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



全 文 :菌 物 系 统 17(4):307 ~ 311 , 1998
Mycosystema
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
李向前 黄永青* 程东升
(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 北京 100080)
摘要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 、黑龙江带岭地区 、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 15 个蜜
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配对培养结果表明 15 个子实体中共存在着
四个生物种 , 分别命名为 ChBSI、ChBSI I、ChBS Ⅲ和 ChBS Ⅳ 。除生物种 ChBS Ⅲ的极性
不清楚外 , 其它生物种都是四极性异宗配合的真菌。东灵山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 ChBS
Ⅱ和 ChBS Ⅳ ,带岭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 ChBSI和 ChBS Ⅲ ,帽儿山菌株是生物种 ChBS
Ⅰ 。经过中国生物种与欧洲生物种的配对培养 , 发现生物种 ChBS Ⅳ与 Armillaria gallica
融合。
关键词 蜜环菌属 , 蜜环菌生物种 ,配对培养
中图分类号 Q939.5
  蜜环菌 Armillaria 为世界性分布 , 其寄主广泛 , 子实体形态变化较大(Anon , 1969;Raabe , 1962;
Laemmlen;Bega , 1974 和 Singer , 1956), 其中存在着互交不育群 , 即生物种(Korhonen , 1978;Anderson
&Ullrich , 1979)。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学者已接受以生物种的概念进行蜜环菌属的分类(Cha , 1994)。
根据邓叔群(1963),戴芳澜(1979)和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馆藏标本目录 , 在我国以形态
特征鉴定为 A.mellea.的分布达 17 个省 , 市和自治区。而对生物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 已经鉴定的生
物种对应的形态种有 A.sinapina Berube et Dessur(Mohammed 等 , 1994), A.gallica Merxm et Romagn
和 A.ostoy ae(Romagn).Herink(秦国夫等 , 1996)。
本文对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蜜环菌进行了生物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采集及分离
子实体分别采自北京市东灵山 、黑龙江省带岭和帽儿山地区(见表 1)。 在无菌硫酸纸上做孢子印 ,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 2%的 Tween 20 无菌溶液 , 蘸取少许硫酸纸上的孢子印 , 在石蜡膜上反复吸取使之
均匀 ,注入麦芽浸膏平板培养基 , 涂匀 , 23℃培养 3 天 , 自制单孢分离器切取已萌发的单孢菌丝 , 转入麦
牙汁斜面培养备用 ,每个子实体至少收集 10 株单孢菌株。营养菌丝由组织分离获得。
1.2 极性测试和生物种鉴定
选 10 株同一子实体的单孢菌株 , 采用 Korhonen(1978)的方法进行性测试。
生物种测定采用单—单交配 ,每一个子实体的 4 个不同极性的单孢菌株分别与另一个子实体的两个
  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课题
*为本文通讯作者。
1997-06-06收原稿 , 1998-01-16收修改稿。
DOI :10.13346/j.mycosystema.1998.04.006
表 1 中国蜜环菌菌株来源
Basic info rma tion about basidiomata of Armillaria
序号
No.
子实体代号
Basidiomata
采集日期
Data
地点
Location
栖息生境
Habi tat
备注
Note
1 95911 1955 , 9 , 23 北京东灵山 油松林下 单孢菌丝
2 95912 1955 , 9 , 23 北京东灵山 油松林下 单孢菌丝
3 96811 1996 , 8 , 30 黑龙江带岭镇 阔叶树伐根 单孢菌丝
4 96821 1996 , 8 , 30 黑龙江带岭凉水林场 ? 组织菌丝
5 96931 1996 , 9 , 2 黑龙江带岭冰团沟 阔叶树伐根 组织菌丝
6 96932 1996 , 9 , 2 黑龙江带岭冰团沟 阔叶树伐根 单孢菌丝
7 96933 1996 , 9 , 2 黑龙江带岭冰团沟 阔叶树伐根 单孢菌丝
8 96934 1996 , 9 , 2 黑龙江带岭冰团沟 椴树伐根 组织菌丝
9 96941 1996 , 9 , 4 黑龙江帽儿山老爷岭生态站 林地 单孢菌丝
10 96942 1996 , 9 , 4 黑龙江帽儿山老爷岭生态站 林地 单孢菌丝
11 96943 1996 , 9 , 4 黑龙江帽儿山老爷岭生态站 林地 组织菌丝
12 96951 1996 , 9 , 5 黑龙江帽儿山镇 阔叶树伐根 单孢菌丝
13 96952 1996 , 9 , 5 黑龙江帽儿山镇 阔叶树伐根 单孢菌丝
14 96961 1996 , 9 , 25 北京东灵山 阔叶松林下 单孢菌丝
15 96962 1996 , 9 , 25 北京东灵山 落叶松林下 单孢菌丝
表 2 供试欧洲蜜环菌菌株来源
Haploid tester strains of European Armillaria
序号
No.
菌株代号
Tester st rains
生物种
Biological species
采集地点
Locat ion
寄主
Host
采集人
Collectors
1 93528/ 1 A .ga llica Chojnow , Poland Carpinus A.Zolciak
2 91275/ 3 A .ga llica Zurich , Seitzer KK , O.Holden rieder
3 93516/ 2 A .ga llica Chojnow , Poland A.Zolciak
4 88104/ 3 A .ga llica Sicilia , Italy R.Grillo
5 93552/ 1 A .cep istipes Lukow , Jata , Poland Quercus A.Zolciak
6 93545/ 1 A .cep istipes Lukow , Jata , Poland Quercus A.Zolciak
7 93537/ 1 A .cep istipes Lukow , Jata , Poland Quercus A.Zolciak
8 935299/ 2 A .cep istipes Lukow , Jata , Poland Quercus A.Zolciak
9 93212/ 2 A .borea lis Kirkkonummi , Solbacka , Finland K.Korhonen
10 92145/ 2 A .borea lis Kirkkonummi , Frankback , Finland Plcea K.Korhonen
11 92142/ 2 A .borea lis Kirkkonummi , Kantvik , Finland Betula K.Korhonen
12 94178/ 2 A .borea lis Suonenjoki , lisvesi , Finland Betula K.Korhonen
13 94094/ 1 A .mel lea Hungary ? ? M.Szanto
14 90254/ 5 A .mel lea Linguaglossa , Sicilia , Italy R.Grillo
15 90254/ 3 A .mel lea Linguaglossa , Sicilia , Italy R.Grillo
16 90254/ 9 A .mel lea Linguaglossa , Sicilia , Italy R.Grillo
17 94276/ 1 A .ostoyae Tammisaari , Finland Pinus K.Korthonen
18 93569/ 1 A .ostoyae Smardzew ice , Poland Carpinus A.Zolciak
19 93415/ 1 A .ostoyae Chojnow(Sekocin), Poland Quercus A.Zolciak
20 93522/ 2 A .ostoyae Chojnow , Poland Quercus A.Zolciak
308 菌  物  系  统 17 卷
不同极性的单孢菌株配对培养。只有双倍体菌株(组织菌株)的子实体则采用双—单交配 , 一个子实体
的组织菌株分别与另一个子实体的两个单孢菌株配对培养。
1.3 与欧洲种的交配测定
欧洲蜜环菌生物种的标准菌株都是单倍体 ,由 Korhonen 提供(见表 2)。在生物种测试结果的基础
上 ,每生物种选择四个代表不同极性的单孢菌株 , 或分别来自四个不同子实体的单孢菌株 , 与每个欧洲
生物种的四个菌株配对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经形态学研究 ,本实验所用的 15 个子实体均为 Armillaria mellea Complex 由于蜜环菌属具有独特
的生活史 ,单孢菌丝和组织菌丝的顶端都是单核体(Kniep , 1911;Kuhner , 1946), 单孢菌丝为单倍体 ,
组织菌丝为双倍体(F ranklin 1983;Korhonen 1980), 并且单孢菌丝相互融合所形成的双核体时期极为
短暂(Anderson , 1982;Guillaumin , 1986;Korhonen , 1978), 所以不能象某些担子菌一样根据锁状联合
来判断生物种。Hintikka(1973)首先发现了蜜环菌的单孢菌株与组织菌株菌落之间的区别 ,单孢菌丝菌
落表现为白色或浅棕色的棉絮状(F luffy), 组织菌丝菌落为平铺的壳状(Custose), 气生菌丝则很少 ,为
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 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
除子实体 96811 的极性测试结果不够清晰外 ,其它子实体都服从四极性原则 ,单孢菌株间配对培养
的不融合 、半融合和融合状态与 Korhonen(1978)的描述相同 ,融合率约为 25%。
配合性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地区至少存在 4 个生物种 ,分别命名为 Armillaria ChBSI , ChBSI I , ChBS
III 和 ChBS IV。生物种测定结果见表 3。
表 3 蜜环菌生物种测定结果
Result of Amillaria mating Test
生物种代号
Biological species
子实体代号
Basidiomata
ChBS Ⅰ 96822 , 96931 , 96932 , 96933 , 96934 , 96941 , 96942 , 96943 , 96951 , 96952
ChBS Ⅱ 96961 , 96962 ,
ChBS Ⅲ 96811 ,
ChBS Ⅳ 95911 , 95912
  生物种 ChBSI 的不同子实体之间 ,单孢菌株融合后形成壳皮或棕色短绒毛状的菌落 , 菌索发达;融
合所需时间较同一子实体的单孢菌株间的融合时间短 ,融合结果也更易于判别。不同子实体之间融合
率为 82%,交配系统的等位基因较为丰富。具有多种交配型大大地改善了遇见亲和交配型的可能性 ,
尤其是担子菌 ,没有性的分化 , 也不能传播性的信号 ,对于其生存是很必要的(黄亦存 , 1996)。
生物种 ChBSI 的单-双交配发现 ,同一双倍体菌株与不同子实体的单孢菌株交配结果不尽相同 , 如
双倍体菌株 96821与子实体 96952 的单倍体菌株融合 ,却不与 96932 , 96933 和 96941 的单倍体菌株融
合。另一方面 ,单-双交配的融合周期长 ,需要大约两个月时间 , 相应的污染率增高 , 因此 , 最好采用单-
单交配的方式判断生物种。
生物种 ChBS I I不同子实体的单孢菌株间融合率为 25%。单倍体气生菌丝比其它生物种的发达 ,
菌落大 ,雪白;融合后形成的菌落仍然具有短的白色气生菌丝 , 气生菌丝内有壳皮 , 菌索发达 ,菌落较单
倍体小。
3094 期 李向前等: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
  生物种 ChBS Ⅲ ,单孢菌株间的交配却不出现壳皮和菌索 , 也不形成棕色的菌落 ,只是大多数菌落
气生菌丝稀少 ,它的交配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生物种 ChBS IV不同子实体的单孢菌株间融合率为 25%。单孢菌落融合状态同生物种 ChBS I。
2.3 与欧洲 Armillaria 的种的交配测定
与欧洲 Armillaria 种的配对培养结果表明 , 中国生物种 ChBS IV 与欧洲 A.gallica Merxm e t Ro-
magn 配合 , 其它生物种不与欧洲生物种融合。
根据秦国夫等(1996)报道 。 A.gallica 在长白山地区也有分布 , 寄主为栎树。我们鉴定的生物种
ChBS Ⅳ(=A.gallica)分布在北京东灵山 , 着生在油松林下。欧洲的 A .cepistipes Velen.同时与北美
的 2个互不交配的蜜环菌生物种(NABS)V 和 X 的部分菌株融合(Anderson , 1980),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
是否具有此种现象还有待于配对培养来证明。
参  考  文  献
Anderson JB , Korhonen K , U llrich RC(1980)Relationship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rth Amirican biological species
of Armillaria mellea.Exp Mycol 4:87—95
Anderson JB(1982)Bifactorial heterothalism and vegetative dioloidy in Clitocybe Tabescens.Mycologia 74:911— 916
Anderson JB , Ullrich RC(1979)Biological species of Armillaria mellea in No rth America.Mycologia 71(2):402—
414
Anon(1969), Distribution of plant diseases 143 , 3rd edition.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Kummer.Kew ,
Surrey , England: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London and Reading:The Eastern-Press
Cha JY , Sung JM , Lgarashi T(1994)Biological speci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cs of Armillaria mellea complex
in Hokkaido:A.sinapina and two new species , A.jezoensis and A.singula.Mycoscience 35:39— 47
Franklin AL , Filion WG , Anderson , JB(1983)Determination of nuclear DNA content in fungi using mithramycin:
vegetative diploidy in Armillaria mellea confirmed.C J Microb 29:1179—1183
Guillaumin JJ(1986)Contribution éà l é ude des Armillaires phy topathogé nes , en particulier du groupe Mellea:cy cle
caryologique, notion d espèce , rö lebiologique des espèces.Univ.Claude Bernard-Ly on I.270p.These.
Hintikka V(1973)A note on polority of Armillariella mellea.Karstenia 14:32— 39
Kǜnner R(1946)Recherches morphologiques et caryologiques sur le mycelium de quelques Agaricales en culture pure.
Bull Soc Myc Fr 62:1—48
Kniep H(1911)ǜber das Auftreten von Basidien im einkernigen Mycel von Armillaria mellea Fl Dan Zeitschr Bot 3:
529—553
Korhonen K(1978)Interferility and clonal size in the Armillaria mellea complex.Karstenia 18:31—42
Korhonen K(1980).The origin of clamped and clampless basidia in Armillaria ostoyae.Karstenia 20:23—27
Laemmlen F , Bega RV(1974).Hosts of Armillaria mellea in Hawaii.Pl Dis Rept 58:102— 103
M ohammed C , Guillaumin JJ , Berthelay S(1994).Armillaria species identified in China and Japan.Mycol Res 98
(6):607— 613
Raabe R D(1962).Host list of the root rot fungus Armillaria mellea.Hilgardia 33 , 25—88
Singer R(1956)The Armillaria group.L loydia 19:176—178
戴芳澜(1979)中国真菌总汇。北京:科学出版社
邓叔群(1963)中国的真菌。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亦存(1996)高等担子菌的性非亲和性系统和体细胞非亲和性系统的遗传多样性保存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
4(10):41—44。
310 菌  物  系  统 17 卷
秦国夫 ,贺伟 ,沈瑞祥。(1996)中国蜜环菌生物种的 RAPD分析。真菌学报 15(1):26— 33
PRELIMINARY STUDY OF ARMILLARIA BIOLOGICAL
SPECIES IN NORTH CHINA
Li Xiang-qian Huang Yong-qing Cheng Dong-sheng
(Systematic Mycology & Lichenology Laboratory , Academia Sinica , Beijing 100080)
ABSTRACT Fif teen basidiomata of Armil laria mellea Complex w ere collected f rom dif fer-
ent hosts in M t .Dongling , Beijing and Dailing and Mao rshan , Heilongjiang province.Mat-
ing tests comfirmed there w ere 4 Chinese biological species(ChBS), viz.ChBS Ⅰ 、ChBS Ⅱ、
ChBSⅢ and ChBS Ⅳ.ChBS Ⅰ 、ChBS Ⅱ、ChBS Ⅳ are hetero thallic and bifactorial , and
ChBS Ⅲ is unclear.ChBS Ⅱ and ChBS Ⅳ are f rom M t.Dongling , ChBS Ⅰ f rom Dailing
and M aorshan , and ChBS Ⅲ is f rom Dailing.Mating tests betw een Chinese and European
biological species revealed that ChBS Ⅳ was compatible w ith A .gallica.
KEYWORDS Arm il laria , Biological species , Mating tests
3114 期 李向前等: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