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UV法测定山香圆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



全 文 :UV法测定山香圆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
罗宪堂 熊友香 余世平
  关键词:山香圆叶 黄酮 含量测定 芦丁对照品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68(2002)05-0048-02
  笔者运用紫外-可见分光法(UV 法)以对照品芦丁的黄酮类
含量 ,测定山香圆叶[ 1]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兹报道如下。
1 材料及仪器
1.1 材料 山香圆叶 ,经江西省药检所鉴定为沽油科植物山香圆
(Turpinia Arguta Seen)的干燥叶;芦丁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
定所;有所试剂均为 AR级。
1.2 主要仪器 UV-73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G-245 分析
天平。
2 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 , 3]  精密称取在 105℃干燥至恒重的芦丁
对照品 20mg 置50ml容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在水浴上微热溶解,置
冷 ,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上液 10ml置 100ml的容量
瓶 中 ,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即得。精密吸取上液0.0 、1.0 、
2.0、3.0、4.0、5.0、6.0、7.0ml ,分别置 25ml容量瓶中 ,加 5%亚硝酸
钠溶液 1.0ml ,摇匀,静置 6min;加 10%亚硝酸溶液 1.0ml , 摇匀,再
静置6min;加 4%氢氧化钠试液 10ml ,加蒸馏水至刻度, 摇匀,静置
15 min。依照 UV法[ 4] ,在 500nm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
标 ,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表 1 芦丁的浓度与吸收度关系表
浓度(μg/ml) 0.000 1.5960 3.1920 4.7880 6.3840 7.9800 9.5760 11.1720 12.7680
A 0.0000 0.0164 0.0341 0.0504 0.0685 0.0862 0.1040 0.1198 0.1377
  A=0.01824797C-5.40×10-4 r=0.9999
2.2 回收率测定 精密吸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样品溶液 1.00ml ,
然后精确加入芦丁对照品若干 ,依法测定吸收度, 从标准曲线上读
出供试品试液中所含总黄酮相当于芦丁的量 ,并计算回收率。
表 2 山香圆叶芦丁回收率试验
批号 样品中芦丁量μg
加入量
μg
测得量
μg
回收率
(%)
x±cv
(%) t 检验
991203 4.8166 3.1920 8.0226 100.44 100.44±1.35
4.8166 3.1920 8.0185 100.31 0.795
4.8166 4.7880 7.9907 99.44 无显著性差异
4.8166 4.7880 9.9516 103.07
4.8166 4.7880 9.5091 99.46
4.8166 4.7880 9.6834 99.45
991108 5.0845 3.1880 8.2534 99.40 99.05±1.06
5.0845 3.1880 8.2438 99.20 2.212
5.0845 3.1880 8.2884 100.50 无显著性差异
5.0845 4.7820 9.7517 97.60
5.0845 4.7820 9.7756 98.18
5.0845 4.7820 9.8474 99.60
2.3 样品的线性关系检测 精密吸取样品液0.0 、1.0 、2.0、3.0、
4.0、5.0、6.0 与 7.0ml , 分别置 25ml容量瓶中, 照标准曲线绘制方
法 ,依据前法 ,以吸收度为纵坐标, 浓度为横坐标作线性回归,结果
见表 3。计算得 r=0.9988。说明样品线性关系良好。
表 3 样品含芦丁浓度与吸收度关系
浓度(μg/ml) 0.0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A 0.0000 0.0150 0.0334 0.0472 0.0615 0.0740 0.0904 0.1018
2.4 样品制备 精密称定山香圆叶粉末 0.8g ,加 70%乙醇 50ml
(精密称定),加热回流提取 3h 后 ,将溶剂加至原重量。将其滤过,
合并滤液 ,移至 25ml容量瓶,用甲醇少量多次洗涤残渣与滤器至刻
度,摇匀。精密吸取滤过液 10.0ml ,置 50ml容量瓶中 ,加蒸馏水至
刻度 ,摇匀 ,即得样品备用。
2.5 样品测定[ 3]  精密吸取样品 5.0ml , 置 25ml容量瓶中。照标
准曲线绘制项下的方法 ,在 500nm 处测定吸收度[ 4] 。以吸收度为
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从标准曲线上计算样品溶
液中所含黄酮相当于芦丁的重量(μg),计算本品所含总黄酮的量
(以芦丁计)。
表 4 山香圆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编号
(g)
取样量
(g) A
读取浓度
(μg/ml)
样品含黄
酮量(mg)
每克药材
含量mg
百分含量
(%)
1 0.8000 0.0472 4.4102 3.4454 4.3068 0.538
2 0.8000 0.0462 4.3178 3.3733 4.2166 0.524
3 0.8001 0.0482 4.5025 3.5176 4.3970 0.549
·48· 中医药研究 2002年第 18卷第 5期 RESEARCH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18 No.5 Oct.2002
3 讨论
  根据光谱分析, 样品与对照品芦丁在 50nm 处有吸收, 且样品
中黄酮与芦丁对照品的吸收度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从回收
率试验结果说明本法简便 、可靠 ,稳定性好。
  在含量测定中用 15ml甲醇溶解后静置 12h 是为了使溶液滤
清,或高速离心滤过处理 ,否则难于滤清影响含量测定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M] .北京: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72.691.
[ 2]  敢毓铭.中药化学实验操作技术[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 , 1988.212~ 213.
[ 3]  北京中医学院编.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M] .1979.81.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附录 37.
作者简介
  罗宪堂 ,男 , 1945年生。1969 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 ,现工作于
江西中医学院(邮编:330006),教授。
  熊友香 、余世平 ,工作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2002-06-26)
本文编辑:贾林山
(上接第44 页)主要表现为出血坏死性,胰腺间质明显水肿,有大量
的炎性细胞浸润,有斑片状出血灶,胰腺小叶灶性或片状坏死 ,胰腺
组织病理学评分24 h(16.9±5.8)显著高于 10 h(92±2.6)(P<0.
05)。对照组胰腺间质有轻微水肿,其余无任何改变。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发生后 ,胰腺及其周围大量液体渗出,血流动力学
受到严重影响 ,机体处于剧烈的应激反应状态 ,胰酶大量释放 ,胰腺
及其它脏器微血管内皮细胞遭受损伤,继而释放细胞因子和血管活
性介质。血管活性介质包括缩血管介质和舒血管介质 ,前者主要有
内皮素 、血栓素(TXA2)等,后者主要有一氧化氮、前列环素(PGI2)、
缓激肽等。内皮素使胰腺微血管痉挛 ,胰腺缺血,减少胰腺血流 ,使
红细胞血流速率以及机能毛细血管密度下降 ,内皮素还与胰腺腺泡
内皮素受体结合,使腺泡细胞内钙超载,损伤胰腺细胞 ,引起腺泡坏
死[ 3] 。而一氧化氮具有强烈松弛血管平滑肌细胞 、调节微血管的通
透性和胰腺血流、抑制白细胞粘附和血小板凝聚以及调节胰腺腺体
分泌等作用,对急性胰腺炎微循环有保护作用[ 4] 。
本实验发现,急性胰腺炎模型制备后胰腺病理由水肿性向出
血坏死性发展, 血浆内皮素 、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升高 ,病程 10 h
内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几乎平行上升 ,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之间尚能
维持相对平衡 ,胰腺炎病理主要表现为水肿性 ,此时内皮素和一氧
化氮的作用并不突出, 而在病程的后半段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作
用得以真正发挥。实验结果表明 ,胰腺炎病程 10 h 后, 血浆内皮素
继续升高 ,而一氧化氮则升高不明显,导致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比
值升高,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病程 24 h 胰腺炎病理主要表现为
出血坏死性。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比值升高 ,使内皮素的缩血管作
用占优 ,加重了胰腺微血管的痉挛及内皮细胞的缺血性损伤 ,内皮
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使白细胞向内皮细胞粘附,微循环血流减
慢,胰腺微循环障碍[ 5] ,使细胞因子和血管性介质进一步释放 ,后者
反过来又使微血管内皮受更大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胰腺小
叶仅由独支小叶内动脉供血,小叶内动脉属于终动脉的结构特征决
定了胰腺对缺血性损伤的高度敏感性[ 6] ,因此, 急性胰腺炎病变发
展过程中 ,内皮素产生过多 ,一氧化氮生成相对不足 ,内皮素与一氧
化氮平衡失调 ,使胰腺处于持续缺血状态,胰腺微循环发生障碍,这
可能是急性胰腺炎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急性胰腺炎的病变加重机制是令人关注的。血浆内皮素与一
氧化氮的变化对进一步认识急性胰腺炎病理变化机制以及合理选
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Weidenbach H , Lerch MM , Gress TM , et al Vasoactive mediatous
and the progression from oedematous to necrotising experimental acute an-
creatitis Gut 1995 , 37(3):434.
[ 2]  Weber A , Friess H , Sill , et al.The closed duodenal loop technique
Eur Surg Res , 1992 , 24(supple 1):24.
[ 3]  Pluscxyk T , Bersal B ,Westerman , S , et al.ET-1 induces pancre-
atitis-like microvascular deterioration and acinar cell injury , J Surg Res
1999 , 85(2):301.
[ 4]  Liu X, Nakano I , Yamaguchi H , 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nitric
oxide on develop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in rats.Dig Dis Sci 1995 , 40
(10):2162.
[ 5]  Chen HM , Sunamura K , et al.Early microcirculatory derangement
in mild and severe pancreatitis models in mice.Surg Today , 2001 , 31(7):
634.
[ 6]  周总光,曾勇,杨品华 ,等.胰腺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J] .生物
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1 , 18(2):195.
作者简介
王雄,男 , 1960年生。 1982 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 ,
工作于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邮编:310015),主治医
师。
其余作者工作单位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2000-08-11)
本文编辑:白玉金
·49·中医药研究 2002年第 18卷第 5期 RESEARCH OF TRADI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ol.18 No.5 Oct.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