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超声影像对菊叶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全 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第23卷第8期 ZhejiangJITCWM(Vol.23No.82013)
2.2.3 牵引法 对非急性起病患者使用牵引法,治
疗频次同常规疗法。患者取坐位,可先垂直牵引
20min,重量从 6kg开始,按患者适应情况逐渐增加
至 30min,10kg,1周 3次。
2.2.4 药物治疗 对于颈椎不稳等继发的局部软组
织劳损或者疼痛较明显者适当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西
乐葆(200mg,1天 1次),症状改善后停药。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改良 Macnab 疗效评定标准,
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有
轻微症状,活动轻度受限,对工作生活无影响;可:症
状减轻,但颈肩部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差:症状前后无差异,甚至加重。
3.2 两组疗效比较 3个月后两组患者症状均较治
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 150例中优 45例,良 67例,
可 36例,差 2例,优良率 74.7%;对照组 150例中优
23例,良 55例,可 69例,差 3例,优良率 52.0%。观
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 讨 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颈痹”、“骨痿”、“项强”、“骨
痹”等范畴,病位在筋、骨,按经络归属则主要位于督
脉和足太阳膀胱经。颈椎病病机在体为筋骨失养,在
经为督脉虚损、膀胱经络受邪、气血不畅,在脏腑为
肝肾不足,或跌扑损伤,而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等。
针灸、推拿、牵引联合治疗共同起到松解粘连、疏通
经络、消肿止痛、活血散结作用,达到《素问》所谓的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作用。虽然颈椎病的治疗已
经取得巨大进步,但仍有大量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疗
效较差,反复不愈。
《素问》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
病”,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随着科
技进步与发展,电脑、电视等可视媒介使用频繁均增
加颈椎病的发病机会。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是
有效的病因治疗,开展疾病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采
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颈椎病社区防治管理通
过口头宣教或发放宣传册,定期集中讲解或上门随
访、来电咨询等形式,加强社区颈椎病的预防宣传工
作,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结合颈椎病规范治疗,根
据个体不同症状和体征选择推拿、针灸、牵引等治疗
方法,配合非甾体抗炎药,缓解患者痛苦,使患者尽
早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应用颈椎病社区防治管理模式后,患者症状体
征改善优于对照组,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张伯勋,王岩.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48.
[2]孙字,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
科杂志,1993,31(8):472-476.
[3]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
指南(2010版)[S].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8.
收稿日期:2012-12-16
修回日期:2013-04-20
超声影像对菊叶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张 魁 吴新军 俞子东 俞远成 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 新昌 312500
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发生率低,临床较难早期诊断,需要
肝穿刺病理组织活检确诊[1]。随着 HVOD逐年增多,
临床需要无创手段进行早期诊断,本文讨论超声对
菊叶三七致 HVOD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 2005年 2月—2012年 6
月临床诊断为菊叶三七致 HVOD共 18例,年龄 49~
73岁,平均(61.9±6.9)岁,均有过量服用菊叶三七史。
1.2 诊断标准[2] ①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血清胆红素
增高(≥34.2μmol/L);②符合以下其中两项:疼痛性肝
关键词 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 菊叶三七 超声
647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第23卷第8期 ZhejiangJITCWM(Vol.23No.82013)
脏肿大、腹水、不明原因的体质量增加≥2%;肝穿刺
病理组织活检发现肝小静脉阻塞、肝小静脉管腔偏心
性狭窄或硬化、肝窦纤维化;第 3带肝细胞坏死。
1.3 超声检查 应用 Philips HDI 5000、iU 22 型彩
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2~5MHz。常规观察
记录肝脏的大小、形态、包膜及内部回声情况,肝静
脉、门静脉、肝后段下腔静脉的内径,彩色多普勒和
频谱特点。
2 结 果
18 例菊叶三七致 HVOD 患者的声像图特征:
HVOD的声像图表现因病程的长短而有所不同,其
基本特征为:①肝肿大,包膜紧张,肝缘变钝,11例病
程较长者因出现肝硬化而使肝脏形态改变,包膜出
现凹凸不平等表现。②肝内回声增强变粗,分布不
均,有 10例(55.6%)患者可见“斑片状”或“豹纹状”
低回声区,主要是肝静脉壁周围肝回声减低。③病变
早期肝静脉内径 0~6mm,平均(3.85±1.47)mm;管壁
增厚,回声增强,此征像多见于右肝静脉;血流速度
0~54.5cm/s,平均(12.99±12.55)cm/s,失去典型的期
相性频谱。有 4例各有一条肝静脉呈闭塞状改变,未
显示管腔,CDFI未见血流信号;有 5例虽能显示左
肝静脉管腔,但 CDFI始终未见血流信号。数周或数
月后复查内径狭小依旧,管腔全部显示,均能探及血
流信号。④肝后段下腔静脉内径 6~15.6mm,平均
(11.63±2.71)mm,流速 35.9~80cm/s,平均(55.56±
12.67)cm/s,血流频谱随心动周期和呼吸运动规律性
变化。⑤病变早期门静脉主干内径 9.7~12.8mm,平均
(11.77±1.39)mm,流速 7.8~30cm/s,平均(21.07±
6.57)cm/s,血流呈随呼吸运动变化的正向频谱。11
例病程较长者因肝硬化而出现内径增宽、流速减慢
甚至离肝血流等门脉高压表现。⑥本组患者均有不
同程度的腹腔积液和胆囊壁增厚现象。
3 讨 论
3.1 病理特点 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HVOD)是由
于某种原因导致的以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小叶下静脉
等小静脉分支内非血栓性阻塞所引起的疾病。HVOD
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有两种,一是误食含吡咯双烷生
物碱(PAs)植物或被其污染的谷类食物;二是应用抗
肿瘤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国外报道病例多为造
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后应用抗肿瘤化疗药物和
免疫抑制剂所引起。在我国,误食含 PAs的中草药而
起病者占多数 [3-4]。本组病例发病前均曾服用过较大
量的菊叶三七(30~80g/d),1/2~2 个月后发病。菊叶
三七含 PAs,具有肝毒性,可损害肝窦、小静脉内皮
及周围肝细胞,导致肝实质损伤。Deleve等[5]用含PAs
的饲料喂养小鼠,建立了 HVOD的动物模型。
HVOD时肝小静脉纤维化,肝窦淤血扩张,肝脏
的微循环障碍致使回心血量减少,病程初期肝静脉
血流下降,管腔空瘪;肝血流循环受阻,造成肝细胞
损伤,纤维组织增生,二维超声呈现弥漫性肝病表
现;肝血流回流受阻情况下,导致超负荷的肝淋巴液
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3.2 超声声像特征 HVOD病变早期超声表现:①
弥漫性肝肿大,肝内“斑片状”低回声区,特征性表现
为肝静脉壁周围带状肝回声减低,提示肝窦扩张、肝
小叶中央淤血和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充血水肿。②
肝静脉变细,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静脉壁尤其是右肝
静脉管壁增厚且回声增强,流速减慢,频谱形态改
变,为肝静脉壁内皮损害、内膜增生纤维化所致;③
胆囊壁水肿、腹水,提示肝静脉系统血流回流障碍,
门脉血流受阻。
既往研究表明,HVOD 患者存在门脉高压及下
腔静脉受压表现[4]。笔者发现下腔静脉改变与检查体
位有关,平卧时由于大量腹水,肝肿大压迫致下腔静
脉前后径变小,血液血流缓慢。改用左侧卧位后下腔
静脉增宽,血流通畅,该征像有助于 HVOD与 Budd-
Chiari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本组病例病变早期门静脉
内径及流速为正常范围,部分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
超声检查出现门静脉增宽,流速下降等门脉高压表
现。有时难以与其他原因如 HBV感染、酒精性所致
的肝硬化鉴别,应结合服药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
查,提示菊叶三七致 HVOD的临床诊断。
HVOD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
脏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
HVOD诊断的金标准。Shulman等[6]认为经静脉插管
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10mmHg 对 HVOD
有特殊性诊断意义。但因 HVOD患者常伴有凝血功
能障碍,肝穿刺活检有很大的风险,蔡华聪等[7]报道
经颈静脉肝组织活检,其假阴性率较高,临床需要无
创手段诊断 HVOD。早期进行超声检查,有助于
HVO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临床及早采取治疗
措施。
总之,菊叶三七致 HVOD病程初期超声表现为
弥漫性肝肿大,肝内“斑片状”或“豹纹状”低回声区,
肝静脉管壁增厚伴管腔细小,流速变慢,以及频谱非
特异性形态改变,对疾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648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第23卷第8期 ZhejiangJITCWM(Vol.23No.82013)
参 考 文 献
[1]Rtllins BJ.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J].Am J of Med,
1986,81(2):297.
[2]邢雪.肝静脉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1-
394.
[3]吴新军,张魁,俞孟勇.菊叶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 4例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2):151-153.
[4]阳建军,胡春洪,何剑.超声与 CT诊断肝小静脉闭塞病的
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9):1381-1385.
[5]Deleve LD,Mccuskey RS,Wang X,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eproducible rat model of hepatic veno -occlusive disease
[J].Hepatology,1999,29(6):1779-1791.
[6]Shulman HM,Gooley T,Dudley MD,et al. Utility of transve-
nous liver biop sies and wedged hepatic venous pressure
measurements in sixty marrow transplant recipients[J].
Transp lantation,1995,59(7):1015-1122.
[7]蔡华聪,朱丽明.肝小静脉闭塞病[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5,17(3):146-148.
收稿日期:2013-04-13
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宋鹏涛 平金良 顾栋桦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湖州 313000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on,PEComa)特指由单形性血管周上皮
样细胞构成的一种间叶源性肿瘤,其多见于子宫、阔
韧带等部位,在由一组少见肿瘤构成的 PEComas家
族中属罕见类型,而发生于膀胱则更为罕见,目前英
文[1]及中文[2-3]文献有关发生在膀胱的报道仅 10例。
2012年我院诊断膀胱 PEComa 1例,现报道如下,并
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探讨其病理学特征、诊
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
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介绍 本院病理科于 2012年 4月收治 1
例膀胱 PEComa患者,男性,52岁。因下腹部胀痛伴
尿痛 1周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胀痛,劳
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伴排尿疼痛,无尿频尿急,无
肉眼血尿。无色素脱失斑等皮肤损害,无癫痫发作
史,智力无异常等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头
颅 CT、MRI未发现异常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膀胱左后壁黏膜下探及 3.3cm×2.6cm大小低回声团
块,境界清楚。CT 检查:膀胱左后壁见约 3.5cm×
3.0cm类圆形高密度影,境界尚清,增强扫描后明显
强化。初步诊断:膀胱左后壁占位性病变。
1.2 术中所见 于 2012年 5月全麻下行剖腹探查、
膀胱肿块切除术。术中肿瘤位于膀胱后壁黏膜下,暗
红色、光滑,境界清楚,经仔细分离后完整切除。
2 病理检查
眼观:灰红结节状肿块 1个,大小 4cm×3cm×
2.5cm,切面灰白色,质地稍硬,部分出血囊性变,有
包膜(图 1,见封三)。镜检:瘤组织界限清楚,边界整
齐,有不完整纤维组织包裹;瘤细胞上皮样或梭形,
呈放射状围绕玻璃样变性的血管排列;上皮样的瘤
细胞胞质透明,胞核中等,有小核仁,呈巢状排列;梭
形细胞胞质嗜伊红,胞核呈椭圆形或雪茄形,呈束
状、编织状排列;局灶区域见出血坏死;核分裂≤2
个/50HPF(图 2~3,见封三)。免疫表型:HMB45(+)
(图 4,见封三),Melan-A(+),Vim(+),SMA(+),
Calponin(+),S-100(+),其他 CK、LCA、CD68、Syn、
Des等均阴性。病理诊断: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PEComa)。
3 讨 论
3.1 定 义 “PEComa”词最早由 Bonetti等[4]于1992
年首先提出,主要源于对血管周上皮样细胞(perivas-
cular epithelioid cell)的认识。1996年 Zamboni等[5]提
出将“PEComas”作为一个统一的名称概括所有具有
关键词 膀胱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病理学 临床
通讯作者:宋鹏涛,E-mail:song_pengtao@yahoo.cn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