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板栗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全 文 :显然剂量过大。最后选定 0.8 ml ,
驱避作用效果显著 , 至于标样之间
的效应差异则是活性物质本身的化
学成分不同所致 。
3 小结
1.臭椿 、苦楝树体含有多种挥
发性活性物质 ,经人工模拟林分生
物测定表明 ,它们对天牛成虫具有
较强的驱避作用 。在所试的 8种标
样中 ,以 β -蒎烯(8号)和 β -丁香
烯(3号)效果最佳 ,驱虫性最强。
2.由于供试标样挥发性强 , 对
天牛有较强驱避作用 ,从而显著地
制约了天牛成虫在树木上刻槽 ,补
充营养和交尾产卵等活动。这一结
果再次证实:在自然界 ,人们可以利
用生物多样性 , 营造“多树种多林
种”的人工林分 ,利用“生物相克”现
象 ,有效地控制害虫危害是完全有
可能的9~ 10 。问题是如何选择搭配树
种和如何发挥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作
用 ,如:要保持和控制树体挥发物质或
人工放置药剂的缓慢持续释放作用。
3.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对天牛
成虫有一定剂量界限 ,这在驱避作
用曲线和剂量选择上已得到证实。
本试验旨在从模拟林分中验证
这 8种标样对天牛成虫驱避作用的
活性。从所试结果来看 ,进一步证
实了臭椿 、苦楝体内生物活性物质
挥发性强 ,且有驱避 、毒杀与抑制天
牛成虫的作用。而这一作用可广泛
地应用于新的营林实践中 ,达到控
制天牛成灾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Rick Boling 著 ,于增彦译.树木
有防御能力.林业译丛 , 1983 ,
(1):45 ~ 47.
2 B.A.鲁宾著.植物对微生物的抵
抗和生物化学特性.北京:科学
出版社 ,1955 ,12 ~ 75.
3 A.怀特著 ,张登波等译.生物化
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9 , 28 ~ 53.
4 赵善欢等.植物自身控制害虫的
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5 ,
(2):1 ~ 2.
5 赵一宇等.几种忌避树种的提取
物对天牛驱避作用的初步研究.
宁夏农学院学报 , 1992 ,(4):19
~ 23. ☆
收稿日期:2000-11-20
板栗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黄开泽
(浙江省桐庐林业局 桐庐 311500)
摘要 针对全省 6.67万 hm2 板栗
基地 ,应用多年来实践经验 ,分树龄
阐述了板栗整形 、修剪关键技术 ,人
为控制生长枝和结果枝 ,使树冠内
外枝条分布均匀 ,促使整个树体合
理布局 。结果表明:生产经营者操
作简便易行 ,现整形 、修剪技术已广
泛应用于生产 ,有效地促进基地建
设 ,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板栗 整形 修剪 关键
技术 产量
板栗为喜光树种 , 属壮枝壮芽
结果类型果树 ,并且枝条的顶端优
势很高 ,在放任管理的情况下 ,栗树
结果部位外移迅速 ,内膛容易空虚 ,
树冠大都为圆头形或成半圆形 ,主
次混乱 , 无整体骨架 ,因而产量不
高 ,树势生长不良 ,大小年严重。整
形修剪就是根据板栗生长发育的特
点 ,人为地控制骨干枝的分布 ,培养
一个通风透光良好 、有利于连年丰
产的树体 。通过修剪 , 调节树体养
分的分配 , 使树冠内外枝条分布均
匀 ,促进整个树体合理结果 ,提高产
量达到高产 、稳产。因此 ,整形修剪
是板栗丰产栽培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措施 。
1 整形修剪的时期和方法
1.1 修剪的时期
板栗的修剪主要在冬季进行 ,
一般 12月下旬至第2年 2月最为适
宜。板栗同其它果树一样 ,营养物
质在树体休眠期间是由叶部和枝
干 、根部运输贮存的 , 开春后 ,树体
液开始流动 ,根 、茎贮存的营养由相
反的方向向枝梢运输 ,所以修剪期
过早过晚都不适宜 。
幼树的整形除进行冬季修剪
外 ,还须进行夏季修剪。夏季修剪
主要新梢长到 30 cm 以上时摘心摘
梢 2 次 , 以促进新梢分枝 , 提早成
形。
1.2 修剪的方法
1.2.1 短截 短截又叫短剪 ,就是
剪去 1年生的部分。其作用是刺激
侧芽抽生壮枝 ,使树冠紧凑 。短截
有轻有重 ,一般剪去枝条的 1/3 或
更少为轻短截 , 剪去枝条的 2/3 或
更多为重短截 ,短截轻重程度不同 ,
对新梢生长和结果的影响不同。一
般短截越重对侧芽的刺激越大 ,新
Academic Field 学术园地
15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  
DOI :10.13456/j.cnki.lykt.2001.01.004
梢生长越旺 ,但对当年结果不利。
在板栗生产中 ,短截是幼树整
形的一种主要方法 , 但在成年结果
树中 ,由于它是顶芽及其以下 2 ~ 3
节形成结果枝 ,应当适当控制短截
枝的数量 。我县洋洲滩头栗园由于
不懂修剪技术 ,几年来连年不控制
短截枝的数量 ,采取理平头的修剪
方法 ,造成徒长枝条生长旺盛 ,导致
长枝不结果 ,1998年通过技术指导 ,
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80%。此外 ,板
栗的结果枝和雄花枝中部为盲节
(无芽)。因此 ,短截的强度应根据
芽的着生情况而定。
1.2.2 疏剪 疏剪又称疏枝 ,把 1
年生的枝或多年生的枝从基部剪
除。一般情况下 , 疏枝减少了枝条
的数量 ,缓和了生长势 ,改善通风透
光条件 ,有利于花芽形成和开花结
果。对于病虫枝 、干枯枝 、纤细枝以
及不能利用的徒长枝等必须疏剪。
但疏剪的程度要因树龄而异 , 幼树
为增加叶片面积提早结果 ,除病虫
枝和干枯枝外 ,其它枝条不宜多疏 ,
随着树龄的增加 ,疏剪的程度应逐
渐加重 ,成年树则以疏剪为主 。
1.2.3 回缩 回缩是对 2年生以
上的多年生枝进行的短截 ,一般是
多年生枝上留下 1 个由休眠芽萌发
的发育枝 ,将其先端的枝条全部剪
除。对老树弱枝适当回缩 ,能起到
更新复壮的作用 。
2 幼树整形与修剪
板栗的树形很多 , 但在生产上
比较适宜的有 2 种 , 即自然开心形
和主干疏层形。
2.1 自然开心形
树形的特点是树冠无中心干 ,
只有 3 ~ 4个主枝 ,从主干顶端向外
斜生 ,树冠较矮而开张 , 适于密植 ,
是目前最好最多的一种树形。整形
的方法是:第 1 年在 1 年生苗定植
后离地 40 ~ 50 cm 高处 ,在饱满芽
上方 1 cm 处截干 ,第 2 年从截干后
在剪口以下发生的分枝中 ,选择 2 ~
3个生长健壮 ,分布均匀 ,角度适中
的枝条作为培养主枝 。主枝必须向
外斜生 , 选留的主枝在 50 ~ 60 cm
处短截 ,短截时注意剪口的方向 ,从
各主枝发生的分枝中 ,再选留有一
定间隔距离生长强壮的分枝 2 ~ 3
个培养为侧枝。侧枝一般留在主枝
的两侧 ,角度略大于主枝 ,一般经过
连续 3 ~ 5 a的整形 ,树形基本形成 ,
以后每年培养结果母枝 ,使树冠逐
渐向外扩展 、直至与相邻树冠相距
50 cm 为止 。
2.2 主干疏层形
树形的特点是:有中心干 ,主枝
5 ~ 7个 ,分 2 ~ 3层 ,树形比较高 ,主
枝数目较多。第 1年苗木定干 ,第 2
年幼树在剪口以下萌发的新枝中 ,
保留一个生长最旺盛 、直立的枝条
作为中心干 ,为以后逐年选留主干
延长枝和第 2 、第 3层主枝 。第 2层
主枝距第 1层主枝40 ~ 60 cm 、第 2 、
第 3层主枝间距离 60 ~ 80 cm ,各主
枝上选留 1 ~ 2 个侧枝 ,方向错开 ,
避免上下重叠 。
由于板栗枝梢顶端几个芽的发
育比较充实饱满 ,节间短又有顶端
生长优势 ,所以容易发生三叉 、四叉
枝或轮生枝。整形时应对这类枝条
及早抹芽疏枝 ,防止竞争枝的发生。
对幼树上发生的徒长枝 、过密枝及
病虫枝 ,则应及早疏除 ,其余枝条尽
量保留。
总之 ,幼树的整形与修剪必须
因地 、因树制宜 ,不能强求一律 ,无
论采用哪一种树形 , 必须在幼树时
期就注意整形修剪 , 正确选留骨干
枝 ,避免在长成大树后再大砍大锯 ,
不仅影响树势 ,而且严重影响产量
和质量。
3 成年树的修剪
修剪结果树的目的主要在于使
树冠的内外上下各部位都能抽生健
壮的结果母枝 。以充分利用空间 ,
增加结果部位 ,防止树冠枝条过密 ,
保证内膛通风透光和生长良好。对
过密和纤细枝要及早疏除 , 一般弱
枝短截 ,培养健壮的更新枝 ,对强壮
旺盛枝要及时控制 ,不使它徒长并
促使其转化为结果枝。对弱树强枝
采取多疏少留 ,使其转弱为强 ,形成
良好的结果母枝 ,对旺树旺枝则采取
多留少疏的方法 ,以分散树体养分 ,
缓和生长势 ,从而形成良好的结果母
枝。不同枝条的修剪方法不同。
3.1 结果母枝的培养和修剪
树冠外围生长健壮的 1 年生
枝 ,大都为优良的结果母枝 。对这
类结果母枝适当轻剪 ,即每个 2 年
生枝上可留 2 ~ 3 个结果母枝 ,余下
瘦弱枝适当疏除 ,树冠外围长 20 ~
30 cm 的中壮结果母枝通常有 3 ~ 4
个饱满芽 ,抽生的结果枝当年结果
后 ,长势变弱 ,不易形成新的结果母
枝 ,对这类结果母枝除适量疏剪外 ,
还应短截部分枝条 ,使之抽生新的
结果母枝。长 5 ~ 10 cm 的弱结果
母枝 ,营养不足 ,抽生的结果母枝极
为细弱 ,座果能力也差 ,对这类结果
母枝应疏剪或回缩 ,以促生壮枝。
3.2 徒长枝的控制和利用
成年结果树上的各级骨干枝 ,
都有可能发生徒长枝 。如放任生
长 ,势必扰乱树形 ,消耗养分 ,因此
应适当选留并加以控制利用 。在选
留徒长枝时 ,应注意枝的强弱 ,着生
位置和方向 。生长不旺的徒长枝 ,
一般不需短截 ,而生长旺盛的徒长
枝除注意冬季修剪外应在夏季进行
摘心 ,也可通过拉枝 ,削弱顶端优势
促使分枝扩大树冠 ,第 2年从抽生
  (下转第 41页)
Academic Field 学术园地
16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  
(上接第 16页)
的分枝中去强留弱 ,剪除顶端 1 ~ 2
个比较直立强旺的分枝 ,留水平斜
生的 。衰弱栗树上主枝基部发生的
徒长枝 ,应保留作更新枝 。
3.3 枝组的回缩更新
枝组经过多年结果后 ,生长逐
渐衰弱 ,结果能力下降 ,应当回缩使
其更新复壮。如结果枝组基部无徒
长枝 ,则可留 3 ~ 5 cm 长的短桩回
缩枝 ,促使基部的休眠芽萌发为新
梢 ,再培养成新的枝组。
3.4 其他枝的修剪
盛果期大树枝量和枝类繁多 ,
大枝常出现密挤 、竞争 、遮荫等不利
情况 ,修剪时注意疏剪和回缩这类
大枝 , 使之都有一定的空间 。对于
树冠上的纤细枝 ,交叉枝 ,重叠枝和
病虫枝一般都应疏除。
4 老树的更新修剪
当枝头出现大量的瘦弱枝和枯
死枝时 ,表明此枝已衰老变弱 ,应及
时更新 ,栗树的更新能力较强 ,即使
大部分枝条枯死 ,只要有徒长枝萌
发 ,就能重新生长并开花结果 ,对于
非常衰弱 , 已经不能抽生结果枝的
大枝 ,一般都回缩到有徒长枝 ,或由
副休眠芽萌发的生长枝的地方 ,以
便用这些枝条重新培养骨干枝。其
徒长枝的选择和利用与结果树的修
剪相同。
参考文献
1 复仁学.板栗早果丰产技术.天
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2 ,10.
2 黎章矩.名特优经济树种栽培技
术.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
1995 , 5.

提高大树移栽成活率的关键
  对移栽常绿阔叶大树 ,要提高
成活率和恢复树势 , 除通常采用的
带大土球护根 、适量疏枝摘叶外 ,还
要加上以下措施 ,才更有保证 。
1 大塘重肥
移栽塘应根据所栽植株大小 ,
确定深度和宽度 。一般树高 5 m 以
上 ,树冠 4 m以上 ,根系带的土球直
径2.5 m 以上者 , 移植塘要挖深 2
m ,直径 4 m 以上 ,并用 500 kg 腐熟
优质厩肥或700 kg 堆肥 , 5 ~ 8 kg 过
磷酸钙 ,与 4 ~ 5 倍疏松肥沃熟土拌
匀 ,填入塘底和土球四周的根系分
布区 ,为栽后新生的根系创好向下
生长和四周扩展的环境条件。
2 激素喷根
植株吊进移植塘后 ,依次解开
包裹土球的包扎物 ,修整伤损根系 ,
用 0.01%的 ABT3号生根粉或吲哚
丁酸 、萘乙酸液喷根 ,以促进栽后快
发多发新根 ,加速恢复树势。这 3
种激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 ,所
以配制时应先用酒精溶解后 , 再兑
水搅匀喷施。
3 移栽时间
  落叶树 ,以初冬栽植为宜 。因
为这时植株还未进入休眠 ,根系正
值第二次生长期 ,叶片即将落光 ,栽
后很快发根和定植 ,水分蒸发量小 ,
不易引起脱水而出现皱皮萎蔫 ,所
以成活率相对较高 ,恢复树势较快。
如挖树时叶未落完 ,应全部摘除 ,以
减少水分蒸发面积 。常绿树以休眠
期为佳 ,因为栽后叶片蒸腾作用力
小 ,即可很快发生新根 ,从而加快复
壮 ,促使春芽提早萌动。
4 浇水输液
移栽的大树 ,尽管留有土球 ,但
根系边缘的吸收根仍失去较多 ,留
下的多是无吸收功能的老根 ,再生
能力差 ,新根生长慢 ,吸收能力难以
恢复 ,而树体仍在大量蒸腾 ,根系吸
收供应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消耗 ,时
间一长 ,就会导致植株脱水皱皮萎
蔫 ,最后干枯死亡。因此 ,除栽植时
浇透定根水 ,根盘盖膜或盖草保湿 ,
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外 ,还应采
用树体输液补充 ,以满足蒸腾所需
的水分。
(1)水液配制。用清洁的泉水 、
井水或河水 ,则更能提高水的活性。
并加入适量激素和磷钾元素 ,以促
进生根。比例为 1 kg 水加生根粉
0.1 g ,磷酸二氢钾 0.5 g 。
(2)钻输液孔 。用铁钻在根颈 、
主干和中心干上 ,每隔 80 ~ 100 cm
向下与主干呈 30°夹角 ,交错钻一个
输液孔 ,深达髓心。孔径与输液用
的针头大小一致 , 孔数视植株大小
而定 ,分布要均匀 ,孔中不能留有木
屑和落入杂物 。
(3)输液方法 。1 、注射器注射。
将注射器针头拧入输液孔中 ,把盛
液瓶倒挂上方 ,理直输液管 ,打开开
关 ,水液即慢慢注入孔中。输完后
拔出针头 ,用胶布封贴孔口 ,以免落
进杂物。2 、喷雾器压输 。在喷雾器
中装上配液 ,将喷管头上安装的锥
形空心插头插入孔中 ,拉动手柄打
气加压 ,待水液输满孔口后 ,拔出针
头 ,照前用胶布贴封孔口。3 、挂瓶
输液 。将装满配液的盛液瓶固定在
孔口上方 ,把外套塑料管的棉芯线
两头 ,分别插入瓶底和孔底 ,使配液
缓慢地通过棉芯线流入孔中 ,再输
至树体全身。
(浙江省永嘉县五尺乡林业站  金
可选 325113) ☆
Practical Technology 实用技术
41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