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9名误食苦檀子中毒的调查报告



全 文 :文章编号:1006-3110(2004)03-0580-01
9名误食苦檀子中毒的调查报告
李雄豹 , 黄信锋
中图分类号:R155.3+2     文献标识码:B
  2004年 1月 1日晚上 10 时接到有几人误食野果中毒 , 正
在资兴市立医院门诊急救的报告 , 资兴市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
业技术人员前往调查处理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 中毒经过及临床表现
2004 年 1 月 1 日下午 4 时 ,几名江苏藉民工发现住处长有
的一种大型攀援灌木上结有长约 6 ~ 23 cm , 厚约 4 cm 的卵球
形或矩圆形野果 ,认为可以吃 , 没向当地人请教 ,并摘了几十个
去壳后用水煮吃。有 9 人吃了该野果后 , 全部发生中毒 , 最大
年龄 47 岁 ,最小年龄 33 岁 , 全为男性。最多的吃了 7 个 , 最少
的吃了半个 ,一般的吃 23 个 , 吃后 10 min 陆续开始出现头昏 、
恶心 、呕吐 、腹泻 , 2 h内全部发病 , 7 名送医院抢救治疗 , 2 名症
状轻微的在家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 、头昏 、恶
心 、呕吐 、腹泻等症状 , 1 名重症者出现语言不清 、噪动 、抽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化验 HGB 、WBC 增高者各 2 例 , 同时增高
者 1例;中性分叶粒细胞增高 , 同时淋巴细胞减少者 2 例;肝功
能检查 4 例转氨酶增高;3 例血糖增高;1 例重症者特殊检验
APTT 及 Pt值增高。医院对中毒者进行催吐 、洗胃 、补液等对
症治疗 ,至 1 月 2 日 , 7 例住院病人全部好转出院 , 在家观察的 2
例轻症者也恢复了正常。
2 中毒原因调查
个案调查中收集被调查 72 h 内的食谱以及发病情况 , 统计
筛选后发现 , 9 名进食了野果的发病 , 未食者未发病 , 所有中毒
者先吃的先发病 ,后吃的后发病 , 呕得早的症状轻 , 呕得晚的症
状重。发病潜伏期最短 10 min , 最长 2 h , 平均 50 min。次日 ,
市疾控中心派人到其住处旁采集该果子及其枝叶来鉴定 ,
作者单位:资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湖南 资兴 423400)
作者简介:李雄豹(1968-),男 ,主管医师 ,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依据《原色中草药图集(花果 、种子①)》 ⑴, 确认该野果子为苦
檀子。根据此起食物中毒起病急 、病程短 、潜伏期短等流行病
学特点 ,以及头昏 、恶心 、呕吐 、腹泻等临床表现 , 确认为一起由
食用苦檀子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3 讨论
苦檀子(Mille ttia pachycarpa Benth), 别名苦蚕子 、崖豆藤。
为豆科植物厚果鸡血藤的种子或果实 , 属大型攀援灌木。羽状
复叶互生 , 长 30 ~ 50 cm , 小叶 13 ~ 17 cm ,披针形或矩圆状倒披
针形 , 长 5~ 15 cm ,顶端钝尖 , 基部圆楔形 , 全缘 , 下面有绢毛。
圆锥花序腋生 , 长 15 ~ 30 cm , 每 2~ 5 花簇生于序轴的节上 , 长
2 ~ 2.5 cm , 萼钟状 , 5 齿 , 外被短柔毛 , 花冠蝶形 , 淡紫色 , 5 瓣 ,
旗瓣顶端微凹 , 无毛。荚果厚 ,木质 , 卵球形或矩圆形 ,长约 6 ~
23 cm , 厚约 3 cm , 有 1 或数个种子 ,种子呈扁圆形或略呈肾形 ,
长约 4 cm , 厚约 3 cm。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 ,有光泽 , 或带有灰
白色薄膜 ,脐点位于中腰陷凹处。 子叶 2 , 肥厚 , 角质样 , 具纵
裂。种子含鱼藤酮(ro tenone), 扌疑鱼藤酮(rotenoids)。苦 , 毒性
大 , 当地人以前常用来毒鱼。进食的 9 名中毒均为外地人 , 其
中 7 名为江苏省靖江市季江镇人 , 2 名为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
人 , 没有本地人。他们因从未见过这种野果 , 看到打工附近到
处生有的一种大型攀援灌木上结有这么大一个的野果子 ,并好
奇的摘来煮吃 , 结果全部中毒。本案例说明民众要提高自我保
护意识 , 提高对有毒野果的鉴别能力 ,对不认识的野果 , 不要随
便采来吃 , 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参考文献]
[ 1] 赵新先.原色中草药图集(花果.种子①)[ M] .广州:广东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 (收稿日期:2004-02-04)
近 20 年来干旱严重 , 当地河床干枯 , 过度的依赖引黄灌溉 , 造
成了地下水循环呆滞 , 原来的水化学平衡被打破 , 因而新形成
了高氟环境 ,从而产生了新病区。 我市济阳县以及商河县的部
分病区属于第二种类型。改水降氟工作是防治饮水型地方性
氟中毒的根本措施。根据陈志[ 4] 报道的高氟区同等深度潜水
井可有低氟水源存在的观点 ,该结论提示病区村可在现有水井
中查找低氟井水源 ,降低受高氟危害人口数。呼吁各级政府要
加大改水降氟投入 , 积极组织实施改水降氟工作 , 使病区群众
尽快摆脱高氟危害。
[参考文献]
[ 1] 谢忠元,段德水 ,梁晋伟 , 等.济南市改水降氟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现
状调查[ J] .中国公共卫生 , 2002 , 18(8):975.
[ 2] 谢忠元 ,段德水 ,何坤芳.济南市新增地方性氟中毒调查分析[ J] .中
国地方病学 , 2002 , 21(5):432.
[ 3] 段德水.潜水高氟区域改水井水氟监测分析[ J] .中国地方病学杂
志 , 2000 , 19(2):119.
[ 4] 陈志.地氟病区低氟潜水开发利用研究[ 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
1997 ,12(3):134. (收稿日期:2004-03-08)
580 实用预防医学 2004 年 6 月 第 11 卷 第 3 期 P 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 , Jun.2004 , Vol 11 ,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