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猪苓第二营养源



全 文 :中药及天然药物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猪荃第二营养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 究所 (北 京
0 0 0 1 94 ) 兰进 徐锦堂
0 0 0 1 4 9) 李京淑
摘要 应 用 3 2 P 、 3 H 研 究猪 茶的 第二 营养源 。 放 射性 强度 测定及宏观 、 显徽放射性 自显影结果显示 ,
猪茶 生 长发育过程 中主要 靠蜜环 菌供给 营养 , 自身也能从 土攘 中吸收一些有机和无机营养物质 , 作 为补
充营养 , 这 为大童利 用树 叶和腐植 土栽培猪茶莫定 了理论 基础 。
关键词 猪荃 ; 第二 营养源 ; ’ Z P 和 ’ H 同位素示踪
猪等 [尸 0 13沪~ : u m加 zza r u s ( p e r s
.
) F r
.
J属
多孔菌科真菌 ,其菌核供药用 ,具有利水渗湿等
作用 。 猪菩多生长于枫 、柞 、 械及 山毛棒科等植
物的根部 ,伴生有蜜环菌 。 蜜环菌以菌索形式侵
入猪荃菌核 , 一般认为蜜环菌的代谢产物 为猪
菩的主要营养来源 lj[ 。 从野生猪菩的采收中发
现枯枝落 叶多 的地 方 , 猪菩 生 长健 壮 , 产 量
高 2[] 。 人工栽培猪等试验也表明 ,在用蜜环菌菌
材伴栽猪荃时 , 加入树 叶 ,猪荃产量较高川 。 可
见 ,猪菩除通过蜜环菌供给营养外 ,可能从栽培
环境中吸收部分营养物质作为补充营养 ,我们
把其 自身吸收的补充营养称为猪菩的第二营
养 ,并应用 3 2 P 和 3H 研究了猪荃的第二营养 。
1 材料和方法
1
.
1 放射性核素
无 机 磷 源 : 以 原 子 核 反 应 堆 制 备 的
N a H
Z ” P O ;为放射性 3 , P 标记化合物 。
有机营养源 : 氖循环放 电曝射对硝基腐植
酸 (内蒙古罕台川产 ) ; 对风化煤黄腐酸 (河南新
乡产 )及黑土腐植酸 (黑龙江产 )进行氖标记 。用
获得 的 3 H一硝基腐植酸 ( “ H 一 N H A ) , 3 H 一黄腐酸
(

H

F A )
, “
H
一黑土腐植酸 ( “ H 一S H A ) ,作为猪菩
的有机营养源 。 3 种标记腐植酸均为动 、 植物残
体在土壤中多年腐败风化产物 , 与一般腐植土
的成分相近 。 采用吸光度及红外光谱法分析鉴
定了 3 种标记的腐植酸 ,结果表明 , 氖水杂质仅
占各种标记腐植酸的 7%左右 ,而置换在各腐
植酸主链上的氖占 93 %左右 。 其放射性比度分
,
3 , 4
.
别为 ’ H 一 N H A 1 3 4 3 . 1 k qB /m g , 3H 一F A 1 3 2 5 3 . 0
k B q /m g
, 3
H

S H A 1 8 5 k鞠 /m g [` 〕。
1
.
2 材料处理
试验 用猪等菌核来源于 山西省古县猪菩
场 。 用石英砂将猪等栽种于 2 5 0m l 烧杯中 , 为
除去蜜环菌菌索吸收放射性营养的干扰 , 栽前
将猪荃菌核上的菌索摘除 。 石英砂也用酸处理
后 ,用流水反复冲洗 ,凉干后应用 。栽种 d2 后分
别以打孔浇灌方式引入不同的同位素标记化合
物 。 每杯 引入放射 量分别为 3 2 P ( N a H Z“ , P O ; )
1 7 6
.
s k助 , s 种腐植酸均为 7 5 1 1 . 0 kB q ,对照
处理为水 。
1
.
3 取样及测定方法
引入放射性核素后 ,分不同时期取样 ,依次
为第 10 d 、 第 2 d2 。 取样后流水冲洗 ,再用 5%盐
酸浸洗 l m in 以除去猪等表面吸附的放射性物
质 ,然后再用流水冲洗 。
1
.
3
.
1 将样品置于 1 0 5 oC 烘箱中烘 3 0m i n , 然
后在 8 0℃烘箱中烘干 ,磨粉 。 取定量 3 H 样品进
行密闭湿灰化后 , 以二 甲苯 系统闪烁液体液闪
测量 ,称取定量的 ’ “ P 样品置于塑料闪烁杯中 ,
采用塑料闪烁杯法图 ,分别在 L K B 1 2 1 5液闪仪
上测量放射性强度 。
1
.
3
.
2 分不同部位取材做徒手切片 ,压制成干
标本 ,用经过水杨酸钠处理的 X 光片进行接触
法曝光 , 4d 后 ,用 D 一 1 b9 显影液显影 , F 一 5 定影
液定影 。
1
.
3
.
3 分别取 由 3H 标记的样品用 F A A 固定 ,
中国药学杂志 1 9 9 4 年 7 月第 29 卷第 7 期
采用常规蜡制片法 ,厚度 为 7一 8拌m 。 切片脱蜡
后 , 用涂布法 加由水杨酸钠液稀释的核 一 4 乳胶
膜 (核一 4 乳胶 由北京 4 01 研究所研制 ) 。 晾干后
装人暗盒 ,在 4 ℃冰箱中曝光 d7 , 用 D 一 1 b9 显影
液显影 3m in , 水洗 , F 一 5 定影液定影 20 m in , 流
水冲洗 ,最后用番红 一固绿二重 染色 , 加拿大胶
封片 , 光学显微镜观察 。
2 结果与讨论
2
.
1 猪等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量
放射性测量结果见附表 。 从表中可知猪荃
可以吸收无机营养 , 无机磷 的吸收量随栽培时
间的延长而增多 ,第 l o d 为 7 6m i n 一 ` / l o o m g , 第
2 2 d 为 Z s s e p m / l o o m g ,第 2 2d 是第 l o d 吸收量
的 3 . 8 倍 。 猪菩同样可以吸收有机营养 , 且也是
随着栽培时间的增长 , 吸收量明显增加 。 3 种标
记腐植酸 比较以 S H A 的吸收量最多 , N H A 次
之 , F A 最少 。 以第 2 2 d 猪等对 S H A 的吸收量
为 1 0 0% , 则 N H A 为 8 3 . 2% , F A 为 6 7 . 9% 。 这
和绿色植物对土壤环境中腐植质的吸收情况基
本一致 6[] 。 一般情况 ,植物吸收腐植酸的能力
是 : 最容易吸收 SH A ,其次是低分子的 F A , 对
分子量较高的 N H A (即硝酸氧解过的棕黑腐植
酸 ) 吸收较差 。 而本实验中出现了猪荃菌核对
N H A 的吸收量比 F A 高的现象 ,这可能与砂培
土的酸碱度 、 真菌吸收有机营养与高等植物不
同有关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附表 猪芬对有机腐 植质营养的吸收
收 ” P 的自显影图象显示 ,猪答菌核横切面均有
感光影象 , 标记物的积累量 以菌核表皮层 内菌
丝细胞 中较 多 , 髓部菌丝 细胞较 少或几乎 没
有 。 猪菩吸收各类腐植酸的放射性宏观自显影
图象与其吸收 32 P 的自显影 图象相似 , 3H 标记
物多聚集于菌核表皮层内的菌丝细胞中 。 对照
没有感光影象 。
当猪等菌核施入 “ H 标记的 3 种腐植酸 2 d
后 ,取材 , 做显微放射 自显影 。结果显示 “ H 一腐植
酸均分布在菌核表皮之下的几层菌丝细胞中 ,
而菌核中心细胞中几乎没有 3H 一腐植酸的轨迹 。
进一步验证了宏观自显影的结果 。
试验 结果均表明 ,在猪荃的生长发育过 程
中 ,主要依靠 吸收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及蜜环菌
侵染后期的菌丝体 ,才能正常生长 ,萌发出新猪
菩 。 猪等也具有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的
能力 ,但吸收量很少 , 可作为其补充营养或将其
称为第二营养源 。 试验结果为栽培猪菩 ,大量利
用树叶和腐植土补给营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 猪
等吸收的第二营养在其体内的生理功能及对猪
菩生长 、 发育 、 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都有待今后的
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营养成分 吸收的放射性强度
m l n 一 l z l o o m g
N H A
F A
S H A
3 0 6 0 0
2 1 4 0 0
2 4 0 8 0
4 6 0 4 6
3 7 5 4 4
5 5 3 2 8
C K 2 5 2 5
.2 2 放射 自显影观察
通过 宏观 自显影 X 光片影象上的显影密
度观察 ,可见与放射性测量结果一致 。 猪等吸
l 徐锦堂 , 郭顺星 . 猪等与蜜环菌的关系 . 真 菌学报 , 1 9 9 2 , 1 1
( 2 )
: 14 2
.
2 李承 志 . 猪等生态环境及生物 学特性的调查研究初报 . 中
药材科技 . 19 8 1 , ( 3 ) , 7 .
3 李世权 . 猪等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 中药材科技 , 1 9 81 , (4 )
: 2
.
4 李京淑 . 氛标记硝基腐植酸 ( N H A )及其进人植物体的研
究 . 原子能农业应用 , 1 9 82 , (4 ) , 3 ·
S 冯音捷 , 肖京城 ,温 贤芳 . 用塑 料闪烁杯法测量 32 P 核素的
新技术 . 原子能农业应用 , 19 84 , (3 ) , 38 ·
` 李京淑 , 杨诱 . 用 3 H 腐植酸研究植物对腐植酸的吸收 . 江西
腐植酸 , 1 9 8 5 , ( 3 ) , 1 5 ·
(收稿 : 1 9 9 3一 0 9一 20 )
R a d i o s o t o P i c t r a c e r m e t h o d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s e e o n d n u t r i e n t s o u r e e
P o ur s u m b e l l a t u s
L A N J i
n , X U J i
n 一 t a n g ( I n s r i r u l己 of 腼 J i c i n a z p z a n t l 、 , e lOP me nt , hC i n e se A c a d e恻 of M e d s c a l S c i e cne , , B ,
中国药学杂志 1 9 9 4年 7月第 29 卷第 7期 . 3 9 5 .
ji
ng 1 0 0 0 9 4 )
L l J i ng
一s h u ( I
ns t i t u t 君f o
, 月户户z i c a ri on of A t o m i` E n e r舒 , 以 i en se 八 c a 己e卿 of A g r i c ` lt u r a z s c i e cn e : , 刀e ij n g
1 0 0 0 9 4 )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e e o n d n u t r i e n t s o u r e e s o f P o l乡Pour s u m he l la t u s ( P e r s
.
) F
r
.
w e r e s t u d ie d b y
“于
a n d 书 l a b e l l i n g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P . u m be l l a t u s e a n g e t n u t r i t io n f r o m t h e 5 0 11 w i t h o u t
A r m i l l a r i a m e l l e a
.
T h e f i n d i n g h a s la id a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a p p l y i n g t r e e l e a v e s a n d h u m u s t o P
.
u m
-
be l l a t u s
·
K E Y W O R D S P
o lyP ~
5 u m be l l a t zt s
, s e e o n d n u t r i e n t s o u r e e
, 3 , P a n d H l a b e l l i n g
磨 鼠 香 化 学 成 分 的 研 究
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哈尔滨 15 0 0 4。 ) 李宝唐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 13 0 0 0 0)
李长胜 孙风俊 张力勋
宋风瑞
摘要 对房 鼠香 腺分 泌物 的一般化学成 分和 有效 成分 进行 了分 析测 定 , 结果 表 明 , 分泌物 约 由
n %水分 、 3 . 5 %粗 蛋白质 、 8 5 . 5% 粗脂肪 、 。 . 7%灰 分所组成 。 主要有效成分为磨香明和环十七坑酮 。
关键词 婚鼠香 ;化学成分
察鼠是啮齿 目仓鼠科的草食性毛皮兽类 。
雄鼠有一对香腺位于腹下被肤和肌肉中间 , 其
分泌物察鼠香香气浓郁 , 类似察香气味 。在天然
察香等动物香料资源不足 、 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
近几年来国内外积极寻找新的资源 。 察鼠资源
分布广 ,数量较大 , 易饲养好管理 , 并含有类似
察香的特性和成分 , 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我们在活体提 取察鼠香的基础上 , 对察鼠附性
腺分泌物— 察鼠香化学成分进行 了分析测定 ,为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察鼠系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
所饲养场养殖的成年察鼠 。薄层层析板 , 系硅胶
G 板 , 自制 。 色 一质谱联用仪系 V G一 7 0 70 E 双 聚
焦磁质谱仪 G C / M S 。 察香酮对照品为中国药
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 所用化学试剂均为分
析纯 。
1
.
2 方法
常规实验法测定项 目 : 水分 、 粗脂肪 、 灰分 。
薄层层析 : 赓 鼠香原液用 20 倍量苯稀释 ,

3 9 6
.
展开剂有苯 、 苯一乙醇 ( 9 : l) 两种 ,进行层析 ,碘
蒸汽显色 。
色 一质谱测定 : 将苯一察 鼠香 ( l : 3 )混合液
注入 V 。 一 70 7 o E 双 聚焦磁质谱仪分离测定 , 色
谱柱为 F F A P石英毛细柱 , 柱温 60 一 1 80 ℃ , 离
子 源 温 2 30 ℃ , 气化温度 2 80 ℃ , 升温速度 为
13 ℃ /m in , 测试数据与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
N B C 库检索对照 。
2 结 果
2
.
1 一般化学成分
用常规实验法测定察鼠香原液表明 , 察鼠
香约 由 n %水分 、 85 . 5 %粗脂肪 、 3 . 5 %粗蛋 白
质和 0 . 65 %灰分组成 (见附表 ) 。 这与测定察鼠
香腺组 织脂肪 含量 占 37 . 67 %的结果差别很
大 ,说明香腺分泌过程中具有浓缩粗脂肪类物
质的功能 。
附表 寮鼠香一般化学成分
样号 水分 (% ) 粗脂肪 ( % ) 粗蛋白质 ( % ) 灰分 ( % )
.0761ō584 . 8
8 6
.
2
4
.
3
.
3
.
中国药学杂志 19 9 4 年 7 月第 29 卷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