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荚迷属两个种的核型研究



全 文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 23 (植物学专辑):79 ~ 82 CN 53-1045/N ISSN 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荚迷属两个种的核型研究
王博轶 , 殷建涛 , 王跃华
(云南大学 生物系 ,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报道忍冬科(Caprifoliaceae)荚迷属(Viburnum)2种植物的核型 ,臭荚迷(V.foetidum Wall.)为 2 n=
18 , 核型公式为 2n =2 x=18=14 m+4 sm ,核型属于“ 2B”型;水红木(V.cy lindrium Buch.-Ham ex D.Don)为
2 n=18 ,核型公式为 2n =2x=18=12 m+6 sm , 核型亦属“2B”型.这 2 个种的染色体数目与文献报道一致 ,而
其核型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荚迷属;核型;臭荚迷;水红木
中图分类号:Q 949.981.2
  荚迷属是忍冬科的一个大属 ,约 200 种 ,分布
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尤其是亚洲及南美
洲.我国约有 80 种 ,广布于各省区 ,尤以西南部种
类最多.云南有 43种 ,1亚种 ,10变种和 1变型.本
属植物有不少可入药及提取纤维用 ,少数种类之果
实可供食用及酿酒 ,种子可榨油 ,少数种还是香料
或蜜源植物.有些种类的花序具有白色而繁茂的小
花和大型的不孕花以及鲜红夺目的果实 ,适于作园
林绿化树种[ 1] .据资料 ,该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不大 ,最常见的为 n=9 ,少数种为 n=8.
臭荚迷(Viburnum foetidum Wall)和水红木
(Vibrunum cylindrium Buch.-Ham ex D.Don)这 2
个种在昆明地区很常见 ,如西山 ,筇竹寺等地.水红
木较臭荚迷高大 ,可长成乔木 ,而臭荚迷一般为灌
木;水红木花冠筒状钟形 ,核果的核腹具 1浅槽 ,而
臭荚迷花冠幅状 ,核果的核腹具 3槽.臭荚迷产双
江 ,临沧 ,文山 ,麻栗坡 ,生于海拔 1 600 ~ 2 500 m 阳
坡疏林中;分布于我国西藏南部 ,印度东北部 ,孟加
拉 ,缅甸 ,老挝也有.水红木除滇南热区以外全省各
地均产 ,生于海拔 1 120 ~ 3 200 m 的阳坡常绿阔叶
林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南至西南各省区 ,西藏东南
部 ,甘肃南部 ,湖北西部及湖南西部 ,巴基斯坦 ,印
度 ,尼泊尔 ,不丹 ,缅甸北部 ,泰国北部 ,越南中部至
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爪哇)也有.根 ,树皮叶及花供
药用 ,清热解毒 ,外用洗脓疮等;种子含油质量分数
达 35%,油用于制皂或点灯;此外树皮及果尚含鞣
质 ,可提取栲胶 ,嫩叶还可作猪饲料[ 1] .
有关臭荚迷和水红木这 2个种的细胞学研究 ,
据所查资料 , 仅见国外有其染色体数目的报道.
Mehra P.N.(1976)报道了臭荚迷的染色体数目 ,
为2 n=18[ 2] .Bedi.Y.S &B.S.GILL .(1982)报道
了水红木的染色体数目 ,2 n=18[ 3] .而国内未见有
关报道.笔者对这 2个种根尖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
观察和计数 ,并进行核型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2个种的取样 ,均采自昆明西山.
凭证标本保存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标本馆.
1.2 材料处理与制片 种子于 2001年 1月底采
集 , 2月初播于培养皿内的潮湿滤纸上 ,置于 28℃
培养箱中 ,3月初萌发.同时于温室内盆播种子.待
根长约1 ~ 2 cm 时 ,切取根尖 ,在 w =0.1%的秋水
仙素溶液于室温下预处理 5 h后 ,用卡诺氏固定液
[ V(无水酒精)∶V(冰醋酸)=3∶1] 4℃下固定过
夜 ,然后 1 mol/L HCL 于 60℃下解离 5 min ,蒸馏
水洗后用 φ=1%的醋酸地衣红染色 ,压片 ,冰冻脱
盖片 ,空气干燥 ,中性树胶封片[ 4] .
1.3 染色体观察 Olympus显微镜系统观察拍照 ,
收稿日期:2001-06-08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生物本科创新项目资助(2001).
 作者简介:王博轶((1978- ),女 ,河北人 ,学士,主要从事植物分类研究.
各选取 5个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参数 ,得到核型数据 ,
取平均值制表 ,绘图.核型分类采用 Levan等(1964)
的标准 ,核型对称性按 Stebbins(1971)的标准[ 5] .
2 结 果
2.1 染色体数目 笔者从臭荚迷和水红木 2
个种的染色体制片中 ,各观察和统计了 30 个根尖
细胞的中期染色体 ,确定这 2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均
为 2n =18(图 1-1 , 1-2), 观察结果与 Mehra
(1976)[ 2]和 Bedi et al.(1982)[ 3]的报道一致.
2.2 核 型 2个种的核型分析各取 5个较好的
分裂相 ,取平均值.染色体形态如(图 1-1 , 1-2);
染色体配对如(图版 1-3 , 1-4);核型分析结果见
表 1及核型模式图(图 1-5 ,1-6).
臭荚迷根尖细胞染色体 2 n =18(图 1-1),由
7对具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2 , 4 , 5 , 6 , 7 ,8 ,9)和 2
对具亚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1 , 3)组成 ,其核型公
式为 2 n=18=14 m +4 sm ,按 Stebbins的核型分
类法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 2.11 ,臂比
大于 2的染色体在整个染色体组中所占的比例为
0.11 ,因此核型应属于“2B”型(图 1-3).其模式图
见图 1-5.
水红木根尖细胞染色体 2n =18(图 1-2),由
6对具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4 ,5 ,6 , 7 ,8 ,9)和 3对
具亚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1 , 2 , 3)组成 ,其核型是
2n=18=12 m+6 sm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
之比为 2.24 ,臂比大于 2的染色体在整个染色体
组中所占比例为 0.11 ,按 Stebbins的核型分类法 ,
该种的核型亦应归于“2B”型(图 1-4).其模式图
见图 1-6.
表 1 臭荚迷和水红木的核型资料
Tab.1 Karyo types data of Viburnum foetidum Wall and Viburnum cy lindrium Buch-Ham ex D.Don
种名 序号
相对长度/ %
短臂
S/ mm
长臂
L/mm
全长
(S +L)/ mm
臂比 L/ S 类型
臭荚迷
(Viburnum foetidum
Wall)
1 6.24 10.72 16.96 1.72 sm
2 7.55 8.48 16.03 1.12 m
3 3.82 8.29 12.11 2.17 sm
4 4.75 6.06 10.81 1.27 m
5 3.82 5.59 9.41 1.46 m
6 3.73 5.50 9.23 1.48 m
7 3.36 5.41 8.77 1.61 m
8 3.36 5.31 8.66 1.58 m
9 3.73 4.29 8.02 1.15 m
水红木
(Viburnum cy lindrium
Buch.-Ham.ex D.Don)
1 6.12 11.07 17.19 1.81 sm
2 4.30 9.38 13.68 2.18 sm
3 4.30 8.60 12.90 2.00 sm
4 5.21 5.47 10.68 1.05 m
5 3.91 6.12 10.03 1.57 m
6 4.30 5.47 9.77 1.27 m
7 4.30 5.21 9.51 1.21 m
8 3.26 5.34 8.60 1.64 m
9 2.86 4.82 7.68 1.68 m
80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23 卷
图 1 荚迷属 2 个种的核型研究
1-1 臭荚迷中期分裂组;1-2 水红木中期分裂组;1-3 臭荚迷的核型图;
1-4水红木的核型图;1-5 臭荚迷核型模式图;1-6 水红木核型模式图
Fig.1 Studies on karyotypes of tw o species in V iburnum , Caprifoliaceae
1-1 photomicrographs of chromosomes at metaphase in the t ip cell of Viburnum foetidum w all;1-2 photomicrographs of ch romosomes at
metaphase in tip cell of Viburn um cylindr ium buch.-Ham ex D.Don;1-3 Karyogram of Viburn um feoetidum Wall;1-4 Karyog ram of Vibur-
num cylindrium Buch.-Ham ex D.Don;1-5 Idiogram of Viburn um foet idum Wall;1-6 Idiogram of Viburn um cyl ind rium Buch.-Ham ex D.
Don
3 讨 论
关于本属植物的细胞学资料 ,据《染色体数目
索引》记载 , Ono 1977 对 V .boniusimense Koidz;
Mehra 1976 对 V .corlaceum Bl., V .erubescens
Wall., V.foetens Dcne., V .foet idum Wall., V .
mullaha Buch.-Ham., V .odorat issimum Ker ,
V .simonsii Hook.f.;Malla et al.分别于 1975 ,
1978 对 V .cylindricum Ham 和 V .mullaha
Buch.-Ham.var.involucrata Buch.-Ham.;
81植物学专辑            王博轶等:荚迷属两个种的核型研究
Sharma 1970 对 V.erubescens Wall., V .odorat is-
simum Ker;V.achova 分别于 1978 , 1974 对 V .
lantana L.和 V.opulus L.;Ferakova 1978对 V .
lantana L.;Skalinska et al.1976对 V.opulus L.;
Magnlaev 1976对 V.opulus L .等进行过染色体数
目报道 ,表明该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主要为 18 ,少
数为 16或 32.表明本文研究结果与其报道一致.
对于本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据笔者所查资料未
见报道 ,本文 2种植物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核型
均为 2B型.笔者研究过程中 ,尚未发现其具有随
体 、B染色体等结构.
由于本属植物种类多 ,分布广 ,从形态 ,地理分
布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 ,在形态变异
上 ,从小灌木到大乔木 ,有时为蔓生性藤本状 ,落叶
或常绿 ,例如 ,水红木可长成高达 8 ~ 15 m 的小乔
木 ,而臭荚迷则为灌木 ,高 1 ~ 3 m;另外 ,在叶着生
方式 、托叶有无 ,以及花序形式 、小花结构 、大小等
方面均有较多变异.特别在地理分布上 ,其广泛分
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变异比较复杂.由
于有关资料以及所研究的种类数目非常有限 ,本属
植物许多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尚未见过报
道 ,所以 ,对于本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还需大量的
工作 ,才能对本属植物细胞学的系统学研究有一定
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得出更加详细而准确的结果.
致谢:本文得到江望高教授的支持和鼓励 ,以
及研究生何瀚 、李标 、赵念玺 、曹丽敏的帮助 ,特此
致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云南植物志 , 第五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1.
[ 2]  MEHRA P N.Cy tology of himalayan hardw oods[ M] .
Calcutta:Sree Sarasw aty Press , 1976.
[ 3]  BEDI Y S , BIR S S , GILL B S.Cy tolo gical studies in
certain woody members of family Caprifoliaceae[ J] .J
T ree Sci , 1982 , 1:27—34.
[ 4]  李懋学.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 M] .哈尔滨:东北林业
大学出版社 , 1991.
[ 5]  STEBBNS G L.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
[ M] .London:Edward Arnold Ltd , 1971.
Studies on the Karyotypes of tw o Species in Viburnum ,Caprifoliaceae
WANG Bo-yi , YIN Jian-tao , WANG Yue-hua
(Department of Biolog y , Yunnan University , Kunming 650091 , China)
Abstract:Reports the karyotypes of 2 species from the genus of Viburnum , Caprifoliaceae.The kary-
otype of Viburnum foetidum Wall is 2n =2 x =18=14 m +4 sm and belong s to the“ 2B” type;While Vi-
brunum cy lindrium Buch.-Ham ex D.Don has the kary otype of 2n =2 x =18=12 m+6 sm , and the “2B”
type.The chromosome numbers of the 2 species are the same as those published , but their karyotypes are first-
ly repor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karyo type;Vibrunum foet idum ;Viburnum cyl indrium
82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2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