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尖顶羊肚菌生物培养学特性研究



全 文 :文章编号:1001-4829(2004)04-0508-07
  收稿日期:2003-07-29
  基金项目:四川省“十五”蔬菜育种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陈芳草(1979-),四川彭州人 ,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
菌类研究工作。
尖顶羊肚菌生物培养学特性研究
陈芳草 ,刘兴蓉 ,谭方河 ,林 强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摘 要:本文从温度 、营养 、酸碱度等方面研究了尖顶羊肚菌(Morchel la conica)一个菌株(A401)菌丝的培养学特性及后期菌核产
生状况。通过观测各种条件下菌丝的长速 、生长势 、菌核特征等内容 ,从而探讨该菌株的最佳室内培养条件。 试验结果表明:该菌
株在 5~ 30 ℃都能生长 , 35 ℃则基本不生长 , 15~ 20 ℃是最适生长温度范围。营养试验的 6种供试碳源都能利用 ,其中以浓度为
2.0 %的葡萄糖与蔗糖最优;6种供试氮源除 NH4NO 3 和 NH4(SO 4)2 生长很差外,其余 4种氮源都适合其生长 ,尤其是浓度为 0.4
%的酵母粉和蛋白胨等有机氮源更适合该菌株生长。酸碱度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适宜在弱酸性至中性的条件下生长 , 其最适 pH
为 5~ 7。
关键词:尖顶羊肚菌;生物学特性;菌丝体;菌核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Studies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chella conica
CHEN Fang-cao , LIU Xing-rong , TAN Fang-he , LIN Qiang
(Forest Conser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 ichu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Forest ry Sciences , C hengdu 610066 , China)
Abstract: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chel la con ica w 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 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tem peratu re
and pH for the mycelial grow th of M.conica w ere 15-20 ℃ and 5-7 , respectively , the appropriate carbon sources and nit rogen sources
for the mycelial grow th of M.conica w ere glucose , sucrose , peptone and yeast pow der , respectively , and the mycelia grew most w eakly in
(NH4)2SO 4 or NH4NO3 medium.
Key words:Morchella conica;mycelium;biological characteri stics;sclerotium
  羊肚菌(Morchel la spp.)是一种珍贵野生食
(药)用菌 ,其子实体不仅风味独特 ,营养丰富 ,且具
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欧美人们喜食该菌 ,其价格
昂贵仅次块菌(Tuber),而野生资源又远远不能满足
人们的需要 ,因此 ,关于羊肚菌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
一直是菌物界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迄今一百多
年 ,各国学者对羊肚菌的分类 、分布 、生态 、生理 、液
体发酵 、营养成分 、细胞学及栽培等方面开展了大量
的基础性研究[ 1] ,但除美国已有商业化人工栽培的
专利技术外 ,人们仍不能进行其子实体的大规模商
品化生产 。近年我们分离得到羊肚菌中的一个重要
商业种 ———尖顶羊肚菌 ,对其进行了大量人工栽培
研究 ,并取得初步成功 ,同时选育出一个优良菌株
A401。如许多文献报道的一样[ 2~ 3] ,我们发现羊肚
菌菌丝的营养生长和菌核的形成是其生活史的重要
阶段 , 也是子实体产生与否的关键。美国学者
R.Ower也在其专利中重点指出羊肚菌营养阶段供
给养分促其发育成菌核 ,以菌核作为栽培用的播种
体 。可见菌丝的生长及菌核的产量和质量在实现羊
肚菌人工栽培中的重要性。为此 ,本研究初步探讨
了不同温度 、不同营养 、不同酸碱度对供试菌株菌丝
的生长 、平皿产核状况的影响 ,以便给羊肚菌的人工
栽培 、栽培种的生产及菌种生物学特性的丰富提供
一些科学依据 ,现报道如下 。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菌株
尖顶羊肚菌(M.conica)A401 号 ,分离自四川
省北川县。
1.2 培养基
1.2.1 平板菌种培养基(MPDA) 马铃薯 200 g ,
508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Sou thw 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 ciences
              2004年 17卷 4期
Vol.17  No.4
葡萄糖 20 g ,琼脂 20 g ,KH2PO4 1 g , MgSO4·7H2O
0.5 g , 水 1000 mL ,pH 自然 。
1.2.2 碳源试验基础培养基 琼脂2.0 %,酵母粉
0.2 %, KH2PO4 0.1 %,MgSO4·7H 2O 0.05 %,葡
萄糖(浓度梯度为:①0.1 %, ②0.5 %, ③1.0 %, ④
1.5 %, ⑤2.0 %)。
1.2.3 氮源试验基础培养基 琼脂2.0 %,葡萄糖
2.0 %, KH2PO4 0.1 %,MgSO4·7H 2O 0.05 %,酵
母粉(浓度梯度为:①0.2 %, ②0.4 %, ③0.6 %, ④
0.8 %, ⑤1.0 %)。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温度试验 先转接活化菌株 A401 于
平板菌种培养基上 ,制成平板菌种 ,用同一打孔器
(直径 8 mm)沿同一半径打孔 , 将菌种块接种于
MPDA平板中央 ,然后分别放置于 5 、10 、15 、20 、25 、
30 、35 ℃7个温度处理下恒温培养 ,每隔 24 h 观测
1次 ,详细记录菌丝生长速度 、生长势 、菌核产生状
况等内容直至菌核不再产生已基本成熟时为止(一
直未产核的处理也同时结束观察)。
1.3.2 不同营养试验 先按营养试验中的基础培
养基配方制备平板 。不同碳源试验以相同浓度处理
的蔗糖 、麦芽糖 、淀粉 、玉米粉及果糖分别代替碳源
试验基础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制备平板;不同氮源试
验以浓度处理为(①0.1 %, ②0.2 %, ③0.4 %, ④
0.6 %, ⑤0.8 %, ⑥1.0 %)的蛋白胨 ,浓度处理为
(①0.05 %, ②0.1 %, ③0.2 %, ④0.3 %, ⑤0.4
%, ⑥0.5 %)的尿素 、NH4NO3 、(NH4)2SO4 及
KNO3 分别代替氮源试验基础培养基中的酵母粉制
备平板 ,然后再如同温度试验将活化菌种块接种于
这些平板中央 ,放置于 20 ℃恒温箱中培养观测 ,详
细记录上述各项内容。
1.3.3 不同酸碱度试验 为了避免灭菌过程中培
养基酸碱度的较大变化 ,故先配制 MPDA培养基并
灭菌 ,再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的 0.2N 的 NaOH 溶
液和 0.2N 的 HCl溶液调节培养基的 pH 值分别为
4 、5 、6 、7 、8 、9 、10 ,最后制成平板 ,接种活化菌种块于
平板中央 ,放置于 20 ℃恒温箱中培养观测 ,详细记
录内容同上 。
表 1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Table 1 Ef fect of diff erent temperatures on the grow th of the st rain
温度(℃)
Temperatures
菌丝长速
(mm/ d)
Mycelial
grow th
rate
菌丝满皿
时间(d)
Time of
full
culture dish
菌丝长势
Mycelial
grow th
vigor
产核时间(d)
Sclerotial
time
菌核数量
Sclerotial
quant ity
菌核形态
S clerotial
shape
菌核色泽
Sclerot ial
color
菌核分布
Sclerot ial
dist ribut ion
菌丝色泽
Mycelial
color
菌落形状
Colony
shape
5 3.4 14 +(+) 24 少 小点状 白色 培养基各处 灰白
边缘规则整
齐均匀向四
周伸展
10 5.9 9 +++ 12 较多 小点及凹凸成片的块状 白至浅黄色 同上 灰白 同上
15 8.3 5 +++(+) 6 多 同上 浅黄至黄色 同上 灰白 同上
20 12.4 4 ++++ 5 很多 凹凸成片的大块状 黄色 同上 灰白 同上
25 9.3 5 ++ 6 少 点状 黄至黄褐色 同上 前期灰白后期变黄
边缘不太
规则伸展
不太均匀
30 2.2 未长满 + 不产核 — — — — 前期灰白后期黄褐 同上
35 0 不萌发 - 不产核 — — — — — —
  注:+、+(+)、++、++(+)、+++、+++(+)、++++分别表示菌丝生长势由弱到很强 , -表示菌丝不生长 , —表示此处无记录内
容 ,下同。
Note:+, +(+), ++, ++(+), +++, +++(+), ++++ indicated that the mycelia grew f rom w eakly to most vigorously-indicated that
the mycelia did not grow , — indicated that there w ere no contents , the same as below .
5094期 陈芳草等:尖顶羊肚菌生物培养学特性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下菌株的生长反应
从表1及表 2可见 ,不同温度对菌株A401菌丝
的生长速度 、生长势及产核等有着明显的影响。结果
表明看 ,A401在 20 ℃恒温下生长速度最快 ,生长势
最好 ,菌丝最粗壮最浓密 ,生命力旺盛 ,色泽灰白 ,气
生菌丝很多 ,产核也最早最多 ,且菌核大多凝聚在一
起形成一片凹凸不平的大块状;其次 ,15 ℃处理下菌
丝生长速度虽与20 ℃相比差异极显著 ,但也仅慢 1 d
即满皿 ,生长势也好 ,菌丝粗壮浓密 ,色泽灰白 ,气生
菌丝多 ,开始产核时间也只比20 ℃慢 1 d ,菌核量多 ,
同样大片凝聚形成凹凸不平的块状;再次 ,10 ℃处理
菌丝生长虽慢些 ,但菌丝长势较浓密较粗壮 ,色泽灰
白 ,后期所产菌核也较多 ,并易凝成块状;25 ℃处理
在长速和产核速度上看虽与 15 ℃相当甚至更快些 ,
但其菌丝长势差 ,易变黄老化 ,后期产核的量也少;另
外 ,5 ℃处理菌丝虽然生长很缓慢 ,但其菌丝色泽灰
白 ,经过较长时间后也能产核;30 ℃下菌丝长势则很
差 ,稀疏纤细 ,很快变黄并迅速停止生长 ,更不能产
核;35 ℃温度下菌丝基本不萌发。由此得知该株系
可在5 ~ 30 ℃范围内生长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最
适温度范围为15 ~ 20 ℃。
2.2 不同碳源及不同碳源浓度下菌株的生长反应
从表 3可见 ,菌株 A401 对 6种供试碳源都能
利用 ,但是在不同碳源及不同浓度下的生长状况差
异明显。第一 ,就菌丝的长速而言 ,从表 4差异显著
性分析表明 ,6种碳源以玉米粉最快 ,与其余碳源比
较差异极显著 ,葡萄糖 、麦芽糖和淀粉其次 ,且三者
间无显著差异 ,蔗糖和果糖则生长较慢 ,与前三种碳
表 2 不同温度下菌丝长速的差异显著性
Table 2 Significant dif ference of di ff erent temperatu res for the
mycelial g row th rate
温度(℃)
Temperatures
菌丝长速(mm/d)
Mycelial growth rate
20 12.4aA
25 9.3bAB
15 8.3bcB
10 5.9cdBC
5 3.4deC
30 2.2eC
  注:小写和大写英文字母分别表示 P =0.05和 P=0.01水平上
的差异显著性 ,下同。
Note:Small and capital let ters indicated the signi fican t dif ferences at
P=0.05 and P =0.01 levels , respectively , the same as below .
源比也差异极显著或显著;同一碳源的不同浓度除
葡萄糖和玉米粉是以浓度 2.0 %生长最快外 ,其它
碳源都基本以浓度 0.1 %生长最快 。第二 ,就菌丝
的生长势而言 ,不同碳源下玉米粉和淀粉菌丝生长
较差 ,另外 4种碳源的菌丝生长都粗壮浓密 ,且有许
多气生菌丝;相同碳源的各浓度除麦芽糖在浓度
1.0 %和 1.5 %下长势最好外 ,其余供试碳源都随
浓度上升菌丝生长得更浓密更粗壮 。第三 ,就产核
状况而言 ,实验中各0.1 %处理都不产核 ,在玉米粉
的 0.5 %和 1.0 %浓度下菌株也不产核;各浓度处
理下开始产核的时间以第 6 天到第 8天不等 ,菌核
的数量虽每种碳源都在越高的浓度下产得越多 ,但
产核量最大的还是葡萄糖和蔗糖两种碳源;另外 ,各
碳源随浓度上升 ,菌核更易凝聚在一起 ,形态由很小
的点状 、颗粒变成较大的颗粒和块状 ,分布上也从接
种块附近逐渐向整个培养皿甚至皿盖上扩散 ,菌核
的色泽也由浅至深 。综上所述 ,从菌丝长速 、长势尤
其是后期产核状况考虑 ,该菌株在各碳源的不同浓
度下生长都基本以浓度 2.0 %最佳 ,只有麦芽糖和
果糖例外 ,菌丝在此两种碳源中生长以浓度 1.5 %
最优;6种碳源之间比较看 ,该菌株适合在葡萄糖和
蔗糖中培养 ,麦芽糖和果糖较好 ,淀粉和玉米粉不太
适合其生长 。
2.3 不同氮源及不同氮源浓度下菌株的生长情况
由表 5和表 6 结果可知 ,实验菌株不适合在仅
含铵态氮的培养基中生长 ,在分别含 NH4NO3 和
NH4(SO4)2两种氮源的培养基中 ,菌株生长速度除
与尿素无显著差异外 ,与另三种氮源比差异都达极
显著水平 ,而且菌丝生长势很差 ,菌丝稀疏纤细呈绒
球状 ,菌落边缘极不规则 ,停止观察时菌丝尚未长满
平皿 ,最终也未产核。在含另一种无机氮源 KNO3
的培养基中 ,菌株在低浓度下生长较好 ,尤其浓度
0.1 %无论从长速 、长势还是产核状况看都最佳;后
三个浓度处理菌丝虽然长速较快 ,但后期会逐渐发
黄 ,老化迅速 ,不产菌核 。在仅含有机氮源尿素的培
养基中 ,菌株也在低浓度下生长最好 ,特别是在浓度
0.05 %下菌核的形态类似于其在 MPDA 培养基中
所产的菌核 ,数量很多 ,相互凝聚连成一片凹凸不平
的大块状 。另外 ,在分别含蛋白胨和酵母粉两种有
机氮源的培养基上 ,菌株在各浓度下的生长状况都
很好 ,只是随着浓度上升 ,菌丝的长速都稍减慢 ,菌
核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但与其它几种供试氮源相比 ,
蛋白胨和酵母粉最适于菌株 A401 生长 ,且最佳浓
度都为 0.4 %。
510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17卷
表 3 不同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 ferent carbon sources on the grow th of the st rain
碳源
Carbon
sou rces
浓度
Concent ration
菌丝长速
(mm/ d)
Mycelial
grow th
rate
菌丝满皿
时间(d)
Time of full
culture dish
菌丝长势
Mycelial
grow th
vigor
产核时间(d)
S clerotial
t ime
菌核数量
S clerotial
quantity
菌核形状
Sclerot ial
shape
菌核色泽
Sclerotial
color
菌核分布
Sclerotial
dist ribut ion
葡萄糖
Glucose
0.1 % 10.4 4 ++ 不产核 — — — —
0.5 % 10.3 4 +++ 6 较少 颗粒,少量小块 黄色 接种块处
1.0 % 10.5 4 +++(+) 6 较多 点状 ,颗粒 浅黄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1.5 % 10.1 4 ++++ 6 多 颗粒,少量小块 黄色 同上
2.0 % 10.6 4 ++++ 6 多 同上 黄色 同上
蔗糖
Sucrose
0.1 % 10.2 4 ++ 不产核 — — — —
0.5 % 8.6 5 +++ 7 较少 颗粒 ,小块 浅黄至黄色 接种块附近
1.0 % 8.9 5 +++(+) 7 较多 颗粒,少量小块 黄色 培养基各处
1.5 % 10.3 4 ++++ 7 多 颗粒 ,小块 黄色 同上
2.0 % 8.8 5 ++++ 7 多 同上 黄色 同上
麦芽糖
Maltose
0.1 % 11.1 4 ++ 不产核 — — — —
0.5 % 10.1 4 ++(+) 8 少 颗粒 黄色 接种块处
1.0 % 10.3 4 +++ 6 较少 点状 ,颗粒,小块 浅黄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1.5 % 10.4 4 +++(+) 7 较多 同上 黄色 同上
2.0 % 10.0 4 +++ 7 较多 同上 黄色 同上
淀粉
Amylum
0.1 % 10.5 4 ++ 不产核 — — — —
0.5 % 10.2 4 ++(+) 8 少 颗粒 ,小块 浅黄色 接种块处
1.0 % 10.3 4 ++(+) 8 少 点状 ,颗粒 浅黄色 培养基各处
1.5 % 10.1 4 ++(+) 8 少 同上 白至浅黄色 同上
2.0 % 10.2 4 +++ 8 较少 同上 浅黄至黄色 同上
玉米粉
Corn pow der
0.1 % 12.0 4 ++ 不产核 — — — —
0.5 % 12.2 4 ++ 不产核 — — — —
1.0 % 12.4 4 ++ 不产核 — — — —
1.5 % 12.5 4 ++(+) 6 少 点状 黄色 接种块处
2.0 % 12.8 4 +++(+) 6 较多 点装 ,颗粒 浅黄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果糖
Fructose
0.1 % 10.5 4 ++ 不产核 — — — —
0.5 % 9.7 5 ++(+) 7 少 颗粒,少数小块 浅黄色 接种块处
1.0 % 8.6 5 +++ 7 较少 点状 ,颗粒小块 浅黄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1.5 % 9.2 5 +++(+) 7 较多 同上 黄色 同上
2.0 % 8.4 5 +++(+) 8 较多 同上 黄色 同上
5114期 陈芳草等:尖顶羊肚菌生物培养学特性研究
表 5 不同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Table 5 Ef fect of dif ferent nit rogen sources on the grow th of the strain
碳源
Carbon
sou rces
浓度
Concent ration
菌丝长速
(mm/ d)
Mycelial
grow th
rate
菌丝满皿
时间(d)
Time of full
culture dish
菌丝长势
Mycelial
grow th
vigor
产核时间(d)
S clerotial
t ime
菌核数量
S clerotial
quantity
菌核形状
Sclerot ial
shape
菌核色泽
Sclerotial
color
菌核分布
Sclerotial
dist ribute
硝酸铵
NH4NO 3
0.05 % 5.3 未长满 + 不产核 — — — —
0.1 % 4.8 同上 + 不产核 — — — —
0.2 % 4.9 同上 + 不产核 — — — —
0.3 % 5.5 同上 + 不产核 — — — —
0.4 % 5.4 同上 + 不产核 — — — —
0.5 % 5.0 同上 + 不产核 — — — —
硫酸铵
(NH4)2SO4
0.05 % 5.4 未长满 + 不产核 — — — —
0.1 % 5.3 同上 + 不产核 — — — —
0.2 % 4.1 同上 + 不产核 — — — —
0.3 % 4.3 同上 + 不产核 — — — —
0.4 % 3.1 同上 + 不产核 — — — —
0.5 % 4.7 同上 + 不产核 — — — —
硝酸钾
KNO3
0.05 % 10.2 4 +++(+) 5 多 点状 ,颗粒 黄色 培养基各处
0.1 % 10.6 4 ++++ 5 很多 点状 ,颗粒,小块 白至浅黄色 同上
0.2 % 10.7 4 +++ 8 较多 点状 ,颗粒 浅黄至黄色 培养皿边缘
0.3 % 10.5 4 +(+) 不产核 — — — —
0.4 % 9.3 5 +(+) 不产核 — — — —
0.5 % 9.2 5 +(+) 不产核 — — — —
尿素
Urea
0.05 % 10.2 4 ++++ 5 很多 点状 ,颗粒 ,大块 白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0.1 % 10.3 4 +++(+) 5 较多 点状 ,颗粒 ,块状 同上 同上
0.2 % 8.2 5 +++ 6 较少 同上 同上 同上
0.3 % 3.4 未长满 ++ 11 很少 点状 白至浅黄色 接种块处
0.4 % 1.6 同上 +(+) 不产核 — — — —
0.5 % 3.5 同上 +(+) 不产核 — — — —
蛋白胨
Peptone
0.1 % 12.6 4 ++++ 5 多 点状 ,颗粒,小块 浅黄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0.2 % 12.3 4 ++++ 5 多 颗粒 ,块状 白至黄色 同上
0.4 % 11.6 4 ++++ 4 很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0.6 % 11.4 4 ++++ 5 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0.8 % 11.1 4 +++(+) 5 多 点状 ,颗粒 ,块状 同上 同上
1.0 % 10.9 4 ++(+) 6 少 点状 白至浅黄色 接种块附近
酵母粉
Yeast pow der
0.2 % 10.3 4 ++++ 5 多 点状 ,颗粒 ,小块 白至黄色 培养基各处
0.4 % 9.7 5 ++++ 5 很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0.6 % 9.7 5 ++++ 5 多 点状 ,颗粒 白至浅黄色 同上
0.8 % 8.7 5 +++(+) 6 较多 点状 ,颗粒 ,小块 白至黄色 同上
1.0 % 9.2 5 +++(+) 6 较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512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17卷
表 4 不同碳源下菌丝长速的差异显著性
Table 4 Signif icant dif ference of di ff erent carbon sources on the
mycelial g row th rate
碳源
Carbon sources
菌丝长速(mm/d)
Mycelial growth rate
玉米粉
Corn pow der
12.38aA
葡萄糖
Glucose
10.38bB
麦芽糖
Maltose
10.38bB
淀粉
Amylum
10.26bBC
蔗糖
Sucrose
9.36cC
果糖
Fructose
9.28 cC
表 6 不同氮源下菌丝长速的差异显著性
Table 6 Significant diff erence of dif ferent nit rogen sources on the
mycelial grow th rate
氮源
Nit rogen sources
菌丝长速(mm/ d)
Mycelial grow th rate
蛋白胨
Peptone
11.65aA
硝酸钾
KNO 3
10.08abA
酵母粉
Yeast powder
9.52bA
尿素
Urea
6.2cB
硝酸铵
NH4NO 3
5.15cB
硫酸铵
(NH4)2SO 4 4.48cB
表 7 不同 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Table 7 Effect of dif ferent pH on the grow th of the st rain
pH
菌丝长速
(mm/ d)
Mycelial
grow th rate
菌丝满皿
时间(d)
Time of full
culture dish
菌丝长势
Mycelial
grow th vigor
产核时间(d)
Sclerot ial
time
菌核数量
Sclerotial
quant ity
菌核形态
S clerotial
shape
菌核色泽
S clerotial
color
菌核分布
Sclerot ial
dist ribution
菌丝色泽
Mycelial
color
菌落形状
Colony
shape
4 4.1 7 +(+) 不产核 — — — — 灰白 边缘不规则不整齐伸展不均匀
5 8.8 5 ++++ 5 多 点状 ,颗粒 ,小块 黄褐色 接种块附近 灰白
边缘规则整齐
均匀向四周伸展
6 10.2 4 ++++ 5 多 点状 ,颗粒 浅黄至黄褐色 培养基各处 灰白 同上
7 11.8 4 ++++ 5 多 同上 黄至黄褐色 同上 灰白 同上
8 11.2 4 +++ 5 较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灰白 同上
9 6.4 7 ++ 8 较少 同上 浅黄至黄褐色 接种块处
前期灰白
后期浅黄
边缘较规则较整齐
菌丝呈绒状
10 5.3 8 +(+) 9 少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2.4 不同酸碱度下菌株的生长反应
由表 7可知 ,供试菌株可在 pH4 ~ 10的范围内
生长 ,但在不同酸碱度下的生长状况有较大差异 ,其
适合在弱酸性至中性的环境中生长。首先 ,从长速
方面看 ,表 8分析菌丝在 pH 5 ~ 8之间无显著差异 ,
其中又以 pH 7下生长最快 ,偏酸偏碱菌丝生长都较
慢。其次 ,从长势方面看 , pH 4 下由于培养基凝固
不佳 ,菌丝生长纤细稀疏;其余处理随 pH 上升菌丝
的长势逐渐变差 ,但在 pH 5 ~ 8间的几个处理相差
不大 ,菌丝都生长得浓密粗壮 , pH 9和 pH 10 菌丝
生长呈绒絮状 ,接种块也似一绒球 ,长势很差 。再
次 ,从产核方面看 ,除pH 4未产核外 ,其余各个处理
都产核 ,其中在时间上 pH 5 ~ 8都于第 5天进入产
核期 ,pH 9与 pH 10则晚 3 ~ 4 d;在数量上pH 5 ~ 7
相差不大 ,量都多 ,pH 8次之 ,再随酸碱度增加菌核
量更少;在形态上菌核以 pH 5下的颗粒最大 ,且易
凝聚成小块 ,其它处理的菌核颗粒稍小一些。综上
所述 ,菌株 A401 在 pH5 ~ 7的培养基中生长得最
好。
3 讨论与结论
众所周知 ,温度是微生物重要的生长条件 ,碳源
和氮源是微生物的主要营养源 ,不同的温度条件和
不同种类的碳源 、氮源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都很大 ,
培养基的 pH环境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生
长 。本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可在 5 ~ 30 ℃的较
宽温度范围内生长 ,能利用多种碳氮源 ,但结合栽培
表 8 不同 pH下菌丝长速的差异显著性
Table 8 Signifi cant dif ference of dif ferent pH on the mycelial grow th rate
pH 值 菌丝长速(mm/ d)
Mycelial grow th rate
7 11.8aA
8 11.2aAB
6 10.2abABC
5 8.8abcABC
9 6.4bcdABC
10 5.3cdBC
4 4.1dC
5134期 陈芳草等:尖顶羊肚菌生物培养学特性研究
为得到更多质量好的菌核作为播种材料 ,综合考虑
菌丝的长速 、长势尤其是产核状况 ,可得出以下结
论:①该株系为一低温型菌株 , 15 ~ 20 ℃为菌丝生
长和菌核产生形成的最适温度 ,这为我们在羊肚菌
的人工栽培中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及创造最佳的气候
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 ②葡萄糖和蔗糖都是菌株
A401的最优碳源 ,氮源则以有机氮源蛋白胨和酵母
粉最佳 ,低浓度的尿素也较好 ,而铵态氮不太适合羊
肚菌生长 ,这一结论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 6] 。但无
论是最好还是最差 ,各种碳氮源都有表现较好的浓
度 ,这与它们各自的化学性质及不同的实验碳氮比
关系密切。 ③菌丝生长的最适酸碱度范围是 5 ~ 7 。
参考文献:
[ 1]陈向东 , 朱 戎 , 兰 进.羊肚菌研究进展[ J] .食用菌学报 ,
2002 , 9(2):56-61.
[ 2] 李素玲 ,尚春树 , 刘 虹 , 等.羊肚菌的子实体培育研究初报
[ J] .食用菌 , 1999(4):8-10.
[ 3] Paul Stamets.羊肚菌栽培[ J] .中国食用菌 , 1994 , 13(5):14-
16.
(责任编辑 陈 虹)
514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