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榆不同地理种源叶片结构特征研究简报



全 文 :由度为3 8 )。 而造林后幼树的生长 , 在环境条
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 树木本身的遗传特性起
主要作用 。 因此 , 在苗期阶段进行早期选择 ,
冒险性是很大的 , 而在树龄 4 年以上时 , 预测
大多数家系将来的优势情况是可能的。 当然这
还需要通过迸一步的观察来证明 。
(责任编辑 吴秉宜 ) 今
白榆不同地理种源叶片结构特征研究简报 ’
冯显这 马国桦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研所
张 飞宇 宋玉 霞
白榆 ( lU m su p u m i l a) 的分布范围很广 , 3 . 华北平原种源区 : 以 北 京 种 源为代
在其分布区内 , 由于各地 自然气候条件差异显 表 ;
著 , 因而在长期的 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各种 4 . 黄土高原种源区 : 以固 原 种 源 为代
不同的地理种源 。 我们试图通过对 白榆不同地 表 ;
理种源叶片结构特征的研究 , 来探索不同种源 5 . 东北平原种源区 : 以双城种源为代表 ;
生长及耐旱的适应性。 6 . 蒙新高原种源区 : 以吐鲁番种源为代
一 、 材料及方法 表 。
根据马国弊等同志的研究把白榆分为六个 . 取上述各种源在我区生 长的 2 年生苗南 l句
地理种源区 : 成熟叶片 , 切取叶片 中部 材 料 为 试 样 , 经
1
. 江淮平原种源区 : 以霍 丘 种 源 为代 F . A . A液杀生固定 , 然后用石腊切片法经纵 、
表 ; 横两个切面 , 切制成厚约 8 微米的永久切片 ,
2
. 黄淮平 原 种 源 区 : 以祀县种源为代 供比较研究之用 。 各测定指标 {l生均采川 1乞火读
表 ; 数的平均值 。
表 1 不 同 地 理 种 源 叶 的 解 剖 结 构 特 征 比 较
。 、 …。卜片 厚 { 栅 栏 厚 …海 绵 厚 { 、 二 。 …。 、 , 。 { 气孔少川、种 源 { ” 满厂 { ’ “戈品广 …’、品厂 { 体 面 比 1栅 海 比 …器洁 “骊蔚赢诃一蔽 {一瑞 .z] ’一 ; .0 20 … 1一 … 59 \ 7蒙新高姨秒终区 (吐舟番 , … ’ 91 .4 { 。 .8 2 } 4 .9 5 { 。 · ` 9 { ` .9 8 … 与.80 8华北平原种源区 (北 石` , … ` 8 2 · ’ { 9 4 · “ { 5` · 0 { ” · ` 8 … ` · 8 5 } 6乙 4 · ’东北平原种源区 `双城 , 1 ` 6。 · 8 { 7 0 · 2 】 ` 9 · o 】 0 · ` 6 { ’ · 4 3 { 8了8 · 吕黄淮平原手l,源区 `弓是, 1 ` 9 2 · 4 … 9 7 · ` 1 5 5· 4 … “ · ` 9 } ` · 7 6 { 7 6 G · 7江淮平原种源区 (霍川` ) } 1 6 1· l } 7 2 · 。 1 4 7· 7 1 0 · 1 6 } 1 · 5 1 }
二 、 结果与分析
1
. 白榆叶片结构特征
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最能反应它对环境的
适应性 。 我们观测发现 , 白榆的叶表具一层发
达的角质层 (见图 1 ) ; 叶肉组织具明显的栅
栏薄壁组织细胞和海绵薄壁 组 织 细 胞 (见图
2 )
; 其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 度 比 值为
1
.
4 3一 1 . 9 8 ; 叶片体积与叶面积的比值为 0 . 2 6
一 0 . 20 ; 叶肉组织中维管束 十 分 发 达 (见图
3 )
; 维管束鞘亦发达 , 维管束鞘一直仲达叶
表 (见图 4 ) ; 此外在叶的上 、 下表皮细胞中
有的还含有一种胶体物质 , 经染色呈红色 (见
4
. 试样切片由我所曹玉云同志制作。 .
一 2 4 一
DOI : 10. 13456 /j . cnki . l ykt . 1987. 01. 009
..
图5 、 6), 该物质是什么 , 其
作用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从 白榆叶的结构特征看出它具有
较大的栅海比及体面比 , 又具有
发达的角质层 、 维管束及维管束
鞘 , 因此 , 从研究结构的观点来
看 , 白榆是一种较耐旱的中生型
树种 , 适宜在我区栽培 。
2
. 不 同地理种源叶的结构
特征
为了比较不同地理种源叶结
构特征 , 我们对各种不 同种源区
的种源进行了叶片厚度 、 栅栏组
织厚度 、 海绵组织厚度 、 体面比 、
栅海比以及气孔大小的测定 (见
表 1 ) 。
测定结果表明 : 蒙新高原种
源区及黄土高原种源区的种源叶
体面比 、 栅海比均较大 , 而气孔
面积却较小。 从研究结构的观点
来着一般耐旱的植物都具较大的
体面比和栅海比 , 同种植物来看
一般气孔愈小愈抗旱 , 故上述两
区种源是较抗旱的种源 , 而江淮
平原种源区和东北平原种源区的
种源 , 叶体面比 、 栅海比均小 ,
而气孔却大 , 因此它们的抗旱性
就不如上述种源 , 华北平原种源
区和黄淮平原种源区的种源叶体
图 叶片结构
1
. 叶横切面示表皮细胞上发达的角质层 3 2 5 x , 2 . 叶横切面
示叶肉结构。 上面的柱状细胞为栅栏薄壁组织细胞 , 下为海绵
薄壁组织细胞 170 x ; 3 . 叶纵切面示发达的维 管束 3 25 x ,
4
. 叶横切面示维管束及维管束鞘伸展区 3 25 x , 5 、 6 . 叶纵横
切面示叶表皮细胞含有胶状物 325 x 。
面比 、 栅海比以及气孔大小均介于上述种源之
间 , 因此它们的抗旱程度也介于二者之间。
3
. 叶面积和叶体积与生长的关系
各种源叶片面积体积和生长速度见表 2 。
从表 2 可以看出 , 白榆的叶体积和叶面积与高
生长成明显的正相关 。 其中 , 高生长与叶体积
的相关系数 r = 0 . 9 4 1 8 。 相关极为紧密 , 高生
长与叶面积的相关系数为 r = 0 . 9 5 1 8 , 同样相
关极紧密 , 也就是说白榆叶体 积 、 叶 面 积 大
诊 的种抓高生长就大 , 反之则小 。 因此 , 在选择优良种源时一般应选择叶面积 、 叶 体 积 较 大
农 2 不同种滚年平均高生长且与
叶体积 、 叶面积
` 年平均高生长量( e m ) 叶 体 积( m m 3 ) …里
O口一吕nù八O,11勺472569014 3
12 4
14 7
13 8
17 2
1 5 4
9 6
.
3
8 1
.
9
10 2
.
0
7 9
.
8
13 4
.
9
1 0 3
.
9
原番京城县邱

固吐北双祀霍
一 2 5 一
的种源为好 。
从我们所选的六个种源来看 , 祀县白榆的
叶面积 、 叶体积以及生长速度都是最大的 , 而
且又有较大的体面比 ( 0 . 19 ) , 这说明祀县白愉
不仅生 长快而且又比较抗旱 ,值得在我区推广 。
(责任编辑 张水荣 )
,
马尾松 、 薰葫拷混交效益的调查研究 帝
华南农业 大学林学系 林 民治
马尾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 的 主 要 造林树
种 , 蓄积量在其分布的省份中均占主要地位 。
但其凋落物灰分含量低 、 油脂多 、 分解慢 、 酸
性强 , 造成其纯林林地干燥 、 养分循环不良 ,
地力衰退 , 林分生产力较低 。 因此 , 研究营造
混交林多为人们所重视 。
薰茹拷 ( C a s t a n o p s i s f i s s a )是亚热带低山
丘陵速生的常绿阔叶树 , 又 是 优 良的水源涵
养 、 土壤改良和薪炭树种 。 1 9 7 0年以来 , 广东
国营增城林场 , 先后在间伐后的马尾松林下直
播薰茹拷约 4 0 公顷 , 早期混交的已见成效 。
为了研究此种混交类型的增产效果 、 种间
关系以及形成稳定林分的结构等 , 我们 于 1 9 8 5
年 4 月对该场的马尾松 、 薰茹拷混交林与马尾
松纯林进行了调查研究 。
一 、 林地概况
增城林场位于广东省增城县 (北纬 23 0 02 产
一 2 4 ` , 东 经 1 1 3 0 2 2 产一 1 1 4 0 0 3 ` ) 中部 , 高丘
地貌 , 海拔多在 3 0 米左右 。 气候属南亚热带
季风气候区 , 温暖湿润 。 据当地 19 5 9一 19 8 4年
气象资料 : 年均气温 21 . 6 O c , 最冷月 ( 1 月 )平
均气温 1 3 “ c , 最热月 ( 8 月 )平均气温 2 8 . 3 “ e ,
大于 S O C 的年均积温 7 , 8 9 8 . 7 “ e 。 年雨量 1 , 9 0 4 . 7
毫米 , 年 蒸 发 量 1 , 5 2 8 . 2 毫米 , 相 对 湿 度
8 0%

土壤属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 。 土层 1 米左
右 , 质地中壤 , PH 值 4 . 5一 6 . 0
地带性的原生森林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
但已破坏 无遗 。 该场总面积 2 , 90 。公顷 , 马尾松
人工林占58 % , 其中松 、 拷混交林 4 0 公顷 。
二 、 调查方法
选择马尾松 28 年生 、 黛茹拷 15 年生〔简称
混 ( 15 ) , 下同〕和马尾松 28 年生 、 黛茹拷 7 年
生〔简称混 ( 7 ) , 下同〕两种混交林和同龄 、 l,动
立地条件的马尾松纯林进行对比 。 标准地 ( 0 . 1
公顷 ) 内每木调 查 , 按 径 阶 每 5 株测树高 1
株 。 以加权平均法求出林分平均标准水作解析
木 。 伐倒后全株摘鲜叶称重 , 取样测算叶而积
(马尾松采用 S = 二 L ( d
一卜d 、 )
2
一卜2 d L式求测 ,
薰茹拷用方格法求测 ) 。 混交林与纯马尾 {公林
均选取树冠中部南向一定重量的鲜叶分析叶绿
素含量 , 重复 3 次 , 取平均下l笙对比 。 调介两利,
树的根系形态 , 分析土壤性状与地表枯落物 。
此外 , 还对混交株数不同而混交期相同 ( 15 年 )
的混交林 〔简称混 ( 1 5 )辅〕进行调查 , 比较不同
混交比例和主副林层不同高差比例对马尾松生
长的影响 。
三 、 结果与分析
(一 ) 混交林与纯林生长对比
1
. 混交林与纯林的蓄积量对比
调查结果 (见表 1 )表明 , 在立地与林龄一
致的条件下 , 混 ( 1 5 )和混 ( 7 )无论是林分的总
蓄积量 , 还是马尾松的蓄积量均比纯林增多 ,
且增多的幅度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方
差分析略 ) 。
. 本文承徐燕千教授 、 徐英宝副教授审阅 , 林
81 级学生邹七斤 、 朱其光 、 沈宝鉴 、 黄绍玉
和增城林场的蔡文轩 、 何玉波 、 余速高及黄 .
春莲等同志参加调查 , 于此一并致谢。
一 2 6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