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24%螨危SC防治苹果叶螨田间药效试验



全 文 :20 2008年5月 2008(3)北方果树 NORTHERNFRUITS
文章编号:1001-5698(2008)03-0020-01 中图分类号:S436.611.2 文献标识码:B
24%螨危SC防治苹果叶螨田间药效试验
张忠芬
(山东省招远市果业总站,山东 招远 265400)
24%螨危 SC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最新研制和生
产的一种新型杀螨剂,受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的委托,为
明确24%螨危SC不同浓度对苹果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明确其最佳使用浓度,招远市植保站于2007年7月14
日,在招远市盖岭农场进行了24%螨危SC防治苹果红
蜘蛛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园设在招远市张星镇盖岭农场,试验品种为
‘红富士’苹果,树龄均为 15年,株行距为 2m×4.5m。
土壤为棕壤,每 666.7m2年施有机肥(鸡粪)2000kg,
株施果树专用配方肥3kg。
试验药剂螨危 (Envidor)有效成分为季酮螨酯
(Spirodiclofen),产品类型为特窗酸类杀螨剂(tetronic
acid),剂型为浓悬浮剂,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
产。
试验设螨危 4000、5000、6000倍液,0.9%阿维菌
素EC1000倍液,红白螨杀星(10%高渗pridadenEC)
2000倍液和清水6个处理。每个处理2株,重复3次,
设置隔离区。
7月14日即苹果红蜘蛛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工
农-16型喷雾器对叶正反两面均匀喷雾,直至叶片湿润
不滴水为止。
施药当天晴,平均温度为 25.2℃,相对湿度 87%。
试验期间雨天多,降雨量大,但无冰雹等自然灾害。
施药前1d调查叶螨虫口基数,药后3、7、14、30d
调查活螨数。每株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
位调查一条枝梢5片叶的活螨数(用手持放大镜)。计
算各处理平均螨量、防治效果,并用 Duncadns新复极
差法(DMRT)测定防治效果的显著性。
虫口减退率(%)=( )×100
防治效果(%)=( )×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1)表明,喷药后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
果分别为67.96%、62.52%、56.59%、60.91%、55.61%,各
处理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喷药后7、14d,各处理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 94.79%、92.31%、82.39%、86.08%、
71.47%和95.97%、94.09%、87.21%、88.17%、78.11%,螨
危 4000、5000倍处理的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极显著差
异,二者之间差异由显著到不显著。喷药后30d,各处
理 的 防 治 效 果 分 别 为 96.53%、94.97%、86.59%、
88.46%、76.06%,螨危4000、5000倍处理之间无显著
差异,二者与螨危6000倍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螨危 6000倍处理的与 2个对照药之间存在极显著差
异。
螨危5000倍施药7d防治效果达到92%以上,而
且保持到药后30d。
试验期间各处理对苹果均安全,无药害。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期间,在施药后30d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雨。
从药后调查结果来看,螨危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防治效
果,而且残效期达30d以上,说明螨危是多雨季节防治
苹果叶螨的理想药剂。
收稿日期:2008-01-17
作者:张忠芬,(电子信箱)gkj_1965@126.com。
施药前活螨数-施药后活螨数
施药前螨数
药剂处理区活螨减退率-空白对照区活螨减退率
100-空白对照区活螨减退率
DOI:10.16376/j.cnki.bfgs.2008.03.041
当叶螨虫口达到7.2~8.1头/叶时,招远市植保站
进行了药剂试验,从药后 3d的防治效果来看,螨危
4000倍和5000倍液防治效果均达到62%以上,具有
一定的速效性。如果田间发生量较大时,可与其他速效
性更好的杀螨剂混用,以达到快速防治效果。
从螨危 4000、5000倍液的药后 7、14d的防治效
果来看,二者之间差异由显著到不显著,结合生产成本
费用,建议生产上使用浓度为 5000倍,并与其他杀螨
剂交替使用。
2008年5月 2008(3) 21北方果树 NORTHERNFRUITS
文章编号:1001-5698(2008)03-0021-02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识码:B
栗 苞 蚜 发 生 规 律 及 防 治
毛立仁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板栗试验站,辽宁 宽甸 118200)
栗苞蚜(MoritzielacastaneivoraMiyazaki)是丹东
栗产区近几年出现的危害十分严重的新害虫。国内历
史上没有该虫的记载。2004年以来在辽宁、浙江、山东
等省相继发现,才有了相关报道。我们是 1996年在宽
甸县古楼子乡砬子沟 8组一栗园首次发现该虫,
1997—1998年在县内的石湖沟、红石、永甸、下露河、步
达远等乡镇同时出现为害,1999年11月经日本栗树专
家荒木齐博士根据我们提供的标本,认定为“栗苞蚜”,
也是日本普遍发生的重要害虫。该虫繁殖传播速度极
快,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目前其发生范围已遍及整个
丹东栗产区,约有30%左右的栗园发生不同程度的危
害。该虫专门群居在栗苞上吸食汁液,影响栗苞的正常
生长发育,对产量影响极大,发生严重的栗园甚至造成
绝收。1997年以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进
行了防治试验,现总结如下。
1 形态特征
雌成虫 与葡萄根瘤蚜相似。体长 0.8~1.0mm,宽
0.4~0.6mm,巴梨形,前宽后窄,腹面扁平,背部稍隆起。
初为黄褐色,渐变绿褐至紫褐色。头胸腹分界不明显。
腹部分节明显,体表有散生白色蜡粉,体背有黑色瘤,
每节4个,横列、纵向对应。具较发达的3对足。触角短
丝状,喙白色,长达尾端。未见腹管及尾片。未发现有翅
的虫态。
卵 长椭圆形,淡黄至黄色,几粒或几十粒一堆,亦
有单粒散生,极小,单粒卵肉眼看不见。
若虫 长椭圆形,淡黄至黄绿色,体表无蜡粉,腹部
分节明显,体背瘤色淡,排列同成虫,触角丝状,无腹管
及尾片。初孵若虫胸足发达,行动迅速。大龄若虫行动
缓慢。
2 发生规律
2.1 越冬调查
栗苞蚜是以卵在枝干的伤口内越冬。1998年11月
在虫害发生重的2个栗园树下采集落地刺苞皮、杂草
及树下表土,室内放大镜下观察,均没发现栗苞蚜的各
种虫态。对树体各部位枝干表面及树干翘皮下的观察
也未发现。采用主干涂黄干油、包塑料膜伞、春季地面
喷药(辛硫磷)等处理的树,树上虫害并没减少,可见,
栗苞蚜不是在地面及栗苞皮中越冬。1999年6月上旬
在修剪锯口干缩的皮缝内发现少量成虫及卵,而在1~3
年生枝的上年雹伤部位的死皮下、愈伤组织表面亦发
现有大量成虫和卵。同年冬季采集带有伤疤(剪锯口、
虫害、雹伤、果痕)的枝解剖观察,65.7%的疤痕内有虫
卵,平均每处有卵8.65粒,最多19粒。此时未见成虫及
若虫。卵多在伤痕的死皮下愈伤组织表面的隐蔽部位,
以上年夏季以前2~3年内造成的、外有死皮遮蔽、内部
还没完全愈合的伤口卵量多;1年生枝雹砸伤疤内普遍
都有。秋后造成的伤疤和当年果痕及已完全愈合的伤
疤均无虫卵。
2.2 发生时期
春季越冬卵孵化,仍然在越冬部位取食繁殖。栗树
盛花期及以前,枝叶表面及雌雄花上均未见该虫出现。
一般在落花后,幼苞小手指肚大时(7月上中旬),在苞
上开始出现成虫,之后 10余天便会出现世代重叠现
象,成虫、卵及若虫同时存在。成虫在苞皮表面缓慢移
动,不断产卵;大龄若虫多在刺束基部取食固定不动;
初孵若虫十分活泼,在针刺上下、刺束之间来回活动,
速度较快。8—9月虫口密度最大,9月中下旬卵及幼若
虫发生量最大,大部分随成熟苞落地,去向不明;一部
分沿枝回迁,在伤口内隐蔽处取食皮层愈伤组织,继后
变为成虫,产卵越冬。8月中旬个别枝上的伤疤内仍然
收稿日期:2008-01-07
作者简介:毛立仁(1951-),男,辽宁宽甸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板栗等果树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