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游小妹,陈志辉,林郑和,等.乌龙茶新品种丹桂区域试验 [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 (5):478-482.
YOU X-M,CHEN Z-H,LIN Z-H,et al.Report of Regional Test of a New Tea Variety—Dangui[J].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28 (5):478-482.
乌龙茶新品种丹桂区域试验
游小妹,陈志辉,林郑和,钟秋生,陈常颂,陈荣冰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
收稿日期:2013-02-21初稿;2013-04-08修改稿
作者简介:游小妹 (1971-),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茶树育种及配套技术 (E-mail:yxm0593@163.com)
通讯作者:陈常颂 (1973-),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E-mail:ccs6536597@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3);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0R1014-3);福
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CXTD2011-18)
摘 要:以黄旦为对照,在广东、广西、湖南3个区试点对丹桂的种植成活率、生长势、物候期、鲜叶产量、
制茶品质、抗性等方面进行6年 (2003~2009)的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丹桂种植成活率高、生
长势好、物候期早、产量高、制茶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是一个早生、优质、高产的乌龙茶新品种,适宜在广
东、广西、湖南及相似地区种植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丹桂;新品种;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 571 文献标识码:A
Report of Regional Test of a New Tea Variety—Dangui
YOU Xiao-mei,CHEN Zhi-hui,LIN Zheng-he,ZHONG Qiu-sheng,CHEN Chang-song,CHEN Rong-bi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caedemy of Agricultrual Sciences,Fu′an,Fujian 355015,China)
Abstract:With Huangdan as the control species(CK),the national regional test of a new tea variety-Dangui was
conducted for 6years in Guangdong,Guangxi and Hu′nan provinces.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ngui in the regional
test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the rate of survival,growth potential,phenological phase,yield of fresh leaves,quality
of made tea and its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angui grew wel,and had the high rate of
survival,early phenological phase and strong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as wel as high yield of fresh leaves and good
quality of made tea.It could be an early-maturing,excelent-quality and high-yielding tea variety,which had good
adaptability in plantation,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Guangdong,Guangxi and Hunan provinces and other
Oolong tea regions.
Key words:Dangui;new variety;adaptability
丹桂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从武夷肉桂自
然杂交后代中,历经20年系统选育出的高香优质
丰产型无性系乌龙茶新品种,1998年通过福建省
农 作 物 品 种 审 定 委 员 会 审 定[1-3] (闽 审 茶
1998003)。为探讨丹桂在外省种植过程中新梢物候
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与在本省种植的区
别,明确丹桂的适应性,2003年把丹桂送到广东
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
所、湖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布区种植。通
过6年的区域试验,丹桂于2010年通过了全国农
作物品种鉴 (认)定委员会的鉴定 (国品鉴茶
2010015)[4]。现将3个区试点的试验结果进行
总结。
1 试验点情况
广东区试点位于粤北英德市境内,地处北纬
24°18′,东经113°23′,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
太阳总辐射106 961.8千卡·cm-2,平均日照时数
1 754.9h,平均气温20.8℃,极端高温39.3℃,
极端低温-3.2℃,活动积温7 301.6℃,年降雨量
1 895.3 mm,相 对 湿 度 78.6%,全 年 无 霜 期
福建农业学报28(5):478~482,2013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8-0384 (2013)05-478-05
325d。海拔高度38m,属红壤缓坡地,土壤深
厚,肥力中等,pH5.7~5.8[5]。
广西区试点位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园
内,地处北纬25°18′,东经110°21′,海拔172m。
降雨量集中在5~7月份,干旱季节出现在9~10
月份,冬季低温主要出现在1月份,夏季高温主要
出现在7~8月份。试验地为缓坡地,质地为黄红
壤, 全 氮 0.091 3%、 全 钾 1.898%、 全 磷
0.126%、有机质1.058%、pH4.9~5.2[6]。
湖南区试点位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实验茶厂
(长沙县高桥镇),地处东经113019′,北纬28029′,
海拔 64 m。年平均气温 16.8℃,年有效积温
3 022.4℃,绝对最低温度-15℃,年降雨量1 400
mm,无霜期275d。土壤肥力中等,其中有机质
1.286%、全氮0.099%、水解氮79.5mg·kg-1、
全磷0.042%、速效磷14.4mg·kg-1、速效钾
61.6mg·kg-1、pH4.6[7]。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于2003年底,在广东、广西、湖南3个区试
点对丹桂布区开展比较试验,以黄旦为对照品种。
随机排列,重复3次,设保护行,并设立副区。双
行条栽,大行距1.5m,小行距0.4m,穴距0.33
m,每穴2株,每小区面积为13.5m2。
2.2 鉴定方法
2.2.1 成活率调查 定植后1~2年对丹桂新品种
的株成活率和丛成活率进行调查:
株成活率 (%)=成活苗株数/定植苗株数×
100%
丛成活率 (%)=成活丛数/定植丛数×100%
2.2.2 高、幅度测量 第2、3次定型修剪前调
查。在第1、3、5、7、9m 处测定高度 (最高枝
梢)和幅度 (双行茶行的宽度)。
2.2.3 新梢物候期观察 定植后第4年春季起,
观察茶树春梢的1芽1叶初展期、1芽2叶初展期
和1芽3叶初展期。新梢发芽期每隔1d观察1
次,每个小区观察5丛,每丛选择2个芽头固定观
察,以达标30%为标准。连续观察3年。
2.2.4 发芽密度调查 定植后第4~6年春季,在
1芽2叶期时,调查该区域内树冠上10cm冠层内
的生育期达到萌动以上的芽梢数量,取3a平
均数。
2.2.5 鲜叶产量鉴定 定植后第4~6年,分春、
夏、秋三季统计。达到小到中开面时,采摘对夹
2、3叶和1芽3、4叶。各参试品种采净率均达到
90%,雨水叶去除雨水稍摊放后再称重。连续3年
记载产量。
2.2.6 加工品质鉴定 各参试乌龙茶品种用春茶
第1批小到中开面新梢,按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加
工制样,做青环境温度为 (22±2)℃,相对湿度为
65%~75%,做青时间约12h。每年制样后每个
品种第1批样取100g及时寄农业部茶叶质检中
心,按NY/T-787标准进行感官审评。
2.2.7 抗性鉴定 耐寒耐旱力鉴定:越冬后或干
旱期后,每小区调查10丛,叶片出现1/3以上赤
枯、青枯 (寒害)或者叶片1/3以上嫩叶红变 (旱
害),根据受害程度分为0~5级:0级为受冻或旱
害数叶片≤5%;1级为5%<受冻或旱害数叶片≤
15%;2级为15%<受冻或旱害数叶片≤25%;3
级为25%<受冻或旱害数叶片≤50%;4级为受冻
或旱害数叶片>50%。按如下公式计算冻害指数:
HI=∑
(ni×xi)
N×4 ×100
其中:HI为冻害或旱害指数;ni为各级受冻
或受旱丛 (株)数;χi为各级冻害或旱害级数;N
为调查总丛 (株)数;4为最高受害级别。
抗虫性:采用田间调查法。在小绿叶蝉发生盛
期,于清晨露水未干时田间检查当年生新梢30个
顶芽以下笫2叶的若虫数,并计算百叶虫数,得出
种群密度。根据种群密度,抗性划分为抗 (百叶种
群密度≤5头)、中抗 (5头<百叶种群密度≤10
头)、感 (10头<百叶种群密度≤20头)和高感
(百叶种群密度>20头)[8-9]。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活率
从广东、广西、湖南3个区试点丹桂种植成活
率结果 (表1)可知,广东点1龄成活率比对照黄
旦低,2龄成活率比对照高,达95%以上;广西点
1、2龄成活率与对照相当,都达95%以上;湖南
点1龄成活率比对照略低。说明丹桂定植成活率
高,适应性好。
3.2 生长势
丹桂新品种三区试点树高、树幅调查结果见表
2。广东点4龄树高、树幅与对照相当,广西点树
高、树幅比对照略低,湖南点树高、树幅比对照
高。说明丹桂品种的生长势好。
974第5期 游小妹等:乌龙茶新品种丹桂区域试验
表1 丹桂三区试点成活率
Table 1 The rate of survival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单位/%)
品种
广东点 广西点 湖南点
1龄 2龄 1龄 2龄 1龄
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
黄旦(CK) 95.8 91.7 97.0 93.7 98.8 96.9 100 100 93.2
丹桂 79.8 61.0 100 98.5 97.8 97.5 100 100 87.7
表2 4龄丹桂三区试点生长势
Table 2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单位/cm)
品种
广东点 广西点 湖南点
树高 树幅 树高 树幅 树高 树幅
黄旦(CK) 80.8 122.5 109 154 99.8 85.1
丹桂 80.2 122.4 102 139 109.8 96.5
3.3 物候期
丹桂物候期 (表3)广东点2007年比对照迟
2~10d,2008、2009年比对照早3~8d;广西点
2007年比对照早3~7d,2008、2009年与对照相
当;湖南点3年物候期比对照迟1~7d。
3.4 发芽密度
丹桂新品种三区试点发芽密度见表4。广东点
3年平均发芽密度与对照相当,广西点3年平均发
芽密度比对照略低,湖南点3年平均发芽密度比对
照高。
表3 丹桂三区试点物候期
Table 3 The phenological phase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品种
项目
内容
广东点 广西点 湖南点
1叶初展期
(月-日)
2叶初展期
(月-日)
3叶初展期
(月-日)
1叶初展期
(月-日)
2叶初展期
(月-日)
3叶初展期
(月-日)
1叶初展期
(月-日)
2叶初展期
(月-日)
3叶初展期
(月-日)
黄旦(CK) 3年幅度
03-14~
03-21
03-21~
03-28
03-24~
04-02
03-04~
03-18
03-07~
03-23
03-17~
03-26
03-19~
03-30
03-21~
03-29
03-27~
04-04
丹桂 3年幅度
03-12~
03-25
03-16~
03-27
03-23~
04-05
03-07~
03-18
03-14~
03-23
03-23~
03-31
03-23~
03-30
03-27~
04-01
04-03~
04-05
与对照相差
天数/d
2007年 -2 -5 -10 +3 +7 +6 -3 -2 -4
2008年 +3 +4 +3 0 0 0 0 -3 -1
2009年 +4 +5 +8 0 0 0 -4 -6 -7
平均差异天数 +2 +1 0 +1 +2.3 +3.7 -2 -4 -4
表4 丹桂三区试点发芽密度
Table 4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单位/(个·1109cm-2)
品种 调查年份 广东点3区平均 广西点3区平均 湖南点3区平均
黄旦(CK) 2007年 57.8 70 73.33
2008年 59.5 126 70.44
2009年 61.5 321 124.22
平均 59.6 172 89.33
丹桂 2007年 56.8 68 102.11
2008年 58.9 137 75.11
2009年 60.5 253 114.22
平均 58.7 153 97.15
084 福建农业学报 第28卷
3.5 鲜叶产量
三区试点3年平均鲜叶产量 (表5)均比对照
高,广东点比对照高3.39%,广西点比对照高
24.7%,湖南点比对照高40.3%,说明丹桂是1
个高产品种。
3.6 制茶品质
丹桂3年春季乌龙茶样品经农业部茶叶质检中
心进行品质感官审评,结果 (表6)表明,广东点
3年平均总分与对照相当,广西、湖南点3年平均
总分比对照略高,3个区试点的综合评语为外形深
绿尚紧,汤色金黄,香气清花香,滋味浓爽带花
香,叶底深绿较软。说明丹桂乌龙茶新品种的感官
品质较优。
表5 丹桂三区试点鲜叶产量
Table 5 The yield of fresh leaves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单位/kg)
品种
广东点 广西点 湖南点
2007 2008 2009
三年
平均
与CK
比/%
2007 2008 2009
三年
平均
与CK
比/%
2007 2008 2009
三年
平均
与CK
比/%
黄旦(CK)
丹桂
42.5
41.1
46.6
44.7
43.5
51.4
44.2
45.7 3.39
28.4
18.4
99.4
97
79.6
143.2
69.1
86.2 24.7
22.1
31.9
16.2
24.4
17.6
22.0
18.6
26.1 40.3
表6 丹桂三区试点乌龙茶品质审评结果
Table 6 The sensory evaluation of Oolong tea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品种 年份
广东点 广西点 湖南点
总分 平均分 总分 平均分 总分 平均分
黄旦(CK)
2007
2008
2009
87.6
85.0
85.0
85.87
87.05
84.5
84.5
85.35
86.8
83.8
82.2
84.3
丹桂
2007
2008
2009
88.15
83.2
84.6
85.32
88.05
85.9
86.7
86.88
87.9
83.7
83.8
85.1
3.7 抗性
广东点英德地区2008年初春出现连续9d1~
3℃低温天气,霜冻发生频繁,但丹桂品种表现出
很强的耐寒性;2009年出现初春干旱反常天气,
丹桂也没受到影响;丹桂抗小绿叶蝉的能力也较
强。广西点2008年绝对最低气温为-4℃,0℃以
下持续时间达1周以上,但丹桂的抗寒性仍强于对
照;2004年极端高温出现在7月份,为37.6℃,
其中34~36℃持续时间有13d,丹桂也没表现出
明显旱害。湖南点丹桂品种的抗寒性也较强。由表
7可见,丹桂三区试点的抗旱、抗寒、抗虫性均与
对照相当,说明丹桂新品种的抗旱、抗寒、抗虫
性强。
表7 丹桂三区试点抗性
Table 7 The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of Dangui in 3 experimental regions
品 种
广东点 广西点 湖南点
抗旱性 抗寒性 抗虫性 抗旱性 抗寒性 抗虫性 抗寒性
黄旦(CK)
丹桂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较强
较强
4 讨论与结论
丹桂新品种的物候期广东、广西点比对照黄旦
早,湖南点比对照黄旦迟,可能与湖南点年平均气
温较低有关[10-11]。广西点平均发芽密度和树幅都
比广东点和湖南点大,其鲜叶产量也比广东点和湖
184第5期 游小妹等:乌龙茶新品种丹桂区域试验
南点高,这与曾贞等[12-15]的观点一致。3年平均
鲜叶产量广东点比对照黄旦高3.39%,广西点比
对照黄旦高24.7%,湖南点比对照黄旦高40.3%,
说明丹桂是一个高产品种。制茶品质广东点比对照
黄旦低0.05分,广西点比对照黄旦高1.53分,湖
南点比对照黄旦高0.8分,说明丹桂的制茶品质较
优。经过6年的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表明丹桂
具有早生、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制乌龙茶
有特殊花香,滋味醇厚有甘韵等优异特性,适宜在
广东、广西、湖南及相似乌龙茶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荣冰,黄福平,郭元超,等.高香型优质乌龙茶新品种丹桂
选育报告 [J].茶叶科学技术,1997,(2):4-11.
[2]陈荣冰,黄福平.四个高香优质乌龙茶新品种的主要特性
[J].福建农业科技,2001,(2):31.
[3]陈荣冰,黄福平,张文锦,等.四个高香优质乌龙茶与绿茶兼
制新品种选育研究 [J].中国茶叶,2005,27 (1):12-14.
[4]全国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和新品种
鉴定情况介绍 [J].中国茶叶,2011,(10):4-7.
[5]黄华林,何玉媚,李家贤,等.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
域试验 [J].广东农业科学,2012,(14):25-28.
[6]唐海芹.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桂林区试点总结报告
[CP/DK].(2010-2)[2012-11-13].http://wenku.baidu.
com/view/3720ca6f011ca300a6c3901f.html.
[7]杨阳,赵洋,刘振,等.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湖南试
验点区试报告 [J].茶叶通讯,2011,38 (1):3-8.
[8]陈亮,杨亚军,虞富莲,等.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
准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7-59.
[9]游小妹,陈常颂,钟秋生,等.广东乌龙茶品种引种试验初报
[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 (3):508-513.
[10]徐凯明,胡春学,张锡友,等.陕西引种浙农139和浙农
117茶树良种试验初报 [J].湖南农业科学,2011, (17):
30-32.
[11]王德芳,王颖,吕炯章,等.北京地区温室茶树引种初探
[J].北方园艺,2010,(20):90-93.
[12]曾贞,罗军武.茶树育种早期鉴定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J].
茶叶通讯,2005,32 (4):4-9.
[13]杨如兴,郑长辛.茶树育种早期鉴定技术研究概述 [J].茶
叶科学技术,2000,(2):4-6.
[14]张泽岑.茶树产量早期鉴定的问题探讨 [J].贵州茶叶,
1991,(1):3-6.
[15]叶乃兴、郭吉春.试论茶树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选择
[J].茶叶科学技术,1995,(4):1-5.
(责任编辑:张 梅)
284 福建农业学报 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