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浙江省糯稻品种的演变和发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01-05-09;修回日期:2001-07-08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 “九五”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高产 、 优质 、 多抗晚粳 (糯)新品种选育” (961110261)
作者简介:谢杏松 (1944-), 男 , 浙江上虞人 , 高级农艺师 , 从事晚粳 (糯)稻育种工作。
 文章编号:0528-9017(2001)05-0221-05
浙江省糯稻品种的演变和发展
谢杏松
(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浙江绍兴 312003)
  摘要:建国以来 , 浙江省糯稻品种的演变大致可分为 5 个时期:(1)50 、 60 年代 , 代表品
种为农家品种红壳糯;(2)70年代 , 代表品种为引入品种京引 15;(3)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 ,
代表品种为杂交选育的双糯 4号;(4)80 年代中至 90 年代中 , 代表品种为祥湖系列;(5)90 年
代末 , 代表品种为绍糯 119等。近 20 年来浙江省育成的晚粳糯品种 , 其主要亲本来源为农虎 6
号 、 矮粳23 、 测 21等 3 大晚粳品种 , 且全部是以农垦 58 为基础进行品种间杂交的衍生品种。超
高产 、 多样化品质选育和早籼糯 、 早粳糯的开发研究是糯稻品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浙江;糯稻品种;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1.2+3     文献标识码:A
  浙江省糯稻栽培历史悠久 , 12世纪 ,
在宋代地方志上记载的糯稻品种就有 30个
之多 , 明万历 (1573 ~ 1620年)年间 《会稽
县志》 还载述了 24个适宜酿酒的糯稻名目 ,
至清乾隆 (1742年)《授时通考》 述及的浙
江糯稻品种数已列全国前茅 , 1924 年出版
的 《浙江续通志稿》 , 所述糯稻品种已达
130余个 。
1 糯稻品种的演变
糯稻品种演变与农业生产发展 、耕作制
度改革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病虫和自然灾
害变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品种引进 、 育
成 、推广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
来 , 浙江省糯稻品种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
以下 5个时期 (表1)。
1.1 优良农家品种的整理利用
50年代初 , 农业种子部门和科研单位
开展对地方品种的调查 、 征集 、鉴定 、 利用
工作 , 同时进行品种试验 、示范和群众性良
种评选活动。1960年浙江省农科院已初步
整理保存了晚糯农家品种 715份 , 评选出有
芒冬糯 、 无芒冬糯 、西洋糯 、 杭州糯 、 拖耙
糯 、 黄糯 、旱糯 、 红壳糯等 8个晚糯优良农
家品种[ 1] 。其中 , 红壳糯是诸暨地方良种 ,
较耐肥 、 抗涝 , 丰产性好 , 可作单 、双季晚
稻栽培 , 50 、 60 年代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
累计种植面积 26.14 万 hm2 。此外 , 黄岩杨
匡保 、临海陈良潘分别利用农家品种乌咀糯
和双穗千 , 系统选育出大乌咀糯和龙亲 1号
等晚糯稻 , 为当地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
1.2 引入中粳糯京引15的推广
60年代至 70年代初 , 是粮食生产耕作
制度大变革时期 , 单季稻改双季稻 、老三熟
(冬春作物 、 早稻 、 秋杂粮)改新三熟 (冬
春作物 、 早稻 、 晚稻)的农田改制全面开
展 , 作为搭配种植的晚糯稻农家品种因生育
期偏长 、 抗性下降 、产量较低 , 已不能满足
连作晚稻栽培的需要。60年代末引入台中
糯 、京引 15 (杜糯 , 原产日本)、 京引 88
·221·
  2001 年第 5期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01.05.001
        表 1 浙江省不同时期糯稻代表品种的情况
时 期 代表品种 累计种植 种植最大年面积 (万 hm2) 年数 年份 面积 (万 hm2) 占总面积 (%)
相应的粳稻
主栽品种
50 、 60年代 红壳糯 26.14 21 1965 10.10 - 新太湖青等
70年代 京引 15 62.15 14 1975 12.01 84.64 农垦 58等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 双糯 4号 71.57 26 1982 18.00 80.32 农虎 6号
80年代中至 90年代中 祥湖 47 22.56 12 1984 6.21 34.67 秀水 48
祥湖 84 58.77 15 1992 8.70 56.17 秀水 11
90年代末 绍糯 119 13.94 8 1998 3.14 30.05 宁 67 、 秀水 63
(满月糯)、 虹糯等中粳糯品种 , 生育期较
短 , 米质优良 , 抗稻瘟病 、白叶枯病性能较
好 , 6月底至 7月初播种 , 可安全齐穗 , 产
量在 4.5 t hm2 左右。较红壳糯 、 乌咀糯等
农家品种增产 。其中 , 京引 15 适应性广 ,
70年代大面积推广 , 成为浙江省糯稻主栽
品种 , 1970 ~ 1983年累计种植 62.51万 hm2 ,
最大种植面积年份是 1975 年 , 达 12.01万
hm
2 。
1.3 杂交选育品种双糯 4号的应用
70年代育种单位利用丰产性 、 配合力
较好的中粳品种桂花黄杂交育成桂糯 80 、
桂花糯 、 江丰 3号 (桂花黄 虹糯)等晚糯
品种 , 引入浙北地区推广 , 较京引 15有较
大幅度的增产。1974 年 , 嘉兴双桥农场以
京引 7号和桂花黄杂交育成迟熟中粳糯品种
双糯 4号 , 表现比京引 15 、桂糯 80等穗大 、
粒多 , 稳产性好 , 适应性广。双糯 4号1977
年参加浙江省区试 , 平均产量 4.737 t hm2 ,
较对照京引15增产 2.8%, 大面积示范产量
5.250 t hm2 。1982年双糯 4号种植面积达 18
万hm2 , 在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成为推广
面积最大的糯稻品种 。1975 ~ 2000年累计种
植面积71.57万hm2 。
1.4 祥湖系列品种的推广
嘉兴市农科所于 80年代育成的祥湖 47
(1984 ~ 1987年)、 祥湖 25 (1988年)、祥湖
84 (1989 ~ 1996年)等多年在全省糯稻品种
种植面积中居第 1位 。在省区试中 , 祥湖
47 (1984年)产量 5.781 t hm2 , 较对照双糯
4 号增产 3.9%, 祥湖 84 、 祥湖 25 (1987
年)产量 6.123 t hm2 和 6.225 t hm2 , 较对
照秀水 48 分别增产 5.7%和 7.5%。上述 3
个糯稻品种累计种植 110 万 hm2 , 大田单产
6.000 t hm2 , 与同熟期粳稻推广品种产量相
仿。
祥湖系列品种的育成使我省晚糯生产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是提高了半矮生型晚
粳糯稻的抗寒性 , 使品种的结实率明显得以
改善;二是提高了密穗型糯稻的稻瘟病抗
性 , 以桂花黄为亲本育成的桂糯 80 、 双糯 4
号等品种经多年种植 , 易感染稻瘟病 , 而以
祥湖 25为代表的密穗型糯稻品种却对稻瘟
病有较好的抗性;三是保证了早熟类型品种
的稳产性 , 其主要原因是祥湖 47 、 祥湖 84
等早熟晚粳糯品种较好地保持了晚粳品种所
具有的感光性和耐寒性。
1.5 绍糯 119等晚粳糯稻的应用
绍兴市农科所以优质粳稻测 21 、 秀水
11和优质农家品种掼煞糯 、 苏御糯作亲本 ,
并运用 “脱壳选糯法” 的糯稻育种独特程
序 , 在低世代即注重糯性米质的筛选 , 在
90年代先后育成了绍糯 86 、 绍糯 43 、 绍糯
119 、 绍糯 97-14 等优质高产糯稻 , 经中国
水稻研究所稻米检测中心多次检测 , 全部指
标均超过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 主要指标达
一级标准。矮糯 21 、 绍糯 86 、 绍糯 119等
品种经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科研所酿制加
·222·
       
饭酒试验 , 较对照祥湖 47出酒率提高 5个
百分点 , 糖分增加 10%, “色 、 香 、 味 、
格” 达国家最优级标准 。绍糯 86 于 1991 、
1992年参加南方稻区区试 , 两年产量为
6.807 、 6.299 t hm2 , 均居第1位 , 比对照祥
湖84分别增产 3.9%和 5.2%, 均达极显著
水平 。绍糯 119在 1993 年省区试中 , 平均
产量 6.434 t hm2 , 较粳稻对照秀水 11增产
3.3%, 1997 ~ 2000年连续 4年种植面积位
居全省第 1 位 , 至 2000 年累计推广面积
13.94万 hm2 。绍糯 97-14于 2000 年参加省
区试 , 平均产量 6.464 t hm2 , 比对照品种秀
水63增产 0.4%。
春江糯 、浙糯 2号和浙农大 454 , 经检
测米质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春江
糯 (1991 、 1992 年)、 浙农大 454 (1996 、
1997年)参加省区试的平均产量为 6.699和
6.635 t hm2 , 分别较对照秀 水 11 增产
4.92%和 6.99%;浙糯 2 号在 1991 年金华
市区试中产量为 7.290 t hm2 , 较对照祥湖
84增产 8.0%。春江糯累计推广面积 5.52
万 hm2 , 浙糯 2 号累计推广面积 4.26 万
hm
2 , 浙 农大 454 在 2000 年 即达 0.77
万hm2 。
2 主要糯稻品种的系谱和类型分布
自 1983 年开始农作物品种审定 , 至
2000年全省共计审 (认)定糯稻品种 24个 。
通过省级审定的有:祥湖 24 (1983年), 矮
糯 21 (1987 年), 祥湖 25 、 祥湖 84 (1988
年), 春江糯 、 浙糯 2 号 (1993 年), 绍糯
119 (1995年), 航育 1号 (1998年), 浙农
大454 (1999年)等 9个晚粳糯品种和早籼
糯品种越糯 1 号 (1997 年);省级认定的
有:双糯 4号 (1983 年), 香糯 4号 (1985
年), 绍糯 86 (1993年), 绍糯 43 (1994年)
等4个中 、 晚粳糯品种和矮血糯 、 紫香 7号
(1993年)2个特种米糯稻;地 (市)级审
定的有:祥湖 47 、 矮双 2 号 、 R817 (1985
年), 祥湖 93 (1987年), 绍糯 221 、 八宝糯
(1988 年)等 6 个晚粳糯品种和处州糯
(1989 年), 荆糯 6 号 (1990 年)等 2 个中
籼糯品种 。
2.1 主体亲本晚粳糯与晚粳品种基本相同
从育成的 17个晚粳糯品种的系谱 (图
1)可见 , 其主要亲本来源于矮粳 23 、 测 21
和由农虎 6号辐射育成的辐农 709等 3大晚
粳品种 (系)。其中 , 以测 21为亲本杂交的
衍生品种有10个 , 占晚粳糯品种总数 (18)
的 56%, 它们是祥湖 84 、 祥湖 25 、 绍糯
119 、 绍糯 86 、绍糯 43 、绍糯221 、矮糯 21 、
春江糯 、 浙糯 2号 、 浙农大454 , 近 10多年
来这些品种作为浙江糯稻的主栽品种 , 种植
面积超过糯稻总面积的 80%。测 21 的半矮
生基因源于日本矮秆粳稻灵峰 (图 2), 其
半矮生性状有别于以前应用的中籼矮仔占 4
号作亲本育成的矮秆晚粳糯稻 , 具有非常突
出的后期抗寒性和抗倒能力 , 并带有较好的
Pita
2稻瘟病抗性基因 。
图2所示 , 晚粳品种农垦58又是上述 3
个晚粳品种的主要亲源 , 包括以农红 73 、
桂花黄和老虎稻为主要亲本育成的矮粳 23 、
农虎 6 号及其杂交衍生系虎蕾 、 湘虎 25然
后杂交选育的测 21 、 秀水 11[ 2] 。因此 , 近
20年来浙江省育成的晚粳糯品种都是以农
垦 58为基础进行品种间杂交的衍生品种 ,
与当前推广晚粳品种的主体亲本同宗同源。
2.2 籼粳亚种与相应糯稻变种的地理分布
近20年来 , 浙江省晚稻生产已形成了
一条以 5 300℃积温线 (≥10℃)为界的南
籼 (杂交籼稻为主)、 北粳品种布局 , 种植
面积两者相近 。全省常年晚糯种植面积在
10万 ~ 15万 hm2 , 其中晚粳糯品种占 95%
以上 , 中晚籼糯所占比例甚小。经审 (认)
定的 21个常规晚糯品种中 , 只有丽水地区
审定的处州糯 、荆糯6号为中籼糯品种 , 其
它如丽水糯 、 金湘糯 、 南引糯 、 华南 77等
中晚籼糯仅分散在丽水 、 温州的局部地区种
植。栽培面积较大的荆糯 6 号 , 累计种植
3.5万 hm2 , 最大年 (1992)为 4 233 hm2 。
·223·
       
表示辐射。------香糯 4号表示 4001////晚香糯///矮粳 1号 桂花黄 农红 73;秀水 27表示松金 测 21 辐农 709
窄金 桐青晚 测 21。 表示育成的品种
图 1 浙江省晚粳糯审 (认)定品种系谱
秀水 11辐农 709
湘虎 25
测 21
虎蕾
灵峰
湘粳 8号
农虎 6号
金蕾 44D
老虎稻
农垦 58
红壳晚
农红 73
矮粳 23
双糯 4号
矮粳 22
京引 7号
巴利拉 桂花黄
图 2 浙江省晚粳糯品种主要亲本衍生系谱
·224·
       
2.3 晚粳糯稻不同株型品种的适应范围
晚粳糯稻不同株型品种的分布与晚粳基
本相似 。双糯 4 号 、 祥湖 47 、 祥湖 24等散
穗型 (虎型)粳糯品种已应用不多 , 密穗型
品种主要在钱塘江以北地区种植 , 而半矮生
型品种面积较大 , 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以南地
区 , 约占全省晚糯总面积的 70%。近几年
来 , 在浙北的杭嘉湖地区绍糯 119 、 浙糯 2
号 、浙农大 454等半矮生型品种有所扩大 ,
每年为 0.7万 ~ 0.8万 hm2 , 占该地区晚糯
总面积的 1 4左右 。
3 糯稻品种的创新与发展
3.1 超高产晚粳糯的育种
选育理想株型与稳定优势性状相结合 ,
易达到穗粒兼顾 , 库源协调 , 结实率 、 千粒
重高的目标[ 3] , 是晚粳糯稻超高产新品种选
育的方向 。现有密穗型品种穗大粒多的丰产
性和半矮生型品种后期熟色清秀 、 抗寒性强
的特性相结合 , 即以半矮生型植株装上密穗
型穗头 , 这是当今公认的晚粳糯稻理想株
型。在常规稻育种中 , 因基因互作 、质核差
异等因素 , 经选育后的稳定世代有明显的性
状优势。笔者曾利用形态 、地理 、 生态 、生
理等遗传差异大 、综合性状好 、优缺点互补
的亲本杂交 , 选出具密穗 、半矮生株型 , 有
超优势的晚粳糯新品系和中间材料[ 4] 。
此外 , 利用杂种优势 (F1)选配强优势
的三系或二系杂交糯稻组合 , 也不失为今后
糯稻超高产育种的新途径 。
3.2 多样化品质糯稻的选育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 糯稻品种的品质
选育也应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 酿制高档
黄酒对糯稻品种要求整精米率高 , 粒形整
齐 、 饱满 、胖长 , 色泽乳白 、 鲜嫩 。米粒中
的直链淀粉因不易充分糊化 、 糖化 , 其含量
为越小越好;而构成支链淀粉的颗粒 , 大
小 、 形状宜均匀一致 , 这样吸水面大 , 蒸饭
熟而不糊 , 发酵快 , 并要求有较高的全淀粉
含量和较低的纤维素含量 , 以提高出酒率。
蛋白质含量宜小不宜大 , 否则黄酒易酸败和
产生异味 。对加工糯米食品的品质要求也各
有侧重 , 制作宁波汤圆用的糯米粉要求米质
洁白有光泽 , 韧性好 , 胶稠度大 , 对粒形 、
整精米率要求不高 。粢饭 、粽子要求米饭软
而有粘丝 , 冷而不散团 , 糊化温度较低 , 口
味浓郁带清香 , 对米粒色泽不甚讲究。加工
糯米饴糖要求糯稻品种全淀粉含量高 , 韧性
和胶稠度较小则不妨。
3.3 早季糯稻的开发研究
3.3.1 早籼糯
70年代 , 我省育种单位曾育成竹云糯 、
梅糯 、 舟早糯等早籼糯 , 绍兴市农科所
1974年育成的早籼糯绍糯 2 号累计推广面
积近 1.7万 hm2 , 通过 1997年省级审定的早
籼糯品种越糯 1号 , 在绍兴市累计种植1.12
万hm2 。一般早籼糯品质不如晚粳糯 , 但其
商品成本率低 , 在糯米制品和酿造黄酒等加
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选育的早
籼糯新品种与推广的优质早籼产量相近 , 在
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中 , 也是一种较好的早
稻搭配模式。
早籼糯在品质选育上重点需要改进的指
标是:整精米率提高到 54%以上;降低糊
化温度 , 碱消值≥6级;加大韧性 , 胶稠度
>95 mm;直链淀粉含量降到 1.5%以上。
3.3.2 早粳糯
早粳糯的品质一般较早籼糯好 , 但在我
省作早稻栽培产量偏低 , 50 ~ 60年代从东
北引入的三去糯和从本地早糯中系选成的开
化早糯等都因产量原因而被淘汰 , 90年代
以来本省一些育种单位从事早粳 (糯)新品
种选育曾一度有所进展 , 但仍因大面积种植
产量难以过关而声势不大 。早粳糯品种难过
高产关 , 主要原因是对早季生育阶段的高
温 、 强光的利用远不及早籼稻 , 特别是后期
灌浆结实迟缓 , 叶色深 , 光合产物输导不
畅。因此 , 选育时宜采用籼 、 粳远缘 , 并在
形态 、生态 、 生化 、生理等存在较大差异的
亲本进行杂交和复交 , 选育出类似高产早籼
·225·
       
    文章编号:0528-9017(2001)05-0226-03
温岭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体会
江小东
(温岭市农林局 , 浙江温岭 317500)
  摘要:总结了 2000年温岭市调整种植业结构 , 发展效益农业取得的成绩 , 同时就现状谈了
7 点体会。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体会
中图分类号:F316.1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 , 温岭市积极开展了种植业结
构调整 , 并初见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种
植业结构调整 , 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
现将所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 同时就现状谈
几点体会 , 以供参考 。
1 现状
1.1 结构布局渐趋合理
据2000年统计: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5.4
万hm2 , 比 1999年调减 14.40%。粮食面积
调减 , 使一些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有较大面
积发展 。一是果蔗发展到 0.225万 hm2 , 比
1999年增 3.60 倍;二是西瓜扩大到 0.190
万 hm2 , 增 2.20 倍;三是蔬菜增加到 1.25
万 hm2 , 增 21.36%。全市粮经面积比从
1999年的 83.8∶16.2调整到 75.3∶24.7。
1.2 区域化种植 , 规模化生产格局初步形

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区域化种
植 、 规模化生产 。如东部沿海 0.1万 hm2 西
瓜连片 , 果蔗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联树 、泽
国 、 长屿 、新河等镇乡 , 高橙主要分布在西
南部低丘山地 , 茭白主要集中在太平 、 锦
屏 、 塘下等镇乡。
1.3 品牌农业 , 标准化生产已露端倪
市农林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并
发布了 “玉麟” 西瓜 、 “温岭高橙” 、 “温岭
草鸡” 系列标准 , 以及 “鑫雨” 牌优质米 、
“温联” 果蔗栽培技术规程等 5个品牌的地
方标准 , 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 提高
收稿日期:2001-01-15;修回日期:2001-03-08
基金项目:温岭市科委 2000年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江小东 (1946-), 男 , 浙江温岭人 , 高级农艺师 , 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株型的粳糯穗粒及具有稳定优势性状的理想
株型 , 这样 , 才能充分利用早稻期间的强光
照 , 使早粳糯稻新品种在产量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 1]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农作物优良品种志 [ M] .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61.170-178.
[ 2]  林世成 , 闵绍楷.水稻品种及其系谱 [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73-175.
[ 3]  杨守仁.水稻高产栽培及高产育种论丛 [ M] .北
京:农业出版社 , 1990.220-227.
[ 4]  谢杏松.水稻稳定优势性状利用和资源创新 [ J] .
中国稻米 , 2001 , (2):12-13.
·226·
     2001 年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