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鸡油菌类群研究进展



全 文 :鸡油菌类群研究进展
王 丽, 赵兴堂, 李晓霞, 李 良 *
(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 在贸易和生态系统中,鸡油菌是一个重要类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稀野生食用菌资源,对鸡油菌类
群研究做一个总结,为鸡油菌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鸡油菌;类群;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 S6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10 (2009) 01-0006-03
云南省位于西藏高原南麓, 山谷纵横交错, 海拔高度
变化大, 地形、 地貌、 土壤类型复杂, 是横断山脉的重要
组成部分。 同时该区域因同时受太平洋和印度洋气候交互
影响, 气候类型多样, 具有典型的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气
候, 甚至在同一山脉的不同海拔段呈现不同的气候带和生
物群落[1]。这些优越的天然条件为云南营造了多元的生态和
立体气候, 为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云南不仅是动植物王国, 也是菌类资源王国, 是世界
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 。 据报道我国有高等真菌 1 300 多
种, 云南有 1 000 多种, 占我国高等真菌资源的 76.9%。
在高等真菌资源中, 鸡油菌类群是云南分布最广的类群之
一, 分布的范围从几百米到三千多米, 其中海拔 1 000 m~
2 900 m 是鸡油菌分布的主要区域。 鸡油菌含有多种氨基
酸、 多糖及矿物质, 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调节和改善作
用, 因此备受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青睐。
1 鸡油菌类群的分类
鸡油菌在高等真菌资源中, 特别是在外生菌根真菌中
是个重要的类群, 其分布遍及全世界。 研究的中心主要在
北美、 欧洲和东亚地区, 同时这 3 个区域也是鸡油菌类群
分布的核心区域。 据报道, 目前世界鸡油菌类群共有 70
余种, 属于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伞菌
纲 Agaricomycetes、 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 鸡油菌科
Cantharellaceae、 鸡油菌属 Cantharellus[2,3]。
2 鸡油菌的营养方式及伴生菌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鸡油菌只有一种营养方式, 即
共生。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的介入, 生物学家发
现鸡油菌除了主要的共生方式外, 还有腐生方式。 但绝大
多数鸡油菌为共生, 例如我们常见的红鸡油菌 C.cinnabar-
ius、 光滑鸡油菌 C.lateritius、 淡黄 C.lutescens 等 [4,5];仅有
少数种的营养方式为腐生, 例如 C.pleurotoides[6]。 目前, 生
物学家关于鸡油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有或需要伴生菌
的问题, 仍存在争议。
3 鸡油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绝大多数的鸡油菌主要与松属或杉属植物共生, 这些
鸡油菌的地下菌丝体与植物的根系形成外生菌根, 扩大了
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和获取营养的能力, 使植物的生存能
力得到明显的改善, 提高了植物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同
时, 鸡油菌从植物中获得有机物, 为自身的生长发育提供
重要营养元素[7,8]。两者在生长发育中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8-11-11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antharellus Population
WANG Li, ZHAO Xing-tang, LI Xiao-xia, LI Liang
(School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 Cantharellus is an important population in ecosystem and mushroom trade. For bette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fur-
ther introduction and summarization about Cantharellus are necessary. At the same time, some advices of protection and ex-
ploitation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antharellus; Population; Ecosystem
中国食用菌 2009, 28 (1): 6~8
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 / Q ISSN 1003-8310
王 丽等: 鸡油菌类群研究进展
相互利用, 互利共生, 因此鸡油菌在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少数腐生鸡油菌能将生物大分子分解
为简单的小分子,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 鸡油菌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
鸡油菌类群的种都是无毒、 安全的食用菌。 另外, 绝
大多数鸡油菌具有芳香的杏仁味, 增加了消费者对它的喜
爱, 同时也激起了研究人员对其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的研
究兴趣。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鸡油菌类群富含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 蛋白质、 矿物元素、 VD2及其它维生素, 其中
因富含 VA 而独具特色。 鸡油菌性平、 味甘, 具有清肝、
明目、 利肺、 和胃、 益肠、 减肥和美容等功效。 研究表明
经常食用该类菌可以预防因缺乏 VC所引起的皮肤干燥症、
角膜软化症、 视力失常、 眼炎和夜盲症, 还可以预防某些
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疾病, 另外对改善和增强人体免疫功
能也有积极作用 [9~13]。
5 鸡油菌类群资源
云南是鸡油菌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该
区域分布的鸡油菌主要有以下种类。
5.1 鸡油菌
Cantharellus cibarius Fr., Syst.mycol. ( Lundae) 1: 318
(1821)
-Agaricus chantarellus L., sp. Plantarum 2: 1171
(1753)
-Cantharellus cibarius var.neglectus ( M. Souché)
Bigeard & H. Guill.
-Cantharellus neglectus (M. Souché) Eyssart. & Buyck,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Mycologique du Limousin: 121 (2000)
-Cantharellus vulgaris Gray, Nat. Arr. Brit. Pl. (London)
1: 636 (1821)
-Merulius cibarius ( Fr.) Westend., Hausschwamm
forsch.: 340
俗名: 杏菌、 黄菌、 鸡蛋菌、 黄丝菌
子实体单生或者群生, 高为 2 cm~7 cm。 菌盖直径为
3 cm~9 cm, 喇叭形, 边缘浅裂或呈波状 , 表面近平滑。
菌肉肉质, 杏黄色或淡黄色, 肉质厚。 子实层菌褶状, 褶
间有横脉。 菌柄中生至偏生, 中实, 基部稍细。 孢子印白
色至淡黄色。 孢子 (7~9) μm× (4~6.5) μm, 无色, 椭圆
形。
分布: 全省范围都有分布, 其中玉溪、 楚雄、 保山、
昆明等地较多。
5.2 小鸡油菌
Cantharellus minor Peck, Rep. N.Y. St. Mus. nat. Hist.
23: 122 (1872)
-Merulius minor ( Peck) Kuntze, Revis. gen. pl.
(Leipzig) 2: 862 (1891)
俗名: 黄菌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 菌盖直径 1 cm~4 cm, 初扁平后
中部下凹呈喇叭形, 边缘不规则波浪状。 菌肉肉质, 薄,
淡黄色。 子实层褶状, 褶间有横脉, 延生。 菌柄长 (1~3)
cm× (0.2~0.5) cm。 孢子 (6~8.5) μm× (4.5~5) μm, 无
色, 光滑, 椭圆形。
分布: 宜良、 楚雄、 腾冲、 保山、 昌宁、 潞西、 江
川、 景东、 大理、 丽江、 巍山等地[2]。
5.3 红鸡油菌
Cantharellus cinnabarinus ( Schwein.) Schwein., Trans.
Am. phil. Soc., New Series 4 (2) : 153 (1832)
-Agaricus cinnabarinus Schwein., Schr. naturf. Ges.
Leipzig 1: 73 (1822)
-Chanterel cinnabarinus (Schwein.) Murrill, Mycologia 5
(5) : 258 (1913)
俗名: 红喇叭菌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 小型。 菌盖直径 1 cm~5 cm, 浅
漏斗状, 橙红色至红色, 边缘波浪状, 无棱纹。 子实层褶
状, 延生。 菌柄长 (2~3) cm× (0.3~0.5) cm。 孢子印白
色, 孢子 (7~9) μm× (5~6) μm, 无色, 椭圆形。
分布: 江川、 澄江、 峨山、 剑川等地。
5.4 光滑鸡油菌
Cantharellus lateritius ( Berk.) Singer, Lilloa 22: 729
(1949) [1951]
子实体群生或丛生。 菌盖直径 5 cm~10 cm, 中部下
凹, 边缘稍内卷, 裂瓣状, 橙黄色至淡红色, 干后呈淡黄
色。 子实层光滑或稍有脉凸。 菌柄(4~7)cm×(0.5~2.5)cm,
中生至偏生, 向下逐渐变细。 孢子印淡红色。 孢子 (7~
12) μm× (5~6) μm, 光滑, 椭圆形。
分布: 石林、 保山、 腾冲等地。
5.5 云南鸡油菌
Cantharellus yunnanensis W.F. Chiu, Acta microbiol. sin.
13: 129 (1973)
俗名: 鸡油菌、 黄菌
子实体小。 菌盖 1.5 cm~3.5 cm, 成熟时中部稍下凹,
淡橙黄色, 边缘内卷, 波浪状。 菌肉肉质, 白色。 子实层
褶状, 白色, 稀疏。 菌柄 (3~5) cm× (0.5~1.0) cm, 白
色, 向下渐细。 孢子 (2~3.5) μm× (5~6) μm, 光滑, 椭
圆形。
分布: 罗平、 师宗、 寻甸、 楚雄、 牟定、 巍山、 景
东、 保山、 昌宁、 昭通、 永善、 易门等地[2]。
5.6 管状鸡油菌
Cantharellus tubaeformis Fr., Syst. mycol. ( Lundae) 1:
319 (1821)
-Agaricus cantharelloides Bull., Hist. Champ. France
(Paris) : tab. 505 (1792)
-Cantharellus infundibuliformis (Scop.) Fr., Epicr. syst.
mycol. (Upsaliae) : 366 (1838)
-Cantharellus luteolus Speg., Anal. Mus. nac. Hist. nat.
B. Aires 19: 263 (1909)
-Cantharellus tubaeformis ( Bull.) Gray, Nat. Arr. Brit.
Pl. (London) 1: 636 (1821)
-Helvella tubaeformis Bull., Herbier de la France: 461
(1789)
俗名: 黄喇叭菌、 吹打菌
第 28 卷 第 1 期 7
子实体小型, 常常群生。 菌盖 1 cm~2 cm, 中部下凹
呈喇叭状, 边缘内卷, 表面有鳞片。 子实层褶状, 延生,
灰褐色。 菌柄中生。 担孢子 (7~10) μm× (5~6.5) μm,
光滑, 卵圆形。
分布: 玉溪、 巧家、 禄劝、 武定、 寻甸、 楚雄、 丽
江、 永胜、 保山、 腾冲等地[2]。
5.7 淡黄鸡油菌
Cantharellus lutescens Pers.
俗名: 铜绿菌
子实体中小型, 群生。 菌盖宽 2 cm~9 cm, 幼时稍凸,
成熟后中凹至漏斗状, 橙黄色, 边缘波浪状, 不规则浅
裂。 菌肉淡黄色。 子实层褶状, 橙黄色, 具横脉, 延生。
菌柄圆柱形, 基部稍细, 内实。 孢子印白色。 孢子 (7~
9.5) μm× (5~6.5) μm, 无色, 光滑, 椭圆形。
分布: 剑川、 玉溪等地。
5.8 漏斗鸡油菌
Cantharellus infundibuliformis (Scop.) Fr.
俗名: 漏斗菌
子实体小型, 单生或群生。 菌盖直径 3 cm~6 cm, 表
面黄褐色, 中部下凹, 几乎达菌柄基部。 菌柄 (4~7) cm×
(0.5~1.5) cm, 中生。 子实层褶状, 延生, 淡黄色。 担孢
子 (7~10) μm× (7~9) μm, 无色, 椭圆形。
分布: 云南省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 但量少。
5.9 白鸡油菌
Cantharellus subalbidus Smith et Morse. Mycologia 39:
510 (1947)
俗名: 白杏菌
子实体群生。 菌盖直径 3 cm~7 cm, 浅漏斗状, 边缘
波浪状, 瓣裂, 白色。 菌肉白色。 子实层褶状, 白色, 延
生。 菌柄 (2~6) cm× (0.3~0.6) cm, 白色。 孢子 (7~10)
μm× (5~6) μm, 无色, 光滑, 椭圆形。
分布: 晋宁、 南涧、 永胜等地[2]。
5.10 黄鸡油菌
Cantharellus aurora ( Batsch) Kuyper, Riv. Micol. 33
(3) : 249 (1991) [1990]
-Agaricus aurora Batsch, Elench. fung. ( Halle) : 93
(1783)
-Cantharellus lutescens sensu Fries (1821), fide Check
list of Basidiomycota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2005)
-Cantharellus xanthopus ( Pers.) Duby, Bot. gallic. 2:
799 (1830)
-Craterellus xanthopus (Pers.) Duby, Bot. Gall., Edn 2
(Paris) 2: 799 (1830)
-Merulius xanthopus Pers., Mycol. eur. (Erlanga) 2: 19
(1825)
俗名: 桂花菌
子实体小型, 单生或群生。 菌盖 2 cm~7 cm, 中部下
凹, 盖表有褐色绒毛或鳞片, 边缘波浪状。 子实层光滑或
脉棱状, 延生, 淡黄色。 菌柄 (3~7) cm× (0.5~1) cm,
成熟时中空, 表面光滑, 淡黄色。 孢子印白色, 孢子 (9~
10) μm× (6~7) μm, 光滑, 椭圆形。
分布: 峨山、 江川、 澄江、 晋宁、 洱源、 剑川等地。
6 鸡油菌资源保护利用对策
鸡油菌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 其再生能力与人为
干预和环境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怎样通过人为的干预, 在
保护资源的同时实现其生态可持续发展、 效益最大化一直
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6.1 扩大宣传, 提高认识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 保护与利用是对立的, 是
矛盾的。 然而, 研究发现保护与利用是相互影响, 是动态
平衡的关系。 因此, 领导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大力开展资源
保护与开发的宣传活动, 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物资
源的认识, 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各单位要采取
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对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
育。 群众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自觉遵守资源保护与开
发的各项规章制度。
6.2 抓住机遇, 促进发展
2008 年, 云南省的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农户对所
有权范围内的林地有了更加灵活的管理和经营权。 各部门
应抓住机遇, 抓紧时间研究可持续利用的山林经营模式,
促进野生鸡油菌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富强, 刘培贵. 云南松林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及保护[J]. 生物
多样性, 2005, 13 (1): 58~59.
[2] 李荣春. 云南的鸡油菌资源[J]. 中国食用菌, 1996, 15(4):18~20.
[3] Kirk PM, Cannon PF, Minter DW, et al. Dictionary of the fungi 10th
edition [M]. Wallingford, UK: CABI Publishing, 2008.
[4] 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 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6] Henkel TW, Aime MC, Mehl H, et al. Cantharellus pleurotoides, a
new and unusual basidiomycetes from Guyana [J]. Mycological Re -
search, 2006: 1409~1412.
[7] 弓明钦, 陈应龙, 仲崇禄 . 菌根研究及应用[M]. 北京: 中国林业
出版社, 1997.
[8] Dunham SM, O’Dell TE, Molina R. Forest stand age and the occur-
rence of chanterelle (Cantharellus) species in oregon’s cengtral cas-
cade mountains[J]. Mycological Research, 2006: 1433~1440.
[9] 王茂胜, 连宾, 陈烨. 鸡油菌及其伴生真菌 LBJ016 营养成分对比
研究[J]. 食用菌, 2008, (1): 46~47.
[10] 张林, 刘世农, 涂祥闻, 等 . 鸡油菌兼性腐生生长的初步研究
[J]. 贵州科学, 2007, 25 (4): 84~85.
[11] 邱方伦, 龙汉武. 贵州鸡油菌的生态学特点及分布特征[J]. 贵州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8, 16 (4): 21~24.
[12] Rangel-Castro JI, Staffas A, Danell E. The ergocalciferol content of
dried pigmented and albino Can tharellus cibarius fruit boidies [J].
Mycological Research, 2002, 106 (1): 70~73.
[13] Ng TB, Wang HX. A homodimericlaccase with unique characteris-
tics from the yellow mushroom Cantharellus cibarius[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4, (313): 37~41.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 28 No.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