础 _匕 对全省病害发生区域的区划 , 发病桐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 营林
生态控制措施的试验之后 , 提出了控制和预防油桐根腐的战略和策略措施 , 为四川地区油桐
生产防治提供依据 。
关键词 油桐 油桐根腐病 , 营林生态防治
油桐 (A xe u r i t e s F o r d i i H e m s l e y ) 是四川地区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 。 结果桐树保持 5
亿株水平 , 常年产量 (籽 ) 1 . 5亿公斤 , 占我国总产 40 肠 , 居全国首位 。 桐油广 泛 用 于工 、
农业生产 , 又作创汇物质出口 , 是国家和山区人 民的主要经济收人之一 。
30 年来 , 桐区连年发生油桐根腐病 , 导致桐株枯死 , 成片桐林毁亡 , 经济损 失 较 为 严
重 , 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收入 , 挫伤了群众种桐的积极性 , 同时破坏了桐粮经营的 合 理 结 构
和山区农业生态平衡 。 以往 , 此病病因不明 , 生产上难以对症防治 。 1 9 8 2一 1 9 87 年对此病进
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 确 定 了 病原 菌 , 测 定 了 病 原 菌 生 物 学 特 性 , 明 确 了 外 部 症 状
与内部 “生化症状 ” 相关性 , 探明了林分病情年动态变化和病株年变动进程 , 求出了病害预
测模式 。 在此基础上 , 区划了病害发生区域 , 划分了发病桐林立地类型 , 采取 了营林生态控
制措施 , 提出控制和预防油桐根腐病的战略 , 策略措施 。
6 年的研究结果认为 ,油桐根腐病既是历史性病害 , 又是一种新的病害 。 现将试验研究结
果作一简要概述 。
一 、 分布状况
油桐根腐病在四川地区发生年代可追溯至 19 57年 、 当年在万县沙滩公社范围内桐林发生
病害 。 1 9 6 2一1 9 6 4年桐树死亡巳达 3 , 8万株 。 1 9 6 6年一 1 9 7 6年 、 油桐生产停滞不前 、 但病 害
协作组张金钟 . 刘学理 、 杨乾洪 、 陈勇华 、 黄小华 、 刘兴蓉 、 骆建忠等参加研究工作 , 油桐健病 株 过
氧化物酶同工酶由王季勋 、 周明晦 , 陈玲同志测定分析 , 病情预测电算由郭克庆同志进行 , 特此致谢 ,
四川林业科技 r o卷
仍在扩大蔓延 . 至 1 9 7 8年以后 、 在四川万县响水区 、 汾水区 、 开县大进区 , 广元县朝天区大
面积桐林发生此病 . 全省发病枯死桐林 26 万亩 .
从气候生态务件对四J l撇区油桐根病病适生地域进行了区城研究。 采用撑糊综合评判法
求算结果 、 模糊概率模型为 :
p `X ` , 一告乏 U ( X` )
i= l
结合发病历史和立地条件分析表明 、 重病区 12个县 (市 ) 、 桐 林 面 积 5 20 万 亩 、 桐 树
1
.
0 4亿株 : 发病区 13个县 (市 ) 、 桐林面积 2 42 万亩 , 4 . 84 千万株 。 与此同时 , 贵州地区黔西
南州的员丰 、 册享等县区桐林8 . 1千亩发生了病害 。
由此可见 , 油桐根腐病危害时间长 , 已达 30 年之久 、 危害面积大 、 是我省主产桐区的历
史性病害 。
二 、 危害损失 .
油桐根腐病对桐树生长和产量影响极大 , 随着病情加剧 , I 一 l 级病株的枝 , 叶生长量
明显下降 , 桐株受害后 , 果重和籽重受到较大影响 , 呈直线关系 。 回归方程分别为 :
(果重 )
(籽重 )
= 5 2
.
2 9一 1 2 . 7 1 x
由此而来 、 各级病株出油率 .大为减少 、
= 1 7
.
4 9一 4 . 5 9 x
其关系式为 :
ǎY
声头 、
Y = 3 0
.
7 5一 4 0 , 7 6 x
油桐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 危害结果、最终导致桐株死亡 。 由于桐株大量枯死 , 产量
急剧下降 . 以万县地区桐籽收购量而言 , 50 年代全地区为 4 . 4千万公斤 , 60 年代为 3 . 15 千 万
公斤 , 进入7 0年代下降至 1 : 96 千万公斤 , 全区产量减产 5 . 7肠 。
研究提出了死亡单株当年经济损失最低值 、 即每株最低平均产量。 . 75 公斤的桐籽 、 桐油和
桐枯三项为 1 . 67 元 。 仅 以 1 9 7 9一 1 9 8 6年全省枯死桐株 49 . 25 万株计算 、 直接经济损失 82 . 25 万
元 . 累计损失可达 6 57 . 98 万元 。 由此可见 , 此病给油桐生产造成损失是 巨大的 。 至于桐林成
沐死亡对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影响 , 则无法以价值估量的 。
三 、 病害原因
油桐根腐病因研究结果 , 首次肯定了此病属于病理性病害 。 对病根 3 1 9 7块次分离培养 ,
优势菌镰抱菌 ( F u s a r i u m s p ) , 各年度分离出现率为 7 1 . 4一 5 7 . 5 肠 .
通过林地植株和盆栽桐苗试验表明 , 墉菌可引起植株和桐苗发病 , 死亡 , 分别为 8 . 92 %
和 7 . 6 9一3 0 . 7 6肠 。
. 宝内蛙石杯瓶桐苗 , 接入 P S C培养基和蛋白厅东的培养菌液 , 叩天内, 接种桐苗死亡率可
洛”。 · “一 ` 0 .0 0呱 苗木根系腐烂。 `
I期 四川地区油拥根脚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
将病死桐苗再分离培养 , 仍获此菌 , 回接于健苗 , 死亡率为 80 . 。肠 .
以上各项试验证明了此菌具有致病力 、 是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 。
土壤pH 值与病菌致病力关系甚为密切 。 人工调节土壤 p H 4 一 5 时 , 苗株接种不发病 ,
但 p H 7一 8时 , 盆栽苗株死亡率为7 . 69 一30 . 76 肠 , 可见 , 土壤酸碱度是左右着此菌侵染和发
病的重要条件 。
油桐病区土壤含水量与病害相关性不大 。 土壤肥力测定表明 , 桐林土壤肥力不足 , 微量
元素缺少 , 导致桐株生长衰弱 , 可作为诱病因素 , 而偏碱性土壤是重要的诱 因 .
四 、 症状特征
初期 , 感病植株叶片变小 , 浅红色 , 稍下垂 , 为 I 级病株 。 继而叶片下垂 , 浅褐色 , 呈
现出失水状态 , 此时为 I 级病株 。 随着病情进展 , 至 I 级病株 , 叶片已明显下垂 , 红褐色 ,
叶 、 芽停 止生长 , 果小而干缩 , 全株枯亡 .
油桐根腐病是根部皮腐类型病害 。 地上部分病变进程是由根系腐烂状况所支配 。 研究看
出 , I 级病株须 , 侧根腐烂 3 8 . 4一 4 0 . 0肠 (告左右 ) , I 级病株为 6 0 . 。一75 . 1肠 (子时 ) ,
至子以上须根和侧根腐烂后 , 病株已为 l 级 , 处于濒死 , 枯萎状态 。 接种试验得知 , 由于根
系腐烂失水 , 引起全株枯死 。
在腐烂根系表面上 , 产生许多菌丝体 , 大 、 小型分生袍子 。 切片观察 , 根系维管束未见
阻塞现象 。
应用聚丙烯酞胺凝胶 电泳技术测定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明 , 油桐健 株 和 I一 l 级 病 株
表达酶谱的差异极为显著 , 揭示了随着桐株衰亡程度的加剧 , 代谢严重失调 , 某 些 酶 带 消
失 , 活性减弱 , I 一 l 级病株酶带依次为健株分别减少 2 、 3 和 6 条 。 病株内部这一 “ 生化
症状 ” 与外部症状是一致的 。
油桐各级病株周年进程是 : I 级病株高峰期出现于 9 月 , I 级病株为 7 月 , l 级病株及
死亡期则集中于 8 月 , 与地温 , 气温密切相关 。
五 、 病原菌
根据形态学和培养性状观察研究 , 油桐根腐病致病菌属于腐 皮 镰抱 ( F us ar in m s ol a n i
( m
a r t ) S
a e e
)

小型分生袍子卵园形 , 椭圆形及长椭圆形 , 多为一胞 , 4 . 6一 25 . 3 x l . 8 x 4 . 6微米 , 平均
12
.
s x 3
.
l 微米 , 着生于不规则的分枝 或不分枝的瓶梗上 , 聚合成假头状 。 抱子梗细 而 长 ,
向顶端稍窄 , 3 8一78 X 2 . 5一 3 微米 。
大型分生抱子生于简单分枝的瓶梗上 , 或在分生抱子座上形成 。 纺垂形 , 棱形 , 两端对
称 , 微弯曲 , 顶端钝圆 , 胞壁较厚 , 分隔明显 , O一 5 分隔 , 以 3 分 隔 为 主 , 占7 6 . 0肠 ,
2 3
.
0一 4 3 . 7 x 3 . 8一 5 . 2 ( 3 0 . 6 x 4 . 7 ) :微 米 , 5 分 隔 3 3 . 3一 5 5 . o x 4 . 6一 6 . 9 ( 4 4 . 9 x r 5 . 1 ) 微
米 。 户
厚垣抱子在菌丝顶生 , 或间生 , 球形或长椭圆形 , 单胞或二个细胞 : 6 , 9 水 1 , · 5 微米 ,
四川杯{亚井枝 O卷
有时呈短串 , 平滑或粗糙。
在蒸米培养基 ( 28 天 ) _仁的菌落边缘黑一黑 分`一色 。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 25 天 ) , 产生绿
么色素 。
’ 此菌培养性状与国内 8个腐皮镰抱专化型菌株比较 , 菌落生长较快 , 大型分生抱子短而
粗 。 其次 , 此菌不侵染供试 6 科 7 属植物 , 仅侵害大戟科油桐属的油桐 。 8 个专化型菌株反
接于油晌试验 , 也不发生侵染关系 。 再次 , 此菌与供试菌株的酷酶同工酶的谱带 , 特征和相
对迁移率均有明显的差异一
据上三方面试验结果 , 鉴定油桐根腐病菌为腐皮镰抱一新的专化型 , 命名为油桐腐皮镰
抱 ( F u s a y i u m s o l a n i ( M a r t ) S a e f . 即 a l e u r i t id i亏 ’ C h e n e t x i a o f . s p n o v )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 大型分生抱子萌发适温范围为 24 一32 ℃ , 最 适 温 度 28 ℃ , 最 适
p H 6 一 7 ; 最适相对湿度 93 一 10 0% 。 菌丝生 长适温 2。一 32 ℃ , 最适 温度 28 ℃ , p H适 宜 范
围 6一 8 , 最适 p H 为 7飞
六 、 发病动态
汕桐根腐病周年林分发病期分为初期 -一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 , 初峰期 -一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 高峰期一一 7 月下旬和未期— 7 月以后 。在病害发生期 4 一 7 月内 , 气候四要素与林分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复相关性 , 通径值
依次为旬平均地温 ( X : ) > 旬平均气温 ( X : ) > 旬平均相对湿度 ( X 。 ) > 旬降水 量 ( X ` )
呈线性卿系 。 IB M ` 护C / X T 电算求出病情预测模式 。
洲、
Y ~ 0
.
62 3
一卜0 . 4 5 7 X . , 一 0 . 3 9 1 X : 一 0 , 0 2X : 一卜0 . 0 0 5X `
预测式经两年实测值检验 , X Z值 < 0 . 05 , 精度较高 , 生产上应用可靠性较大。
坤桐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 ` 在桐林 内有 中心病株 , 呈团状分布 , 逐年顺坡和横山扩
展 。 年平均病株率为 1 6 . 2 5一 17 . 08 肠 , 年平均死亡株率为7 . 5肠 , 占病株的 4 5 . 0帕 。 阴 坡 病
株率为 24 . 2一 27 . 5% , 高于阳坡 3 一 5 倍 .
病害发展取决于桐株和病菌对立和转化状况 。 桐株生长优势超过病菌时 , 出现二年病程
型病株 (有全年型和半年型两种类型 ) ; 反之 , 病株属一年病程型 (有急性 型 、 亚 急 性 型
和慢性三种类型 ) 。 前者略多于后者 , 即二年病程型病株率为 57 . 1一 62 . 0肠 , 一年病程型病
株率为 35 . 1一 45 . 8% 。
、 油桐 4 一 2 5年生单株均可发病 , 以 n 一 15 年生桐株比例最大 , 为 3 . 3务 。 从林分来看 ,
1 一 15 年生桐林病株率最高 , 占3 3 . 2务 。
七 、 控制措施
在适泊!发病的汕桐主产区内 , 对油桐根腐病发生的林地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 , 采用数量
化回归 , 求算出影响病害的主导立地因子 , 其顺序是土类 > 坡向> 海拔> 坡度 > 土厚 。 按照
土壤酸碱性质和病害危害等级序列为 ;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钙质紫色土林地 , l 类中等受害
矛期 四川地区油栩根脚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
的油桐中性紫色土林地 , l 类轻度受害的油桐中性紫色土林地和 F 类无病的油桐酸性紫色土
林地等 4 个林地类型 。 、
在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钙质紫色土地类型 上进行综合控制试验 。 1 9 8 2一 1 98 7年连续建立
防治试验林 1 1 4 0亩。
综合控制试验采取以下措施 :
(一 ) 栽植抗病良株 : 1 97 8一 1 9 8 1年经初选 , 复选和决选程序 , · 筛选出高产抗病的优良
单株 7 个 。 平均产量较对照株产量高 1 一 2 倍 , 无病害发生 。 在试验林地上 , 种植实生壮苗
2
.
3 9万株 . , `
(二 ) 苗株灌施药物 : 在栽植 良种桐苗后 3 个月内 , 分别灌施经毒力测定 的 敌 :克 松 , ,
50 肠多菌灵 、 硫酸铜 、 明矾等药液 , 以及混合药液 . 一 /
经 6 年观测 , 综合控制表现 以下效果 : 、 ’
提高 了上壤酸度 : 一般从 p H 7 . 6一 8 . 4调节至 5 . 3一 6 . 1范围 。
控制了病害发生 : 抗病桐林的抗性 , 加之酸化土壤 、 抑制病菌侵害 , 试验林 内 未 见 病
株 , 而对照林病死亡株率 1 一 3 肠 , 周围桐林株病死率达 8 . 3一36 . 6 0/ 。
促进` 桐林生琢试笋和靶今” 比当地穆树增袂珠}2、 举 5鲜` 鱼平均增大
1 5
.
2 8一2 1 . 2 6肠 , 产量平均增加 1 8 . 9 8一2 0 . 4 5肠 。
对卜联中一轻度受氰渔衅性紫色土林地类黔产哼良稗衅卯预防病害效果也较显着 。
试验林 3 年测定 , 创产值 1 . 97 万元 。 8 年进入盛果期 硬1 9 9。年 ) : 1 , `可声桐籽 20 . 64 万公
斤 , 增收 46 . 27 万元 。 示范和推广 5 个乡 , 47 个村 2 万亩 。
八 、 几点结语
多年来 , 在生产上此病常与油桐枯萎病相混淆 , 研究首次肯定了油桐根腐病系由油桐腐
皮镰抱引起的一种新病害 。 在分布区域 , 立地条件 , 症状特征 , 病原菌等均不同于油桐枯萎
病 。
在测定病菌致病力上采用 P SC培养 菌浓 (加蛋白炼 ) , 经振荡培养 14 天 , 接种桐苗后 ,
4 一 7 天可出现症状 , 6 一 14 天即行萎亡 , 一可以认为 , 在人工条件控制下 , 此种方法 , 较林
地和盆栽接种缩短时间 , 是测定油桐根腐病菌致病力的一种快速方法 。
在病害症状上 ,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反映了油桐植株病变后的生 理 状 况 , 可 以 认
为 , 这一内部发生的 “ 生化症状 ” , 是识别 、 诊断和鉴定油桐根腐病 , 以及筛选抗病品种的
一项生化指标 .
, 在油橱根腐病综合控制上 , 从适宜发病区域布局着眼 , 从有利于发病的林地类型划分入
手 ,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从四川地 区全局 出发 , 防治战略是 “积极控制重病区 , 迅速提高油桐 生 产 水 平 ” 。 控
制重点是桐林 51 5万亩重病区 , 桐株约 占全省 总 株 数 1/ 5的 1 . 04 亿 株 , 其 次 是 桐 林 2 3盛万
亩发病区 , 4 48 千万株 。
从油桐发病林地出发 , 策略是 “ 分类施策 , 重点控制 , 囚地种桐 , 综合治理 ” 。 根据上
四川林业科玻 一 了刁卷
壤酸碱度和病害严重度 , . 重点控制 I 类严重受害的油桐钙质紫 色土林地类型 , 其次是 I 类中
度受害的油桐中性紫色土林地类型 。 l 类轻度受害的油桐中性紫色土林类型采取 预 防 性 措
施 .
综合控制技术措施是 “ 栽植 良种增强抗性 , 设施药液酸化土壤 ” 。 前者是综合控制的前
提 (预防性 ) , 后者是综合控制的基础 (调节性 ) 。 实践证明 , 这种 以增强寄主 抗 性 为 核
心 , 并结合调节土壤酸碱度 , 改变病菌适生土壤环境条件的营林生态防治技术措施 , 效果显
著 , 简便易行 .
油桐根腐病控制和预防问题 , 实质上是油桐生产上经营管理和栽培技术问题 。 只有提高
现有油桐林的经营水平 ,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害的严重危害 . 因此 , 从长远观点来看 ,
加强油桐产区科学区划 , 开展立地类型划分 , 坚持集约经营 , 积极推行营林生态防治 , 才能
改变油桐生产面貌 , 控制病害危害 , 提高油桐产量 , 有效地发挥我省油桐优势的内在潜力 ,
以适应油桐迅速发展 , 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 。
云杉人工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预测
鹅.翻璐 绍罕超
(呀川省林业科 ·学研 究院 )
肖阔前 张娜竹
(黑水林业局 ) ( 马尔康林业局 )
摘 . 要
本文研究材料取自黑水 , 马尔康林业局 5 72 个云杉人丁林生长量调查标准地 , 以林 龄 为
自变量 , 一连年生长率为因变量 , 拟合了 n 个回归方程 。 其中以回归式
y = 0
.
0 5 + i
.
4 7 5 7 e 一 0 · 1 1 3 3 x
既具有二 `定精度 , 又基本符合云杉幼树生长规律 , 故用以预测生长量 . 预测结果 37 年生云杉
人工林每公顷材积总生长量可达 1 1 9 . 84 m “ , 1了7 3 O b a 云杉人工林材积总生长量达 2 12 4 7 6 3 m “ ,
经济效益 一可观 , 可值一亿四千万元 , 大于投资的本利和 , 仍然有利可图 。
关键词 : 生长量 , 连年生 一长率 , 经济效益
四 川西部高山林区 , 大规模开发始于 50 年代中期 , 30 多年来给 国家提 供 了 7 0 0 0万m “ 的
木材 , 至今 日 , 原始森林所存不多 , 森工企业在经济上陷于困境 。 因之对采伐迹 地 上 所 更
新的数万公顷云杉人工林何 日能够发挥效益 , 生长状态如何 , 颇为人们所关注 。 为此笔 一者对
1 9 8尽~ 1 9 8 5年黑水林业局 、 马尔康林业局所完成的 5 72 个标准地云杉人工林调查材料进 行 了
初步整理 , 计算了历年的生长量和生长率 , 并探索生长量及其经济效益的预测方法 。 以期对
制定人工林的经营措施与其长远规划作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