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岷江流域王百合与通江百合资源特征的初步研究



全 文 :岷江流域王百合与通江百合资源特征的初步研究
姚青菊 , 任全进 , 熊豫宁 , 杨 军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南京中山植物园 ,江苏南京 210014)
  摘要:对岷江流域王百合(Liliumregale)和通江百合(Liliumsargentiae)不同居群的分布 、生境 、种球特征等进
行了野外调查;同时比较了两个百合种在南京种植后的生物学特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研究
了两个种 18个样品的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差异 ,并用相似系数法对同工酶谱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
王百合 3个居群间的鳞茎宽度 、形状和鳞片色泽存在显著差异 , 通江百合 4个居群间的鳞茎宽度存在一定差异 ,
但鳞茎形状和鳞片色泽无明显差异。两个百合种叶片中共出现 7条 PPO同工酶酶带 ,形成 3个活性区域 , 样品间
谱带差异大。根据聚类结果 ,可将王百合 3个居群的 14个样品分为 4类, 通江百合 4个居群的 4个样品分为 2类。
  关键词:王百合;通江百合;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S682.2+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7)05-0245-04
收稿日期:2007 -03-22
基金资助: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01152)。
作者简介:姚青菊(1971— ),女 , 陕西合阳人 , 硕士 ,工程师 ,主要从
事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物种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qingju
yao@yahoo.com.cn。
  王百合(LiliumregaleWilson)和通江百合(Lili-
umsargentiaeWilson)是百合属百合组的两个种 ,仅
产于我国四川省 。王百合由英国著名植物学家 Wil-
son在 1903年发现于四川岷江地区 。通江百合也是
Wilson在 1903年发现于泸定通河河谷 ,因容易使人
误解为本种产于四川通江地区 ,故 《四川植物志 》将
其定名为 “泸定百合”。这两个百合种植株高大 ,强
健耐寒 ,花大芳香 ,是重要的育种材料 [ 1-2] 。
野生种质资源有丰富的变异类型 ,是改良现有
品种抗逆性 、抗病虫性以及重要园艺观赏性状的主
要基因来源 [ 3] 。通过对岷江流域野生百合资源的
调查 ,发现王百合和通江百合在当地分布范围较广 ,
资源蕴藏量很大 ,并且随着其生境的不同在形态上
有很大变异 ,作为喇叭状大花类型的典型代表 ,在百
合新品种选育上有很重要的价值。本试验通过野外
调查 ,对这两种植物的资源状况做了分析 ,并对其多
酚氧化酶(PPO)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为保护和利用
这两种百合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外取样
样品于 2001年 7月采于四川岷江流域 。王百
合以汶川为起点 ,沿岷江河谷下游方向每 20 km作
为 1个取样点 ,随机采挖 5 ~ 10个种球(间距 10 m
以上),共 3个采样点。通江百合采样地点分别为
岷江河谷 、大渡河泸定县 、青衣江天全县(表 1),采
样方法同王百合。全部样品采回后 ,于 9月 21日种
植于南京中山植物园苗圃温室。
1.2 生物学特征观测
2001 ~ 2003年观察记载种植于温室中的全部
资源 。在花蕾完全展开后 ,测量植株高度 、茎秆距基
部 1.0 cm处的直径 ,花蕾下 5片展开叶的长度和宽
度 ,观察记录两个种的形态特征 。在种球种植前测
量鳞茎最宽处的直径。
1.3 叶片 PPO同工酶测定与分析
参照何忠效等的方法[ 4] ,进行叶片 PPO同工酶
电泳测定 。采用区炳庆等的方法 [ 5] ,计算相似系数
并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地点及其生境特点
7个采样点分别位于岷江河谷 (5个)、青衣江
(1个)、大渡河河谷(1个),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据
调查 ,汶川县至都江堰仅 89 km,年降水量却从 600
mm骤升至 1 200 mm以上 ,王百合 3个取样点之间
的降水量差异在 100 ~ 200 mm之间。通江百合取
样地中 , 泸定县降水量为 800 mm,天全县 1 400
mm,都江堰 1 200 mm[ 6] 。各样点的土壤条件也有
差异 ,汶川县样点的土壤极为干燥 ,有呈莲座状生长
的兰科植物 。在降水量较高的地区 ,土壤的排水和
—245—江苏农业科学 2007年第 5期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07.05.054
表 1 岷江流域王百合与通江百合取样地点与生境
种名 取样点(代号) 生  境
王百合 汶川县城外(R1) 山坡 ,坡度 >60°;旱生草灌丛 ,伴生植物有羊蹄甲 、蒿属植物以及一些耐旱豆科植物;土壤
为粉沙质壤土
汶川至都江堰 10 km处(R2) 向阳山坡 ,坡度 30~ 40°;灌木丛 ,伴生植物有黄栌 、木旬子 、羊蹄甲 、铁线莲 、花椒 、蒿属植物 、
禾草;土质疏松 ,石砾多 ,土壤为粗沙质土
汶川至都江堰 245 km处(R3) 路旁山坡 , 30 ~ 40°;灌木丛 ,伴生植物有羊蹄甲 、木旬子 、锦鸡儿 、野蔷薇 、荨麻;土壤为粗沙
质土
通江百合 汶川至都江堰 45 km处(S1) 生水沟边石缝中 ,伴生植物为荨麻科;土壤为岩石缝隙积聚的风化沙土
都江堰映绣镇(S2) 路边岩石上;伴生植物有铁线莲 、木通 、蒿属;土壤为腐殖土
泸定沙湾大渡河边(S3) 山坡上 ,坡度约 50°;灌木丛 ,伴生植物有六月雪 、合欢 、羊蹄甲 、木旬子 、茅草;土壤为粉质沙
石土 ,碎石多
天全县紫石乡高家庄(S4) 山坡废耕地 ,坡度约 40°;伴生植物有醉鱼草 、八角枫 、大青 、野牡丹 、魔芋 、木旬子 、悬钩子 、盐
肤木 、拉拉藤 、绣球 、蕨类植物;土壤为沙质红壤
透气性都比较好 。
2.2 生物学特征比较
王百合和通江百合在形态上很相似 ,都表现为
植株高大 ,花大 、喇叭状 、白色等。两个种主要区别
在于:一是叶片的形状 ,王百合叶片明显比通江百合
叶片多而狭长;二是王百合叶腋无珠芽 ,而通江百合
叶腋有深绿色珠芽;三是花茎上的斑点 ,王百合的紫
色斑点很明显 ,而通江百合不明显(表 2)。
表 2 王百合与通江百合在南京种植的生物学表现(2001 ~ 2003年)
项  目 王 百 合 通 江 百 合
始花日期(月 /日) 6/27~ 7 /3 7/2~ 7 /6
花期(d) 65.4(57~ 71) 61.5(52~ 68)
花茎高度(cm) 97.7(65.5~ 137.0) 115.5(85.5~ 144.5)
花茎基部粗度(cm) 0.68(0.39~ 1.19) 0.75(0.45~ 1.36)
花茎特征 有明显的紫色斑点 斑点不明显
花朵直径(cm) 9.73(6.86~ 11.80) 9.08(6.57~ 10.25)
花形花色 花喇叭状 ,花瓣白色 ,基部黄色 ,外轮花被片都具有紫
红色的脊
花喇叭状 ,花瓣白色 ,基部黄色 ,外轮花被片都具有紫
红色的脊
叶片与腋芽 叶片散生 ,狭长条形 ,长 5~ 10 cm,宽 0.2 ~ 0.5 cm;叶
腋处无珠芽
叶片披针形 ,长 5.5 ~ 14 cm,宽 1~ 3 cm;叶腋处有深
绿色珠芽
鳞茎与鳞片 鳞茎圆形或梨形或纺锤形 ,鳞片浅褐色或深紫红色 鳞茎圆形 ,鳞片浅紫红色
2.3 种球特征比较
对王百合 3个采样点和通江百合 4个采样点样
品的鳞茎宽度分别进行测定 ,结果见表 3。来自不
同取样地点的植株形态显示出了较大变异 ,尤其在
种球形态上 。王百合 3个样点之间种球大小(以中
部最宽处来衡量)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在外
观性状上 , R1的种球最大 ,平均宽度 7.90 cm,种球
圆球形 ,鳞片呈深紫红色 ,外层鳞片薄 ,类似膜质;
R2平均宽度 5.26 cm,种球近似纺锤形;R3平均宽
度只有 4.67 cm。
通江百合 4个样点之间的种球大小差异也极显
著 。S1和 S3的鳞茎宽度极显著大于 S2和 S4。但
在鳞茎形状和色泽上 , 4个样点间无明显差异 ,都为
圆形 ,鳞片呈浅紫红色 。
2.4 PPO同工酶酶谱分析
王百合与通江百合不同样品的PPO同工酶电
表 3 王百合和通江百合鳞茎宽度比较
种名 采集地点代号 样品数 鲜茎平均宽度(cm)
王百合 R1 9 7.90Aa
R2 8 5.26Bb
R3 6 4.67Cc
通江百合 S1 5 5.16Aa
S2 5 4.56Bb
S3 5 4.98Aa
S4 10 4.29Bb
  注:同列数字后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表示极显著
水平(P<0.01),小写字母表示显著水平(P<0.05)。
泳图谱见图 1和表 4。
由图 1可见 ,两个百合种的功能叶片中共出现
7条 PPO同工酶酶带 ,其 Rf值分别为 0.23、0.30、
0.38、 0.46、 0.52、 0.60、 0.68, 分别编号 PPO1、
PPO2、PPO3、PPO4、PPO5、PPO6、PPO7,可将其分为
酶区 Ⅰ(Rf为 0.23和 0.30)、酶区 Ⅱ(Rf为 0.38和
—246— 江苏农业科学 2007年第 5期
0.46)、酶区Ⅲ (Rf为 0.52、0.60和 0.68),形成 3个
活性区域 ,样点间谱带差异很大。其中 Rf为 0.30
和 0.38的两条带在所有样品中均出现 ,但活性差异
也很明显 ,尤其是 Rf为 0.30的带 ,在样点 1、6、8、9、
16、18中活性都很小。
表 4 王百合与通江百合的 PPO同工酶酶带
谱带 Rf 样   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PPO1 0.23 - - + + - - + + + + + + + + + + + -
PPO2 0.30 + + + + + + + + + + + + + + + + + +
PPO3 0.38 + + + + + + + + + + + + + + + + + +
PPO4 0.46 + - + + + - + + + + + - - + - - + +
PPO5 0.52 - + + + - - + + + + + - + + - - + +
PPO6 0.60 + + + + - - + + + + + + + + + + + +
PPO7 0.68 + - + - - + + + - + + - - - - + - -
  注:“ +”表示该样品出现该谱带 , “ -”表示该样品不出现该谱带。
  酶带的相似系数 =2个分类群中相同酶带数 /
酶带总数。亲缘关系越近的类群 ,相似系数越接近 ,
因此可利用酶带的相似系数来对样品间的关系进行
分析。采用相似系数法 ,分别对王百合与通江百合
各样品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见图 2和图 3。在 λ=
0.60时 ,可将王百合 14个样品分为 4类:第一类为
样品 1、6、5,第二类为样品 2、13、12,第三类为样品
4、9、14,第四类为样品 3、7、8、 10、11。在 λ=0.60
时 ,可将通江百合 4个样品分为 2类:样品 15、16为
一类 ,样品 17、18为另一类 。
3 讨论
百合是花卉产业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 ,无论是
种球还是切花 ,都在国际花卉商品贸易中占有很大
份额 。我国是百合属的分布中心 ,拥有世界 60%以
上的种 ,百合切花栽培在我国花卉产业中的地位也
—247—姚青菊等:岷江流域王百合与通江百合资源特征的初步研究
非常重要 ,但是生产中使用的商业品种基本上是由
国外输入。尽管如此 ,在原产中国的百合属植物中 ,
有一半以上的种尚未开发利用 [ 2 -3] 。因此调查研究
和驯化利用野生种质资源 ,对发展我国百合花卉产
业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岷江流域野生百合资源的调查 ,我们发
现王百合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河谷两岸茂汶 、黑水 、
汶川 、理县等地 ,生于海拔 800 ~ 2 700 m处的山坡
草丛 、灌丛 、悬崖岩缝中以及急流边的乱石间。分布
区内干旱少雨 ,当地森林遭到砍伐 ,植被以耐旱次生
灌丛和草丛为主 ,因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多为粗质沙
土 。而通江百合则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 ,
如北部的青川 、安县 ,南部的长宁东南部的古蔺 、合
川等地 ,但其主要分布区仍在岷江流域内 ,汶川 、理
县 、都江堰(灌县)、宝兴 、天全 、泸定 、名山 、洪雅 、峨
眉 、会东 、马边 、宜宾等地都可采集到 。分布区内的
气候 、土壤条件差异较大 ,岷江河谷的汶川 、理县与
大渡河河谷的泸定 、石棉属于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
类型 ,本种植物多生长在旱生矮灌木和草丛中 ,而都
江堰 、马边 、峨眉等地雨水丰沛 ,本种植物常见于低
海拔(约 500 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边缘的草地 ,生
长在花岗岩 、板岩或泥质页岩风化形成的排水良好
的土壤中。
同时 ,不同居群间种球形态有很大变异 ,尤其是
王百合 , 3个取样点的种球大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
水平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
与其生长地的气候条件是一致的 ,是长期适应干旱
环境的结果。在汶川所采的王百合 ,种球形态上表
现出了很强的保水能力 ,初步推断其可能具有抗旱
基因 ,这在遗传育种上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 。
同工酶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遗传标记 ,在了解
天然居群的遗传结构 ,探索种内遗传多样性 、种间遗
传关系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 7] 。本试验对百合叶
片 PPO同工酶做了初步研究 ,发现王百合与通江百
合多酚氧化酶出现 7条 PPO同工酶酶带 ,形成 3个
活性区域 ,样品间活性差异大。谱带相似系数的聚
类结果 ,与样品的形态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 ,因此可
将 PPO同工酶作为百合种质资源研究的关键酶之
一。
参考文献:
[ 1] McRaeEA.Lilies[ M] .Portland, Oregon:TimberPress, 1998.
[ 2]龙雅宜 ,张金政.百合属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J] .植物资源
与环境 , 1998, 7(10):40-44.
[ 3] ZhaoXY, ChenXL, LiDM, etal.Resourcesandresearchsitua-
tionofthegenusLiliuminChina[ J] .ActaHort, 1996, 414:355-
361.
[ 4]何忠效 ,张树政.电泳 [ M]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286.
[ 5]区炳庆 ,任吉君 ,何丽烂.不同品种南瓜POD及 PPO同工酶的比
较研究 [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3, 21(1):77-80.
[ 6]四川省测绘局.四川省地图集 [ M]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 ,
1981:253.
[ 7]王中仁.植物等位酶分析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6.
—248— 江苏农业科学 2007年第 5期