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虎舌红迁地保护技术的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詹选怀(1964-), 男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蕨类植物资源研究。
虎舌红迁地保护技术的研究
詹选怀1 ,桂忠明1 ,陈春泉2 ,张向东1
(1.江西省 、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江西 庐山 332900;2.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摘 要 虎舌红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观赏植物。本文探讨了虎舌红的繁殖技术 , 从根本上解决虎舌红的迁地保育问
题。规模化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 ,但这样繁殖的周期较长 , 而且观赏性有所降低;扦插繁殖成活率低 ,观赏价值最
高;组培繁殖的技术还需深入研究。
关键词 虎舌红;迁地保护;繁殖技术
  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 Hance),别名红毛毡 、
豹狗舌 、肉八爪 、红毛针 、毛地红 。庐山植物园于
1987年从江西大余县引种 ,栽于繁殖温室内 , 重点
对其在赣北地区的越冬技术及繁殖技术进行了研
究 ,获得了较好效果 。在 99昆明世博会上 ,我园选
送的虎舌红在室内观叶植物单项竞赛中 ,以其优美
雅致的姿态 、长绿茸茸的彩叶 、四季艳红的累累挂
果 ,赢得了众多游人的赞赏 ,受到了中外评审专家的
高度评价 ,一举夺魁 ,荣获室内观叶植物大奖 。
虎舌红属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Ar-
disia)植物 ,多年生矮小灌木 ,具匍匐的木质根茎 ,幼
时密被锈色卷曲长柔毛 ,以后无毛或几无毛 ,叶互生
或簇生于茎顶端 ,叶片坚纸质 ,倒卵形至长圆状倒披
针形 ,两面绿色或暗紫红色 ,被锈色或紫红色糙状
毛 ,毛基部隆起 ,如小瘤 ,具腺点 ,以背面尤为明显 。
伞形花序 ,顶生或腋生 ,花枝1 ~ 4个 ,每花枝有花10
朵 ,花期 6 ~ 8月 ,花小 ,粉红色 ,稀白色 ,花冠漏斗
状。核果球形 ,鲜红色 ,8 ~ 9月挂果 ,至第 2年新果
长出后 ,红果才陆续掉落 ,观果期可达全年。
虎舌红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所记载 ,能清热利
湿 、活血化淤 ,对肝炎 、风湿 、止血 、小儿疳积有奇效。
本种产江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湖南 、广西 、广
东 、福建 ,海拔 500 ~ 1 200(1 600)m的山谷密林下 。
江西赣南的大余县及崇义县交界的岭南山地有分
布 ,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海拔 500 ~ 1 000 m的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 ,沟谷两侧阴湿处分布较多 。
虽然分布范围不小 ,但是却没有发现有大面积的成
片分布 ,多为散生 ,且长势较弱 ,少有挂果 ,不加以保
护 ,将难以避免绝种的厄运 。
虎舌红喜温暖湿润气候 ,最适生长温度为 15 ~
25 ℃,在 15 ~ 36 ℃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 ,37 ℃以上
处于休眠状态 ,低于-4 ℃则停止生长 ,并做好防冻
保温措施 。要求年降水量在1 500 mm左右 ,相对湿
度达 70%~ 80%左右 。耐阴性较强 ,能适应室内微
弱的光照条件 ,在赣北地区 ,为保持或延长其观赏价
值 ,应注意室内摆放位置 ,以保持较好的长势和较好
的观赏效果 。喜酸性土壤 ,以排水良好 、肥沃疏松 、
湿润的砂壤土上的植株生长最佳 。在山谷坡地 、山
窝 、山脚以及溪流两岸的植株都生长良好 ,土层瘠薄
以及森林植被覆盖较差的区域没有分布 ,南坡的分
布可达海拔1 000 m , 而北坡的分布不超过海拔
800 m。总的看 ,这是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的乡土观
叶植物 。
北纬 25°以北地区 ,不在天然分布范围内 ,但在
赣北地区的庐山 ,通过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技术的
研究 ,大多生长良好 ,且比之原产地 ,植株高可达 60
~ 70 cm 。叶两面紫红色茸毛密而整齐 ,叶片肥厚 ,
果粒增大 、果红叶密 ,观赏价值尤高于原产地。
1 材料来源
上世纪 70年代 ,庐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工作者在
对江西赣南地区进行植物资源考察时 ,发现大余县
及其周边地区境内有虎舌红的分布 ,并发现其较高
观赏价值。1988 年 ,庐山植物园“观叶植物引种培
育”课题得到省科委批准 ,课题组成员当年即可开始
—65—
第 24 卷第 1期
2005 年 2月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24 No.1Feb.2005
从大余县境内首次引种虎舌红进行迁地保护研究。
接着于1990年 ,1999年及 2000年先后 5次从大余县
引种的虎舌红 ,总数达1 000株 ,大部分进行盆栽 ,保存
在繁殖温室及展览温室 ,室内阳台也有部分数量。
2 繁殖技术
2.1 种子繁殖 于早春采摘充分成熟的虎舌红种
子 ,无需作特殊处理 ,采用苗床或播种盆进行播种 ,
播种基质采用 V(腐叶土)∶V(河沙)=5∶2 ,拌匀 ,效
果较好 。约 90 d 时间 ,种子发芽 ,未经处理的种子
发芽率仅约为 50%左右 ,且极不整齐 ,经去除种皮
或去种皮后清水浸泡 48 h ,种子的发芽率可大大提
高到 90%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 95%以上 ,且发芽整
齐 ,易于管理 ,由此可见 ,虎舌红种皮可能含有某种
发芽抑制物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种子发芽 ,是天然更
新幼苗的最大障碍。温度也是对发芽的影响因素 。
5月份播种 ,发芽时间可提前 5天左右的时间 。
2.2 扦插繁殖 虎舌红的种子繁殖 ,时间相对较
长 ,且幼苗初期生长缓慢 ,容易产生变异 ,观赏价值
较母本有降低 ,为此 ,我们对虎舌红的扦插繁殖进行
了探讨 ,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春季的 4月份 ,利用
给虎舌红换盆或移栽的时候 ,剪取虎舌红的地下根 ,
选择粗壮且不影响母本成活的地下根 ,然后对剪取
的地下根进行适当处理 ,剪成 3 cm 左右的小段备
用。经初步研究 ,扦插基质以 V(腐叶土)∶V(河沙)=
1∶1的比例混合土较为理想 ,扦插基质需经消毒后使
用。插穗垂直插入插种盆 ,插穗上覆盖基质0.5 cm ,
插穗密度控制在4 cm2/株。80 ~ 85 d ,插穗发芽 ,但不
整齐 ,且发芽率仅为 40%左右。插穗发芽较粗壮 ,生
长也较快 ,观赏效果较好 ,至第 2年就可开花结果 ,第
3年可长到 12 cm ,叶片可达 10片 ,且枝粗叶厚 ,绒毛
紫红 ,是商品苗出售的较好时期。
扦插繁殖不便于进行大规模生产 ,除了受种源
限制外 ,还会造成母本苗的较大伤害 ,影响商品苗的
统一规格 ,造成插穗的较大浪费。
2.3 组培繁殖 根据虎舌红本身的植物种类和植
株特征 ,选取虎舌红幼嫩茎段或叶片等作为外植体
进行诱导培养。结果 ,灭菌措施很难掌握。为此 ,改
用灭菌的种子 ,放入培养基中使其萌发 ,长成无菌实
生小苗 ,取其茎段进行微型扦插繁殖。
由无菌种子得到无菌小苗 ,取其茎段接入诱导
培养基中 。诱导顶芽和侧芽的发育 ,形成新的无菌
小苗 ,再将新形成的茎段切割下来 ,使之再萌生出新
的枝条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复这种芽 —苗的再
生过程 ,以生产出许多再生植株来。将上述培养获
得的芽(即中间繁殖体)接入增殖培养基中 ,进一步
培养增殖 ,使之越来越多 ,发挥快速繁殖的优势 。
将已生根成完好植株的健壮小苗进行炼苗 ,可
将装有小苗的试管放置在移栽环境中 3 ~ 10 d ,在移
栽前1天打开瓶塞 ,第 2 天再移苗 。一般移栽时应
用清水将小苗根附着的琼脂洗去 ,对移栽的小苗进
行适当的苗期管理 ,即可获得成功的组培苗。
3 栽培管理
栽培虎舌红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和创造适合其
生长的环境条件 。土壤肥沃 、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壤
土或沙质壤土和地下水位较低而略有倾斜的向阳 、
背风地区栽植虎舌红最为理想。对光照的要求是喜
半荫环境 ,但不宜在侧方遮荫而以部分庇荫为佳。
幼年更喜荫蔽的环境 ,但成年期对光照的要求提高 ,
如过分庇荫会防碍生长及开花。空气中相对湿度为
60%~ 80%为适宜 。对土壤的酸碱性反应较为敏
感 ,以 pH值 5 ~ 5.5最为适宜 ,在 pH 值3 ~ 6的范围
内均可正常生长 ,但在碱性土壤中则会死亡 。行株
距一般 20 ~ 30 cm ,定植前应先整地和施肥 ,并进行
土壤消毒。栽植深度以根茎部平于或略低于地面为
准 。栽后应及时浇水。盆栽则以 V(腐叶土)∶V(珍
珠岩)=5∶2的混合土较为理想 ,在花盆内的底部孔
口上可选叠 2 ~ 3片凸形碎盆片 ,以免碎土漏出 ,然
后填入黄豆大小的小泥块及基肥至盆内约 1/5处 ,
放入植株并使小泥块的原来土面低于盆口 3/5 ,墩
果后再填入细土至盆口下方 ,基肥可使用菜子饼 ,注
意勿使基肥直接与根系接触。注意盆内保持湿润 ,
冬春季要多晒太阳 ,夏秋季则要注意庇荫 ,避免阳光
直射 。经常保持土壤疏松 、不生杂草。因本种喜排
水良好 ,故平时不干不浇水 ,但在 6 ~ 8月开花期间
需浇足水 ,并施饼肥泡制的肥水 ,一般说春夏生长季
要勤施肥 ,不少于 1周 1次 ,而秋冬季则要少施肥或
不施肥 ,以免降低虎舌红的观赏效果 。平时注意用
喷雾器多喷叶片 ,这既可以保持叶片的湿润 ,又可以
—66—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24 卷
保持叶片干净 ,增强观叶效果 。
危害虎舌红的病虫害主要是根腐病和茎枯病 ,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可使虎舌红成片死亡 ,造成不可
挽回的损失。
根腐病主要侵染根部及根茎部 ,引起根部腐烂 。
该病的传播主要靠带菌土壤 、肥料 、工具及浇水等 ,
从伤口侵入寄主。除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外 ,病害
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 ,土壤局部积水 ,施用未腐
熟的肥料 ,地下害虫发生等 ,均是该病发生的原因 。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喷施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兑水 600倍 ,或50%代森铵乳剂兑水800倍 ,每隔10
d左右 1次 ,连喷 2 ~ 3次 。连年严重发病的应再次
进行土壤消毒。
茎枯病的防治方法:加强温室的通风透光 ,植株
不宜种植过密 。合理施用氮肥 ,适当增施钾 、磷肥 ,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
4 适应性分析
虎舌红的自然分布区比较狭小 ,一般在北纬 20°
~ 25°的区域有分布 ,在四川省的分布也不会越过北
纬30°且是零散分布 ,资源非常贫乏 。本区域年平均
气温约为 15 ~ 20 ℃,降雨量多集中在夏季 ,故而本
区域间的引种应予优先考虑。
表 1 虎舌红原产地与引种地气候要素比较
分布地 经纬度
海拔
/m
年均
温/ ℃
一月均
温/ ℃
七月均
温/ ℃
极低
温/ ℃
极高
温/ ℃
年降
水/mm
湿度
/ %
江西庐山 115°5′
29°35′ 1060 12.3 -0.4 22.3 -16.8 32 1944 80
江西大余 114°4′
26°32′ 700 18.8 7.9 28.3 -8 41.2 1568 75
贵州荔波 114°4′
26°32′ 1061 19.9 10.1 28 -5.2 40.5 1450 79
广西苍梧 21.2 12.5 28 2.1 41.5 1560 77
云南文山 1200 17.5 1239
表 2 虎舌红原产地与引种地生长量比较(2001年 ,3年生苗)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生长
量/ cm
江西庐山 0 0 0.1 1.8 0.9 0.5 0.4 0.3 0.2 0.1 0.08 0
江西大余 0 0.09 0.5 2.2 1.2 0.5 0.1 0.1 0.1 0.3 0.1
与原产地比较 ,引种地的纬度更偏北一些 ,且温
度偏低将近 10 ℃,降雨量也明显增多 ,这对于虎舌
红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经适当处理 ,
如冬季尽量放在室内 ,或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 ,加强
病虫害管理 ,虎舌红在引种地的生长还是不错的 ,且
由于引种地夏季最高温不超过 32 ℃,因而高温对虎
舌红生长的抑制作用近于零 ,使的虎舌红在引种地
的生长时间更长一些。原产地虎舌红的生长至少要
受到两次抑制 ,一是冬季低温时期 ,另一时期则为夏
季高温 。当然 ,就年生长量而言 ,引种地要小于原产
地 ,即原产地从种子到商品苗(指开花结果)要 2 a ,
而引种地则需要 3 a 。
据笔者对原产地虎舌红的种类进行研究 ,至少
有一个变型 ,它的叶片是绿色的 ,且叶两面披绿毛 ,
种子也是绿色的 ,其观赏性远比原种要低.其实在云
南 、贵州 、广西及四川等地分布的虎舌红种类大部分
为其变型 ,而与大余县毗邻的崇义县分布的也大多
为其变型。江西大余县及其与湖南交界的山区零星
分布着观赏价值较高的虎舌红 。经过人工培育后 ,
尤其是引种地特殊的有别于原产地的气候环境 ,反
倒使虎舌红的观赏价值更高 ,它的叶片更肥厚 ,紫红
色茸毛更密 、更鲜 ,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
目前 ,虎舌红的快繁技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市
场上批量销售虎舌红多以野生资源和种子繁殖为
主 ,这一方面受到资源分布的限制 ,另一方面种子繁
殖的周期过长 ,且观赏性较之无性繁殖及野生种类
稍有不足 。因而 ,工厂化生产价廉质优的虎舌红幼
苗是目前捆扰虎舌红商品化生产的桎梏。
虎舌红是一种荫生植物 ,原生于山谷林下溪边
荫湿处 。与同属朱砂根 、红凉伞一样怕高温高湿 ,喜
欢荫凉 ,怕阳光直射 ,喜湿润干旱怕水涝。喜肥沃疏
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要栽培好虎舌红必须给
它创造一个适宜它生长发育的生活环境 ,这在一定
程度上也阻碍了虎舌红的普及。庐山植物园的迁地
保育技术的研究 ,为虎舌红的北移提供了可能 ,在受
威胁植物的保护方面意义重大 ,另外 ,为虎舌红走向
市场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
参考文献:
[ 1]  陈 介.中国植物志(58)———紫金牛科[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79.84-86.
—67—
第 1 期                 詹选怀等:虎舌红迁地保护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