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布依药岩豇豆本草学研究



全 文 :床观察治疗神经衰弱患者 46例 ,
肝功能受损患者 27 例 , 共 73
例。结果:疗效显著 23例 , 明
显好转38例 , 好转 12例。
5 结论
由于复方鹿仙草糖浆融汇了
鹿仙草和五味子这两味药物的特
殊性能 , 从而使组方具有益气壮
阳 、 舒肝利尿 、 调节中枢神经等
功效 。达到了主治神经衰弱和肝
功受损的目的。本方中以性味
苦 、 甘 、 凉 , 具清热解毒 、补肝
益肾 、止血生肌 、调经活血以及
醒酒 、壮阳等功能 , 治疗肝炎 、
肝硬化 、 肝腹水 、 消化道出血 、
阳痿及头昏晕等症于一体的鹿仙
草为主药;再辅以性味酸 、 温 ,
具敛肺 、滋肾 、 生津 、收汗 、 涩
精作用 , 集治疗神经衰弱 、无黄
疸型传染性肝炎 、肺虚喘咳 、 口
干作渴等症以及改善中枢神经系
统的兴奋作用于一身的五味子 ,
两味药物配伍 、 相互协调 , 从而
使复方鹿仙草糖浆成为对神经衰
弱及肝功受损等症具有特殊疗效
的药物 。
参考文献
1 任仁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
科学出版社 , 1985:57 , 70 , 132 , 137 ,
536
2 王北婴.中药新药研制与申报.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1995:189, 192
3 江苏新医学院等.中药大辞典.上
海科技出版社 , 1986:23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
国医院制剂规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995:62, 附录 16
5 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拉
祜族常用药.云南民族出版社 , 1987:
325 , 327
6 张绍云等.拉祜族药 “密都拉此”
的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 , 1998 ,
4:220 , 221
7 王海春等.拉祜族药麂仙草的生药
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社 , 1999
(收稿日期:2003年 6月 16日)
布依药岩豇豆本草学研究
张敬杰 胡成刚 杨立勇 潘炉台
(贵阳中医学院 ,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 通过对岩豇豆的本草学考证 , 结合现代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及布依族药用经验和药物使用等方面
的研究 , 表明布依族习用的岩豇豆药材有 2属 5种植物 , 石吊兰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为其正品 , 与本草文
献记载相符 , 并对 5种原植物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布依药 岩豇豆 本草学研究
  布依族药岩豇豆来源于苦苣
苔科 Gesneriaceae 吊石苣苔属石
吊 兰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uim., 药用全草 , 为布依族
习用品种 , 使用历史悠久 。分布
于贵州 、 云南 、 江西 、湖南 、 湖
北 、台湾 、 浙江 、 江苏 、 四川 、
广西 、 广东等省区 , 生于海拔
300 ~ 2000m 的丘陵或山地林中
石上或树生。近年来 , 随着对民
族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 , 我们对
岩豇豆在祛风除湿 、 化痰止咳 、
祛瘀通经等方面的功效有了进一
步认识。在布依族地区我们发
现 , 除石吊兰外 , 同为吊石苣苔
属的蒙自吊石苣苔 L .carnosus
Hemsl.、 齿叶吊石苣苔 L .ser-
ratus D.Don 、 黔桂吊石苣苔 L .
aeschynanthoides W.T.Wang 及
紫花苣苔属的滇黔紫花苣苔
Loxostigna cavaleriei (Levl. et
Van.)B.l.Burtt亦同作岩豇豆
入药 ,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岩豇豆药物资源 , 本文就岩豇豆
本草学考证研究 、 5种原植物比
较 、现代研究及布依医临床应用
等内容进行论述 。
1 历代本草对岩豇豆的记载
岩豇豆的品种之一石吊兰始
载于 《植物名实图考》 :“石吊兰
产广信 、 宝庆山石上。” 岩豇豆
的别名有:黑乌骨 《植物名实图
考》 , 石豇豆 《草木便方》 , 石泽
兰 、大姜豆 、小泽兰 《分类草药
性》 , 岩豇豆 、 岩荼 《贵州民间
方药集》 , 岩泽兰 《贵州民间药
草》 , 岩石兰 、巴岩草 、肺红草 、
蜂子花 、 瓜子草 、 石花 《湖南药
物志》 , 石彩兰 、 赶三九 《中草
药学》 , 少花石吊兰 《陕西中草
药》 , 少花吊石苣苔 《广西植
录》 , 石吊苣苔 《海南植志》 , 产
后荼 、山泽兰 《广西药用植物名
录》 。
对岩豇豆的性味 , 《草木便
方》 载:“甘 。” 《分类草药性》:
“味苦 , 有毒 。” 《贵阳民间药
草》 :“甘 、苦 , 平 , 有毒。” 《文
山中草药》 :“苦 , 凉。” 《广西本
草选编》 :“味苦 、 涩。” 《浙江民
间常用草药》 :“性温。”
36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3年总第 65期
对其功能主治 , 《植物名实
图考》 : “通肢节 , 治跌打 , 酒
病。” 《草木便方》 :“消痰 , 追
毒 , 化食 , 养阴血 。治风湿气
肿 , 头闷眼花 , 诸虚 。” 《分类草
药性》 :“治吐血 , 腰膝痛 , 去风
除湿 , 跌打损伤 。” 《民间常用草
药汇编》: “清肺止咳 , 凉血止
血。” 《四川武隆药植图志》 :“治
妇女血气病 。” 《四川中药志》 :
“治妇女崩带 , 风湿痹痛 , 小儿
疳疾及风伤咳喘。” 《文山中草
药》 :“清热燥湿 , 消肿止痛。治
菌痢 , 风湿疼痛 , 皮肤化脓性感
染。”
我们曾在贵州布依族地区进
行调查 , 布依族医生用作岩豇豆
的品种较多 , 计有苦苣苔科吊石
苣苔属蒙自吊石苣苔 、齿叶吊石
苣苔 、石吊兰 、 黔桂吊石苣苔以
及紫花苣苔属滇黔紫花苣苔 , 但
其主流品种是苦苣苔科吊石苣苔
属植物石吊兰 Lysionotus pauci-
florus Maxim., 作为贵州地方标
准也是以石吊兰收载 。结合历代
本草文献的记载 , 可以认为现代
使用的岩豇豆 , 其正品应为苦苣
苔科 Gesneriace 吊石苣苔属石吊
兰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其它品种作为岩豇豆入药 , 应对
其性味功效 、化学成分进行深入
地调查研究。
2 植物形态
对岩豇的描述在 《植物名实
图考》 中有 较详细 的记 载:
“ ……横根赭色 , 高四五寸 , 就
根发小茎生叶 , 四五叶排生 , 攒
簇光润 , 厚劲有锯齿 , 大而疏。
面深绿 、 被淡 , 中唯纹一缕 , 叶
下生长须数条 , 就石上生根 。”
其所记载的形态特征与现代对石
吊兰原植物的描述一致 , 可以肯
定本草所记述的品种即今使用广
泛的石吊兰。
石吊兰为常绿小灌木 。茎长
达 7 ~ 30cm , 分枝或不分枝 , 无
毛或上部疏生被短毛 。叶 3枚轮
生 , 有时对生或 4枚轮生 , 具短
柄或近无柄 , 叶片革质 , 形状变
化大 , 线形 、线状倒披针形 、 狭
长圆形或倒卵形 , 少有狭卵形或
椭圆形 , 长 1.2 ~ 6.7cm , 宽 0.3
~ 2.2cm , 顶端急尖或钝 , 基部
钝 , 边缘或上部有齿 , 有时近全
缘 , 两面无毛 , 侧脉不明显;叶
柄长 1 ~ 4mm , 上面常被短状毛 。
花序腋生 , 有 1 ~ 2 花 , 花序梗
纤细 , 长 0.4 ~ 2.6cm , 无毛 ,
苞片披针状线形 , 长 1 ~ 2mm ,
疏被短毛或近无毛 , 花梗长 3 ~
10mm , 无毛;花萼长 3 ~ 4mm ,
分裂或线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带
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 , 长 3.5 ~
4.5cm , 无毛 , 筒细漏斗形 , 上
唇 2 浅裂 , 下唇 3 裂;雄蕊无
毛 , 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 13
~ 15mm 处 , 狭 线 形 , 长 约
12mm , 花药直径 1.2mm , 药隔
背面突起约 0.8mm , 退化雄蕊
3 , 无毛 , 侧生狭线形 , 弧状弯
曲;花盘杯状 , 有尖齿 , 雌蕊无
毛 。蒴果线形 , 长 5.5 ~ 9cm ,
宽 2 ~ 3mm , 无毛。种子纺锤形 ,
有长珠柄 , 顶端有 1长毛。花期
7 ~ 10月 , 果期 10 ~ 11月。
3 岩豇豆药用植物比较
在布依族地区当作岩豇豆使
用的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和紫
花苣苔属的 5个种 , 现对这 5个
种列表介绍如下 , 见表1 。
4 现代研究
4.1 化学成分 主要含石吊兰
素 。
4.2 药理作用  ①抗炎作用:
岩豇豆中的有效成分石吊兰素对
琼脂 、 5-羟色胺 、 甲醛 、 高岭
土所致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
抑制作用。 ②抗结核作用:石吊
兰素体外试验 , 200μg/ml即有显
著的抗结核杆菌作用 , 体内试验
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临床用于
淋巴结核的治疗效果明显。 ③降
压作用:给麻醉狗 、猫肌内注射
或静脉注射石吊兰素均可使血压
明显降低 , 降压值为 4.7kPa 左
右 , 并可维持 2 ~ 4h 以上 , 降压
期间对心率及呼吸无明显影响。
④对心脏的作用:石吊兰素对豚
鼠 、 家兔和蟾蜍的心脏停搏以及
用氯化钾致心脏停搏均有使心脏
起搏的作用 , 但不能增强心肌收
缩力 , 推测石吊兰素可能对窦房
结具有兴奋作用 。 ⑤药代动力
学:石吊兰素混悬剂大鼠肠襻注
入或灌胃给药吸收甚差 。溶液剂
直接肠襻内注入比灌胃给药吸收
快而完全 , 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
石吊素为弱碱性化合物 , 灌胃后
酸性胃内容物使其发生沉淀的结
果。
5 布依医临床应用
(1)治骨冷风:
处方:岩豇豆 、冰玉合 、狼
毒 、 滚山球 、 独脚莲 、 草乌 、樟
脑 、大蒜 、 辣子 、 半夏 、 南星 、
尿马杆各适量 。
用法:内服 , 外擦皮肤 。
(2)治梅毒:
处方:岩豇豆 50g 、 抱石莲
50g 。
用法:水煎服 , 1 日 3 次 ,
7天为 1疗程。
(3)治性病:
处方:岩豇豆 、 小龙胆草 、
抱石莲 、 黄花 、甘草各适量 。
用法:水煎服 , 1日 3次 。
(4)治热咳:
处方:岩豇豆 、 青鱼胆草 、
岩白菜各 15g 。
用法:水煎服 。
(5)治跌打损伤:
处方:岩豇豆 15g 。
363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3年总第 65期
表 1 岩豇豆药用植物比较
滇黔紫花苣苔 蒙自吊石苣苔 齿叶吊石苣苔 石吊兰 黔桂吊石苣苔


Loxostigna
cavaleriei (Levl.et
Van.)B.L.Burtt
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
Lysionotus
serratus D.Don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Lysionotus
aeschynanthoides
W.T.Wang

布 贵州全省分布 贵阳 、 镇远 、 罗甸
花溪 、 罗甸 、 兴义 、
安龙 、 册亨 、 望谟 、
麻江
贵州全省分布 沿河

境 附岩石壁或树干上 山地林中树上或石上
山地中树上或石上 、
溪边或高地草地
丘陵或山地林中石上
或树生 山地沟边或岩石上




多年生草本。叶对
生 , 具长柄 , 形状
多样。 花序腋生。
种子两端各具长约
0.5mm 的毛状附属
物。
小灌木。叶 3 枚轮生
或对生 , 具短柄或无
柄 , 卵 形。 花 序 腋
生。种子顶端有一根
长毛。
亚灌木。 叶 3 枚轮生
或互生 , 叶柄长 0.4
~ 1.3cm , 形状变化
大。 花序顶生 或腋
生。种子每端有一根
毛。
小灌木。 叶 3 枚轮
生 , 有时 4 枚轮生 ,
短柄或无柄 , 形状变
化大。 花序顶生或腋
生。种子每端各有一
根毛
小灌木或亚灌木。叶
3 枚轮生 , 叶柄长 0.2
~ 1.7cm , 形状变化
大。花序腋生。 种子
每端各一根长毛。




全株入药 全草入药 根入药 全草入药 全株入药


止 咳 , 祛 痰 , 平
喘 , 镇静。
味辛 、 微甘 , 性平。
祛风 止咳 , 健脾消
积。治感冒 , 慢性支
气管炎 , 钧端螺旋体
病 , 劳伤吐血 , 小儿
疳疾。
味涩 , 性平。凉血止
血 , 止咳 , 利湿。 治
咳血 , 风湿疼痛。
味甘 、 苦 , 性凉。清
热解毒 , 润肺止咳。
治咳血 , 喘咳 , 肺结
核 , 风湿痛。
清热 解毒 , 润肺止
咳。治咳血 , 喘咳 ,
肺结核。
  用法:水煎 , 兑酒服 。外
用 , 捣烂敷伤处 。
6 小结
(1)通过本草学考证 , 结合
现代有关的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及布依族药用经验和药物使用状
况的研究 , 正本清源 , 布依族地
区习用的岩豇豆其正品应为苦苣
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石吊兰 Ly-
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2)同作岩豇豆使用的滇黔
紫 花 苣 苔 Loxostigna cavaleriri
(Levl.et Van.) B.L.Burtt 、
蒙自吊石苣苔 Lysiontus carnosus
Hemsl.、 齿叶吊石苣苔 Lysionotus
serratus D.Don 、 黔桂吊石苣苔
Lysionotus aeschynanthoides W.T.
Wang在布依族地区亦广泛使用 ,
且历史也较为悠久 , 应示为石吊
兰药材的代用品 , 但现代文献对
其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等方面的
研究却未见。加强对岩豇豆药材
的研究 , 可以扩大药源 , 加快民
族地区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 其前
景是十分广阔的。
(收稿日期:2003年 6月 2日)
欢迎订阅 2004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邮发代号:64—56
36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3年总第 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