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食用菌学报 19 5 , 2 (1) : 5 一 58
A e协 E d u l is F u ng i
猴头菌担抱子形成的扫描电镜观察
俞孕珍 贾显禄 刘志恒 傅淑云
(沈阳农业大学 , 沈阳 1 1 0 1 6 1 )
摘 要 对猴头菌担子及担抱子形成过程进行扫描电子显徽镜观察 , 结果表明 : 随着猴头菌子
实体的形成与发育 , 顶细胞内部核配和减数分裂的同时 , 担子和担抱子形成时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
变化 。 据此可基本归纳为四个阶段 : 即担子分化期 、 担子膨大期 、 担抱子形成期 、 担子和担泡子成熟
期 . 这四个阶段在尚未发育完全的菌刺的同一区段内可交迭并存 . 随着菌刺的成熟 , 从其基部向尖
端 ,担子和担抱子也逐渐发育成熟 .
关健词 扫描电镜 ; 猴头菌 ; 担抱子形成
应用扫描 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技术 , 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才得以实现 ,而较普
遍应用是在八十年代后 . 扫描电镜能直接观察生物表面及其微细的立体结构 ` ” ’ 〕 . 使人们对微
生物个体形态结构观察得更细微 、 详尽 . 为微生物个体发育及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可靠
的依据 .
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 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 其本身又是人工栽培追求的指标 , 了解其
发育特性以及内部和表观细微结构特点 , 将有利于丰富理论研究和指导生产 实践 . 然而 , 在担
子和担抱子形成时 , 随着内部核配和减数分裂的发育进程 ,外部形态有何阶段性变化的研究尚
缺乏记载 〔 ’ 一 ` 〕. 作者以猴头菌为试材 ,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其担子及担抱子发育过程中外
部形态变化情况 . 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采用猴头5 . 28 菌种 (引 自中国农科院土肥所 )人工代料 (木屑培养料 )栽培产生的新
鲜 、 健壮 、 尚未释放抱子 的子实体 ,切取其上完整的菌刺为试材 。
1
.
2 试材前处理 在扫描电镜观察前需进行必要的前处理` ” . 具体方法是 :
1
.
2
.
1 固定 采用戊二醛一四氯化饿双固定法 , 操作分三步 。
1
.
2
.
1
.
1 预固定 将新鲜菌刺放人冷却的3 % 戊二醛液小瓶内 ,置于 0一 4 ℃下进行预固定 , 并
用注射器多次抽气至样品沉人瓶底 .
1
.
2
.
1
.
2 前固定 更换新鲜的3 %戊二醛固定液 , 处理 3小时后吸出固定液 , 加人 0 . IM磷酸缓
冲液漂洗 1小时 , 连续换液3一 4次 .
1
.
2
.
1
.
3 后 固定 吸去漂洗液 , 在通风橱中加人 1肠 四氯化饿固定液处理 2小时 , 然后吸去固
定液 , 加人 0 . I M磷酸缓冲液漂洗 1小时 , 同前换液3一 4次 .
1
.
2
.
2 脱水置换 吸去缓冲液 , 依次注人不同梯度 的乙醇溶液 (浓 度为 50 % 、 7 0 % 、 80 % 、
90 沁 、 95 % 、 10 0 % )逐级脱水 . 50 % 一 9 5 % 浓度间每梯度保持 15 分钟 , 10 0 肠 乙醇脱水 30 分
钟 ; 5 0肠一 90 %浓度于0一 4℃ 、 95 肠及 10 %浓度于室温下进行 。
收稿日期 : 1 99 4一 12一 26初稿 ; 1995一 0 1一 2 8修改稿 .
DOI : 10. 16488 /j . cnki . 1005 -9873. 1995. 01. 011
2卷 56食 用 围 字 张
1
.
2
.
3置换乙醇 吸弃乙醇后 , 注人醋酸异戊醋与乙醇 (1 : l) 的混合液 , 处理 10 一 20 分钟 (适当
摇动 )后 , 吸弃上述混合液 ,注人纯醋酸异戊酷浸 10 一 20 分钟 . 适当摇动 .
1
.
2
.
4 二氧化碳置换醋酸异戊醋 从小瓶内取出样品 , 保持湿润状态 , 装 入 `临界点干燥仪的
样品笼中 , 充人液体二氧化碳 , 重复充液 , 排气 3次 .
1
.
2
.
5 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 向样品充人 70 % (瓶高 )的液体二氧化碳 . 加温至 32 ℃ ,使样品在
无表面张力的临界状态下得以干燥 。
1
.
2
.
6 粘贴样品 用少量导电银胶涂于样品台 卜将样品粘贴于其上 .
1
.
2
.
7 离子溅射镀膜 利用离子溅射现象 ,在样品表面喷镀上一层金属膜 。
1
.
3 扫描 电镜观察 将处理后的猴头菌菌刺样品置于扫描电镜下 , 从菌刺尖端逐渐向基部观
察 . 观察猴头菌子实体从双核菌丝分化到担子和担抱子成熟期间各阶段的形态特点 . 同时拍摄
扫描图片 ,记录各阶段的具体形态特征 。
2 试验观察结果
2
.
1 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 尚未成熟的猴头菌菌刺 , 从尖端到基部的不同区段 , 依次存在着从
初始阶段到完全成熟的各个发育历期的担子 ; 但因生长发育速度的差异· 同一区段上同时存在
发育进程各异的担子 ; 随着菌刺的逐渐成熟 . 菌刺尖端的担子和担抱子也逐渐发育完成 . 据此 ,
在尚未完全成熟的同一菌刺上 .较易同时观察到处于各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担子及担抱子 。
2
.
2 观察表明 . 猴头菌子实体的担子和担抱子发育全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2
.
2
.
1 担子分化期 在此阶段 , 构成菌髓组织的双核菌丝顶端细胞 , 在菌刺的外表面排列成
层状 。 其中有分化能力的双核菌丝顶端细胞逐渐伸长 , 分化成初期的担子 (图一 1)o
2
.
2
.
2 担子膨大期 担子分化后继续伸长 . 前端逐渐膨大变粗 , 顶部渐平展 , 在平展顶部接近
边缘处 ,位置均匀地分化出4个小梗 (图一 2) .
2
.
2
.
3 担抱子形成期 随着每个小梗的逐渐伸长 , 顶部逐渐变粗 、 膨大 , 膨大处基部渐组缩 ,
顶部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的担抱子 (图一 2) .
2
.
2
.
4 担子及担抱子成熟期 担子及担抱子继续发育 , 最后完全成熟 (图一 3) .
2
.
3 对担子及担抱子的具体观察可见 : 成熟的担子表面有较明显的条状突起 , 担子顶部略呈
圆柱状 , 直径约5拜m ; 成熟的担抱子球形或近球形 , 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短条状突起纹饰 , 直径
约 3 . 5召m ;另外还观察到子实层 中有很多近顶部略级缩的囊状体 (图一2) 。
3 讨论
通过扫描 电镜对猴头菌子实体发育过程观察 , 得出以下结论 。
3
,
1 猴头菌担子和担抱子的发育全过程可较明显地分为四个阶段 。 用扫描电镜观察的报道尚
属首次『` 一 , 〕 .
3
.
2 猴头菌担子和担抱子发育的四个阶段在未完全成熟的同一菌刺上同时并存 , 这与前人报
道一致 〔` ’ . 并进一步发现 , 依菌刺基部向尖端方向 , 担子和担抱子也相应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
段发展 。
3
.
3 试验观察到子实层中有很多近顶部略级缩的 “葫芦状体 ” , 与前人报道 〔 ` 〕相同 , 曾被认为
异常现象 “ ’ , 笔者认为其可能是一般高等担子菌子实层中存在的囊状体 。 此外 , 未发现有刚毛
及侧丝存在 .
3
.
4 以往的报道及经典描述中 , 都认为猴头菌担抱子表面是光滑的 ` ’ 一 , 笔者认为 , 其表面并
6 8 t用 苗 学 报 . 2卷
Sc a n ni ngE l e e tr o n Mi er o c o s P eo bs er v
a ti o no f
石兔r i ei u m er i nac eu sB a si di o s Po r e D ev el o Pm e n t
Yu Yu nz h
e n Ji ai X a nl u Li u Z hi h
e ng Fu S hu 刘 n
( S加叮。 月召 Agric u l tu r al U n云口 e邝i y t, S从ny a咭 110 1 6 1)
A bs t r a e t A s er i e s o f m o印 h o l o g i ca l e h an g es o f eH ir e i u爪 er in ac e u a b a s i id um a n d b a s id i o s p o r e
d e 一 e l o p m en t w as
o b se vr e d w i t h s e a n in g
e l e e tr o n 面 e or sc o钾 a t th e t乓m e o f nu e l e ar “ s o e i a饭o n
a n d m e i o s i s d ur i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丘u i t七o dy
.
A c . 闭i n g t o t h es e e h a n g es , t h e ir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r e e s s 育 a ` id v i d ed in ot fo ur s at g e s : b a s i击um id 月触er n t这桩o n sat g e
,
b“ id i姻 s w el l s at g e ,
b a o i d i o s加 r e in it运 t i o n s切 g e an d b a s i d l u 工口 a n d b a s i d i o s po r e m a t u r 习。 9 s at g e . o n an u n 刀。 a t u r e
a e i e过 a , t h es fo ur s at g e s m i g h t a p p旧 a r a t ht e s哑e z o n e s血 u l t an e o u s l y . B u t w i t h t he m a t u rL还 9 o f
t h e a e icu l a
,
b“ i id a an d b a s id i o即o er s w e r e a ls o gr a d u al y d e v e l o P de i n t o am t u 了 at i o n 丘o m ht e
b as a l P压 rt ot t h e t i P o f a n a e i e u al
.
K e y , o r ds S
e a
n ign
e l e e tr o n m i e翔 e o ep ; 月七irC i u m e ir an ce “ : F o mr a t i o n o f b a s i d i o s p oer
《 食用菌学报 》 征稿启事
《 食用菌学报 》 系国家科委批准 、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 主要刊登国内外食用菌
遗传育种 、 驯化栽培 、 菇房管理 、 栽培材料 、 病虫防治、 生理生化及产后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
学术论文 、 文献综述 、 研究简报 (或快报 )和成果摘要 . 欢通广大 t 用菌专业的科研人员 、 教学人
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积极投稿 .
来稿应论点明确 、 数据可靠 、 图表清楚 、 文字精练 . 研究报告 (包括图 、 表 、 参考文献及中 、 外
文摘要 )一般以 5 0( 幻一 6 0( 刃字为宜 , 专题综述6伽旧一 7 0 0 0字 , 研究简报 3X() 0字以内 . 外文摘要内
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同 , 出现我国人名 、 地名时 , 一律用汉语拼音 . 关键词应能准确表达文章主要
内容 , 以 3~ 7个为宜 , 中 、 外文须一致 .
稿中计量单位一律以国家正式公布的法定计量单位为准 . 文中外文字母 、 符号必须分清
大 、 小写 , 正 、 斜体和文种 ; 上 、 下角标的字母 、 数码和符号等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 .
稿中图 、 表 、 照片应尽量简省 , 仅附最必要的 . 图 、 表设计应科学简洁 , 具很好的 自明性 . 图
应用碳素墨水精绘于硫酸纸上 , 图中文字 、 数字和符号用铅笔书写清楚 ,并与正文一致 ;照片必
须图象清晰 、 层次分明 . 图 、 表 、 照片所有内容 (除数字外 )均需中 、 英文 .
参考文献只选最主要的列人 , 并需在正文出现的右上角注明序号 (用方括号括起 ) , 文献号
以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 . 文献著录形式 , 期刊为 :序号 作者姓名 (3 人以下全部列 出 ,
3人以上只列前3名 , 后加 ` 等 ” 或 ` et al . ” ) .文题名 . 期刊名 (外文期刊可用标准缩写 , 不加缩写
点 ) , 年 . 卷 (期 ) : 起迄页 、 书籍为 : 序号 作者姓名 . 书名 . 版次 (第 1版可不标出 ) . 出版地 : 出版单
位 (国外出版单位可用标准缩写 ,不加缩写点 ) , 出版年 . 起迄页 .
每篇来稿不论录用与否均请支付审稿费50 元 . 作者 (单位)应按有关规定 向本编辑部缴付
发表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