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全 文 :书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李 伟 王瑞雪 张光富
**
潘 辰
(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
摘 要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 I 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阐明其迁地保护种群的空间分布
格局,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南京紫金山西麓各龄级南方红豆杉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
析其不同龄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Ⅰ龄级个体在小尺度(1 ~ 4 m)和大尺度(10 ~ 15
m)下呈随机分布,中尺度(4 ~ 10 m)下为集群分布,Ⅱ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为集群分
布,而Ⅲ龄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呈随机分布,总体上看,该迁地种群呈现集群分布;龄级
Ⅰ与Ⅱ的个体之间,在 1 ~ 4 m和 10 ~ 15 m下呈正关联,而在 4 ~ 10 m下无显著关联,龄级
Ⅰ与Ⅲ的个体在 1 ~ 6 m和 13 ~ 15 m下无显著关联,而在 6 ~ 13 m 下呈负关联;Ⅱ与Ⅲ龄
级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无关联;目前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以低龄级个体为主,主要呈现集
群分布,并且不同龄级从小到大表现出与野生种群相似的空间格局,因此建议对母株附近
的紫金山次生林应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并保护其生境,这将有利于该种群规模的增加及分布
面积的扩展。
关键词 点格局分析;迁地保护;种群格局;龄级;南方红豆杉
中图分类号 Q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14)1-0016-07
Point pattern analysis of ex-situ population of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LI Wei,
WANG Rui-xue,ZHANG Guang-fu**,PAN Chen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technology,School of Life Science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4,33(1) :16-22.
Abstract: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a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ranks as the first class
on the List of the Important Wild Plants for Conservation in China (first passel). By applying Ri-
pley’s point pattern analysis,we exam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 associations
among different age-classes of T. wallichiana var. mairei ex-situ population from the western foot-
hills of Zijin Mountain to elucidat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dividuals of age-class I presented a random distribution at small spatial scales (1-4 m)and
large scales (10-15 m) ,but with an obvious clumped distribution at medium scales (4-10 m).
At all scales,individuals of age-class Ⅱ performed an evident clumped distribution. However,
individuals of age-class Ⅲ had a random distribution. Overall,the ex-situ population presented a
clumped distribution.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s between age-classes I and Ⅱ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oth at small spatial scales (1-4 m)and large scales (10-15
m)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the rest of scales. Individuals of age-class I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ose of age-class Ⅲ at the spatial scales of 6-13 m,but they did
not have an obvious correlation at the rest of scales. In contrast,age-class Ⅱ had no obvious cor-
relation with age-class Ⅲ at all scales. Considering that most young individuals mainly presented
clumped distribution and that the intraspecific association of this ex-situ popula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wild population,all efforts that can minimize human disturbance and protect suitable habi-
tats of the secondary forest near the mother trees in Zijin Mountain should be made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distribution area.
Key words:point pattern analysis;ex-situ conservation;population pattern;age-class;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J1103507 和 J1210025)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E-mail:zhangguangfu@ njnu. edu. cn
收稿日期:2013-05-24 接受日期:2013-09-24
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33(1) :16-22
空间格局是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能够反
映植物种群的空间动态变化,有助于揭示种群的发
展趋势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杨洪晓等,2006;Li
et al.,2009;龚滨等,2012)。点格局分析方法由于
克服了单一尺度下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不足,近年
来已经为国内外不少学者所运用,主要体现在森林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多尺度空间分布格局、优势物种
的不同龄级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多尺度空间关联研究
等方面(张金屯,1998;Wiegand & Moloney,2004;刘
保双等,2013;任珩和赵成章,2013;Olagoke et al.,
2013)。点格局分析方法用于珍稀植物的空间格局
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的格局动态及其与环境
的关系,有利于制定并及时调整其种群的保护策略。
然而,与优势物种相比,珍稀植物的分布范围通常较
小,这就要求在运用点格局方法时应该考虑选取合
适的取样面积。
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又
称美丽红豆杉,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浙江、江西、云南、
台湾等长江流域以南地区(Fu et al.,1999)。由于
其植物体内含有抗癌活性物质紫杉醇,在不少地区
曾经遭受不同程度的偷砍盗伐,加上该种在野外的
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成活率均较低、植株自然生长缓
慢,种群竞争力较弱(茹文明等,2006;Zhang & Ru,
2010) ,因此现存资源量较少。1999 年中国国务院
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
南方红豆杉已被列为国家Ⅰ级濒危物种。此外,南方
红豆杉材质坚硬、纹理致密,是优良的珍贵树种。因
其枝形圆满,终年苍翠,也是重要的庭院观赏树种。
南方红豆杉在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曾作为重要
的造林绿化树种,最近 30 多年来国内不少地区积极
开展引种栽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张志
权等(2000)研究了南方红豆杉的种子萌发特性,发
现对新鲜种子采取“25℃ /5℃变温层积”处理有利
于打破休眠;刘建福等(2012)比较研究了林下与空
地等不同生境下南方红豆杉的幼苗生长差异,发现
林下的南方红豆杉幼苗高生长优于空地。目前关于
南方红豆杉的自然种群研究较多,如对年龄结构与
分布格局(孙启武等,2009;王磊等,2010)、遗传多
样性与谱系地理学(Zhang et al.,2009;张雪梅等,
2012;易官美等,2013)、种子雨与土壤种子库等方面
的研究(岳红娟等,2010) ,但对于其迁地保护种群
研究相对较少(朱琼琼和鲁长虎,2007;李乃伟等,
2011)。研究证实,迁地保护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的重要措施之一(刘强等,2011)。由于南方红豆杉
集药用、材用与观赏于一身,在中国已有数十年的栽
培历史,这些栽培种群以及自然扩散的种群(以下
简称迁地种群)在中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等 17 个
省区均有分布,地理位置介于 5°N—35°N,75°E—
130°E(高兆蔚,2006) ,南京中山植物园内的南方红
豆杉因为引种扩散已经形成数百株的个体(贺善安
等,2007;李乃伟等 2010,2011)。但是,由于受空间
尺度和分析方法的限制,迄今为止,关于该种迁地种
群的分布格局研究缺乏详细、准确的测定而仅有简
单描述,因此本文拟选择南京紫金山西麓的南方红
豆杉迁地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研究
其不同尺度下的空间格局,并测定不同龄级下的南
方红豆杉个体的相互关系,以期揭示南方红豆杉在
种群扩展过程中的格局动态特征,从而为其保护繁
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样地调查与龄级划分
调查样地位于南京紫金山西麓(南京中山植物
园内) ,地理位置为 32°0628″N,118°2244″E。该地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6. 0 ℃,极
端最高气温 43. 0 ℃,极端最低气温-14. 0 ℃,最热
月(7 月)温度 27. 8 ℃,最冷月(1 月)温度 2. 4 ℃,
年降水量 1106. 5 mm,全年无霜期 237 d(张光富等,
2007)。落叶阔叶林是该地区的主要森林植被,其
他主要植被类型还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
交林和竹林等。
南京中山植物园曾经于 1954 年、1955 年先后
两次从江西庐山植物园引种南方红豆杉至该园的松
柏园,共计 11 株(5 雌株和 6 雄株) ,现存 8 株(3 雌
株和 5 雄株)。栽培方式为零星栽培,植株间距为
2 ~ 5 m不等。目前已经在母株附近的紫金山扩展
至 800 余株,主要见于母株东边的山麓以及附近的
其他人工林及次生林,自然分布面积达 8000 m2。
鉴于南方红豆杉在该区主要呈现斑块状分布,因此
在野外踏查的基础上,选择紫金山西麓面积较大、距
离母株最近(14 m)、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段,设置一
个面积为 30 m×70 m的矩形样地(图 1)。为便于野
外测定,将样地分成 21 个 10 m×10 m 的小样方,调
查时间为 2013 年 3 月上旬。取样地段的群落乔木
层高度 7 ~ 9 m,优势种主要为栓皮栎(Quercus varia-
bilis) ,靠近小溪附近的优势种有枫杨(Pterocarya
71李 伟等: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图 1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取样示意图
Fig. 1 Sketch map of sampled plot of ex-situ population of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stenopt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南方红豆杉
为亚优势种。灌木层植物有白檀(Symplocos panicu-
lata)、山胡椒(Lindera glauca)、野柿(Diospyros kaki
var. silvestris)等,高约 1. 5 m。草本植物主要有野蔷
薇(Rosa multiflora)、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等。该次生林内
枯枝落叶较多,土层较厚,环境较均一。
由于南方红豆杉生长缓慢,材质坚硬、不易钻取
木芯,而通过伐木取得其个体年龄则破坏性较大,实
际测得树木的年龄较为困难。所调查样地中南方红
豆杉以小径级为主,高龄级树木较少,不适合通过回
归方程确定其年龄,而相同生境下同一树种的龄级
或径级对环境的反应规律通常具有一致性,所以本
研究采用大小级代替年龄级(王剑伟等,2008;孙启
武等,2009;龚滨等,2012)。以每个小样方为调查单
元,对样方内的南方红豆杉进行每木调查,记录植株
的基径、树高、冠幅和横、纵坐标值。根据实际测得
的数据并结合其生活史特征,将南方红豆杉种群划
分为 6 个龄级:基径<2. 5 cm,2. 5 ~ 5 cm,5 ~ 7. 5
cm,7. 5 ~ 10 cm,10 ~ 12. 5 cm和>12. 5 cm。
1. 2 种群分布格局的测定
采用 Ripley(1977)提出的 K函数分析南方红豆
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不同龄级间个体的空间关
联。该方法可分析不同尺度下种群分布格局和各龄
级个体的空间关联,在 Monte-Carlo 拟合过程中可最
大程度地利用坐标信息,检验能力较强,所描述的结
果更符合实际,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分析种群空间分
布格局的重要方法,公式如下(Gray & He,2009) :
k^(r)= A
n2∑
n
i = 1

n
j = 1
W-1ij Ir(uij)
式中:n为每个径级的个体总数,A 为样方的面积,uij
为两个点 i和 j之间的距离;当 uij≤r 时,Ir(uij)= 1,
当 uij>r 时,Ir(uij)= 0;Wij为以点 i 为圆心,uij为半径
的圆周长在面积 A中的比例,是为了消除边界效应。
L^11(r)= k^(r)/槡 π -r
L^11(r)= 0,在尺度 r 下呈随机分布;^L11(r)>0,
在尺度 r下呈聚集分布;^L11(r)<0,在尺度 r 下呈均
匀分布。
不同龄级个体之间空间关联的公式如下:
k^12(r)=
A
n1n2∑
n1
i = 1

n2
j = 1
W-1ij Ir(uij)
n1和 n2分别为龄级 1 与龄级 2 的个体数,i 和 j 分别
为龄级 1 和龄级 2 两类个体,同样:
L^12(r)= k^12(r)/槡 π -r
L^12(r)= 0,两龄级个体在尺度 r 下无关联;
L^12(r)>0,两龄级个体在尺度 r下呈正关联;^L12(r)<
0,两龄级个体在尺度 r下呈负关联。
函数采用零假设模型计算上下包迹线,即置信
区间。计算不同尺度 r下的 L^11(r)值或 L^12(r)值,其
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上下包迹线的坐标值。若实
际分布的 L^11(r)或 L^12(r)值落在置信区间内,则物
种呈随机分布或格局之间无显著关联;若在置信区
间以上,物种为聚集分布或格局间呈正关联;若在置
信区间以下,物种呈均匀分布或格局间为负关联。
对 95%的置信水平,拟合次数为 20 次,99%的置信
水平为 100 次。
1. 3 数据处理
采用 Programita 软件(2008 版)完成数据分析
过程,空间尺度大小为最短边长的一半即 0 ~ 15 m,
步长为 1 m,Monte-Carlo检验的随机模拟次数为 100
次。此外,采用 Excel 2007 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处理
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的南方红豆杉群落中,共有南方红豆
杉 179 株,属于 6 个不同的龄级(图 2)。其中,基径
<7. 5 cm 的幼苗和幼树有 159 株,占总株数的
94. 4%;最大个体的基径为 15. 9 cm,仅有 2 株,而
样地外的母树的最大基径为 35. 0 cm,可见其种群
结构以幼龄个体为主。贺善安等(2007)报道南京
81 生态学杂志 第 33 卷 第 1 期
图 2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年龄结构
Fig. 2 Ex-situ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紫金山地区有南方红豆杉 461 株,并指出 90%以上
个体的高度不超过 2 m。总体上看,南方红豆杉种
群的年龄结构近倒 J 型,应属于增长型种群。这可
能与该区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的建立时间不长,以
及该种本身生长缓慢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野外调查,由于南方红豆杉
迁地种群在紫金山地区呈现斑块状分布,见于母树
不同方位的人工林与次生林中,因此本文选择的是
最大的一个分布斑块,为距离母树最近的次生林
(图 1)。尽管调查样地的植株仅占该区南方红豆杉
总株数的约 1 /4,但是不同龄级的个体均有分布。
样地中南方红豆杉个体的最大基径为 15. 9 cm,平
均基径为 4. 8 cm,与该区所有南方红豆杉的最大基
径及平均基径均较为接近。因此,调查样地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
2. 2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鉴于该种群的低龄级和高龄级个体较少(图
2) ,在点格局分析时将其划分为以下 3 个龄级:龄
级Ⅰ(基径<2. 5 cm) ;龄级Ⅱ(2. 5 cm≤基径<7. 5
cm) ;龄级Ⅲ(基径≥7. 5 cm)。从图 3 可以看出,南
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不同龄级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尺度
的关系。图中实线为实测的 L^11(r)值,虚线为拟合
的上下包迹线,即置信区间。如果 L^11(r)值落在包
迹线的上方,说明该种为集群分布;如果落在包迹线
之间,则说明该种为随机分布;如果落在包迹线下
方,则说明该种呈均匀分布。龄级Ⅰ个体在1 ~ 4 m
的小尺度下随机分布,4 ~ 10 m 中尺度下为集群分
布,而在 10 ~ 15 m 的大尺度下又表现为随机分布。
龄级Ⅱ个体在所有尺度下均呈现集群分布,且集群
程度随着尺度范围的增大呈现上升的趋势。龄级Ⅲ
个体在样方内所有尺度下均表现为随机分布。因
此,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的分布格局随着龄级的增
加呈现出由集群趋于随机;但总体上看,该种群所有
个体在不同尺度下均呈现为集群分布的特征
(图 3)。
2. 3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
图4中,^L12(r)值如果落在上包迹线的上方,两
图 3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
Fig. 3 Spatial patterns of different age-classes of 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ex-situ population
Ⅰ,龄级Ⅰ;Ⅱ,龄级Ⅱ;Ⅲ,龄级Ⅲ;合计,所有龄级。虚线部分表示
置信区间,实线表示 L(r)函数值。下同。
91李 伟等: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图 4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
Fig. 4 Spa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age-classes of Taxus wal-
lichiana var. mairei ex-situ population
个龄级具有正关联性,如果落在包迹线之间,则不具
关联性,如果落在包迹线下方,则两个龄级具有负关
联性。由图 4 可以看出,南方红豆杉龄级Ⅰ与Ⅱ的
个体中,在 1 ~ 4 m 小尺度和 10 ~ 15 m 大尺度下呈
现正关联,而在 4 ~ 10 m中尺度下无显著关联;龄级
Ⅰ与龄级Ⅲ的个体在 1 ~ 6 m和 13 ~ 15 m尺度下无
显著关联,而在 6 ~ 13 m 尺度下呈现负关联。在不
同尺度下,相邻龄级Ⅱ与Ⅲ个体间在空间分布上均
无显著关联。
3 讨 论
3. 1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分布格局的成因
贺善安等(2007)报道南京紫金山有南方红豆
杉 461 株,个体呈随机分布,但未提及种群的格局测
定方法。本研究运用点格局法分析南方红豆杉迁地
保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发现:随着龄级的增
加,该种群具有从集群分布趋于随机分布的趋势。
这与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的南方红豆杉天然种群
的格局动态相类似,即种群分布格局由低龄级向高
龄级呈现为集群转为随机分布(李先琨等,2003)。
但从总体上看,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的分布格局呈
现集群分布(图 3)。究其原因,可能主要与其生物
学特性有关。向吾生等(2007)在研究广西元宝山
南方红豆杉自然种群更新时发现,该种具有独特的
萌生分株繁殖方式。在本调查样地中,南方红豆杉
种群以低龄级个体(基径<5 cm)居多(图 2) ,尚未
发现该种群的萌蘖繁殖现象。一般认为,萌蘖等无
性系分株是植物对外界不良条件或人为干扰的一种
适应(Bond & Midgley,2001)。调查样地位于紫金
山麓,其次生林发育良好,但文献记载该区以前无南
方红豆杉自然种群分布(贺善安等,2007) ,而且位
于山坡的样地与松柏园内栽种于平地的 8 株母树距
离 14 m,母株的最大高度不超过 10 m(野外观测) ,
因此样地中的南方红豆杉来源于种子繁殖。朱琼琼
和鲁长虎(2007)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发现,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 白 头 鹎 (Pycnonotus
sinensis)为该区南方红豆杉种子的主要取食者和传
播者。红嘴蓝鹊常常结小群活动,白头鹎为群栖性
鸟类(约翰·马敬能等,2000)。紫金山西麓海拔不
高,坡度平缓,次生林发育完好,是其较为合适的栖
息场所。野外调查发现,调查区域的优势种主要为
落叶乔木栓皮栎,林下较为荫蔽,而且山坡朝西,排
水良好,与 8 株母株毗邻,中间仅隔一条很窄的小溪
(图 1) ,加之该区游客相对较少,有利于鸟类的取食
与栖息。南方红豆杉为耐阴性植物,在肥沃、疏松、
排水性能良好的酸性土壤生长良好(茹文明等,
2006) ,而调查区域内生境较为适宜,人为干扰较
少,因此适于南方红豆杉的种群繁衍与扩散。由于
南方红豆杉生长缓慢,Ⅰ、Ⅱ龄级的个体数较多,低
龄级个体的植株较小,需要的养分、水分等资源量较
少,竞争能力较弱,因此Ⅰ、Ⅱ龄级主要呈现集群分
布。而随着龄级的增加,植物的资源需求量增大,种
内竞争及种间竞争势必加剧,由此导致自疏或他疏,
因此Ⅲ龄级个体在样地中的数量较少(图 2) ,并在
所有尺度下表现为随机分布。
综上所述,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的格局成因是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
结果。
02 生态学杂志 第 33 卷 第 1 期
3. 2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不同龄级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表明,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的不同龄级
间的相互作用大多表现为无关联性,只有龄级Ⅰ与
Ⅱ在 1 ~ 4 m和 10 ~ 15 m下呈正关联;龄级Ⅰ与Ⅲ
在 6 ~ 13 m 下呈负关联。王磊等(2010)在分析皖
南山区南方红豆杉天然种群的点格局时指出,该种
随着龄级级差的增加,其幼龄个体与同种其他个体
之间的空间负关联逐渐显现,而相邻龄级的个体在
空间分布上则相互独立,关联性很小。南京紫金山
南方红豆杉迁地种群的种内联结性,从总体上看与
其较为类似。这可能表明,南方红豆杉的种内联结
与不同龄级存在很大的关系。
种内联结性指同一物种不同龄级个体在空间分
布上的相互关联性,其成因不仅涉及到环境条件的
均匀性、干扰程度与过程、历史因素的作用(王磊
等,2010) ,而且还与群落中动植物关系、所研究的
空间尺度、目的物种与其他优势种的邻接效应等相
关,如 Martínez 等(2010)对西班牙西北部一个落叶
阔叶林中的欧洲红豆杉(Taxus baccata)等 5 个优势
种的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欧洲红豆杉在
小尺度上为正联结,在中尺度上为负联结;不同物种
的种间联结性变化很大。
与自然种群相类似,本项研究中南方红豆杉幼
龄个体对光照、水分、土壤养分等需求较小,而随着
个体的增大,成年个体之间的竞争激烈,该种与其他
物种以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因此
其不同龄级的关联性也会随之改变。调查发现,样
地中的幼苗为种子萌发的实生苗,其种子不仅来源
于附近的母株,也来源于样地中较大的植株。朱琼
琼和鲁长虎(2007)通过野外定点观测,发现紫金山
有 4 种鸟类为 11 株南方红豆杉母树的种子取食者
传播者,并且取食后大多飞往本文采样的山坡上。
因此,我们推测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以及环境资源
的利用等因素是南方红豆杉的种内联结性的重要
成因。
然而,由于南方红豆杉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不
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以及不同生境类型中,而目前
对于该种的相关报道极少,因此其自然种群与迁地
种群的种内联结性研究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
3. 3 关于点格局法的植物种群取样面积
珍稀濒危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主要包
括样地法和点格局分析法(龚滨等,2012)。由于点
格局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植物的空间坐标信息,
能够更为全面地提供空间尺度信息,因此它不仅能
够分析各种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还能分析
不同龄级之间的关联性。由于取样面积要求较大,
而珍稀植物的分布通常较为局限,因此这在很大程
度上限制了点格局方法的应用。点格局方法的取样
面积究竟应该多大适合,目前尚较少研究或缺乏讨
论。张金屯(1998)曾指出:点格局的取样面积以正
方形或矩形样地为宜,边长应该在 50 m以上。对于
植株高大的森林植物尤其是自然分布的裸子植物,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珍稀植物,由于自然或
者人为原因,往往分布零星或呈斑块状,如果取样面
积过大,很可能在运用点格局法时会由于样地面积
太大而导致结果更多地反映斑块的空间特征,从而
掩盖了植物种群不同个体的空间格局特征(Wie-
gand & Moloney,2004)。我们认为,点格局分析的
取样面积设定应该同时考虑物种的特性及其地理分
布特点。对于个体偏小的植物种类,如小乔木或灌
木物种,取样面积可以适当减小。如 Olagoke 等
(2013)在研究肯尼亚帝舵潮溪(Tudor Creek)红树
植物红茄苳(Rhizophora mucronata)的空间格局时,
采用点格局方法设置了 3 个 10 m×50 m 的样地。
刘保双等(2013)在研究云南牟定县次生常绿阔叶
林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等优势种群的
分布格局时,其点格局方法的取样面积为 30 m×40
m,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3. 4 格局对南方红豆杉种群恢复的意义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 I 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目
前在我国不少地方均有栽培。本文以中山植物园内
自然扩展的一个种群为对象,采用点格局法测定其
空间格局,初步揭示了其格局特征以及主要成因,这
为今后迁地种群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调查发现,在样地的上方近山顶处有一条
游客踩出的小径,建议管理部门引导游客按照游览
路线参观,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以便保护南方红豆
杉的合适生境,这将有利于该种群规模的增加及分
布面积的扩展。
致谢 数据分析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王磊博士和南开大学陈
勃言博士的协助,龚滨、王林林和唐坚强等同学参加野外作
业,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高兆蔚. 2006. 中国南方红豆杉研究.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4-5.
12李 伟等: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龚 滨,夏洋洁,张光富,等. 2012. 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树
种银缕梅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8(6) :638-646.
贺善安,李新华,彭 峰,等. 2007. 南方红豆杉迁地保护
小种群动态的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6(1) :35-
39.
李乃伟,贺善安,束晓春,等. 2011. 基于 ISSR 标记的南方
红豆杉野生种群和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
结构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 :25-30.
李乃伟,束晓春,何树兰,等. 2010. 南方红豆杉的 ISSR遗
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30(12) :2536-2541.
李先琨,向悟生,欧祖兰,等. 2003.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
种群克隆生长空间格局与动态. 云南植物研究,25
(6) :625-632.
刘保双,付登高,吴晓妮,等. 2013. 滇中次生常绿阔叶林
优势树种的空间格局. 生态学杂志,32(3) :551-557.
刘建福,王明元,杨 晨,等. 2012. 不同立地条件下南方
红豆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 生态学杂志,31(12) :
3011-3017.
刘 强,殷寿华,兰芹英. 2011. 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
briatum)迁地保护种群的数量动态. 生态学杂志,30
(12) :2770-2775.
任 珩,赵成章. 2013. 高寒退化草地狼毒与赖草种群空间
格局及竞争关系. 生态学报,33(2) :435-442.
茹文明,张金屯,张 峰,等. 2006.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
濒危原因分析. 植物研究,26(5) :624-628.
孙启武,王 磊,张小平,等. 2009.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
种群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22(4) :579-585.
王剑伟,张光富,陈会艳,等. 2008.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
兰种群分布格局和群落特征研究. 广西植物,26(5) :
489-494.
王 磊,孙启武,郝朝运,等. 2010. 皖南山区南方红豆杉
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点格局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21
(2) :272-278.
向吾生,李先琨,苏宗明,等. 2007. 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
隆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31(4) :
568-575.
杨洪晓,张金屯,吴 波,等. 2006. 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
点格局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30(4) :563-570.
易官美,黎建辉,王冬梅,等. 2013. 南方红豆杉 SSR 分布
特征分析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园艺学报,40(3) :571-
578.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
野外手册.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岳红娟,仝 川,朱锦懋,等. 2010. 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
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特征. 生态学报,30(16) :4389-
4400.
张光富,陈会艳,陈瑞冰,等. 2007. 南京近郊自然湿地维
管植物群落研究. 生态学杂志,26(2) :145-150.
张金屯. 1998.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的点格局分析. 植物生态
学报,22(4) :344-349.
张雪梅,李德珠,高连明,等. 2012. 南方红豆杉谱系地理
学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32(10) :1983-1989.
张志权,廖文波,钟 翎,等. 2000. 南方红豆杉种子萌发
生物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13(3) :280-285.
朱琼琼,鲁长虎. 2007. 食果鸟类在天然红豆杉种群形成中
的作用. 生态学杂志,26(8) :1238-1243.
Bond WJ,Midgley JJ. 2001. Ecology of sprouting in woody
plants:The persistence niche.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
lution,16:45-51.
Fu LG,Li N,Mill RR,1999. Taxaceae / / Wu ZY,Raven PH,
Flora of China:Vol. 4. Science Press (Beijing)& Mis-
souri Botanical Garden (St. Louis) :89-96.
Gray L,He FL. 2009. Spatial point pattern analysis for detec-
ting density-dependent competition in a boreal chronose-
quence of Albert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59:
98-106.
Li L,Huang ZL,Ye WH,et al. 2009.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ree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of China. Oikos,118:
495-502.
Martínez I,Wiegand T,Gonzlez-Taboada F,et al. 2010. Spa-
tial associations among tree species in a temperate forest
community in North-western Spai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60:456-465.
Olagoke AO,Bosire JO,Berger U. 2013. Regeneration of Rhi-
zophora mucronata (Lamk.)in degraded mangrove forest:
Lessons from point pattern analyses of local tree interac-
tions. Acta Oecologia,50:1-9.
Ripley BD. 1977. Modelling spatial pattern. Journal of the Roy-
al Statistical Society,39:172-212.
Wiegand T,Moloney KA. 2004. Rings,circles and null-models
for point pattern analysis in ecology. Oikos,104:209 -
229.
Zhang JT,Ru WM. 2010.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dan-
gered species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and its conserva-
tion strategy in Shanxi,China. Population Ecology,52:
407-416.
Zhang XM,Gao LM,Moeller M,et al. 2009. Molecular evi-
dence for fragmentation among populations of Taxus walli-
chiana var. mairei,a highly endangered conifer 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39:755-764.
作者简介 李 伟,女,1989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
物生态学研究。E-mail:lw0518@ 126. com
责任编辑 张 敏
22 生态学杂志 第 33 卷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