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方药纵横·
茺蔚子临证妙用
西北大学校医院 ( 710069) 柯增华
茺蔚子性味辛、甘 ,微寒 ,入肝经 ,为益母草之
成熟果实 ,别名小胡麻、三角胡麻。其活血调经功
能同益母草 ,有清肝明目 ,活血行气作用 ,临床多
用于目赤肿痛或云翳等眼疾。笔者经数十年的临
床用药实践 ,认为该药在治疗头面部多种疾病中
也有独到之功用 ,效果诚佳。现举用药案例数则 ,
以供同行参考。
1 面部肌肉痉挛 郭某 ,男 , 65岁 ,退休教
师。就诊前 1年患脑腔梗 ,遗留右侧面部肌肉痉
挛 ,并右侧眼眶憋胀 ,眼睑下垂 ,睁眼困难 ,牙床酸
困 ,偶有面肌疼痛感 ,咀嚼及讲话时症状明显。 伴
口干不思饮 ,睡眠不实 ,大便如常。曾用针灸治疗
2个疗程 ,共 20d,及间断服用扩血管类西药 2月
余 ,无明显效果。查其舌质暗红、苔白厚稍腻 ,脉细
弱。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证由风邪入络 ,日久失
治 ,经络瘀阻 ,血不荣筋所致。治宜行血祛风 ,养血
荣筋。拟方:茺蔚子 20g,蜂房、地龙、僵蚕、当归各
10g ,白芍 15g ,禹白附 12g ,煅石决明 30g,生甘草
6g。1日 1剂 ,水煎 2次分服 , 3剂后面部痉挛面积
缩小 ,睡眠好转 ,睁眼稍易 ,但咀嚼时仍有痉挛现
象 ,舌苔白厚稍腻。 再拟原方加薏苡仁 30g ,草蔻
仁 6g ,佐以健脾化湿 ,又 5剂 ,各症状基本消除 ,
舌苔转为薄白。此后 ,仍按第一方各药 3~ 4倍 ,研
细末炼蜜为丸 ,每丸 3g ,每日 3次 ,每次 1丸 ,以
资巩固。半年后随访 ,除讲话多时外 ,未再发生持
续面部痉挛现象 ,其他症状亦无复发 ,认为茺蔚子
活血通络且偏于上行 ,相配于祛风止痉的虫类药
物 ,加强了活血祛风作用。
2 偏头痛 崔某 ,女 , 38岁 ,干部。 1996年 3
月某日初诊 ,述发作性右半侧头痛 10年 ,初次发
作为产后 1月冒雨行走引起 ,此后时轻时重 ,轻时
隐隐作痛 ,重时明显跳痛 ,喜按。每于工作紧张 ,睡
眠不足及行经前症状加重。 伴有神疲乏力 ,多梦 ,
月经量少、色淡 ,大便偏干 ,食纳正常。以往发作时
多自服去痛片可使头痛稍缓解 ,近期服药无效而
求中医诊治。观其面色不华 ,两颧皮肤色素沉着 ,
舌质淡暗、苔薄白 ,脉细涩。证属血虚感寒 ,寒邪入
络所致头痛。治宜养血 ,行瘀 ,止痛。拟方:四物汤
加茺蔚子 20g ,何首乌 15g ,吴茱萸 10g。于疼痛发
作时开始服药 , 3剂后疼痛减轻 ,梦亦减少。 前方
合度 ,再以原方出入 10余剂 ,头痛未再发作 ,其余
诸症随之减轻 ,随访 1年无复发。本例乃重用茺蔚
子获效 ,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述 ,“茺蔚能活血补
阴”。 本人验之临床 ,其行瘀血不伤气血 ,行中有
补 ,用于虚证挟瘀者 ,成效稳捷。治疗头痛一症 ,历
代及近代名家均有多种方法 ,分型亦多 ,辨证复
杂 ,用药繁多 ;其间虽有用茺蔚者 ,但药量不多 ,一
般为 10~ 15g ,而本病例收效快的主要原因推测
间隙减少 ,组织失去弹性及皱缩 ,肩关节周围组织
发生粘连 ,产生局部疼痛及功能障碍。而用本法治
疗后取得良好疗效。故笔者认为针刺法具有很好
的促进血液循环 ,松解粘连 ,消除炎症 ,改善症状
的作用。现代研究也已经证明针刺可使外周血液
中的致痛物质 ,如 5- 羟色胺、钾离子、组织胺等
的浓度降低 ,还可影响前列腺素、环 -磷酸腺甙等
的变化 ,从而提高痛阈和针效。针刺信号通过脊髓
入脑 ,兴奋内在的抗痛系统 ,上行抑制丘脑囊旁
核 ,下行抑制脊髓背角从而止痛 [2 ]。针刺可促进中
枢乙酰胆碱功能活动 ,加速脑啡肽合成与释放 ,而
发挥镇痛作用 [3 ]。针刺可扩张血管和淋巴管 ,抑制
血管通透性升高 ,使炎症、水肿减弱 ,改善血管和
淋巴循环 ,减少炎症渗出物 ,并促进渗出物的吸
收 ,减少粘连 [4 ]。从而为针刺治疗肩周炎提供了可
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美鑫 ,熊汝成 ,李鸿儒等 .实用外科学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992; 2107
2 邱茂良 .中国针灸治疗学第一版 . 江苏: 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88; 27
3 何新广 .疼痛针灸治疗学第一版 .北京: 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 , 1994; 35、 37
4 季钟朴 .针灸研究进展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81; 198 (收稿 2001-11-09)
160 陕西中医 2002年第 23卷第 2期
为重用茺蔚的效用。
3 眩晕 (高血压病 ) 王某 ,女 , 74岁 ,退休
工人。 2001年 3月初诊 ,患者反复发作眩晕或头
昏十余年 ,加重半月 ,并感心悸、耳鸣、失眠、面部
阵阵发热 ,口干思饮 ,大便干结 , 2~ 3d一解。有高
血压病史 30年 ,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6年 ,平
时常服降压西药已 10余年。 当即测血压 25. 5 /
14. 5kPa,观其面色赤 ,形体肥胖 ,舌质微红、苔薄
黄 ,脉弦细。辨证属肝阳上亢 ,心肾阴虚 ,并与血瘀
相兼。治宜滋阴潜阳 ,平肝镇静 ,佐以化瘀祛风。以
天麻钩藤饮为基础方 ,拟方如下: 茺蔚子、生地各
20g ,地龙、泽泻、天麻、牛膝、丹皮各 10g ,钩藤、白
芍各 15g ,珍球母 30g ,投予 3剂 ,每日 1剂 ,分 2
次煎服。 2诊:头晕明显减轻 ,睡眠好转 ,口干及面
部发热症状消失。测血压 23 /10. 5k Pa 。效不更
法 ,原方再 3剂 ,各症均除 ,于上药中去天麻 ,再服
5剂 ,自感头脑清晰 ,心情平和 ,夜间安卧 ,再测血
压 18. 5 /9. 5kpa 。以图方便 ,继用西药降压药维
持治疗。此例虽无明显的瘀血见证 ,但眩晕日久 ,
无不有瘀作崇 ,瘀阻脑络 ,加之肝火上扰清空 ,脑
失所养 ,防碍气血运行 ,故作眩晕。本剂抓住其主
要病机 ,重用茺蔚子 ,而获得快捷稳妥的疗效。 因
据药理分析 ,茺蔚有利尿、降压、祛风镇静作用 ,再
配以其它具有扩管、利尿、通络作用的药物 ,也恰
与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病的原则一致 ,故产生了
明显的效果。
4 鼻渊 (慢性鼻附窦炎 ) 李某 ,男 , 24岁 ,
研究生。就诊前 6d因受凉感冒 ,引起鼻塞、头痛、
流脓涕 ,嗅觉迟钝 ,夜寐不安 ,口干微渴 ,食纳、二
便如常。既往有慢性鼻附窦炎 4年 ,并反复发作。
五官科检查 ,鼻粘膜肿胀 ,中度充血 ,额窦及上颌
窦轻叩痛及压痛。 本次发病已按常规量服用阿莫
西林 ,鼻腔内滴呋麻滴鼻液及口服千柏鼻炎片 (平
日常服 ) 3d,未获显效 ,要求中医治疗。 查其舌质
红、苔薄黄 ,脉弦细。本症为风寒伏郁化热 ,痰瘀挟
杂 ,上犯窦窍。治宜通窍祛瘀 ,散风清热。 药用茺
蔚子 15g ,苍耳子、薏苡仁各 20g ,辛夷、黄芩、蜂房
各 10g ,薄荷、菊花各 8g , 3剂后头痛、鼻塞减轻 ,
脓涕减少 ,再 5剂后症状全无。 为巩固疗效 ,扶助
卫气 ,清除余热 ,于原方中加生黄芪 20g ,防风、白
术各 10g ,去菊花、薄荷 ,又 5剂 ,随访 1年 ,未再
发作。本例用药自始至终以茺蔚子为君 ,用其活血
通络 ,清热散结作用 ,与其它清热、祛风、消肿药物
相配 ,相得益彰。 本例在急性炎症发作期间用之 ,
无引邪入里或迫邪溢散之兆 ,后期调理 ,无伤气血
之嫌。
5 突发耳聋 林某 ,男 , 38岁 ,工人。1993年
5月初诊 ,诊前 5d,因家事动怒着急 ,引发耳内轰
鸣 ,以右耳为重 ,阵阵发作 ,听力减退 ,并心烦 ,口
苦 ,头痛 ,夜不能寐 ,小便微黄。经五官科检查初步
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给予能量合剂、西比灵、维
生素等药物治疗 5d。由于患者观念方面的特殊原
因 ,拒绝西药继续治疗 ,而改用中医诊始。 查其舌
质微红、苔薄黄 ,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 ,肝
火之邪结聚耳中。 耳为清空之窍 ,清阳交会之所 ,
肝火旺盛 ,循经上升 ,以致蒙敝清窍 ,窒塞不通 ,逐
成本病。 治宜清热泻火 ,平肝利窍 ,药用茺蔚子
15g ,葛根 30g ,柴胡、黄芩、泽泻各 10g ,生地 20g,
龙胆草 6g,赤芍 12g ,服 5剂 ,耳鸣好转 ,听力稍有
恢复 ,原方出入再 5剂 ,各症均基本消失。 该病用
茺蔚子 ,旨在发挥其清肝热 ,及行气活血的作用。
讨 论 《本草纲目》中记载 ,茺蔚子在调经
活血方面功同益母草。但目前在实际运用中 ,依笔
者所查资料 ,益母草主要用于妇科子宫疾病及肾
病的治疗 ,而茺蔚子除用于眼疾外 ,普遍以活血化
瘀类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 ,多在经验方中出
现 ,认为茺蔚子有活血通络 ,清肝明目 ,清热散结
作用 ,故也有人专用于治疗脑内肿瘤。但很少见到
关于茺蔚子临床运用的专门报道。明代李中梓的
《医宗必读》中有“茺蔚明目益精 ,行血除水 ,叶为
益母 ,功用相当 ,补而能行 ,辛而能润…… ,子叶皆
善行走 ,崩漏及瞳神散大者禁用。”之说 ,颇为精
湛。现代药理分析证实 ,茺蔚子主要成分为益母草
宁、茺蔚子碱及茺蔚子油。 油中主要为油酸、亚油
酸及维生素 A样物质。水浸出液有降压作用。笔
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 ,注意到茺蔚子药理功
能 ,不仅在前述病例中效果良好 ,还用于慢性鼻
炎、耳鸣、牙痛、口眼歪斜症状及高脂血症、脑栓
塞、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治疗 ,均显示了明显迅速
的疗效。据此可知 ,茺蔚子的作用主要是其所含碱
类物质和油酸所为 ,从效果上显示了其具有扩张
脑部血管 ,改善脑血流 ,改变病变部位供血不足状
态的作用 ,故而使相关器官产生的症状得到改善。
同时 ,认为茺蔚子药性平和 ,本性偏于上行 ,但也
161陕西中医 2002年第 23卷第 2期
方剂组成的结构特点探析
西安工业学院医院 ( 710032) 李荷琴 张一力
摘 要:目的: 采用古今中外方剂在临床中治疗疾病 ,分析方剂中各种药物在此方中发
挥的治疗作用。 方剂应按“君、臣、佐、使”组成 ,这样制方用药与中医学的脏象
经络学说才能融为一体 ,使各种中药饮片在方剂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配伍用
药 ,显示出新的特点。组方应突出重点 ,动与静结合、阴阳平衡、严谨制方、妙用
对药 ,把握药用剂量。结果:使药物作用相加 ,减少副作用 ,提高治疗功效。在治
疗中可获得显著效果。
主题词:方剂 @组成原则 中医学术发掘
方剂 ,古称汤头。 它是在辨证的基础上 ,根据
病情 ,按照一定的原则 ,选择适当的药物 ,配以必
要的剂量 ,制成一定的剂型而应用于临床的。它既
不是药物的简单堆砌 ,也不是药效的单纯相加 ,而
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这种制方用药之法和
中医学的脉象经络学说一样 ,具有朴素系统的整
体结构 ,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1 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
每个中药方剂都有一个中心即君药。 君药代
表了这个方剂的主攻方向 ,起统率整个系统的作
用。而其他药物都从属于君药 ,从不同角度为主攻
方向服务。对次要问题即主证以外的兼证 ,或选用
适当的佐药祛除之 ,或实行标本兼治。 如《伤寒
论》中的麻黄汤证 ,病因是外感风寒 ,主证是恶寒、
发热、无汗、脉浮紧 ,兼证是喘咳。故选用麻黄发汗
解表 ,祛风除寒 ,治疗主证 ,为君药 ;桂枝协助麻黄
发汗解表治疗兼症 ,为臣药 ;杏仁助麻黄宣肺平
喘 ,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药。诸药合用 ,
共奏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之效。 本方用药仅 4味 ,
而有主有从 ,主次分明 ,组方严谨 ,故屡试屡验。
2 动静结合 ,阴阳平衡
中药方剂剂量之大小 ,除按君臣佐使审定外 ,
还需根据方中药物的动静来衡量。动静是指药物
的特性 ,动药多有调理气血的功能 ,如川芎、陈皮、
肉桂、沉香、砂仁、枳壳、乌药之类 ;静药具有补益
的作用 ,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山茱萸、熟地、
枸杞、何首乌等。若以阴阳归类 ,动药属阳 ,静药属
阴。在组方时 ,动药用量宜轻 ,静药用量宜重 ,两类
药配合使用 ,动药可推动静药 ,增强疗效 ,减少副
作用。如四物汤中当归、熟地、白芍均属静药 ,其用
量是方中动药川芎的三倍 ,这样即可达双理之妙
用。川芎多用会燥血伤气 ,不用则生滞壅塞之弊。
又如桂枝汤中桂枝、生姜为动药 ,为防止药性过偏
引起耗气伤血 ,乃加静药白芍、甘草 ,并用大枣四
枚为引 ,以阴制阳 ,使动中有止 ,散中有收 ,以达阴
阳平衡之目的。
3 严谨制方 ,妙用对药
一个中药方剂就是一个系统 ,一个整体 ,在这
个系统中 ,各个组成药物之间发生了一定的结构
关系 (或变化 ) ,使整体优于局部的总和 ,显示出新
的特性。因此 ,某些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就能够
产生比单独使用大许多倍的作用 ,或出现单独使
用所没有的新功效。历代医药学家通过临床实践
探索不同药物的搭配方式 ,改进药物的特性 ,提高
治疗功效。 中药的配伍禁忌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
上总结产生的。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认识到 ,党参配黄
芪、大黄配芒硝、知母合黄柏、附子同肉桂、麻黄与
桂枝、白术与茯苓、生地与玄参、猪苓与泽泻、陈皮
与半夏、公英与地丁、金银花与连翘、槟榔与南瓜
可随其主方的药性而走 ,不论寒、热、虚、实、表、
里 ,均可酌情投之 ,尤其在治疗头面部及五官的部
分病症中 ,中医辨证有“瘀”的病因存在时 ,均可运
用 ,能使疗效显著增加 ,事半功倍。本药较少单独
使用 ,而是在辨证基础上酌情加用。 用量一般为
10~ 20g (不得超过 30g ) ,未见不良反应。有出血
性疾病、孕妇、瞳孔散大者 ,肝血不足者不用。
(收稿 2001-07-19;修回 2001-10-29)
162 陕西中医 2002年第 23卷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