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梁山慈竹及其体细胞突变体组织快繁技术研究



全 文 :书学术园地 Academic Field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梁山慈竹及其体细胞突变体组织快繁技术研究*
黄 艳1,2,廖 倩1,2
(1.西南科技大学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四川 绵阳 621010;
2.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以梁山慈竹实生植株和体细胞突变体植株(NO.29、NO.66-2)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当年生半木质化且未萌芽的枝
条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采集时间、不同消毒方法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外植体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
最佳采集时间为3—5月;外植体用75% 酒精消毒30s,用0.1%的升汞于摇床振荡消毒15min,其污染率较低;在丛生
芽诱导方面,NO.66-2与NO.29诱导率明显高于梁山慈竹实生植株;较高浓度的6-BA和KT对NO.29植株丛生芽诱
导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当6-BA浓度为3.0mg/L,KT为0.1mg/L时NO.29的增殖系数较高。
关键词: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体细胞突变体;组织快繁;丛生芽诱导
中图分类号:S795.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1—4938(2016)08—0003—03
DOI:10.13456/j.cnki.lykt.2016.08.001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技术项目(15syjs-14),西南科技大学研究
生创新基金(16ycx070)。
作者简介:黄艳(1987-),助教,从事植物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作者简介:廖倩(1991-),在读硕士,从事植物遗传与品种改良
研究。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耐寒性较
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贵州、以及云南等地
区[1],其纤维细长、含量丰富,是优良的笋材两用
竹[2]。但因竹开花难、开花时间不确定以及开花难结
实等生物学特性,扩大繁殖时通常以分蔸、扦插、埋竿
等方式进行。目前,组织培养是植物快速繁殖的主要
方法之一,有关竹类植物组织培养的报道日益增多,如
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3]、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4]、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5]、巨龙
竹(Dendrocalamus sinicus)[6]以及小叶龙竹(Dendrocal-
amus sinicus)[7]等。由于竹种之间差异较大,大多数竹
仅能通过种子胚进行组织培养,直接通过茎段诱导丛生
芽进行快速繁殖报道较少。而且竹种较难获得,在组织
培养过程中无法避免程度较高的遗传变异,优良性状的
保持较为困难,因此以茎段或者枝条等为材料进行组织
培养快速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在梁山慈竹的研究中主要以种胚进行组织培
养[8],以茎段或者枝条为材料暂无报道。此外,课题
组于2009年相继获得了部分梁山慈竹体细胞突变
体,研究发现其中 NO.29[9]、NO.66-2[10]等株系具有
明显高纤维含量、高生物量等优良特性。为了保持该
批次突变体的优良性状,本研究利用梁山慈竹实生植
株和体细胞突变体植株当年生枝条作为外植体,开展
消毒方法与丛生芽诱导对比等研究,为其快速繁育体
系建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采自于西南科技大学后山实验田内,其
中梁山慈竹突变体为NO.29、NO.66-2株系为2009
年8月通过梁山慈竹种子成熟胚离体诱导的愈伤组
织获得的突变体细胞无性系[8],同期生长的梁山慈竹
实生植株,由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
细胞工程实验室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外植体的消毒 将外植体用枝剪处理为1.5cm
的小段,每段带一个节。消毒前用自来水冲洗1h,后置
于超净台上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过程为:75%酒精消毒
30s,无菌水冲洗3次,再分别采用2.5%次氯酸钠溶
液、0.1%升汞溶液于摇床振荡消毒10、12、15min,消毒
后于无菌水清洗5次,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将处理
好的材料接种至1/2MS培养基,30d后观察消毒效果。
另外,分别于当年的3—5月、6—8月、9—11月采集各
外植体,经过75%酒精消毒30s,0.1%升汞溶液消毒
15min接种至1/2MS培养基。每种消毒处理接种30
瓶,每瓶接种1个小段,培养温度为(25±2)℃,光照为
1 000~2 000lx,光照时间12h/d。每处理接种30d后
统计污染率与褐化率。
1.2.2 丛生芽诱导培养 以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
0.1mg/L噻苯隆(TDZ),分析梁山慈竹实生植株、
NO.29以及NO.66-2植株的丛生芽诱导情况;此外,在
学术园地 AcademicField
4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1、2、3mg/L)
和KT(0.05、0.1、0.2mg/L),分析其对NO.29植株丛
生芽诱导的影响。平均每个处理接种30瓶,每瓶1个
外植体。接种30d后统计诱导率(%)与增殖系数。
1.3 统计与计算方法
每种处理接种30d后统计褐化、污染以及丛生芽
生长情况;数据采用EXCEL2007及SPSS13.0进行
统计分析,显著性差异分析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
(LSD);污染率=长菌外植体数/总接种数×100%;褐
化率=褐化外植体数/总接种数×100%;诱导率=芽
萌动外植体数/总接种数×100%;增殖系数=芽增殖
数/接种总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梁山慈竹实生植株与体细胞突体植株最佳消毒
方式以及采集时间
将不同消毒处理后外植体正向接种于起始培养
基上,约1周后外植体开始出现污染及褐化情况,培
养30d后统计污染率、褐化率(表1)。试验结果发现,
0.1%的 HgCl2 消毒15min效果最好,污染率最低,
为58.88±0.17%。相比之下,2.5% NaClO的消毒
效果不佳,在消毒过程中,用2.5% NaClO处理后的
外植体失绿严重,接种后外植体的褐化程度较高。由
表2可以看出,采集于当年3—5月的外植体消毒效果
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污染率为59.76±8.35%,其次为
9—11月,6—8月的外植体消毒情况最差,污染率高
达92.57±7.84%。
表1 不同消毒处理梁山慈竹与其突变体的污染率与褐化率
处理序号 消毒剂
消毒时间
/min
污染率
/%
褐化率
/%
A1  0.1% HgCl2 10  83.33±5.77a 7.78±3.85b
A2  12  76.67±8.82b 11.11±1.92b
A3  15  58.88±6.67c 14.44±3.85a
A4  2.5% NaClO  10  91.11±5.09a 5.56±1.92c
A5  12  82.22±8.39a 16.67±3.33a
A6  15  66.67±6.67c 18.89±1.92a
  注:表中数据均为3个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差。小写字母不同表
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表2 不同采集时间梁山慈竹与其突变体的污染率与褐化率
处理序号 采集时间 污染率/% 褐化率/%
B1  3—5月 59.76±8.35c 7.31±2.43a
B2  6—8月 92.57±7.84a 6.39±6.25a
B3  9—11月 75.89±5.78b 8.62±5.25a
2.2 梁山慈竹实生植株与其体细胞突变体植株丛生
芽诱导的情况
由表3可知,梁山慈竹实生植株与其突变体植株
在丛生芽诱导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体细胞突变
体植株诱导率明显高于实生植株,其中 NO.66-2诱
导率高达81.85±1.70%,增殖系数为2.17±0.28;其
次为NO.29,诱导率为76.94±9.29%,实生植株在相
同条件下诱导率与增殖率都极低,诱导率仅为22.14
±1.85%,部分外植体甚至不萌发。
表3 TDZ对梁山慈竹与不同突变体株系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处理序号 外植体种类 诱导率/% 增殖系数
C1 梁山慈竹 22.14±1.85b 0.46±0.07b
C2 NO.66-2  81.85±1.70a 2.17±0.28a
C3 NO.29  76.94±9.29a 1.85±0.30a
2.3 6-BA与KT对NO.29植株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在上述试验中,NO.29和 NO.66-2均显示出了
较高的丛生芽诱导,但NO.29增殖系数不高。以 MS
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与 KT,试验结
果发现不同浓度的6-BA均显著影响 NO.29的丛生
芽诱导率和增殖系数,而不同浓度的KT对NO.29的
丛生芽诱导率和增殖系数都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浓度
的6-BA和KT组合对 NO.29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增
殖系数也没有显著影响(表4)。
表4 诱导指标方差分析(F值)
6-BA  KT  6-BA×KT
诱导率 4.52* 1.18  1.71
增殖系数 5.47* 3.21  2.21
  注:*表示经F测验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6-BA浓度在1~3mg/L之间,KT浓度在0.05
~0.2mg/L之间均有丛生芽诱导,但较高浓度的6-
BA与KT对其丛生芽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浓
度范围内,随着6-BA浓度的增加,NO.29的丛生芽诱
导率和增殖系数均呈上升趋势(图1)。其中增殖效果
最好的是6-BA 3.0mg/L+KT 0.1mg/L组合,增殖
系数为2.74±0.14。
3 讨论
竹类植物难以消毒,且脱分化和再分化十分困
难[11],因此,组织培养一直是竹研究的难点。研究发
现梁山慈竹植株较难消毒,这可能与竹的内生菌较
多,且竹表皮具有蜡状物和较厚角质层等有重要关
系[12]。在其他竹种的消毒中,或采用多次反复消毒的
学术园地 Academic Field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方式,或多采用酒精和升汞相结合的方式[3,13-14],就
存活率而言往往后者效果较好。
图1 不同浓度的KT下,6-BA对NO.29植株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梁山慈竹在每年的3—11月会萌发出新的枝条。
研究发现不同时间采集的外植体消毒效果存在明显
差异。采集于当年3—5月的外植体消毒效果明显高
于其他季节,原因可能在于夏秋季节西南地区高温高
湿,微生物种类数量较多,影响了消毒效果。
在竹枝条的丛生芽诱导研究中,激素多采用6-
BA、KT、NAA以及TDZ等[15-16]。不同竹种对不同
激素的反应不一。在本研究中,以0.1mol/L的TDZ
诱导梁山慈竹实生植株和其体细胞突变体植株,诱导
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NO.66-2诱导率最高,其次为
NO.29,野生型的诱导率最低,这或许与体细胞突变
株系的遗传背景等有关。虽然 NO.29株系容易被诱
导,但其增殖系数较低。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NO.29
具有明显较高的株高、鲜质量以及纤维素素含量,并
且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与实生植株也有明显差异。
因此,通过进一步研究提高其增殖系数具有一定意
义。试验发现6-BA与KT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了NO.29增殖率,然而相比部分观赏竹而言增殖系
数较低,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本研究探索了困扰梁山
慈竹组织培养过程中消毒困难以及丛生芽诱导等问
题,为今后梁山慈竹丛生芽生根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喜,刘杏娥,杨淑敏,等 .梁山慈竹材质生成过程中的
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2(11):94-96.
[2] 冯声静,王勇,王刚,等 .四川盆地梁山慈竹地上部分生
物量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2,33(1):53-55.
[3] 王曙光,丁雨龙,林树燕,等 .慈竹组织培养消毒方法筛
选及丛芽诱导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1):
38-41.
[4] Jin-Ling Yuan,Jin-Jun Yue,Xiao-Li Wu,et al.Protocol for
Calus Induction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Moso Bam-
boo[J].PLoS ONE,2013,8(12):e81954.
[5] 袁金玲,张朵,顾小平,等 .孝顺竹种胚愈伤组织悬浮培
养条件优化[J].分子植物育种,2009,7(4):839-844.
[6] 李在留,辉朝茂 .珍稀竹种巨龙竹组织培养研究[J].林
业科学,2006,42(2):43-48.
[7] 王娟,毕玮,普晓兰,等 .小叶龙竹(Dendrocalamus bar-
batus)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报,
2012,48(4):359-363.
[8] Shang-lian Hu,Jian-ying Zhou,Ying Cao,et al.In vitro
ca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ature seed
embryo and young shoots in a giant sympodial bamboo,
Dendr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Chia et
H.L.Fung.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1,10
(16):3210-3215.
[9] 周振华,胡尚连,徐刚,等 .梁山慈竹体细胞突变体特性及分
子水平变化[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5,35(1):67-73.
[10] 郭鹏飞,胡尚连,卢学琴,等 .梁山慈竹体细胞无性系再
生植株纤维素含量与纤维形态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
2013,32(2):12-15.
[11] 张春霞,谢寅峰,张幼法,等 .竹子组织培养研究的进展
及应用前景[J].竹子研究汇刊,1999,18(3):46-49.
[12] 王光萍,丁雨龙,黄敏仁,等 .观赏竹的试管快繁研究
[J].林业科学,2005,41(5):51-56.
[13] 唐磊 .两种观赏竹的组织培养研究[D].湖南:中南林
业科技大学,2009:1-10.
[14] 宋晓娣,陈建华 .红哺鸡竹丛生芽诱导的初步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2009,36(1):18-20.
[15] 杨海芸,桂仁意,汤定钦,等 .菲白竹组织培养技术[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255-258.
[16] 郝培应 .竹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淮
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3(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