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南川金佛山方竹低改复壮技术试验研究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全 文 :第 32 卷 第 3 期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Vo1. 32, No. 3
2011 年 6 月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 2011
收稿日期:2011-02-28
基金项目:重庆市林业科技攻关项目“退化小径竹复壮技术试验研究”。
作者简介:李彬(1978-) ,男,四川威远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态学的研究。
南川金佛山方竹低改复壮技术试验研究
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李 彬1,唐正中2,李秀珍1,何邦亮1,周小舟1
(1.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庆市市级
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6 ,2.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林场,重庆 408400)
摘 要:通过对南川金佛山方竹开展施肥、林地覆盖及调整立竹等试验的初步研究,总结出各项技术措施对方竹笋
产量的影响,为科学实施方竹低改复壮技术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5508(2011)03 - 0074 - 03
金佛山方竹(Chimonobabusa utilis (Keng)Keng
f.)为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植物,在重庆主要分布于
南川金佛山海拔 1 200 m ~ 2 100 m的山坡,总面积
13 000 hm2,约 10 亿株。据检测,方竹笋中蛋白质
含量 12%,脂肪 0. 4%,粗纤维 8%,还含有丰富的
氨基酸、钙、铁、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B1、
B2、C等,食用后有助于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对防治肠胃及心血管疾病有特殊疗效。
多年来,金佛山方竹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一直处于粗放经营和低产阶段,平均产量不到 50 kg
·0. 0667 hm -2。虽然近年来,通过改进生产培育技
术和加强抚育管理,其平均产量有所提高,但仍有大
量的方竹林产量低下,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对
方竹进行施肥、覆盖等低改措施多有报道,但都只是
单独考虑其中一种措施对方竹笋产量的影响,综合
几种低改措施对方竹笋产量的影响研究未见报道。
为此,课题组从 2008 年至 2010 年,在南川金佛山林
场开展了方竹综合低改复壮技术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南川区金佛山林场,东经 107°12
07″、北纬 29°0035″,海拔 1 600 m ~1 720 m,属亚热
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1. 5℃,年降雨量 1 280
mm。土壤为山地黄壤,微酸性,竹林平均胸径 1. 9
cm ~ 2. 5 cm,立竹度在 1 650 ~ 2 000株·0. 0667
hm -2。选择立地条件基本相同、有乔木保护层、郁
闭度大约在 0. 5 的样地作为试验地。
1. 2 试验设计
通过查阅文献和综合当地调查情况,本试验采
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施肥(F1)、林地覆盖(F2)、调整
立竹(F3)、施肥 +林地覆盖(F4)、施肥 +调整立竹
(F5)、林地覆盖 +调整立竹(F6)、施肥 +林地覆盖
+调整立竹(F7)7 个处理,不处理为对照(CK) ,并
进行 3 次重复,每小区试验面积为 10 m × 10 m,小
区之间间隔 7 m作为保护行。
1. 3 试验方法
1. 3. 1 处理方法
施肥采用农家肥和氮磷钾复合肥作为供试肥
料,施用量为每年采笋后施农家肥 300 kg·0. 0667
hm -2,同时于次年 3 月份撒施复合肥 60 kg·0. 0667
hm -2,2008 年至 2010 年每年各施 1 次。林地覆盖
于出笋前 5 - 6 月,采用糠壳覆盖地面 10cm 厚,只
在 2008 年处理 1 次。调整立竹为在 2007 年和 2008
年年底,分两次按 25%的采伐强度进行间伐,将立
竹调整到大约 1000 株·0. 0667 hm -2,此后不再调
整,保持此立竹度开展相关经营。
1. 3. 2 调查方法
2008 年至 2010 年发笋前,调查各试验样地方
竹母竹林的平均胸径和立竹密度;在每年 9 月初发
笋至 10 月下旬采笋结束期间,调查可采笋带壳的地
径和笋高,根据调查竹笋量的理论模型(W 净 =
2. 6466 + 0. 2999D20H
[1])计算笋产量(其中,W 净表
示净笋鲜重,单位:g;D0、H 分别指相应项的方竹笋
带壳地径和笋高,单位:cm)。试验地方竹母竹林基
本情况见表 1。
表 1 试验地方竹母竹林基本情况调查表
处理
林分特征
2008 年
平均胸径
(cm)
立竹度
(株·667 m -2)
2009 年
平均胸径
(cm)
立竹度
(株·667 m -2)
2010 年
平均胸径
(cm)
立竹度
(株·667 m -2)
F1 2. 18 1780 2. 25 1765 2. 35 1760
F2 2. 22 1800 2. 29 1760 2. 30 1750
F3 2. 40 1500 2. 78 1050 2. 98 1050
F4 2. 23 1765 2. 32 1750 2. 35 1750
F5 2. 38 1450 2. 75 1050 3. 10 1050
F6 2. 36 1520 2. 72 1075 3. 09 1075
F7 2. 37 1515 2. 80 1080 3. 13 1080
CK 2. 20 1785 2. 25 1780 2. 25 1780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处理对方竹笋采笋地径、采笋高、发笋量
和净重等指标的影响
各试验小区在不同处理下,方竹笋平均地径、平
均高、发笋量和净重等指标见表 2。
2. 1. 1 不同处理对方竹采笋地径的影响
由表 2 可以看出,2008 年至 2010 年,F3、F5、F6
和 F7 处理下的方竹采笋地径与其余各处理及对照
差异极显著,说明调整立竹对方竹采笋地径的影响
明显大于施肥和林地覆盖等措施。
表 2 不同处理对方竹笋主要指标差异显著性分析
处理
采笋平均地径(cm)
2008 2009 2010
采笋平均高(cm)
2008 2009 2010
发笋量(株)
2008 2009 2010
净重(kg)
2008 2009 2010
F1 2. 90deC 2. 95cC 3. 03cC 35. 42fD 37. 61dC 37. 92eE 344bB 212bB 336bB 30. 8cC 20. 9dC 35. 2dD
F2 2. 82efCD 2. 95cC 2. 97dD 37. 56eC 40. 86cB 36. 49fF 337bcBC 194cC 262dCD 30. 1cC 20. 6dC 25. 2eE
F3 3. 13aA 3. 29abAB 3. 44bB 39. 08cdBC 41. 13cB 43. 04cC 261eE 164eE 263dD 29. 9cC 21. 9cdBC 40. 2cC
F4 2. 92dC 2. 95cC 3. 07cC 39. 67cB 41. 05cB 39. 87dD 347aA 224aA 337bB 35. 1bB 24. 1bcBC 37. 9cC
F5 3. 07bAB 3. 37aA 3. 57aA 38. 33deC 41. 97cB 48. 48aA 328bcCD 178dD 348aA 35. 5bB 25. 4bB 64. 5aA
F6 2. 99cB 3. 21bB 3. 47bB 41. 01bA 43. 92bA 43. 84bB 318dD 175dD 271cC 35. 0bB 23. 8bcBC 42. 9bB
F7 3. 08abA 3. 34aAB 3. 60aA 42. 24aA 45. 41aA 48. 64aA 344bB 214bB 353aA 41. 4aA 32. 6aA 66. 9aA
CK 2. 85fD 2. 97cC 2. 87fF 34. 20gD 34. 12eD 35. 83gF 255eE 128fF 265cC 21. 2dD 11. 6eD 23. 4eE
(注:F1 -施肥、F2 -林地覆盖、F3 -调整立竹、F4 -施肥 +林地覆盖、F5 -施肥 +调整立竹、F6 -林地覆盖 +调整立竹、F7 -施肥 +林地覆盖 +
调整立竹、ck -不处理;净重为样方(100 m2)内所采鲜笋的重量)
2. 1. 2 不同处理对方竹采笋高的影响
由表 2 可以看出,2008 年和 2009 年 F6 和 F7
处理下的方竹采笋高度与其余各处理及对照差异极
显著,2010 年 F5 和 F7 处理下的方竹采笋高度与其
余各处理及对照差异极显著,说明调整立竹对方竹
采笋高度影响最大,林地覆盖只在前两年产生影响,
到第 3 年,其效果不如施肥。
2. 1. 3 不同处理对方竹发笋量的影响
由表 2 可知,2008 年和 2009 年 F4 处理下的方
竹发笋量与其余各处理及对照差异极显著,说明施
肥和林地覆盖对方竹发笋量的影响最大,而采取综
合措施处理的 F7 发笋量显著低于处理 F4,可能是
由于调整立竹后影响了发笋量。2010 年 F7 和 F5
处理下的方竹发笋量与其余各处理及对照差异极显
著,而 F7 和 F5 差异不显著,可能由于林地覆盖仅在
2008 年实施,随着时间增加糠壳已经腐烂分解,失
去了对林地保湿保墒的作用,大大的减弱了对发笋
量的影响。
2. 1. 4 不同处理对方竹笋净重的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2008 年各处理下的竹笋净重
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其中,F7 效果最好,其竹笋净重
比对照增加 95. 2%,各处理增产效果按大小依次排
列为:F7 > F5 > F4 > F6 > F1 > F2 > F3。
虽然 2009 年为方竹的小年,与 2008 年相比,各
573 期 李 彬,等:南川金佛山方竹低改复壮技术试验研究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处理下的竹笋净重都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各处理下
的竹笋净重与对照差异也极显著。对照降低幅度最
大,降幅为 45. 6%,F7 最小,降幅为 21. 3%。由此
可以看出,经过处理,缩小了方竹大小年的差距。
2010 年除 F2 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
理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增产效果最好的仍为 F7,其
竹笋净重比对照增加 177. 1%,增产最少的 F1,其竹
笋净重比对照增加 46. 5%。
2. 2 不同处理对方竹经济效益的影响
根据 2010 年各试验小区竹笋净重,推算出每
0. 0667 hm2 面积的竹笋净重,并按照目前的市场价
格计算相关的收入和支出,具体情况见表 3。
表 3 不同处理下方竹经济效益分析表
处理
竹笋净重
(kg·667 m -2)
竹笋单价
(元·kg - 1)
收入
(元·667 m -2) 小计
支出
施肥
(元·667m -2)
林地覆盖
(元·667m -2)
调整立竹
(元·667m -2)
采笋费
(0. 6元·kg - 1)
净收益
(元·667m -2)
净增效益
(元·667m -2)
F1 234. 5 7. 0 1641. 5 530. 7 390. 0 140. 7 1110. 8 86. 8
F2 168. 1 7. 0 1176. 7 300. 9 200. 0 100. 9 875. 8 - 148. 2
F3 265. 4 7. 0 1857. 8 279. 2 120. 0 159. 2 1578. 6 554. 6
F4 254. 3 7. 0 1780. 1 742. 6 390. 0 200. 0 152. 6 1037. 5 13. 5
F5 434. 2 7. 0 3039. 4 770. 5 390. 0 120. 0 260. 5 2268. 9 1244. 9
F6 286. 2 7. 0 2003. 4 491. 7 200. 0 120. 0 171. 7 1511. 7 487. 7
F7 443. 5 7. 0 3104. 5 976. 1 390. 0 200. 0 120. 0 266. 1 2128. 4 1104. 4
CK 160. 0 7. 0 1120. 0 96. 0 96. 0 1024. 0 0. 0
(注:人工费为 60元·工 - 1;复合肥为 2元·kg - 1,农家肥 0. 3元·kg - 1,施肥为每 667 m23 个工;林地覆盖按每 667 m2 材料费 360 元、4 个工计算,并分摊到
3 a;调整立竹按每 667 m2 3 个工计算,只算 2 a的费用,并分摊到 3 a;采笋人工费按 0. 6元·kg - 1计算)
由表 3 可知,与对照相比,除 F2 以外,扣去成
本,其余各处理下的净收益都有所提高,F5 的增幅
最大,每 0. 0667 hm2 增加收益 1 244. 9元,增幅为
121. 6%;F4 的增幅最小,每 0. 0667 hm2 增加收益
13. 5 元,增幅为 1. 3%。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从总收入来看,F7 最高,但
从净收益来看,F5 最高。由本次试验可知,从经济
效益角度来说,F5 即“施肥 +调整立竹”处理效果最
好。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单独施肥、林地覆盖和调整立竹等措
施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方竹笋净重,但各措施对
方竹的影响略有差异。施肥可以较大的提高方竹的
出笋数量,但对竹笋地径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由于
施肥增加的土壤养分物质被吸收后,更多的用在增
加竹笋的数量上。林地覆盖对当年和来年方竹笋数
量和采笋高度有显著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
的地表环境有利于养分分解和吸收,加大鞭根系统
中养分流量,促进萌芽壮芽的形成。
(2)调整立竹对方竹采笋地径的影响明显,这
可能由于采取“砍小留大、砍病留壮、砍密留稀”的
原则后,所留母竹的平均胸径也逐年增加。
(3)林地覆盖宜每 2 年实施 1 次,这由于随着
时间的增加,覆盖物已经腐烂分解,失去了对林地保
湿保墒的作用,大大的减弱了对方竹发笋的影响。
(4)方竹笋净重虽然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提高,
但其收益与投入不成正比。综合各项考虑,从经济
效益角度来讲,处理 F5 即采取“施肥 +调整立竹”
措施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张喜,张佐玉,王先华,等. 林地覆盖糠壳对金佛山方竹笋产量
的影响[J].竹子研究汇刊,1997,16(3) :50 ~ 53.
67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3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