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东北刺人参根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全 文 :五加科植物东北刺人参(OplopanaxelatusNakai)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及朝鲜、俄罗斯远东山
区,现已人工培植成功。民间以东北刺人参根入药,主
治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精神分裂症、低血压、糖尿病等
症,具有补气化淤、助阳和类似人参之功效[1],但尚未开
发利用。研究证明,其根和茎的挥发油具有抗真菌作
东北刺人参根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刘昕 1,陈滴 1,李清民 1,刘松艳 2※
(1.吉林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2.吉林大学化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摘要:目的 鉴定东北刺人参根挥发油成分,为东北刺人参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GC-MS法,从东北刺人参根的
挥发油中分离出15种成分,鉴定了14种化合物。结论 有12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分得,其中 7,11-二甲基 -3-亚
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和7-甲基-3-亚甲基-1,6-辛二烯为主要成分,二者均为含有亚甲基的多烯化合物。
关键词:东北刺人参 ; 挥发油 ;真菌 ;GC-MS
中图分类号:R313;Q949.9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ofChemicalComponentsEssentialOilintheRoot
ofOplopanaxelatusNakai
LIUXin1,CHENDi1,LIQing-min1,LIUSong-yan2※
(1.PharmacyColege,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2.ChemistryColege,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dentitychemicalcompositionsofessentialoiloftherootfromOplopanaxelatusNakaiandprovideascien-
tificbasisforstudyofOplopanaxelatusNakai.MethodsVolatileoilintherootofOplopanaxelatusNakaiweredeterminedandi-
dentifiedbythemethodofGC-MS.Resultsfivteencompoundswereseparatedandfourteencom-poundswereidentifiedintherootof
OplopanaxelatusNakai.Conclusion12compoundswereseparatedandobtainedintherootofOplopanaxelatusNakaiforthefirst
time.Basisare7,11-dimethyl-3-methylene-1,6,10-dodecatrieneand7-methyl-3-methylene-1,6-octadiene.
Keywords:OplopanaxelatusNakai;Essentialoil(Volatileoil);Fungus;GC-MS
收稿日期:2007-11-25
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中药管理局和吉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20004-004)
作者简介:刘昕(1968-)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主管技师,从事药物分析研究 。Email:liux@jlu.edu.cn
*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001-4721(2008)02-0058-02
特 产 研 究SpecialWildEconomicAnimalandPlantResearch58
用,对疣状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癣毛癣
菌、猪小孢子菌、白念珠菌等7种真菌均具有显著抑杀
活性[2]。为了寻找其抗真菌有效成分,对东北刺人参根
和茎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本文报道
其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采自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十五道沟,经长春
中医学院高士贤教授鉴定为OplopanaxelatusNakai。该
植物标本藏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1.2 仪器
VG-7070EGC-MS及计算机 VGPDP11/250数
据处理系统。挥发油提取装置(自制)。
1.3 方法
1.3.1 挥发油提取 将自然干燥的东北刺人参根粉碎
后,水蒸气蒸馏至流出液无油状物,得黄色挥发油,在
无水乙醚中用无水硫酸钠充分干燥。回收乙醚得纯挥
发油。
1.3.2 挥发油 GC-MS分析 所得挥发油样品用
GC-MS分离鉴定化学成分。GC条件:SE-54石英毛细
管柱,柱长 30m,内径 0.25mm,气化温度 250℃,柱温
60~250℃(5℃/min);载气为氮气;进样量1μL。质谱条
件:EI源,离子源温度 220℃;界面温度 250℃;电离电
压 70eV;加速电压 6KV;扫描时间 50min;质量范围
33~800amu,所得总离子流图见图1。
2 实验结果
该油在室温下为黄色油状透明液体,具有特殊气
味。经GC-MS分离出 15种成分,经计算机检索并与
质谱标准谱图核对,鉴定了其中 14种化合物,按保留
时间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括号内分别为相对含量
和保留时间 ):3,7-二甲基 -1,3,6-辛三烯
(1.50%,7.57)、7-甲基 -3-亚甲基 -1,6-辛二烯
(0.72%,8.87)、6,6-二甲基-2-亚甲基原蒎烷(1.25%,
9.95)、3-甲基戊醇(5.03%,10.43)、1-乙酰氧基-2-甲
基 -5-异丙烯基环己烷 (0.51%,17.38)、过庚酸
(1.52%,17.86)、7,11-二甲基 -3-亚甲基 -1,6,10-
十二碳三烯(0.09%,20.77)、甲基-4-亚甲基-1-异丙
基 -1,2,3,4,4’,5,6,8(-八 氢 萘 (3.80%,23.12)、
1,2,5,8,9,10-六氢 -4,7-二甲基 -1-异丙 基萘
(4.20%,23.16)、橙花叔醇(47.05%,23.53)、香叶醇
(0.46%,24.57)、11,14-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3.80%,
25.98)、1,2,3,4,7,8,9,10-八氢-1,6-二甲基-4-异
丙基-1-羟基萘(0.08%,26.74)、3-乙基-4-甲基-3-
戊烯-2-酮(0.07%,27.78)。
3 讨论
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可知,所得14种化合物除橙花
叔醇和香叶醇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分得,其中
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和7
-甲基-3-亚甲基 -1,6-辛二烯为主要成分。二者
均为含亚甲基的萜烯化合物。东北刺人参挥发油对多
种皮肤癣菌有显著的杀菌和抑菌作用,本研究为寻找
抗真菌有效成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参 考 文 献
[1]范少辉,沈海龙,张羽.东北刺人参研究进展 [J].东北林业
大学学报,2004,32(1):78-80.
[2]张宏桂,刘松艳,付爱华.野生东北刺人参茎挥发油成分及
其抗皮肤癣菌作用[J].中国药学杂 志 ,1999,34(6):
369-371.
图1 东北刺人参根挥发油的气相色谱
刘昕,等:东北刺人参根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第2期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