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热带农业科技 2009,32(4)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3 0 -
- 3 0 -
油料植物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观察
杨晓玲 1,许玉兰 2,段安安 2,吴 裕 1
(1.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西南林学院,昆明 650224)
摘要: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幼苗属于子叶留土类型。成熟种子的主要成分是胚乳,胚极
小,位于种子基部;胚根先突破位于种子基部的发芽孔形成主根,然后上胚轴开始生长,子叶向胚乳组织延伸
以吸收营养物质;少数种子具多胚现象;只要播种方法正确,容易获得生长正常的苗木,否则容易导致苗木畸
形。
关键词: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
中图分类号:Q94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0X(20 9)04-0030-03
——————————————
Observation on Seed Germination of 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YANG Xiao-ling1, XU Yu-lan2, DUAN An-an2, WU Yu1
1. Yunnan Institute of Tropical Crops, Jinghong 666100, China; 2. 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which belongs to myristicaceae, is a kind of arbor species. Its ripe seed has large endosperm and very
small embryo. The cotyledons would extend into the tissue of endosperm for absorbing nutrients in embryo. Most of seeds would germinate
into normal seedlings under the right sowing.
Keywords: 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seed germination
——————————————————
收稿日期:2009-1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2046)、西南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校级重点学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子项目(2005DKA21000-5-19)资助。
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是肉豆蔻科
风吹楠属高大乔木,野生分布于云南热带地区。琴叶
风吹楠种子含油量高,其中脂肪酸以肉豆蔻酸为主,
主要用于医疗卫生、美容化妆和防冷凝剂的原料,是
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植物,但是在云南的种群数量
小,仅生长在海拔1 000m以下的低山和沟谷雨林中[1-
6],已列入了“中国红植物”名单[7-8]。肉豆蔻科在热
带原始林中是很重要的组成成分,但是在次生林中则
较稀少[9]。琴叶风吹楠在谷底无流水的次生林中也少
见,在向阳的山坡更稀少[10]。种子繁殖是种子植物自
然更新的固有方式,关于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动态的
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对其种子萌发过程进行初步观
察,特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于琴叶风吹楠的自然分布区范围内的
云南景洪市,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地
(101°47′E,22°00′N),海拔580~600m的东南坡。
年平均气温21℃,最冷月均温(1月)15.6℃,最热月
均温(7月)25.2℃;年平均降雨量1 200mm(948~
1 515mm)。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
响,雨量丰富,其中80%~90%的雨量集中在5~10月
的雨季,相对而言2009年雨季期间晴天较多。
1.2 材料
试验材料为琴叶风吹楠成熟的新鲜种子,采自
“西双版纳纳版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版村海
拔750~800m的沟边。
1.3 播种方法
(1)沙床播种。沙床面开小沟,将种子均匀横放
于沟中,再覆盖沙子,厚不足1cm;
(2)土壤播种。将种子随意撒播于疏松的苗床
上,覆土。
以上2种播种方式都浇水保湿,搭建遮荫网遮
荫。播后跟踪观察种子萌发情况。
2 试验结果
2.1 种子萌发过程
琴叶风吹楠种子为卵圆形至长卵圆形,种皮硬
而脆,其内充满胚乳;胚长约1mm,位于种子基部,
两片子叶清晰可见。琴叶风吹楠种子属于顽拗型种
子,故需即采即播,不宜失水。幼苗属子叶留土类型,
萌发时胚根先从种子基部的发芽孔伸出,向下生长形
DOI:10.16005/j.cnki.tast.2009.04.007
热带农业科技 2009,32(4)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3 1 -
- 3 1 -
成主根,上胚轴的活动相对滞后(胚根生长期)。主
根伸长到1~2cm时,上胚轴迅速进入伸长生长;主
根伸长到5~6cm时,开始分生侧根,上胚轴形成的
主茎长1~2cm,但胚芽依然被两片子叶柄所“挟持”,
因而弯曲的主茎形成Q字形(上胚轴生长期);随着
根和上胚轴的不断伸长,胚芽挣脱子叶柄的“挟持”
而形成弯曲的主茎伸出地面,长约3~4cm,顶端可见
微小的真叶,尔后迅速伸直(出土期);主茎高5~7cm
时,真叶初展,主根长约10cm(展叶期);主茎高10~
12cm时,真叶长2~3cm,此时已形成完整的根系,主
根发达而侧根纤细(图1,图2)。
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过程中,两片子叶不断生
长向胚乳组织延伸(折皱,淡黄色)。种子萌发露白
时,子叶较小;胚根长2cm时,子叶长约1cm,抵达
种子中下部;当真叶展开时,子叶长约2cm,抵达种
子中上部(图3,图4)。随着幼苗根系逐渐发育健全,
胚乳的营养也随之耗尽,种子开始腐烂。在幼苗移栽
过程中如果损坏了子叶柄,幼苗就会失去胚乳的营养
供应,而生长瘦弱,甚至死亡。
2.2 多胚种子萌发过程
琴叶风吹楠种子有多胚现象,少数种子发育成
双生苗(图5,图6),个别的发育成3生苗,通过解
剖发现每株幼苗都有2片独立的子叶。种子萌发初
期,双生苗的高度相差不大,随着幼苗进一步生长,
差距日趋明显,到播种第4个月时,苗高有1∶2~
1∶5的差异(图7)。一般而言,被子植物大孢子母细
热带农业科技 2009,32(4)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3 2 -
- 3 2 -
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成熟胚囊,每个胚囊有7个细
胞,其中包括1个双核细胞,经过双受精过程正常形
成1个胚(2n)和1个胚乳(3n)。多胚现象广泛存在
于植物界,一种可能是2n的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形
成双胚萌发成同卵双生苗,2株苗都具有亲本的核遗
传物质,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基因型;另一种是母体生
殖细胞单性发育而成单倍体(1n)或自然加倍成2倍
体(2n),或是母体非减数分裂的细胞形成2n的胚子,
这3种胚都只含有母本的遗传物质;第三种是雄核发
育成1n的胚,由父本的细胞核和母本的细胞质组成,
这种现象很少见。多胚种子有不同的胚胎学成因,既
受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11]。琴叶风吹楠的双生苗和
3生苗生长差异十分明显,多胚现象的成因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2.3 萌发过程中的畸形现象
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时胚芽藏在两片子叶之间,
上胚轴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后将其“弹”出,但也有少
数种子因为不能“弹”出胚芽而致发育畸形,上胚轴
多次弯曲盘旋(图8)。如播种方法正确,保证种子平
放,浅覆盖,则很少发生畸形现象,如果种子不平放
或有障碍物就极易导致幼苗发育畸形(图9)。如果主
茎不能顺利出土,两片子叶的叶芽会抽生侧枝伸出地
面,造成双生苗的假象。种子在萌发过种中由于虫害
或其它外因导致主茎夭折时,子叶叶芽也会抽生枝条
替代主茎生长。
3 小结
据本次试验观察,可把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过
程简略地分为4个阶段,即胚根生长期、上胚轴生长
期、出土期、展叶期。琴叶风吹楠的种子萌发能力强,
只要将种子平放,浅覆盖,就容易获得生长正常的苗
木。如果发芽孔向下或向上、覆盖过深或有障碍物,
都易导致主茎不能正常伸出地面,从而形成畸形苗。
主茎不能正常生长时,子叶叶芽会发出侧枝代替主茎
继续生长。琴叶风吹楠种子胚乳营养富足,为幼苗的
萌发保证了物质基础,故种子生命力极强。
本次试验只是对种子萌发过程进行了定性观察,
关于琴叶风吹楠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不同播
种方法和不同株间的差异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致谢:本项试验得到西双版纳纳版河流域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给予采种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蒋英,李秉滔,李延辉.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94-205.
[2] 云南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77:8-13.
[3] 叶脉.中国肉豆蔻科植物分类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
(硕士论文),2004.
[4] 胡先骕.中国森林树木小志(一)[J].植物分类学报,
1963,8(3):197.
[5] Li Bingtao,Thomas K Wilson.Flora of China [M].(www.
ibcas.ac.cn).
[6] 傅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第三卷)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197-203.
[7] 傅立国,金鉴明.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468-469.
[8] 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330.
[9] Leandro V. Ferreira. Ecosystem Recovery in Terra Firme For-
ests After Cutting and Burning: A Comparison on Species
Richness,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Forest Structure in the Ja
ú National Park, Amazonia[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9,(130): 97-110.
[10] 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资源组、化学组).云南热区
十四碳脂肪酸植物资源调查, 云南植物研究[J].1973,
(3):9-15.
[11] 李树贤.植物染色体与遗传物质[M].北京:科学出版
社, 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