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蒺藜、软蒺藜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全 文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
蒺藜 、软蒺藜的鉴别与合理应用
赵连兴 宋俊骊 孔增科
(河北省邯郸市药品检验所 ,河北 邯郸 056001)
  【关键词】 蒺藜;软蒺藜;中药鉴定;蒺藜科;藜科;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282.710.3;R28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10)02-0251-02
作者简介:赵连兴(1965—),男 ,主治医师。从事药品检验技术监
督工作。
1 蒺藜 FructusTribuliPurus
1.1 基源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terrestrisL.的干
燥成熟果实。
1.2 饮片鉴别 蒺藜果实由 5个分果瓣组成 , 呈放射状
排列 , 直径 0.7 ~ 1.2c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 , 分果瓣斧
状 , 长 3~ 6mm, 背部黄绿色 ,隆起 , 有纵棱及多数小刺 ,并
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 1对 , 两侧面粗糙 , 有网纹 , 灰白
色。质坚硬。气微 , 味苦 、辛 [ 1] (见图 1,加 2)。
1.3 成分 含黄酮类:山柰醇 , 山柰醇 -3-萄葡糖苷 ,
刺蒺藜苷 , 薯蓣皂苷元 , 蒺藜酰胺 , 蒺藜多糖 , 生物碱 , 挥
发油 , 硝酸盐和异鼠李素等 [ 2 , 3] 。
1.4 药理 
1.4.1 抗心肌缺血 蒺藜皂苷能扩张冠脉 , 减慢心率 ,
改善冠脉循环 , 有抗心肌缺血及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
作用。
1.4.2 抗血拴 2.56 g(生药)/kg水煎剂给小鼠灌胃 ,
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拴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 , 对血浆凝
血酶原时间有显著延长作用 ,且强于尿激酶。
1.4.3 抗炎 水煎剂对小鼠琼脂性肉芽组织增生有显
著抑制作用。
1.4.4 抗衰老 蒺藜皂苷有耐高温 、耐低温 、耐缺氧 、增
强游泳时间 、抗疲劳等适应原样作用。灌服蒺藜总皂苷
100、 240 mg/kg,可明显使小鼠脾 、胸腺及体质量增加 , 并
能促进果蝇生长 、发育 、延长寿命 [ 4] 。
1.4.5 镇痛 水煎剂能显著提高小鼠热刺激的痛阈 ,对
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缓解作用 , 效果与对照
药炎痛喜康作用相当 。
1.4.6 增强性功能 水煎剂可使大鼠睾丸 sertoli细胞活
性升高 , 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
1.4.7 抗菌 蒺藜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
杆菌及白色丝酵母菌的生长。
1.4.8 保肝 蒺藜皂苷喂饲家兔 90 d,可抑制肝中蛋白
质 、碳水化合物及脂类营养不良的扩展 , 呈现出保肝
作用。
1.4.9 降压 蒺藜水提物对麻醉犬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1.4.10 毒性 小鼠灌服蒺藜皂苷的 LD 50为(4.49 ±
0.027)g/kg。
1.5 性味 、归经与效用 性微温 , 味辛 、苦 , 有小毒。归
肝经。有平肝解郁 、活血祛风 、明目止痒的功效。用于头
痛眩晕 , 胸胁胀痛 ,乳闭乳痈 ,目赤翳障 , 风疹瘙痒。
1.6 临床应用
1.6.1 高血压 蒺藜 15g, 菊花 12 g,决明子 20 g,甘草 6
g, 水煎服 ,日 1剂。
1.6.2 风疹瘙痒 蒺藜 、防风 、蝉蜕各 10 g,白鲜皮 、地肤
子各 12g, 水煎服 ,日 1剂 [ 5] 。
1.6.3 急性结膜炎 蒺藜 12 g, 青葙子 、木贼 、决明子各
10 g, 菊花 6g, 水煎服 ,日 1剂。
2 软蒺藜 FructusAtriplicisPurus
2.1 基源 为藜科植物中亚滨藜 Atriplexcentralasiatica
Iljin的干燥成熟果实。
2.2 饮片鉴别 软蒺藜果实呈扁平的扇形 , 或呈卵圆形 、
近圆形。表面黄棕色 、浅棕色或浅绿棕色。苞片表面有 3
条明显隆起的放射状的主脉及网状细脉纹或具珊瑚刺状
突起 ,但不棘手 ,边缘齿状。胞果扁平 , 近圆形或肾形, 直径
2 ~ 3 mm,果皮膜质 ,白色, 与种子贴伏 ,上有花柱残基。种
子红褐色或黄褐色。气微, 味微苦(见图 2, 加 2)。
2.3 成分 含异鼠李素 、山柰酚 、槲皮素 、 苜蓿素 、槲皮
素 -7-O-a-L-吡喃鼠李糖苷 、异荭草苷 、β -谷甾醇 、
β -胡萝卜苷及芸苔二糖苷等 [ 6] 。
2.4 药理 
2.4.1 抗炎 软蒺藜水煎剂 2.56、1.28 g(生药)/kg给
小鼠灌服 , 能显著抑制琼脂性肉芽组织增生 , 较明显地降
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 ,且具剂量依赖性 , 显示出一定的
抗急性炎症作用 。
2.4.2 抗血栓 水煎剂对大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有显
著抑制作用 , 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有显著延长作用。
2.4.3 降血脂 软蒺藜提取液给大鼠灌服 30 g(生
药)/(kg· d),连续 4周 , 坐骨神经组织山梨醇(SNS)的
251河北中医 2010年 2月第 32卷第 2期 HebeiJTCM, February2010, Vol32, No.2
含量 , 血甘油三酯和血小板聚集均显著下降 , 说明软蒺藜
可改善脂质代谢和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 [ 7] 。
2.4.4 镇痛 水煎剂可显著提高小鼠热刺激和醋酸所
致扭体反应的痛阈 , 提示有镇痛作用。
2.4.5 保肝 水提物对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PC-
DTH)性肝损伤呈现出良好的保护作用 ,效果与对照药联
苯双酯相似 [ 8] 。
2.5 性味 、归经与效用 性平 , 味苦。有祛风 、活血 、清
肝 、明目的功效。 用于目痛 , 头痛 , 肿毒 , 皮肤瘙痒 , 乳汁
不通 [ 9] 。
2.6 临床应用
2.6.1 无名肿毒 软蒺藜 、赤芍药 、瓜蒌各 9 g, 蒲公英
15 g, 水煎服 ,日 1剂。
2.6.2 头风 软蒺藜 、菊花 、防风各 9 g, 蝉蜕 5 g, 水煎
服 , 日 1剂。
  小 结 蒺藜为较常用中药 , 以 “蒺藜子”之名始载
于《神农本草经》上品 [ 10] , 该药物五角十刺 , 触之伤人 ,疾
而且利 , 故名 ,亦称 “刺蒺藜”。有平肝解郁 、活血祛风 、明
目止痒的功效。现代研究有抗心肌缺血 、抗血栓 、抗衰
老 、抗菌 、抗炎 、保肝 、降压和镇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临
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头痛 、眩晕 、风疹瘙痒和心 、脑血管
障碍等病症效果理想 。
  软蒺藜主产于山东沾化 、利津 、寿光等县 , 亦名东蒺
藜 , 是 20世纪 50年代发现的药物 ,其果实性状与蒺藜迥
然不同 , 为扁平的扇形或卵圆形 , 上具网状脉纹和瘤状软
刺 , 握之毫不扎手 ,故名 [ 11] ;据文献记载和调查 , 山东 、陕
西和河北个别地区曾将其习作或误作蒺藜药用 [ 12] , 这是
不对的 , 应予纠正。
  师勤等 [ 2, 3]做了蒺藜 、软蒺藜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比
较 , 发现二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槲皮素 、山柰酚 、异鼠
李素为母核的黄酮类)和抗心肌缺血 、抗血栓 、保肝 、抗
炎 , 镇痛诸方面的药理活性相似 ,但并不相同 , 在化学成
分方面 , 蒺藜以槲皮素为母核的黄酮类成分含量高 , 软蒺
藜则以异鼠李素为母核的黄酮类成分含量高;除此以外 ,
蒺藜还含有甾体皂苷类 、酰胺类 、硝酸盐等成分 , 软蒺藜
还含有芸苔二糖苷 、异荭草苷 、苜蓿素等成分 , 在药理作
用方面 , 蒺藜还有降低血压 、抗菌 、增强性功能等活性 ,软
蒺藜还有降血脂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活性。因此 ,决
不可把软蒺藜混称或代蒺藜药用 , 而应各以其名正确应
用 , 并应加强对软蒺藜药物的研究 , 根据其某方面较强的
药理活性 , 开发其自身的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  吴玛琍 ,孔增科.中药饮片鉴别:上册 [ M] .天津:天津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4:440.
[ 2]  师勤 ,余伯阳 ,徐珞珊 ,等.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蒺藜类
3种黄酮苷元的含量 [ J].药物分析杂志 , 1999, 19(2):
75-78.
[ 3]  师勤 ,汤依群 ,徐珞珊 ,等.硬软蒺藜药效学比较 [ J] .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2000, 20(1):42-45.
[ 4]  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 2卷 [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2:617.
[ 5]  《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 [ M]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373.
[ 6]  张杨 ,赵毅民.软蒺藜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5, 30(9):679-681.
[ 7]  刘福平 ,徐保真 ,王厚廷 ,等.软蒺藜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
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 [ J] .中药材 , 1996, 19(3):142-144.
[ 8]  徐国钧.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 M].福州: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525.
[ 9]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 M].2003年版.北京:学苑出版社 , 2004:81.
[ 10]  山东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山东中药 [ M] .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 , 1959:254.
[ 11]  马继新.神农本草经辑注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94-95.
[ 12]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鉴别手册:第 1册 [ M].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81:515-512.
(收稿日期:2009-09-15)
(上接 218页)不健的重要原因。现代不少学者根据临床
观察一些明显的精神变化均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 ,从而引
发结肠运动功能和内分泌失调 , 本病症状发作 、加重与情
绪不舒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长期的精神抑郁为本病的主
要诱因之一。这说明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
病因与发病学具有统一性。
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 ,单纯的西医治
疗只能对症处理和心身治疗 ,缺乏中医的治病求本 、调整
脏腑 、辨证施治的全面优势。 《伤寒论 》中小承气汤 ,组方
精练严谨 , 安全性高 ,效果显著。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
行气散满 , 燥湿消积;枳实破气消痞。三药合用 , 共奏轻下
热结 、除满消痞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大黄能增加肠
张力和蠕动 ,减少水分的吸收 ,同时大黄对大多数革兰阳
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还有消炎利胆
的功效 [ 3]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 疗效良好 ,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危北海 ,张万岱 , 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 [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3:797.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 1
辑 [ S] .1993:96.
[ 3]  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临床应用手册 [ M] .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 2008:401.
(收稿日期:2009-08-05)
252 河北中医 2010年 2月第 32卷第 2期 HebeiJTCM, February2010, Vol32,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