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井冈寒竹属(竹亚科)植物的馆藏标本及分布格局



全 文 :书收稿日期:2015-07-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60043)
作者简介:李玮剑(1991 -) ,男,硕士,主要从事植物分类与资源研究。通信作者:杨光耀,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禾本科竹亚科植物分类学
研究。E-mail:yanggy2004@ 126. com
井冈寒竹属(竹亚科)植物的馆藏标本及分布格局
李玮剑,张文根,唐 明,季春峰,杨光耀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竹子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5)
摘 要 为深入了解我国竹亚科特有属 -井冈寒竹属(GelidocalamusWen)植物的标本馆藏量和物种分
布格局,作者查阅了国内、外数据库中该属分类群名称及标本采集信息,重点查阅了国内 18 家标本馆的
标本,并对野外自然分布居群进行了实地考察,摸清了该属植物目前的标本馆藏情况,分析了该属植物
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该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亚热带低海拔山地,南岭地区是该属植物的
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2)井冈寒竹属属下不同分类群的标本采集严重失衡,个别分类群的标本采集量
严重不足;(3)馆藏标本存在较多问题,如采集信息不全,部分标本鉴定明显有误等; (4)该属植物部分
种是否成立存在疑问,还有部分种的名实有待商榷。最后,结合文献考证、标本研究和野外考察,绘制了
该属植物的分布图,并对井冈寒竹属存在的分类学和系统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竹亚科;井冈寒竹属;标本;馆藏量;分布格局
The Specimen Collection Situation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Gelidocalamus Wen
LI Wei-jian,ZHANG Wen-gen,TANG Ming,JI Chun-feng,YANG Guang-yao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Bamboo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Nanchang 330045,Jiangxi,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specimen collection status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Gelidocalamus Wen (Bambusoideae) ,the species names and specime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of this genus were examined from the database at home and abroad,especially
specimens in 18 domestic herbaria,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populations in the wild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botanical expe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s of this genus
mainly distribute in the subtropical low altitude mountains,and the Nanling Mountain is the
diversity center. Specimen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species is unbalanced and that of a few species
is seriously short. Information of many collected specimens is incomplete,and a few specimens
are wrongly identified. There still exist some taxonomic problems in this genus,such as the
description of old species as new and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some species.
Then,after a critical survey of all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herbarium specimen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a distribution map of GelidocalamusWen was plotted,and the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of this genus wa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Key words Bambusoideae;Gelidocalamus Wen;Specimen;Collection quantity;Distribution
pattern
第35卷 第1期
2 0 1 6 年 2 月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JOURNAL OF BAMBOO RESEARCH
Vol. 35,No. 1
Feb.,2 0 1 6
井冈寒竹属(Gelidocalamus Wen)是竹亚科中一个小型的、比较进化的年轻属,该属建立于 1982 年,包含
约 9 ~ 17 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亚热带低海拔地区[1 - 2]。本属植物灌木或亚灌木状,具多分枝、每枝
常仅 1 叶以及秋冬发笋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的属[3 - 4]。然而,该属内一些种系的归属尚
存争议,需要进行标本的考证和分类修订。自井冈寒竹属建立以来,迄今发表到该属名下的双名达 17 个。
《中国植物志(竹亚科)》(1996)和 Flora of China(Poaceae) (2006)只收录了其中 9 个种,归并了一些分类群,
一些分类群存疑或置弃[2,4 - 7]。《中国竹类图志》(2008)收录其中 13 个种,未作详细说明[8]。
植物标本是物种存在的重要凭证,在保障命名体系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 - 10]。科或属内所有标
本的清查和整理,是对某科或属植物分类修订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了解该类群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有效
途径[9,11]。因此,对井冈寒竹属所有馆藏标本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及实地考证是当前该属分类修订中最基础
和优先需要进行的工作。此外,井冈寒竹属绝大多数植物是森林中一个相对稳定的层片成分,对涵养水源和
维持生态平衡具有极大的作用[12]。而且,该属多数植物竹笋鲜嫩,竹株枝叶潇洒,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观赏
价值[2,8,13 - 14]。通过对馆藏标本的调查和分布信息的整理,有利于我们进行实地考证,掌握该属植物的分布
格局,促进该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为此,我们查阅了该属各分类群的原始文献和国内外数据库标本采集信息,重点查阅了国内 18 家标本
馆的标本,并对野外自然分布居群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该属植物目前的馆藏标本情况,分析了该属植物的
分布格局,并绘制了该属植物的物种分布图,以期为该属的全面修订、物种分化及形成机制研究和资源保护
与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自 2012 年至 2014 年,在整理井冈寒竹属分类历史(附表 1)的基础上,赴国内 18 家标本馆(标本馆及其
代码见附表 2)查阅井冈寒竹属植物的馆藏标本。补充查询了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http:/ /www. cvh.
org. cn /)、NSⅡ标本管理系统(www. cfh. ac. cn /NSⅡ /VirtualMuseum. html)、教学标本资源共享平台(http:/ /
mnh. scu. edu. cn /)和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资源共享平台(http:/ /www. papc. cn /)以及国际权威生物多样性
信息网站 GBIF(http:/ /www. data. gbif. org /)和 The Plant List(http:/ /www. theplantlist. org /)中该属植物名称
及标本采集信息。为确保所采集的信息准确可靠,并于 2014 年 6 至 12 月赴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浙
江、福建等井冈寒竹属植物分布区,开展了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最后,结合标本查阅和野外考察,采用
ArcMap10. 2 软件制作该属植物在我国各省(区)的物种分布示意图,以及该属植物的分布现状图。
表 1 井冈寒竹属植物的模式标本
Tab. 1 Model specimens of Gelidocalamus Wen.
物种 Species 模式标本 Model specimen* 文献 Reference
Gelidocalamusstellatus Wen 刘品辉、王海连等 81189 号(ZJFI) 温太辉,1982[1]
G. tessellatus Wen et C. C. Chang 张吉全、刘凡弟 78 - 24 号(ZJFI) 温太辉,1982[1]
G. fangianus (A. Camus)P. C. Keng et Wen 李乾 603140(IBSC) 耿伯介,1983[15]
G. rutilans Wen 占荣实 J80608 号(ZJFI) 温太辉,1983[16]
G. kunishii (Hayata)P. C. Keng et Wen 许建昌 3157(TAI) 耿伯介,1983[15]
G. solidus C. D. Chu et C. S. Chao 朱政德、王正 7913(NF) 赵奇僧等,1984[3]
G. latifolius Q. H. Dai et T. Chen 戴启惠、陈彤 8322(GXFI) 戴启惠,1985[17]
G. longiinternodus Wen et S. C. Chen 陈士强 CX84517 号(ZJFI) 温太辉,1986[18]
G. multifolius B. M. Yang 杨保民 06500(HNNU) 杨保民,1986[19]
G. annulatus Wen 周文伟 Cs82525(ZJFI) 温太辉,1988[20]
G. velutinus W. T. Lin 谭树辉 42078(IBSC) 林万涛,1988[21]
G. monophyllus(Yi et B. M. Yang)B. M. Yang 杨保民 06325(SCAU) 杨保民,1989[22]
G. auritus B. M. Yang 杨保民 06325(HNNU) 杨保民,1990[23]
G. subsolidus W. T. Lin et Z. J. Feng 冯志坚 36529(IBSC) 林万涛,1990[24]
G. dongdingensis C. F. Huang et C. D. Dai 黄克福、戴宗垒 21 号(FAFU) 黄克福,1991
G. albopubescens W. T. Lin et Z. J. Feng 冯志坚 37002(IBSC) 林万涛等,1992[25]
G. wugongshanensis G. Y. Yang et Z. Y. Li 刘斌、李晓卫 92030(JXAU) 杨光耀,1993
* 仅 G. fangianus的李乾 603140(IBSC)和 G. kunishii的许建昌 3157(TAI)为非模式标本。
2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第 35 卷
表 2 我国井冈寒竹属植物标本主要收藏馆及数量*
Tab. 2 Specimens of GelidocalamusWen in major herbaria of China
标本馆及其代码 Herbariaum and its code 标本数量(种类)Number of specimens(species)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树木标本馆(CAUT) 17(4)
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标本室(CCNU) 15(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FAFU) 1(1)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HEAC) 1(1)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标本室(HNNU) 32(5)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JXAU) 8(2)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标本室(LZU) 1(1)
南京大学生物系标本馆(N) 43(4)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树木标本馆(NF) 22(3)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标本室(SAUT) 1(1)
国立台湾大学植物学系标本馆(TAI) 8(1)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室(IBK) 2(2)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13(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10(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 9(4)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GXFI) 10(3)
贵州林业科学研究院(GZAF) 2(1)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植物标本馆(ZJFI) 9(6)
合计 204(17)
* 注:标本馆排列按照大学、研究所和代码字母顺序,数据截止时间为 2015 年 6 月,标本馆代码参照原始文献和标本管理系统 NSⅡ(www.
cfh. ac. cn /NSⅡ /VirtualMuseum. html)。
2 结 果
2. 1 馆藏标本和数量
基于对原始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了该属植物标本的主要馆藏地(附表 2)。通过对这些馆藏地的调
查、标本整理和信息归纳以及数字标本馆或数据库的查询,共计获得 209 份该属植物的标本(包含模式标
本) ,其中 204 份鉴定到种。馆藏标本数量较多的是南京大学(43 份)和湖南师范大学(32 份) ,其次是南京
林业大学(22 份)和华南农业大学(17 份) ,然后是华中师范大学(15 份)、华南植物园(13 份)、广西林业科
学研究所(10 份)和昆明植物所(10 份),其它均不足 10 份。而植物种类最多是华南植物园(9 种) ,其次是
浙江林科院(6 种)和湖南师范学大学(5 种) ,其它均较少(图 1)。
图 1 井冈寒竹属植物的标本馆藏量和馆藏分布
标本馆及其代码参照原始文献和 NSⅡ标本管理系统(www. cfh. ac. cn /NSⅡ /VirtualMuseum. html) ,详情见表 2。
Fig. 1 Specimen collection of Gelidocalamu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herbaria of China
Based on original literatures and NSⅡ Virtual Museum (www. cfh. ac. cn /NSⅡ /Virtual Museum. html),codes of herbaria
are listed in Tab. 2
3第 35 卷第 1 期 李玮剑等:井冈寒竹属(竹亚科)植物的馆藏标本及分布格局
图 2 我国井冈寒竹属植物的各省分布示意图
括弧外数字代表各省(区)该属分类群数量,
括弧中为该省特有种数量。
Fig. 2 Number of Gelidocalamus pla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each province of China
The figure outside the brackets represents species number and
that in brackets denotes the number of endemic species.
井冈寒竹属不同分类群馆藏标本数量差异很大。
馆藏量最多的是抽筒竹 Gelidocalamus tessellatus(79
份),主要收藏于南京大学(22 份)、南京林业大学(18
份)和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15 份)。其次是井冈寒竹
G. stellatus(47 份) ,主要收藏于湖南师范大学标本馆
(20 份)。而其它分类群,除实心短枝竹 G. solidus(20
份)外,标本均较少,不超过 10 份,甚至仅 1 - 2 份,如
亮秆竹 G. annulatus(2 份)、冷箭竹 G. fangianus(2
份)、箭把竹 G. longiinternodus(1 份)和冬顶寒竹 G.
dongdingensis(1 份)等。其中,冬顶寒竹虽记载其模式
标本藏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馆,然而,迄今
多次查寻尚无下落,可能由于学校搬迁而损毁。由此
可见,井冈寒竹属植物标本非常不丰富,个别分类群的
标本稀少。
2. 2 地理分布格局
基于分类群的原始文献和馆藏标本上的采集信
息,我们绘制了井冈寒竹属植物在我国各省的分布图
(图 2)。为确保所采集信息的准确可靠,还赴江西、广
东、广西、湖南、贵州、浙江、福建等地,对本属绝大多数
植物的分布信息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并对该
属各分类群分布现状进行了概述(图 3)。通过近半个世纪该属植物采集历史的整理和分析,可见该属绝大
多数植物(除井冈寒竹和抽筒竹外)分布较为狭窄,孤点状分布,甚至仅见于模式产地或少数地区。
图 3 井冈寒竹属植物的分布现状
Fig. 3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Gelidocalamus
从各分类群的分布情况来看,井冈寒竹和抽筒竹分布较广。井冈寒竹主要分布于江西与湖南交界的罗
霄山脉和南岭,而抽筒竹主要分布于贵州的东南地区和广西的西北山区(图 3)。其它分类群分布较窄,甚至
仅见于模式产地。例如,红壳寒竹分布于江西、浙江与福建三省交界区域,箭把竹见于湖南西部,而掌竿竹
4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第 35 卷
G. latifolius、亮秆竹、台湾矢竹 G. kunishii 可能仅分布于模式产地。不少分类群在地理分布上重叠较为严
重,生境也比较相似。例如,在湖南省永州市九嶷山和郴州市莽山地区集中分布着小蒙竹 G. monophyllus、蒙
竹 G. auritus、多叶井冈寒竹 G. multifolius和井冈寒竹等分类群,而在广西省融水县九万大山地区分布着抽
筒竹、掌竿竹和实心短枝竹 G. solidus等分类群(图 3)。绞剪竹 G. albopubescens、绒耳寒竹 G. velutinus与近
实心井冈竹 G. subsolidus均分布于广东省西部和广西东部山地。
此外,少数分类群在纬度、海拔和生境等方面与同属其它分类群明显不同。例如,四川汶川卧龙(海拔
2 520 m)和天全县二郎山顶(海拔 2 980 m)的冷箭竹 G. fangianus和福建漳平冬顶山(海拔 1 550 m)的冬顶
寒竹 G. dongdingensis均分布于较高海拔地区,而该属其它分类群主要分布于海拔 1 200 m以下阔叶林下、沟
涧等区域。从经、纬度来看,除红壳寒竹、台湾矢竹、冬顶寒竹、亮秆竹和冷箭竹外,其它分类群主要集中分布
于我国南岭地区,北沿罗霄山脉延伸,南至大雾岭,东至武夷山南段,西至黔、滇、桂交界地区(图 3)。总体来
看,井冈寒竹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第ⅣA区,即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南岭地区是该属植物
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
2. 3 分类群和标本考证
结合地理分布规律,我们对各分类群的模式标本进行了查阅、比较和分析(附表 1)。初步发现,实心短
枝竹和绞剪竹在表型和生境方面与近实心井冈竹非常相近,除了前二者竿为实心,后者竿壁厚,近实心外。
查阅更多标本和野外居群调查后发现,所谓“实心”也并非完全没有腔,只是竿壁非常厚而已(图 4)。而且,
竿是否实心与竹竿部位有关,一般基部数节竿壁较厚,近实心,而越往上竹腔越小,至离地大约 5、6 节后全实
心。此外,竿壁厚度在不同居群中存在变异,在广西金秀县老山林场,在同一山坡不同海拔 3 个居群,我们发
现山下部的居群竹竿往往近实心,乃至实心,而山上部的居群竿壁较薄,也发现在同一植株中不同部位存在
由近实心到实心的变化。
研究还发现武功山短枝竹、小蒙竹和蒙竹从表型、生境和地理分布上均与井冈寒竹相近;多叶井冈寒竹
除具有一枝多叶的特征外,其它表型、生境和地理分布上也与井冈寒竹相似,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在其模式产
地采到与模式标本相近的标本。从整个井冈寒竹属来看,井冈寒竹、掌竿竹、亮秆竹和抽筒竹每节分枝较多,
且比较整齐,而红壳寒竹、近实心井冈竹、箭把竹、冬顶寒竹和台湾矢竹分枝较少。总之,目前该属植物的本
底资料、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清楚,不少分类群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讨 论
对各科、属植物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修订是后植物志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标本馆藏量和质量是衡
量某科、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系统性进行分类学修订的基础和前提[9 - 11]。诸多因素,如
新种发表者与标本采集者不一,新种发表时发表者对整个科属的标本和野外实情缺乏了解,馆藏标本有限,
且分散于不同标本馆等,使得目前我国植物志各类群的全面修订存在较大的困难。其中,竹亚科无疑是各种
困难的最大集合者之一。虽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很少开花、花期长且难预测,
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目前依据营养体性状建立起来的分类群尚存在各种矛盾和争议,经常在各属、种层
面出现较大的调整或归并[26 - 29]。
井冈寒竹属成立于 1982 年,除分布于台湾的台湾矢竹外,所有已采集的标本和发表时的模式标本均收
藏于大陆研究所和大学。该属不仅年轻,而且成员较少,但问题突出[7]。迄今发表在该属名下的双名达 17
个,中国植物志仅承认 9 种[2,4]。为此,首先对该属植物的馆藏标本以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该
属各分类群的原始文献、国内 18 家标本馆的标本以及国内、外数据库中该属植物的标本信息,我们发现该属
属下不同分类群的标本采集严重失衡,个别分类群的标本馆藏量非常有限。在这 18 家标本馆中,馆藏标本
数量最多是南京大学,但包含的种类却较少,仅 4 种。而馆藏种类最多的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但也
不全,仅 9 种。从各分类群整个标本数量来看,也是表现出严重的不足。抽筒竹和井冈寒竹标本数量最多,
分别占到总标本的 38. 73%和 23. 04%,而其它分类群标本均较少。尤其是箭把竹和冬顶寒竹,仅 1 份,前者
5第 35 卷第 1 期 李玮剑等:井冈寒竹属(竹亚科)植物的馆藏标本及分布格局
图 4 井冈寒竹属植物的代表标本
A ~ D分别是井冈寒竹、抽筒竹、箭把竹、亮秆竹;E ~ H分别是红壳寒竹、实心短枝竹、多叶井冈寒竹、小蒙竹;
I~ L分别是掌竿竹、近实心井冈竹、绞剪竹、绒耳寒竹;M ~ P分别是武功山短枝竹、冷箭竹、台湾矢竹、冬顶寒竹。比例尺为 5 cm。
Fig. 4 Typical specimen of Gelidocalamus
A ~ D:G. stellatus,G. tessellatus,G. longiinternodus,G. annulatus;E ~ H:G. rutilans,G. solidus,G. multifolius,G.
monophyllus;I ~ L:G. latifolius,G. subsolidus,G. albopubescens,G. velutinus;M ~ P:G. wugongshanensis,G. fangianus,G.
kunishii,G. dongdingensis. Scale bars = 5 cm.
6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第 35 卷
保存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而后者记载存于福建林学院,可能由于搬迁原因,迄今查无下落。
标本质量也参差不齐。首先,标本信息不完整。多数标本只有枝、叶和中部或上部竿,缺乏基部竿、箨、
地下茎。例如,存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馆的实心短枝竹(朱政德、王正 7913 号标本),一份竿为实心,样
本取自于植株中上部,而另一份竿为近实心,竿壁厚,竹腔细小(图 4F) ,标本取自于植株中下部位,与近实心
井冈竹的竹竿近似。其次,地理信息过时或失实。由于绝大多数标本采上世纪 80 年代前后,30 多年来,我
国一些乡镇村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导致大量标本的地理信息与现状不符合。加上对不同地区方言的误解,标
本中还存在不少信息失实的现象。比如箭把竹,原始文献记载为“湖南靖南县拗上乡大开大队,李先冲、陈
世强 CX84517 号”(模式标本存浙江省林科所竹类标本室),而其模式标本上记载为“陈世强于 1984 年 5 月
6 日采自湖南靖南县拗上乡大开大队李先冲村去 8 里山谷”(图 4C)。经多方查询和野外考证,湖南省现无
“靖南县”,只有“靖州县”,位于怀化市。进一步查询和走访,靖州县确实有一个叫“坳上镇李显冲村”的,而
非“拗上镇李先冲村”。并且,我们在那离村约 8 里山谷也确实见到了与模式标本一致的植物,当地俗名为
“箭把竹”(因植株竿直立,纤细,当地狩猎时常将其竿作为箭的“箭把”),而非原始文献命名的“箭耙竹”,也
非《中国竹类图志》所谓的“箭靶竹”[2,8,18]。最后,还存在保存不当、缺乏管理或经费等问题。不少标本由于
长期缺乏管理,也无更新,或遭蛀虫,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保存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亮秆竹(周文
伟 CS80525 号标本)(图 4D)和存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冷箭竹(李乾 603140 号标本) (图 4N)。
结合标本采集信息,通过对该属各分类群模式产地自然分布居群的实地考证,我们发现该属植物主要分
布于亚热带低海拔地区,主要以南岭山脉为主,在林下、沟涧阴凉潮湿地方呈片状分布。对于其中存在争议
的分类群,如冷箭竹和冬顶寒竹,其地理分布也比较异常,均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尤其是冷箭竹,其分布海拔
达 2 500 ~ 3 000 m,截然有别于该属其它分类群。而冬顶寒竹,野外考察发现,一年生植株均为单分枝,也明
显不同于该属其它分类群。其它分类群,如井冈寒竹、掌竿竹、亮秆竹和抽筒竹,每节分枝数均较多,且比较
整齐,而红壳寒竹、近实心井冈竹、箭把竹和台湾矢竹分枝数较少,一枝往往呈现由少到多再减少的变化趋
势。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红壳寒竹与巴山木竹属(饱竹子和冷箭竹)或箬竹属(箬叶竹)亲缘关系更
近,而抽筒竹与箬竹属(金平箬竹、同春箬竹、假华箬竹)亲缘关系更近[30 - 32]。而从叶下表皮气孔器微形态
来看,井冈寒竹、亮秆竹、多叶井冈寒竹、掌竿竹和抽筒竹属于一个类型,气孔裸露,气孔器表面密被蜡质层;
而绞剪竹、近实心井冈寒竹、实心短枝竹和红壳寒竹属于另一种类型,气孔器表面光滑,被乳突覆盖,呈镂空
或雕花状,近似于箬竹属的部分植物[7,28]。因而推测,井冈寒竹属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
致谢:标本信息收集得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西植物所、浙江林科院、广
西林科院、贵州林科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台湾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农
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支持和协助,感谢江西农业大学吴豪、龙春玲和昆明植物所
何俊博士在标本信息收集方面给予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温太辉. 中国竹亚科一新属与若干新种[J]. 竹子研究汇刊,1982,1(1) :20 - 45.
[2]Zhu ZD,Chris S. Gelidocalamus T. H. Wen. In:Flora of China[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6:132 - 135.
[3]赵奇僧,朱政德. 竹亚科 Gelidocalamus Wen补遗[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2(2) :73 - 77.
[4]耿伯介,王正平.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竹亚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22 - 630.
[5]季春峰,吴豪,杨光耀. 井冈寒竹属一非法名称[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20(5):527 - 528.
[6]杨光耀. 江西部分竹类植物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21(4) :581 - 585.
[7]吴豪,龙春玲,于芬,等. 井冈寒竹属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 植物科学学报,2014,32(3) :211 - 215.
[8]易同培,史军义,马丽莎,等. 中国竹类图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61 - 667.
[9]杨永. 我国植物模式标本的馆藏量[J]. 生物多样性,2012,20(4) :512 - 516.
[10]马金双.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现状与挑战[J]. 科学通报,2014,59(6) :510 - 521.
[11]魏宇昆,王琦,黄艳波. 唇形科鼠尾草属的物种多样性与分布[J]. 生物多样性,2015,23(1) :3 - 10.
[12]廖光庐. 井冈寒竹林分特征与开发前景[J]. 竹子研究汇刊,1991,10(2) :19 - 22.
(下转第 34 页)
7第 35 卷第 1 期 李玮剑等:井冈寒竹属(竹亚科)植物的馆藏标本及分布格局
除了产量差别较大外,其他的趋势比如产笋时间、时长和趋势,无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处理 b是此
次试验中增产效果最好的处理。
5 结论与讨论
(1)林地覆盖能有效的促进雷竹早出笋,一般覆盖后 3 ~ 6 d即可出笋,能将雷竹出笋期提前 4 个月甚至
更早。
(2)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适宜的碳氮比是 25∶ 1,而干稻草的碳氮比是 67∶ 1。在覆盖物中掺入含氮物就能
调节碳氮比,例如本研究添加的鸡粪、菜饼等,不仅能提高地温、促进早产,还能有效给土壤补充有机质,满足
大量出笋所需的养分,促进高产。
(3)雷竹出笋需要适宜温度,不同的覆盖物,其保温、增温的效果有一定的时间范围,随时间的延长,其
保温的效果下降,竹笋的产量也会随之下降。
(4)与单一添加材料试验相比,复合配方材料试验时间稍晚,其出笋的规律有所不同,单一覆盖材料有
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出笋高峰,但是复合材料试验,只出现了一次出笋高峰,而维持的时间较长。
(5)在覆盖过程中,处理 b是对增产表现最好的材料配方,其次为 a、c,为此,我们推荐将 b 配方作为弋
阳黄红壤区雷竹林地覆盖添加材料。
参 考 文 献
[1]佘远国,江雄波,肖创伟,等.雷竹覆盖栽培技术[J].经济林研究,2013(4) :198 - 202.
[2]何均潮.雷竹覆盖八大技术问题[J].浙江林业,1998(2) :22.
[3]黄超钢,汪爱君,陈军,等.雷竹覆盖技术的应用[J].世界竹藤通讯,2012(3) :23 - 25.
[4]王海霞,彭九生,程平,等.几种覆盖材料对雷竹林地增温效果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4) :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9 - 12.
(上接第 7 页)
[13]江灶发. 井冈寒竹在园林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07,187(10) :150 - 151.
[14]王海霞,彭九生,周玉卿. 井冈寒竹种群结构初步研究[J]. 世界竹藤通讯,2011,9(2) :13 - 18.
[15]耿伯介. 世界竹亚科各属的考订之三[J]. 竹子研究汇刊,1983,2(1) :11 - 27.
[16]温太辉. 论竹类起源[J]. 竹子研究汇刊,1983,2(1) :1 - 10.
[17]戴启惠. 广西井岗寒竹属一新种[J]. 竹子研究汇刊,1985,4(1) :53 - 55.
[18]温太辉. 中国竹亚科的几个分类问题[J]. 竹子研究汇刊,1986,5(2) :10 - 27.
[19]杨保民. 湘产竹类三新种[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6,9(3) :89 - 94.
[20]温太辉. 竹类四新种及若干新组合[J]. 竹子研究汇刊,1988,7(1) :23 - 31.
[21]林万涛. 广东竹亚科新分类群[J]. 植物分类学报,1988,26(3) :224 - 234.
[22]杨保民. 湖南竹子新分类群[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12(4) :333 - 342.
[23]杨保民. 湖南 14 个新竹种[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3(4) :1 - 12.
[24]林万涛. 中国竹类植物新资料[J]. 广西植物,1990,10(1) :15 - 20.
[25]林万涛. 广东竹类新植物[J]. 植物分类学报,1992,30(6) :557 - 562.
[26]朱石麟,马乃训,傅懋毅. 中国竹类植物图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214 - 215.
[27]王正平. 中国竹亚科分类系统之我见[J]. 竹子研究汇刊,1997,16(4) :33 - 36.
[28]赖广辉,试论竹子分类和种系鉴定中的若干方法问题[J]. 竹子研究汇刊,2013,32(3) :9 - 13.
[29] Zhang YX,Zeng CX,Li DZ.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 leaf epidermis in Arundinarieae (Poaceae:Bambusoideae)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selected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J]. London: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14,176(1) :46 - 65.
[30]Zeng CX,Zhang YX,Li DZ,et al. Large multi - locus plastid phylogeny of the tribe Arundinarieae (Poaceae:Bambusoideae)reveals ten major
lineages and low rate of molecular divergence[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0,56(2) :821 - 839.
[31]Yang HM,Zhang YX,Li DZ,et al. The monophyly of Chimonocalamus and conflicting gene trees in Arundinarieae (Poaceae:Bambusoideae)
inferred from four plastid and two nuclear markers[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3,68(2) :340 - 356.
[32]Zhang YX,Zeng CX,Li DZ. Complex evolution in Arundinarieae (Poaceae:Bambusoideae) :Incongruence between plastid and nuclear GBSSI gene
phylogenies[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2,63(3) ,777 - 97.
43 竹 子 研 究 汇 刊 第 3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